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开发利用动物蛋白资源大瓶螺,1985年以来分别开展了以螺作动物蛋白饲料的水貂、鸡、鸭、对虾、螃蟹等食物链开发利用研究。各食物链饲养试验结果显示,增重效果和经济效益均很显著,螺的蛋白质转换效率高于国产鱼粉,但稍低于秘鲁鱼粉。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论述了大瓶螺的生活周期、营养生长、产卵、卵块孵化及休眠的生态特性,并依据上述生态特性和生产实践,从生产布局、饲料来源、放养密度、水体管理、轮捕轮放和越冬保种等方面提出螺的高产养殖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3.
4.
5.
6.
以海生单齿螺(Monodonta labio)为受试生物,研究不同浓度Cu2+胁迫下,Cu2+对单齿螺的急性毒性、单齿螺对Cu2+的富集性以及Cu2+对单齿螺体内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2+对单齿螺的96和72 h的半致死浓度〔ρ(LC50)〕分别为19.36和38.49 mg.L-1,安全浓度(ρs)为1.936 mg.L-1。单齿螺对Cu2+的富集性随ρ(Cu2+)的增加而增强,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当ρ(Cu2+)为4.00 mg.L-1时,单齿螺对Cu2+的累积量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具有较明显的时间效应。各Cu2+处理组单齿螺肝胰腺CAT活性均比对照(海水)组高,而且大多数处理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或P〈0.001)。但部分Cu2+处理组单齿螺肝胰腺SOD活性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以海生单齿螺(Monodonta labio)为受试生物,研究不同浓度Cu2+胁迫下,Cu2+对单齿螺的急性毒性、单齿螺对Cu2+的富集性以及Cu2+对单齿螺体内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2+对单齿螺的96和72 h的半致死浓度〔ρ(LC50)〕分别为19.36和38.49 mg.L-1,安全浓度(ρs)为1.936 mg.L-1。单齿螺对Cu2+的富集性随ρ(Cu2+)的增加而增强,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当ρ(Cu2+)为4.00 mg.L-1时,单齿螺对Cu2+的累积量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具有较明显的时间效应。各Cu2+处理组单齿螺肝胰腺CAT活性均比对照(海水)组高,而且大多数处理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或P<0.001)。但部分Cu2+处理组单齿螺肝胰腺SOD活性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于2004年春季(4月)和秋季(9月),分别对淮河水系淮南段不同环境条件下的10个站点椎实螺类的种类和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椎实螺类5种,其中萝卜螺属4种,土蜗属1种,耳萝卜螺为优势种;全流域平均密度和生物量,春季为227.7Ind./m^2。和175.50g/m^2,秋季为100.2Ind./m^2和88.85g/m^2.工业污染较重的站点(D、F、I)椎实螺类的群落结构趋于简化,而流域底质生境异质性的站点(E、H)螺类种数呈现多样性.图1表2参16  相似文献   

9.
福寿螺是我国华南地区一种危害十分严重的外来入侵生物。采用分布广泛的四种植物: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 DC)、红叶乌桕(Euphorbia cotinifolia L.)和辣蓼草(Polygonum flaccidum Meissn.)作为原料,在实验室内通过人工研磨方法提取植物体内的有效成分作为药剂,分别对福寿螺幼螺进行室内毒杀及刺激其上爬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水蜈蚣提取物的杀螺效果不明显,而红花酢浆草、红叶乌桕、辣蓼草等三种植物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杀螺效果。72h的毒性实验表明,这三种植物提取物在质量浓度为400mg·L-1时,均能全部杀死福寿螺幼螺;其中,红花酢浆草的杀螺效果最强,质量浓度为100mg·L-1时的杀螺率就达到80%,200mg·L-1的质量浓度下已能全部杀死福寿螺,红叶乌桕在200mg·L-1质量浓度时的杀螺率为56.67%,而在此质量浓度下辣蓼草仅为26.67%。另外,提取物刺激福寿螺上爬实验结果表明,红花酢浆草和红叶乌桕均有刺激福寿螺向上爬的作用,且红花酢浆草刺激作用稍强于红叶乌桕。综合杀螺和刺激福寿螺上爬作用的效果,可以得出在控制福寿螺上红花酢浆草和红叶乌桕是比较理想的备选植物。  相似文献   

