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之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与此同时,目前现代工业化所利用的主要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和核裂变物质等又都是不可再生能源。当今世界各国都把能源战略作为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对能源的需求都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能源问题愈来愈成为世界发展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从油气资源状况论我国未来能源发展战略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我国油气可采资源量分别为140×108t和9.3×1012m3,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油气资源却相对贫乏。目前,我国石油资源勘探程度较高,储量、产量增长的潜力有限,石油在未来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只能略有上升,保持在25%~26%;而天然气资源勘探程度却很低,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天然气在未来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有望较快增长,预计从2000年的2.5%上升到2015年的9.4%;与之对应,煤炭消费比例会有所下降,但不会改变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首要地位。为此,根据我国油气资源、能源消费和能源需求变化等特点,对未来能源发展战略提出5条建议: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优化能源结构;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油气市场;积极开发新能源,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燃料乙醇生产推广背景 自20世纪中期以来,石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物资。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发展投下了浓重的阴影,可再生能源发展成为大趋势。此外,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生物质能源原料来源广、可大规模开发、廉价和清洁的属性,使之成为世界各国新能源竞相发展的战略首选。我国是世界生物质资源大国,加快先进生物燃料技术产业化及高值化综合利用,是加快新能源发展、缓解化石能源危机、减少PM2.5和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核心与关键。  相似文献   

4.
前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指的是除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以外,能够循环利用、不断补充的、且具有再生功能的能源。这些能源包括:生物质能源(薪柴;农作物秸秆、人类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如垃圾、粪便、稻壳。蔗渣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氢能等,它们大多对环境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分布广泛,是一种清洁能源。它们是人类未来能源消费结构的基础,又是近期能源的补充。河南省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在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如沼气)和风能四个方面。这些能源的利用历史已经很长,例如临汝温泉,早在西汉时期…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人类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水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和开发新的技术来迎接这一挑战,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议题和发展战略.绿色技术已成为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美能源结构的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世界能源资源储备、能源消费状况和中美能源结构分析,提出各国需要建立能源基金,合理调整能源结构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7.
《资源节约与环保》2005,21(4):40-40
1 制定法律法规落实“节能优先”的能源战略 提高能源效率,成为各国增强产品竞争力、保证能源安全、降低环境损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和各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家都以立法形式制定了国家级及地方级的节能法律法规,如:日本的《节能法》、美国的《国家节能政策法》等。  相似文献   

8.
开发“绿色能源”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工业化国家开源节流、化害为利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联合国有关机构最近的调查报告说,至少有14个工业化国家在开发“绿色能源”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绿色能源”有两层含义:一是利用现代技术开发干净的无污染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二是化害为利,同改善环境相结合,充分提高城市垃圾、淤泥等能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能源政策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能源战略类似,中国的能源政策具有两个明显的导向:第一是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开发,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如风电、太阳能、水电、核能和清洁煤技术利用等;第二是节约能源,目的是在降低能源使用量的同时不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所说,我国的能源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能源政策的危机。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特征,节能减排空间很大,同时内蒙古新能源储量丰富、森林碳汇能力较强。发展低碳经济应是内蒙古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具体可以通过推进产业机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发展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和新能源等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着力改善能源结构;通过增加森林草原碳汇、尽快启动实施碳交易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特征,节能减排空间很大,同时内蒙古新能源储量丰富、森林碳汇能力较强。发展低碳经济应是内蒙古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具体可以通过推进产业机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发展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和新能源等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着力改善能源结构;通过增加森林草原碳汇、尽快启动实施碳交易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氢能的重要性和制氢方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氢能是一种储量丰富、热值高、无污染的新能源.常见的工业制氢方法有:化石燃料制氢工艺、电解水制氢,催化热分解碳氢化合物制氢,生物制氢等.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制氢研究十分活跃,开发氢能源及在未来发展氢能经济对于经济高速增长、能源进口依赖较大、消耗与日俱增的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第三届中国环渤海(天津)国际节能环保绿色产业博览会近日召开,本届博览会的主题是:节能、环保、绿色、建设生态文明。本届博览会上,集中展示了国内外节能、节水、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资源综合利用以及环保、绿色照明等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如:突破原来热机应用局限,可以回收石油化工、冶金、建材、  相似文献   

14.
黄韬 《环境》2009,(11):17-19
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太阳能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全球范围来看已经是基本明朗的,各国都在加大开发和利用的力度,开发和利用太阳能也成为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科学家预言,太阳能将逐步成为人类的基础能源之一,甚至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相似文献   

15.
《环境工程》2007,25(1):18-18
2006年12月26日《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电力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台,2010年,北京将初步建立以煤、气发电为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等为补充的多元化电源结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力争达到6%以上。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前言中指出“能源是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目前,全球市场能源消费继续增长,一次性能源越来越稀缺。为稳定能源供给,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将能源稳定作为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来对待。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是世界上主要能源消费大国,由于国土面积狭小以及自然资源严重缺乏,其能源严重依赖进口。但近几年来,日本不断研发的新能源技术使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展现出扭亏为盈的倍增趋势,使日本经济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大大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日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谋求从“耗能大国”到“新能源大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姜春兰 《环境保护》2023,(16):73-74
<正>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所达成的一项共识,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高校作为教育“高原”、科技”高峰“、人才“高地”的融合体,应主动增强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和区域发展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9.
粗放型增长模式严峻挑战中国科学发展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0%;人均占有林木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83立方米)的12%;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尽管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目前我国仍然表现出明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特征。片面追求GDP增长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给中国的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和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20.
我国煤炭资源、生产与环境概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2005年全国煤炭产量21.9亿吨,占世界的37%,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75.9%、消费的70%.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和消费格局难以改变,随着煤炭增长方式的转变、煤炭用途的扩展,煤炭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大力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坚持以煤炭为主体,以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进一步明确了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