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14年10月(丰水期)和2015年6月(枯水期)对平度市南部地下水和土壤的采样调查,分析了不同季节地下水中氟化物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地下中水氟化物浓度变化范围为0.68~16.54 mg/L,平均值为6.78 mg/L,超标率为90%;不同季节氟化物的超标区域分布基本相似,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北胶莱河沿岸。与枯水期相比,丰水期地下水中氟化物含量显著增加,明村镇的东南部、万家镇的南部、蓝底镇南部氟化物含量均超过10 mg/L,地下水类型以HCO_3~-·Cl·Na和Cl·SO_4·Na·Mg型为主。氟化物超标区域均在p H值为7.01~8.87的碱性水环境中,但并不都表现出随pH值的增大氟含量升高的变化趋势。不同季节地下水中氟化物的含量与水中的Cl~-、Ca~(2+)、SO_4~(2-)、HCO_3~-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干旱的气候、相对封闭的地下水环境、土壤中含氟矿物的溶解是形成平度市西南部高氟地下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永城市浅层地下水中氟化物对居民健康的危害和富集原因,运用美国环保局(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永城市8个乡镇浅层地下水氟化物进行健康风险评价,得出各乡镇浅层地下水氟化物所致个人健康风险均介于1E-08~2E-08(每年),且各乡镇浅层地下水氟化物所致个人健康年风险与对应各乡镇实际氟骨病犯病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73076;将商丘市其他各县区出露基岩面积、地形、地下水盖层岩性等方面与永城市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偏酸性基岩的风化、地势低洼,浅层地下水盖层岩性偏粘粒为永城市浅层地下水氟富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及健康风险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安徽省不同地区231个随机样点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及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为0.12~1.94mg/L,平均0.57mg/L,其中淮北平原区(0.85mg/L)>大别山地区(0.42mg/L)≈江淮丘陵区(0.41mg/L)>沿江平原区(0.34 mg/L)>皖南山区(0.24mg/L). 61.85%的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小于0.50mg/L,24.89%在0.50~1.0mg/L之间,12.05%在1.01~1.50mg/L之间,1.21%高于1.5mg/L.不同地区居民每人每天饮水摄氟总量为0.26~4.3mg (以2.2L饮水量计).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饮水摄氟总量全部低于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荐的最低限量,应采取饮茶或饮水加氟措施增加摄氟量,而在淮北平原区亳州市部分样点氟化物摄入量超过了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荐的最高限量,宜采取降氟饮水方法减少人体摄氟量.  相似文献   

4.
高氟区地下水水质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氟病”是较为典型的地方性氟中毒疾病,是环境地球化学领域较为流行的一个研究课题。鉴于焦作地区地下水中氟含量大面积超标的实际,探讨采用CaO+KH2PO4工艺对焦作市高氟区地下水进行降氟处理。通过实验研究分析了该工艺的除氟机理、最佳设计参数。实验结果表明,采用CaO+KH2PO4联合除氟不仅有良好的除氟效果,而且可以有效控制总硬度和pH的升高。对于500 ml氟化物浓度为1.75 mg/L的原水,当CaO/KH2PO4的值为0.4/0.625时,处理后氟化物含量、pH值、总硬度均在饮用水质量标准之内。  相似文献   

5.
电解铝厂周边土壤和农作物氟污染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广西某电解铝厂周边大气、土壤和农作物氟化物污染进行监测评价,结果表明:铝厂周围大气氟污染与采样点到铝厂距离无明显相关,却与采样点的方位成显著相关;土壤中水溶氟的含量与采样点到铝厂距离呈负相关.农作物玉米叶片氟污染物主要来自于铝厂排放的氟化物.玉米果实样品中的氟含量除对照点属于中度污染外,其余样点样品均属重污染.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焦作市各县(市)区浅层地下水中氟化物含量的分析与评价,从土壤环境、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地形地貌等方面对焦作市高氟地下水的污染成因进行了分析,表明焦作市浅层地下水存在三个氟污染带,即高氟区;高氟区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土壤因素和水文地球化学作用是高氟区形成的主要因素,独特的地貌、气候和人类活动也是高氟区的形成因素。  相似文献   

7.
