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85Sr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深入研究核素在地质介质中的迁移规律  相似文献   

2.
2007~2008年,于长江口崇明东滩高潮滩芦苇带(14号站位)、中潮滩藨草带(27号站位)和低潮滩光滩带(45号站位),以月为周期采集表层沉积物,通过测量沉积物粒度特征和颗粒活性核素活度,包括过剩210 Pb(210 Pbex)、过剩228 Th(228Thex)、7Be和137Cs,探讨了由陆向海的不同植被间沉积物物源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表层沉积物粒径在春季最小,秋、冬两季较大;由陆向海各站位粒径大小为14号<27号<45号。(2)210Pbex和137Cs活度的变化与平均粒径的变化相关度较高;7Be在高潮滩沉积物中的活度随时间序列的变化与大气沉降的沉降通量类似,在春季呈现明显的高值;228Thex和137 Cs的活度较小,且随季节变化不大。(3)表层沉积物中的137 Cs/210 Pbex和228 Thex/210 Pbex活度比值均与徐六泾颗粒态中核素比值的变化趋势接近,显示出崇明东滩沉积物受陆源控制,其中14号站位的陆源特征最为明显,45号站位陆源影响较小,而27号站位则在春、夏季呈现与14号站位类似的陆源特征。  相似文献   

3.
汉中天坑群是在我国湿润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区北界首次发现的岩溶地质景观,已查明区内发育岩溶洞穴160余处,对研究中国南北方乃至全球古地理环境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目前该区域地貌演化、岩溶洞穴发育研究刚刚起步,尚没有该岩溶区年代学研究成果报道。本文尝试运用加速器质谱仪(AMS)宇宙成因核素~(26)Al/~(10)Be埋藏年龄测试技术,对汉中南郑岩溶洞穴大佛洞内次生沉积石英砾石进行年龄测定,获得~(26)Al/~(10)Be埋藏年龄为(1.07±0.71)Ma,初步限定了汉中岩溶洞穴大佛洞的发育时期;同时获得大佛洞石英砾石样品在埋藏前该流域侵蚀速率为(156.5±73.4)m?Ma-1。  相似文献   

4.
3H和99Tc在黄土中的迁移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H和99Tc是低中放废物处置中2个重要的核素,在处置场的安全评价中十分重要.由于介质对3H和99Tc的吸附较弱,常忽略其滞留性,并用3H标定地下水的流速.野外实验表明:在包气带中,黄土对99Tc的吸附大于3H;在含水层中,黄土对3H迁移的影响大于99Tc.本文根据实验数据,采用非平衡吸附模式NESOR程序分别模拟了3H和99Tc在黄土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的迁移过程.模拟结果表明:99Tc在黄土包气带中的分配系数范围为0.05~0.055mL/g;3H在黄土含水层中分配系数为0.116mL/g,该参数是黄土对3H和99Tc综合影响的结果,其滞留机理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5.
利用δ15N-NO3-和δ18O-NO3-示踪北京城区河流硝酸盐来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定量化识别北京城区河流硝酸盐来源,采用δ~(15)N-NO~-_3和δ~(18)O-NO~-_3双同位素示踪法对北京城区河流河水硝酸盐的氮氧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利用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追溯北京城区河流硝酸盐来源,并评估各污染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北京河流无机氮污染以硝酸盐氮(NO~-_3-N)污染为主,且河流下游硝酸盐氮污染较为严重.2北京城区地表河流δ~(15)N-NO~-_3值范围为6.26‰~24.94‰,δ~(18)O-NO~-_3值范围为-0.41‰~11.74‰;下游δ~(15)N-NO~-_3值比上游大.3根据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北京河流中硝酸盐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粪肥及生活污水61.2%、土壤有机氮31.5%、大气沉降7.3%.  相似文献   

6.
137Cs和210Pbex定年是确定近百年来浅层湖泊沉积物年代学框架的首选方法,然而,该方法在河口滩地及邻近海域沉积物断代中的适用性仍然不清。本文以渤海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对象,通过钻孔采集了1929~1990年间四个不同成陆年限的淤成土泥芯,分析了137Cs和210Pbex活度及粒度的深度分布特征;结合已报道的邻近海域水下地形特征、沉积物特性、沉积构造等资料,讨论了黄河口泥沙沉积和三角洲形成的特点,评价了沉积物137Cs和210Pbex断代法在该区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是由入海口冲积扇不断向前推进而形成,具有快速且不均匀沉积的特点。20世纪50~70年代大气层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137Cs是黄河三角洲和邻近海域沉积物断代可靠的示踪物,含137Cs的沉积物可被确定为1963年(或1954年)以来的沉积物。210Pbex是大气持续沉降的天然放射性尘埃,不适用于具有快速且不均匀沉积特点的入海口水下冲积扇沉积物断代;水下冲积扇成陆后,地面继续承接210Pbex核数沉降,因此,210Pbex也不适用于黄河陆地三角洲的沉积物断代。泥沙的沉积速率在远离水下冲积扇的海域较低,且经水面沉降至海底的210Pbex比例较高,沉积物的210Pbex深度分布曲线形态类似于稳定环境的湖泊、海湾。计算沉积速率的CIC和CRS模型未考虑核素的向下扩散迁移过程,这可能会导致估算的黄河三角洲邻近海域泥沙沉积速率偏大。  相似文献   

