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铊属于有毒重金属。铊化合物对人的急性毒性剂量为6mg/kg~40mg/b体重。铊化合物是世卫组织重点限制清单中列出的主要危险废物之一,也被我国列入优先控制的污染物名单。铊具有极强的蓄积性,对人体会造成持续伤害。我国于1987年将职业性铊中毒列为法定的职业病之一。广东、广西贺江2013年发生的铊污染事故.铊超标数倍,直接威胁供水安全。因此,当前铊污染急需引起环保部门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铊是一种典型的分散、剧毒元素,相较于Cd、Cu、Pb、Hg等常见的重金属元素,铊表现出更高的毒性,但由于其在地壳中丰度低,现有研究及标准制定过程中对其关注较少。伴随着含铊矿石的开采与利用,大量铊被释放到地表环境中,造成严重的土壤和水体铊污染,铊污染防治工作形势严峻。通过整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报道和相关规范标准,针对土壤中铊的评价标准、污染现状、迁移转化行为、生态毒性和修复技术等进行了综述,并基于现阶段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梳理了铊的特性分布、毒性危害以及我国发生的铊中毒或污染事件,分析了我国现有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以及监测分析标准与方法,提出了我国铊污染防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药污染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有毒化学品污染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化学农药又是有毒化学品中使用量最大、施用面最广、毒性最高的一类化合物。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生产和消费农药的大国。长期大量施用农药,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严重危害,使生物种群退化,多种生物种群濒临灭绝,因农药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逐年增加,每年还引发数万起人员中毒伤亡事件。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农药中毒的人数占世界同类事故中毒人数的50%。 由于农药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已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温家宝副总理最近指出:“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不仅加剧环境污染,而且…  相似文献   

5.
环境中氟污染与人体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双阈值效应。人体长期暴露于氟地球化学异常或人为活动引起的氟污染环境中,会促使氟不断进入体内,最终导致氟中毒及其它氟效应。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氟化物和全氟化合物(PFCs)在环境介质(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状况,综述了氟污染的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及污染/转移途径;回顾了氟化物及PFCs在人体内已产生的众多效应研究;总结了在饮水型氟污染、燃煤型氟污染、工业氟污染及人体氟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关于氟中毒区污染、人类活动氟污染以及氟与人体健康关系三个方面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铊,铊中毒及铊在生态系中迁移径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铊属于分散元素,独立矿物稀少,极难形成独立铊矿床。铊世界年产量约15吨,几乎都是从有色金属选冶产品中作为副产品顺便回收。我国铊资源比较丰富,按相同等级资源相比,我国铊储量居世界首位。铊的地球化学性质受其电子构型和地质地球化学作用制约,铊原子处于基态时的电子构型为6S26P1。铊有两个地球化学价态,正一价和正三价,在自然界多数呈正一价。铊具有低温成矿,亲硫和高温分散,亲石的双重地球化学性质。铊是有用元素,也是有毒元素。铊被广泛用于超导、电子、合金、光学、化工、玻璃和医药等工业。铊的毒性对哺乳动物比汞、隔、铅、铜、锌还强。铊对生物有毒害,高含量的铊对人体可导致不同程度的铊病,甚至死亡。由于铊矿床的开发利用,使采挖出的含铊岩矿石和冶炼矿渣堆积地表,在长期风化淋滤作用下,使释放的铊进入地表水体、土壤、植物、动物和人体生态链,故引起铊环境污染和铊中毒。  相似文献   