10.
采用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PSA)和无水硫酸镁净化、液质联用测定的方法,研究了江苏省苏州市、福建省福州市和重庆市柑橘施用螺虫乙酯农药后的螺虫乙酯母体及代谢产物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残留消减动力学规律以及最终残留情况。结果表明,螺虫乙酯母体在苏州、福州和重庆柑橘中的消减半衰期分别为6.7~9.6、4.7~9.5和7.8~9.5 d,在土壤中的消减半衰期分别为1.4~2.3、1.3~4.9和2.3~3.6 d。在柑橘中按照最高推荐剂量(有效成分60 mg·kg~(-1))和最高推荐剂量的1.5倍(90 mg·kg~(-1))施用螺虫乙酯,施药2~3次时,收获的柑橘中螺虫乙酯含量均低于最大残留限量MRL值(1.0 mg·kg~(-1))。  相似文献   

11.
农业生态系统的平面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平面结构,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生态区域内,如何合理的安排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种群。我们知道,在同样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由于种群的结构不同,它的三大效益会出现很显著的差异。比如,华北平原高产地区的一些地方,夏播作物玉米和花生在同样条件下,一般玉米亩产273公斤,花生亩产248公斤。  相似文献   

12.
抗真菌多肽捷安肽素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筛选出的一株芽孢杆菌ZK发酵产物抗真菌多肽捷安肽素的发酵培养基组分(碳源、氮源及无机盐)和工艺条件(发酵温度、起始pH,摇床转速,装液量)进行了摸索,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优化实验,确定了ZK菌株发酵培养基最佳组成:生物氮素3.5%、葡萄糖3%、酵母膏0.08%、MgSO4·7H2O 0.5%、KH2PO4·3H2O 0.1%;最适温度为32℃;最适初始pH为8.0.在250 mL三角瓶中装50 mL培养基,于150 r min-1的旋转摇床上32℃振荡培养72 h,ZK菌株产捷安肽素的量达到最大.图8表5参14  相似文献   

13.
生石灰对福寿螺的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毒性试验,探索了生石灰对不同大小福寿螺的毒性效应。试验中将福寿螺按照壳高(H)分为小螺(5 mm≤H〈15 mm)、中螺(15 mm≤H〈25 mm)、大螺(25 mm≤H〈35 mm)和超大螺(35 mm≤H〈45 mm),结果表明:(1)生石灰的控螺效应显著,尤其是对中小福寿螺具很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生石灰处理6 d,除了最低质量浓度0.05 g.L-1处理造成35%死亡率,其他处理死亡率均在70%以上,其中0.20、0.50、1.00和2.00 g.L-1处理中超过90%的福寿螺死亡。(2)生石灰对不同大小福寿螺的半抑制质量浓度(24 h)大小顺序为超大螺〉中螺、大螺〉小螺,半致死质量浓度(24 h)大小顺序为超大螺〉大螺〉中螺〉小螺;(3)生石灰对福寿螺的毒性以抑制效应为主,生石灰对福寿螺的平均半抑制质量浓度为0.06~0.22 g.L-1,低于平均半致死质量浓度0.11~1.09 g.L-1;(4)0.50 g.L-1和2.00 g.L-1质量浓度的石灰处理12 h后,福寿螺鰓组织SOD酶活性呈极显著下降,分别为对照的33%和38%。研究表明,生石灰可用于防治入侵生物福寿螺,在实践中可部分替代杀螺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螺孢菌ZG9901的筛选及其产碱性果胶酶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筛选培养基从芦苇土壤中筛选到7株碱性果胶酶产生菌株,经初筛选和复筛得到产酶活性较高的一株菌株ZG9901,初步鉴定为螺孢菌属Spirillospora spp.最适摇瓶产酶条件是:果胶20g/L,乳糖20g/L,蛋白胨3g/L,酵母膏4g/L,KH2PO41g/L,MgSO4.7H2O0.04g/L,MgCl20.2g/L,pH9.0,32℃培养36h达到产酶高峰。  相似文献   