7.
巢湖沉积物δ13Corg和δ15N记录的生态环境演化过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志华  刘丛强  李军  朱兆洲 《环境科学》2007,28(6):1338-1343
通过对巢湖2处柱状沉积物样品中δ13Corg、δ 15N、C/N比值、TOC和TN含量的测定,分析了近百年来巢湖沉积物有机质的来源,探讨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湖泊生产力变化和富营养化过程.结果表明,巢湖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水生藻类,陆生有机质的输入量较少,但是城市污染物的输入与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巢湖沉积物剖面上,δ13Corg、δ15N、TOC和TN含量变化按沉积深度可以明显划分为2个阶段:①10 cm以下,H3点δ13Corg波动在-21.74‰~-19.34‰的范围内,其余数据表现相对平缓,湖泊内的生物物种是固氮植物和非固氮植物共存,2个采样点具有不同的湖泊营养化进程;②10 cm至表层段,2个剖面的δ13Corg迅速减小,δ15N、TOC和TN则是显著增大,巢湖闸的建成使得内源营养物质快速积累,湖泊初始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富营养化加剧.  相似文献   

8.
贵州喀斯特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向丘陵地貌转换过渡带,区内发育多级层状地貌面,是研究区域构造-气候-剥蚀耦合作用的天然实验场。本文测定了贵州省惠水县境内涟江I级阶地沉积物中原位宇宙成因核素10Be和26Al浓度,通过暴露-埋藏模型对沉积物埋藏历史和物源进行研究。与前人研究结果相比,涟江流域单核素剥蚀速率(10Be平均剥蚀速率为10.85±0.97 m/Ma)显著低于贵州高原其他流域。结合双核素暴露-埋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更新世以来沉积物样品可能经历了复杂暴露-埋藏-再暴露过程,其物源可能是异地埋藏或洞穴堆积等非稳态剥蚀区。宇宙成因核素对26Al-10Be联用能有效判别非稳态剥蚀过程,弥补了单核素不能表征沉积物埋藏历史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利用Quantulus GCT 6220超低本底液闪谱仪同时测定环境中的33P和32P,确定了33P和32P的能量区间,并优化了测量条件。结果表明:当闪烁液和样品溶液的体积比大于2、混合溶液体积大于12 mL、避光时间大于6 h、溶液pH为6~7时,计数效率较高。实验过程中选定高能β核素32P能量区间为150~1710 KeV,低能β核素33P (以14C替代)能量区间为0~150 KeV,可以消除同时测量33P和32P的干扰,33P和32P测量效率分别为(54.8±8.7)%和(64.6±3.7)%。基于该方法,计算得到33P和32P在不同环境样品中的探测下限LLD,并将所得结论应用于环境样品的测量。  相似文献   

10.
辽河口水体中223Ra、224Ra的RaDeCC法测定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同步延时计数法,并应用其对辽河口水体中的223Ra和224Ra进行了测定,结合pH、DO、COD、叶绿素、营养盐等参数对223Ra和224Ra的放射性活度及其比值随盐度的变化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继而以"镭同位素表观年龄模型"计算了辽河口水体的停留时间。结果表明:2010年4月,辽河口调查水域水体中的224Ra、223Ra随盐度变化趋势不保守,在盐度为10和26的海域出现了放射性活度高峰值,可能分别由悬浮颗粒物解吸和滨岸咸化的地下水排放等因素造成。水体停留时间随着离开河口距离的增大而增大,最大值出现在盐度为14的海域,达到8.34 d。  相似文献   