干旱区绿洲土壤氟污染生态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薛粟尹  李萍  王胜利  南忠仁 《环境科学》2014,35(3):1075-1080
以典型绿洲区土壤-植物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大田条件下创建了干旱区绿洲土壤氟生态风险评估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对白银市城郊土壤氟污染进行了风险评估,具体表现为用潜在生态风险氟有效态含量评估模型(ERbc)评估绿洲区土壤氟污染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风险指数介于1.37~24.81,绝大多数地点风险程度表现为很高到极高,平均生态风险指数为11.28,风险程度为极高.白银市东大沟水浇地农田土壤需关注氟污染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湖南某铝产业园周边地区农作物中氟化物的含量进行监测分析以及周边地区环境空气的氟化物质量浓度进行监测分析,研究该产业园废气中的氟化物排放对周边农作物的污染影响程度、规律及其特征,经调查研究显示,产业园周边不同的农作物对氟的累积能力不同;农作物的氟污染程度与方位距离有关,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农作物氟污染与空气氟浓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黑龙江某市泉水水质所包含的主要成分,对可能存在的超标物质进行健康风险评价,提出治理建议。方法:采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对泉水水质进行监测和判定,采用NAS提出的四步法模式对泉水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矿泉水中除含有钙、钾、钠等常见元素外还包含偏硅酸、锂、锶、硒等微量元素,在6例样品中发现1例砷含量超标,5例氟含量超标,砷的最大浓度为0.02mg/L,氟的最大浓度为1.41mg/L。经计算,砷的超额健康风险值为:4.34×10-5,氟为:0.25×10-6。结论:泉水中含有有益健康的微量元素,作为销售矿泉水饮用,水中的砷和氟化物不会对人体产生超额的健康风险。考虑到部分人群可能会将此矿泉水作为生活用水使用,建议矿泉水生产企业在该泉水出厂前对其进行降氟处理。  相似文献   

10.
吕晓立  刘景涛  韩占涛  周冰  朱亮  陈玺 《环境科学》2020,41(3):1197-1206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疆塔城盆地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大,然而研究区水文地质研究基础薄弱,盆地地下水化学演化趋势及其成因不明,这使得未来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较大风险.本文在对盆地内地下水进行系统采样分析的基础上,基于5种水化学图对地下水化学组分进行异常识别,并对比历史水化学数据,对盆地地下水化学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阳离子以Ca~(2+)和Na~+为主,阴离子以HCO~-_3和SO_4~(2-)为主,盆地广泛分布溶解性总固体小于1.0 g·L~(-1)的淡水.从山前淋溶迁移带到地下水径流缓慢的平原区,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和HCO_3·SO_4-Ca·Mg型过渡到SO_4·HCO_3-Na·Ca型.对比1979年水化学数据,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地下水的过量开采,水位埋深下降,原来的部分排泄区变为径流区,水循环交替加快,致使研究区HCO_3型和SO_4·HCO_3型水分布面明显增加,以硫酸根和氯离子为主的高TDS水化学类型分布面积明显减少.然而在城镇周边人口密集区地下水中水氯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明显升高,地下水TDS和总硬度呈上升趋势,地下水盐化和硬化明显.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演变主要受潜水流经的含水层介质及地下水流场变化影响,另外排污沟渠污水下渗是影响地下水水质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太原盆地及太原市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太原盆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太原盆地土壤中八种重金属元素As、Cd、Cr、Hg、Ni、Pb、Zn、Cu的含量进行了采样分析,结合太原盆地地质条件,探讨了太原盆地土壤中八种重金属元素分布状况及其分形特征,并对盆地土壤污染进行评估。文中计算了太原盆地区域土壤背景值;分析了盆地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状况,认为Hg、Cd两种元素污染情况最为严重。并将太原市和太原盆地深、浅层数据分别作出八种重金属元素的多重分形图,对八种重金属元素在生态环境中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重金属元素的分形规律,得出了各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岱海水-沉积物中氟化物的迁移转化规律,采用连续分级法研究了岱海间隙水,表层沉积物,柱状沉积物系统中氟化物的空间分布,赋存形态及释放风险.结果表明:岱海间隙水体中氟离子浓度平均值为(4.82±0.06)mg/L,显著高于地表水V类阈值(1.5mg/L),并与上覆水中氟离子浓度(4.77±0.04)mg/L达到相对稳定平衡状态.表层沉积物总氟化物含量均值为(934.13±36.79)mg/kg,其中水溶态,可交换态,Fe/Mn结合态,有机束缚态和残渣态氟化物含量均值分别为(34.39±1.69),(7.11±0.93),(3.07±0.50),(11.97±0.79)和(934.13±36.79)mg/kg;柱状沉积物水溶态,可交换态,有机束缚态氟化物含量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并在40cm以下基本稳定;而Fe/Mn结合态氟化物在表层含量较低,在25cm后逐步稳定.多元回归分析可知,岱海沉积物中水溶态,可交换态氟化物含量与间隙水氟离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且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SAC(稳定度)风险评估表明,表层沉积物中SAC范围在55.53%~69.52%,平均值为60.63%,处于极不稳定状态,且SAC从表层向下20cm呈逐步降低的趋势,间接反映出近年来可提取态氟化物富集明显,处于较强的释放风险状态.  相似文献   

13.