7.
铊污染地下水的微生物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铊(Tl)是一种高毒性的重金属,具有生物蓄积性,自然界中常以Tl(I)形式存在。铊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土壤和沉积物等,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本研究利用好氧微生物处理技术对铊污染地下水进行了修复研究。以乙酸钠为碳源,初始Tl(I)浓度为100μg/L,周期为6 d时,总铊去除率达到了63.50%。总铊去除率随着pH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随着初始Tl(I)浓度的升高而降低。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表明了铊抗性或铊氧化细菌的存在,如Stenotrophomonas、Acidovorax、Rhodococcus等,这些细菌的共同作用实现了铊的氧化与原位沉淀。本研究为铊污染地下水的微生物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微生物技术修复其他重金属污染地下水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贵州遵义松林Ni-Mo矿区为华南下寒武统黑色页岩Ni-Mo矿化带中的典型矿区之一,对由其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引起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科学及实际意义。本研究以遵义松林Ni-Mo矿区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CP-MS分析土壤中铊的含量。分析结果显示,矿区耕地土壤中铊平均含量为1.84mg/kg,明显高于贵州土壤表层铊元素背景值,初步认为矿区黑色页岩、Ni-Mo矿体、开采暴露于地表的尾矿及围岩碎石为矿区耕地土壤铊的来源。运用地质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分别对耕地土壤铊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土壤已遭受铊污染,其污染程度评价等级可达中度-重污染;部分样品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等级为中等,显示该区耕地土壤存在潜在生态风险,值得开展进一步的土壤铊污染修复研究。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背景在汞化合物中,低级烷基汞引起的不可逆性神经障碍公害,在日本称之谓“水俣病”,这种公害病已发生过两次,并造成了多数人死亡而驰名于世。然而更骇人听闻的大规模事件,则是1971年起到第二年在伊拉克发生的中毒事件(中毒者6000余人、500人死亡)。前者中毒原因是长期地食用富集了含有甲基汞工业废水的鱼介类;后者是由于食用了用汞作消毒剂处理的小麦种子,而造成的集体中毒事件。这种事件可以说,是由于甲基汞污染而造成的后果。  相似文献   

10.
贵州西南地区慢性铊中毒途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铊中毒区土壤、植物中铊含量均很高,铊中毒途径主要是食用高铊蔬菜,进入人体长期积累,导致慢性铊中毒。  相似文献   

11.
全氟化合物(PFCs)是一类具有重要价值的含氟化合物,由于其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高表面活性及疏水疏油特性,被大量应用于诸多工业生产和生活用品中。PFCs在各种环境样品中的检出,已经引起世界范围内环境工作者的关注,所造成的污染已经逐渐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的又一个热点,环境科学工作者已经在此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该文对目前全氟化合物的污染状况、毒理和方法等热点研究问题进行了综合论述,并对以后的研究方向做出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四年《环境地质与健康》杂志刊登了“一个天然铊中毒的典型报告”,报告中说:“自一九六○年以来,兴义地区一个山沟的农村里流行一种特殊的疾病,有的农民突然感到头晕、耳鸣、乏力、四肢疼痛、食欲减退、心慌、视力模糊、继而卧床,一夜间头发便全部脱落……”经过卫生防疫人员和环境地质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查明原因。原来这是一种极少见的天然铊中毒。铊是一种稍带天蓝色的灰白色  相似文献   

13.
编者的话     
重金属,特别是汞、镉、铬等对环境的污染以及由此引起的严重危害,已经引起人们的严重关切。对于重金属的污染,进行无害化处理,确是当务之急。本期将对重金属的污染及其治理,加以综合论述。重金属化合物对人所产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某些器官和组织的损伤。例如,汞在人体内的蓄积,主要危害神经系统,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危害。汞蒸气  相似文献   