11.
土壤水稻系统中210Pb和210Bi的行为及载体Pb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210)Pb示踪方法,研究了~(210)Pb和~(210)Bi在土壤和水稻中存在的形态.土壤中~(210)Pb主要以可给态存在,占总量的79%—91%.~(210)Bi主要以结合态存在,占总量的80%—98%,随时间增长,可给态~(210)Pb逐渐向结合态转变;结合态~(210)Bi向着可给态方向变化.进入水稻的~(210)Pb和~(210)Bi大部分是自由移动的离子形式,~(210)Pb的结合态<1%;~(210)Bi占40%.~(210)Pb和~(210)Bi性质上的差异表现了土壤对二者吸附力强弱的不同.还讨论了载体Pb对~(210)Pb和~(210)Bi吸附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温度、盐度是影响海洋生物吸收放射性核素的重要因子.研究温度盐度的不同组合对海洋藻类吸收放射性核素的影响,对探讨核素在海洋食物链中的累积、转移以及评价核废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都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以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对象,在核污染监测中的主要核素~(60)Co、~(137)Cs同时示踪条件下,研究了三种温度、三种盐度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小球藻吸收这两种  相似文献   

13.
根据土壤中几种无机配位体浓度,推算了Pb不同沉淀形式所对应的浓度,并将其与~(210)Pb示踪实验测量值对比,证明土壤中Pb主要是以磷酸盐形式存在。~(210)Bi和Pb共沉淀后被土壤吸附。pH对土壤~(210)Pb(Pb)、~(210)Bi、吸附影响曲线形状相似。土壤Pb和~(210)Bi分别在pH值为5和2.6时解吸。测定了土壤—水系统中~(210)Pb和~(210)Bi的分配系数,分别为(0.5—0.6)×10~3和(0.3—3.0)×10~4。  相似文献   

14.
利用GC-MS定性及GC-FID定量,测定了1993年11月采自厦门西海域8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应用模糊聚类的方法,结合献资料,对甾醇的指标作用进行了探讨;利用聚类结果去除少量不合理数据,将甾醇划为3类,其在海域中的分布各有特点;A类甾醇带有经处理过的污水的特征,表现出从厦门市最大生活污排污口向四周扩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60Co和137Cs在紫贻贝(Mytilus edulis)体内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海洋中,~(60)Co和~(137)Cs是重要的放射性污染物。关于~(60)Co和~(137)Cs在海洋生物体内的累积、排出及在不同组织内的分布已有很多报道,在生物体内的代谢也受到广泛的重视,还有的提出用贻贝作为~(60)Co等污染物的指示生物。本实验在于了解~(60)Co和~(137)Cs在紫贻贝的某些亚细胞成分中的分布及该两种核素在海洋生物体内的存在状态,探讨其累积和排出机制,这对进一步估计其对高营养阶层动物和人类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沉淀物和生物中U,Th和226Ra的联合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放射化学法对U,Th,~(226)Ra等核素进行联合测定,国外已有不少报道,只是所用的分离方法和所测的介质不同而已。我国学者也做过一些这方面的工作。本工作建立了用三正辛胺-二甲苯萃取分离法对沉积物和生物样中U,Th和~(226)Ra的联合测定方法。 二、主要仪器与试剂  相似文献   

17.
用~(14)C标记直链烷基苯磺酸盐,(~(14)C-LAS),研究了在由塘泥、水草、鱼、螺蛳和溞构成的室内模拟水生态系统中,LAS的降解规律、在水生生物体内的积累分布及其与在水中降解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小麦根系吸收土壤中的~(14)C-辛硫磷,经茎转运到植株地上各部分,累积在小麦叶片中的~(14)C-辛硫磷残留物再通过蒸腾、代谢和光解等途径不断转移和消解,或以~(14)CO_2,或以其它含~(14)C-化合物形式向体外逸出,经过整个生育期(90天)的转移和消解,麦收后土壤中仍有少量~(14)C-辛硫磷残留物,这些残留物或以含~(14)C土壤蒸发液形式、或由土壤微生物作用分解成~(14)CO_2逸出土壤。  相似文献   

19.
134Cs在水-萍-底泥系统中的消长遵循指数回归形式;萍能从水体中吸收134Cs,并富集在其体内.萍种间的富集能力有差异,其中,小叶满江红>满江红>蕨状满江红>浮萍>卡州满江红,底泥对水体中的134Cs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从而减少萍对水体中Cs的吸收量;在适当的土水比下,底泥能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134Cs;钾离子能抑制萍对134Cs的吸收.  相似文献   

20.
对裂变产物~(170)Tm的体内蓄积特性和诱发细胞突变效应的监测结果表明,当机体摄入~(170)Tm后,在短时间内即能迅速进入并滞留于骨组织中,其滞留量占体内各器官组织中的首位呈现高度选择性亲骨特征,在机体摄入~(170)Tm后的不同阶段,骨组织中的累积吸收剂量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而增升,其诱发骨髓细胞的染色体畸变率亦相应增高。由~(170)Tm内污染所诱发的染色体结构异常为染色单体型畸变,其中主要为染色单体断裂。随着骨组织中累积吸收剂量的增升,可观察到在一个细胞中同时有两个畸变发生,也诱发个别的染色体易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