氟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摄入过多或过少都会造成危害。以2020年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氟化物年均浓度介于0.016~4.448mg/L之间,满足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1.0mg/L)断面数占97.7%。淮河流域地表水氟化物平均浓度为0.610mg/L,为各流域中最高;西南诸河地表水氟化物平均浓度为0.190mg/L,为各流域中最低。长江、珠江流域月度波动幅度较小,西北诸河、辽河流域月度波动幅度较大。影响地表水氟化物浓度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高氟地质背景、地下水流动补充、有利于氟富集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气象等自然条件,以及工农业污染和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等人为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以云南荞麦地流域为研究区域,对该区域2017年24个地下水样品中5种重金属指标(Cr、Pb、Co、Mn、Hg)和1种无机毒理指标(氟化物)进行测定和分析,并基于半方差模型等地学统计方法,对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通过饮水途径所引起的成人和儿童的健康风险分别为9.27×10-10~4.59×10-5a-1和1.10×10-8~5.46×10-4a-1.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值以Cr为主导,成人与儿童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地下水健康风险存在很强的空间规律性,在南北方向上呈条带状分布.受位于中游的药山镇影响,研究区南部下游地区地下水健康风险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5.
崔亚丰  何江涛  苏思慧  杨蕾  乔肖翠 《环境科学》2015,36(11):4060-4067
为初步了解某市水体中5种典型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的污染特征,对该市主要排污河与典型地段采集地表水与地下水,分别对水样进行常规指标测试与FQs浓度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水与地下水中FQs的含量水平和组成特征差异明显.地表水中FQs总含量水平整体高于地下水;地表水中FQs浓度平均值为789.1 ng·L-1,主要以氧氟沙星(OFL)与洛美沙星(LOM)为主;地下水中FQs浓度平均值为342.7 ng·L-1,主要以诺氟沙星(NOR)与洛美沙星(LOM)为主,恩诺沙星(ENR)在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含量水平均偏低.地表水体中FQs含量水平表现为沟渠支流干流.该市排污河水系傍河剖面地下水中FQs含量水平高于其他地段.傍河剖面处地下水中FQs监测浓度随着采样点与河道距离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且各组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初步证实河水可能是河道周边地下水中FQs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6.