14.
华山旅游发展总公司重视治理饮食业油烟污染。由于饮食业油烟污染与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并称为造成大气污染的三大“杀手”。饮食业油烟不仅危害环境而且还威胁人们身体健康。据专家检测,经烹调产生的烟气至少含有300多种有害成份,其中主要有脂肪酸、烷烃、烯烃、醛、酮、醇、酯、芳香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等。这些物质通常会引起眼睛和呼吸道粘膜的各种症状,有的化合物具有损害染色体及致癌、致突变性。饮食业油烟污染问题引起了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为了防治饮食业油烟污染,2002年11月10日华山公司与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签订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国西南“三江”流域区土壤样品中铊元素含量的分析,并多方法联合应用综合评价研究区土壤铊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中国西南“三江”流域区浅层土壤铊元素含量范围为0.17~2.65mg/kg,变异系数小,均值为0.80mg/kg,整体略高于中国土壤背景值,而略低于深层土壤铊元素含量,研究区浅/深层土壤铊元素含量特征主要受控于自然地质背景,整体具有“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基于中国不同母岩类型区土壤相关元素含量为背景的富集系数(均值1.30)、地累积指数(均值-0.41)、潜在生态风险(均值12.48)及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危害商小于1)参数均显示研究区土壤铊污染程度整体较低,不存在土壤重金属铊元素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其实质上反映了在自然背景控制下研究区土壤铊的低污染和低健康风险特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区土壤铊含量特征及浅/深层土壤铊元素含量之比反映了研究区存在一定人为污染,且人为铊污染具有“北轻南重,西轻东重”的趋势.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铅锌等矿产的相关矿业活动可能是该区人为铊污染输入的主要来源,人为污染叠加自然地质背景使研究区存在一定低程度污染及潜在健康风险的区域,即独龙江流域南部和怒江流域中南部、澜沧江流域北部和南部、元江流域中南部地区,该区域应引起人们对土壤铊污染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铊(Tl)是典型的毒害重金属元素之一,对生物体的毒性高于Hg、Cd和Pb等元素。铊在天然水环境相关介质中的背景含量较低,但可通过各种工业活动大量进入水体环境,借由水体迅速迁移扩散,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环境隐患。本文总结了铊在水体中的分布特征,并重点阐述了铊在矿物胶体和天然有机质(腐殖酸)等界面上迁移转化行为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铁(氢)氧化物、锰(氢)氧化物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吸附水体中的Tl(I),铊在一些锰(氢)氧化物表面的吸附行为可能会涉及Tl(I)在矿物表面的氧化还原机制。矿物表面对铊离子的吸附作用不仅与矿物的组成成分有关,还可能与矿物组成成分的晶型结构密切相关。天然有机质对铊迁移转化影响作用的研究目前主要偏重天然腐殖酸对铊的络合作用。因此,要加强的研究铊分别在不同种类、不同晶型的矿物和不同类型的天然有机质界面上的迁移转化行为,并借助高精度的价态和结构分析手段从分子水平上探讨其迁移转化机理。了解铊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有助于深入认识铊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并为研究铊的污染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有机胺类化合物是仅次于有机硫化物的恶臭污染物。近年来,有机胺类化合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已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对有机胺类化合物的分析检测方法、治理技术及解离通道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着重阐述了水相和气相中有机胺类污染的治理方法和光解离通道。结合实际需要,预测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硝基芳香化合物是环境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之一,由于其用途广泛,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利用生物降解硝基芳香化合物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针对硝基芳香化合物生物降解过程,汇总了用于降解的微生物资源,并对硝基芳香化合物生物代谢途径、降解过程中的主要酶、降解性质粒、基因定位等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麻痹性贝毒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误食染毒贝类,引起以外周神经肌肉系统麻痹为初始症状的中毒,称为麻痹性贝中毒。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麻痹性贝毒是由数种双胍基嘌呤类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现已查明这类物质多于16种,它们是非结晶、高极性和不挥发的化合物。其中某些组分如石房蛤素、膝沟藻毒素的毒力极大。这种中毒常导致人的死亡。 由于麻痹性贝中毒不断在世界各地发生,定期监测水产品所含毒素的毒力已成为水产养殖,环境保护和食品卫生部门的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20.
以大冶冶炼厂地区的东岗河为例,分析有色金属冶炼区铊的水环境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水中的铊含量明显异常(严重污染区的平均含量为15.07ng/mL。远超过饮用水源水中铊的最高允许浓度0.1ng/mL).且与水体pH值、Cu^2 、Pb^2 等含量显著相关;铊与Pb等亲铜元素呈类质同像。宏观上与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等伴生.因此后者成为研究区铊的重要来源。最后,对铊所造成的环境危害效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提醒人们提高对铊污染的警惕性以及加深对铊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