15.
以无锡市惠山森林公园毛竹林和青山公园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林内和林缘的小气候日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惠山森林公园与青山公园的相对湿度日变化皆呈先减后增趋势,均在13:00达到极值。林内相对湿度分别为67.6%、65.6%,林缘相对湿度分别为61.8%、63.4%;温度和综合舒适指数日变化皆呈先增后减趋势,也均在13:00达到极值,林内温度分别为28.2℃、27.5℃,林缘分别为29.8℃、28.9℃;林内综合舒适指数分别3.5、3.2,林缘综合舒适指数分别4.8、4.1。2)08:00~17:00林内人体舒适度高于林缘,其他时刻人体舒适度低于林缘。3)与密度较大的惠山森林公园竹林相比,青山公园竹林综合舒适指数降低了0.1~0.7,平均值为0.3,即密度较小的青山公园竹林调节城市小气候的功能最佳,为秋初时节人们户外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从云南高温温泉、油井等热源地区采集的大量样品中,获得了一株特殊的极端嗜热厌氧纤维素分解菌B2.分离菌株直杆,革兰氏阴性(G-),未观察到孢子,细胞单个或成对出现.菌体大小为0.4μm×(2-4)μm,严格厌氧,生长温度范围50-70℃,最适生长温度65℃.pH范围4-8,最适pH 7.0.在纤维素粉琼脂上菌落直径2-4 mm,乳白色.分离菌株能利用纤维二糖、葡萄糖、蔗糖、松子糖、淀粉、覃糖等作为碳源,分离菌株还可利用纤维素滤纸、纤维素粉、微晶纤维素、纤维素粉MN300和甘蔗渣、水稻秸杆.发酵纤维素产生乙醇、乙酸.在菌株B2的纤维素酶系中,C1酶、Cx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80℃、80℃和70℃,其比值为1:9:10,同时发现Cx酶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部分长度的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分离菌株B2与Thermoanaerobacter ethanalicus具有99.8%相似性.分离菌株B2为Thermoanaerobacter属.图5表3参21  相似文献   

17.
湛江硇洲岛海域19种贝类食用部位的重金属含量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清香  杨文  初庆柱 《生态环境》2011,20(1):175-180
测定了湛江硇洲岛海域产的17种腹足类足部肌肉和2种双壳类软体部的Cr、Cu、Zn、Ni、As、Cd、Pd和Hg等8种重金属质量分数。通过对比金属污染指数,发现桶形芋螺Conus betulinus、粗糙滨螺Littorinopsis scabra、鳞片扭蚶Trisidos kiyonoi、可变荔枝螺Thais mutabilis和小结节滨螺Nodilittorina exigua受到的污染较严重;以单因子污染指数为标准,无Cu、Zn和Ni污染,Pd和Hg仅少数种轻微污染,Cr污染较严重,Cd和As污染非常严重;以重金属绝对质量分数来衡量,含As、Cr和Cd最高的贝分别是黑凹螺Chlorostoma nigerrina、粒花冠小月螺Lunella corontat和习见赤蛙螺Bursa rana。  相似文献   

18.
一株兼性嗜冷产甲烷杆菌的分离与系统发育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云南哀牢山泥土中分离出一株生长温度范围为7~40℃的兼性嗜冷产甲烷杆菌8-1.该菌株革兰氏染色阳性,直径0.2~0.3μm,长2~5μm,具有弯曲和微弯杆状两种形态,不运动,单生﹑成对﹑多数成聚集状态存在.能够利用H2/CO2和甲酸盐生长,不利用甲醇﹑三甲胺﹑乙酸和二元醇类.最适生长条件:温度为35℃,pH值为7.5~8.5,盐浓度为0 mol/L NaCI.最低生长的温度可达到7℃.菌株8-1与标准株Methanobacterium subterraneum strain A8p(=DSM 11074T)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  相似文献   

19.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位于北纬34°20′—35°30′,东经114°45′—122°45′之间,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1—14℃,极端最低气温为-18℃—-24℃,极端最高气温为34—42℃,≥10℃的积温一般在3,800—4,600℃;年降水量在600—800mm左右,多集中在6、7、8三个月,约占全年降雨量62%;相对湿度在60%以上;干燥度一般1.0—1.5左右。山地丘陵55,900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5%,按地质构造与岩石组成,分为砂石山(岩浆岩)与青石山(沉积岩)两大类,砂石山占山丘面积的73%,青石山约占山丘面积的27%。 山东的山区主要集中在鲁中南山区与胶东半岛两个地区。鲁中南山区包括泰山、沂山、  相似文献   

20.
Thermobifida fusca产角质酶摇瓶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环境和营养条件等对嗜热放线菌Thermobifida fusca WSH03-11生长及产角质酶的影响;并考察了苹果角质对角质酶诱导效果,分析了该菌产角质酶的机理.摇瓶研究确定了角质酶发酵的最佳种子培养基组成为90 g L-1可溶性淀粉、5 g L-1牛肉膏、5 g L-1酵母膏、5 g L-1NaCl、2 g L-1K2HPO4和1%微量元素液,生物量最高达18.5 gL-1,种龄取35~40 h.最佳环境条件为pH 8.0、5%接种量、培养温度50℃.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为1.5%乙醇、5 gL-1蛋白胨、5 g L-1酵母膏、2 g L-1K2HPO4、5 g L-1NaCl和1%微量元素液.发酵培养基中添加角质对角质酶合成与分泌有诱导作用,T.fusca的产酶机制为诱导型.采用上述最佳培养条件产角质酶为3.8 U mL-1.图4表3参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