武夏萍 《环境科学》1981,(1):49-52,6
大气中氟化物含量极低,通常在ppb级,监测比较困难。近年来,石灰滤纸法等静态采样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利用植物监测大气氟污染也有了发展。如日本营井隆一报道:盆栽菠菜叶氟含量与大气氟化物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906;美国Israel报道了在野外条件下,草中氟化物浓茺C_(GRASS)与用LTP法测定的大气浓度C_(LIME)具有以下简单关系:C_(GRASS)(ppm)=11.4C_(LIME)(微克/平方分米·日) 标准差仅±4ppm。该作者还研究了草氟浓度与大气,土壤氟化物浓度的二元线性回归关系,也获得了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选取西北干旱区吉兰泰盐湖盆地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71个地下水样品,测定重金属Cr6+、As、Hg,以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以地质统计学插值绘图揭示盐湖盆地地下水中Cr6+、As、Hg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和US 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解析地下水中Cr6+、As、Hg的污染及健康风险状况,以统计相关检验进行Cr6+、As和Hg的源分析.结果表明:盐湖盆地地下水中普遍含有Cr6+、As、Hg,Cr6+在盐湖上游及东北部含量较高,As在西南台地含量较高,Hg在西北部巴音乌拉山出现高值区域,其分布与变化受到天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Cr6+、As出现局部区域超标,超标率分别为8.45%和2.82%;Cr6+主要超标区域在盐湖西南侧呈条块状分布,并在盐湖附近Cr6+含量较高;As以点状超标,分布于西南部和东北部;盐湖盆地地下水87.3%处于安全清洁状态,仅5.6%轻度污染出现在西南部,不存在中度和重度污染;通过饮用水途径的化学致癌物的健康风险值远高于非化学致癌物的健康风险值,西南部图格力高勒沟谷区域化学致癌物Cr6+超过了US EPA最大可接受风险,但整个盐湖盆地Cr6+的平均健康风险值低于US EPA最大可接受风险;As和Hg均低于US EPA最大可接受风险;盐湖盆地总致癌风险特征与Cr6+基本一致,Cr6+平均健康风险占总致癌风险贡献率的89%;Cr6+超标原因包括盐湖盆地高锰酸盐指数偏高,促使Cr3+氧化成为Cr6+,As与Cr存在一定的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地下水中典型抗生素分布特征与潜在风险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陈卫平  彭程伟  杨阳  吴玉梅 《环境科学》2017,38(12):5074-5080
应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分析了北京市地下水内磺胺类(SAs)、氟喹诺酮类(FQs)、四环素类(TCs)、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等5大类抗生素.结果表明,北京地下水抗生素以SAs、FQs和TCs等3类为主,检出率分别为78.9%、100%和47.3%,其中甲氧苄氨嘧啶(TMP)、环丙沙星(CIP)和诺氟沙星(NOR)检出率均在70%以上.污灌区地下水样点抗生素浓度显著高于水源地和南水回灌区样点,磺胺二甲嘧啶(SDD)和磺胺嘧啶(SDZ)在污灌区检出峰值达到236 ng·L-1和96.8ng·L-1.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抗生素污染风险较小,但在污灌区显示中等或高等风险等级.CIP应作为研究区地下水抗生素监测中的重点监测对象.  相似文献   

19.
刘钰  曾妍妍  周金龙  闫志雲  白凡 《环境科学》2023,44(12):6778-6789
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研究是地下水污染防控的重要环节.以巴里坤-伊吾盆地平原区地下水为研究对象,构建DRSTIW模型进行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根据污染场地调查资料和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点源和面源污染,进行地下水污染荷载评价;考虑地下水的原生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进行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价;利用ArcGIS的地图代数功能生成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图,采用ROC曲线验证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通过计算G指数得到地下水污染风险空间冷热点分布,结合重心和标准差椭圆对热点变动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风险整体较低,高污染风险区和较高污染风险区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8%,主要位于伊吾县的淖毛湖镇、盐池镇,巴里坤县的奎苏镇、石人子乡、花园乡和兵团红山农场,该区域内地下水埋深较浅,土壤表层和包气带介质透水性能较强,吸附能力较差,加之污染源分布较集中,使得污染物易于迁移富集,在地下水高脆弱性和高污染荷载的双重作用下导致局部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升高.受人类活动影响,地下水污染风险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集聚现象,整体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演变的趋势.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为划分地下水污染防治区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半水磷石膏(HPG)地下充填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pH值相关、半动态等浸出试验模拟地下水淋滤环境,评价4种HPG及胶凝充填材料(HPGB)磷和氟的浸出特性及长期释放,结合地球化学模拟探讨磷和氟浸出控制机理.结果表明,生石灰改性的HPGB体系中99.97%可溶性磷和95.92%氟化物得到较好的固定,转化为Ca3(PO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