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教宣 《防灾博览》2002,(1):30-31
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种类多,数量大,分类复杂,灾害形态各异。人们习惯上以自然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地理属性)为依据,把自然灾害划分为四大类。 1.气象气候灾害 由大气圈(近地表大气)变异引起的寒潮、冰雹、热带风暴、台风、沙尘暴、龙卷风、干热风、暴雨、霜降、旱灾等。 2.地质地貌灾害 由岩石圈(地壳中和地表)变异活动引起的地震、火山喷  相似文献   

2.
亓玲 《防灾博览》2007,(2):10-12
人类生活的地球目前大约已有46亿年.而人类的文明生活从有文字算起也有约6000年的历史.地球是人类之家,没有地球也就没有人类的生存.反之人类更应了解地球.且应爱护倍加。我们知道科学家把地球分为四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他蕴藏了人类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并养活着地球陆地上60多亿人口和其它所有的生物。成为人类永恒的需求.那末.就目前所知道的地球各种主要资源都有那些呢?  相似文献   

3.
钱学森倡导开展地球表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在1986年11月11日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发表长篇讲话,积极倡导开展地球表层学研究。他说:“‘地球表层’指的是,和人最直接有关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具体地讲,上至同温层的底部,下到岩石圈的上部,指陆地往下5—6公里,海洋往下约4公里。地球表层对人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  相似文献   

4.
中国季风边缘带的自然灾害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正涛  张林源 《灾害学》1994,9(4):59-64
本文提出并讨论了季风边缘带的概念范围,并按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三个方面对自然灾害的特点和成因进行了论证。认为这个地区之所以成为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区是因该区气候、地质、地貌等均有利于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发展,人为作用加剧了灾害。  相似文献   

5.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包括天然水(河流、湖泊、大气水、海水、地下水等),人工制水(通过化学反应使氢氧原子结合得到水)。水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人来说,水是仅次于氧气的重要物质。在成人体内,60%的重量是水。儿童体内水的比重更大,可达近80%。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人类疾病的80%与水有关,水出现问题将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  相似文献   

6.
1626年5月30日(明天启六年五月初六)北京王恭厂特异灾害事件,成因十分复杂,现象极为奇特。除有明显的地质因素参与外,还有大量的大气静电、龙卷风和火药爆炸作用的痕迹,任何一种单一成因假说都是难以圆满地解释这场灾变的。只有用系统的观点,全面考查灾变时环境系统中各要素的状态、变化及其相互作用,才能深刻地揭示这次灾变的真正原因。人类生存的环境是由岩石圈上部和大气圈下部构成的环境系统,其内各要素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水足迹”     
<正>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消费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荷兰学者阿尔杰恩·胡克斯特拉最早提出这个概念,把它形象地解释为"水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踏过的脚印"。在《地球生命力报告》中,首次引用"水足迹"这个概念,包括国家"水足迹"和个人"水足迹"。  相似文献   

8.
中国黄土高原气候系统主要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王毅荣  尹宪志  袁志鹏 《灾害学》2004,19(Z1):39-45
分析了气候系统变化,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气候系统中岩石圈和大气圈相互影响;大气系统中降水量具有很明显的地域和季节性,降水年际变率大,时间变化上降水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减少2.5mm左右,下降速度高原东部明显快于西部,年降水存在2~4年左右的年际振荡;年、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全区以一致变暖为主,高原中部变化幅度大于周边,气温上升速度年平均气温为0.26℃/10a,冬季升温最快,夏季升温最慢;干旱频繁、暴雨较多.  相似文献   

9.
采用"契合"的思想,给出了地下多个孔洞与地面上的半圆形凸起地形对SH波散射问题的解答.将整个求解区域分割成两部分来处理,其一为包括半圆形凸起地形在内的一个圆形区域I,其余为区域Ⅱ.在区域Ⅰ中,构造了一个上半部边界应力为零,而其余部分位移、应力任意的驻波解;在区域Ⅱ中,构造了半圆形凹陷和浅埋圆孔的散射波,且要求它满足水平界面上应力为零的约束条件.然后再通过移动坐标,满足"公共边界"的"契合"条件和地下孔洞的边界条件,建立起求解该问题的无穷代数方程组.最后,给出了分析例题和数值结果,并对地表位移幅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结合Landsat 8数据特征提高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的精度,对旱灾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是利用Landsat 8数据,基于植被指数(NDVI)-地表温度(T_s)特征空间理论,通过对植被指数和"干边"的修订,分别计算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干边修订的改进型温度植被干旱指数(MDTVDI);并结合当地气象数据、野外实测土壤水分数据,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使用Landsat 8OLI和TIRS数据时,TVDI,MDTVDI与地表土壤水分线性相关显著(α=0.05),两者都能表征地表的干旱分布情况;同时,MDTVDI与实测土壤水分的相关性和反演的土壤水分精度略高于TVDI,因此MDTVDI能够更好地反映区域土壤水分状况,更适于区域干旱监测。  相似文献   

11.
天文灾害学刍议(Ⅰ)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提出了天文灾害的概念,认为它是天文学与灾害科学交叉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作为这个题目的第一部分,文章初步讨论了天文灾害学的研究范围,简要地介绍了作为一个天体的地球的概况、地球所处的天文环境,以及天文因素与地球各圈层的物理过程的可能关系。作者将在这个题目的后续部分对天文灾害学研究的意义、进展、主要内容及有关的问题作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地球的脱气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系统。地球的脱气是岩石圈与大气圈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也对人类生活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地球的脱气场所与地质构造关系密切。大规模的脱气在空间上是不均匀分布的,在时间上是非匀速有起伏的。灾变事件往往伴随有气体异常,气体异常溢出有可能酿成灾变。监测重点地区的地球脱气过程,可为防灾减灾及研究地壳活动提供丰富信息。  相似文献   

13.
20 0 1 0 1 2 6印度西北部的普杰地区发生了 7 8级强烈地震。对这次强震事件 ,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的数值产品资料 ,分析了以普杰为中心整个西亚范围内 ,事件发生前后共计 6个月的月平均辐射场的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发现自震前 2个月至震时当月 ,普杰地区始终是一个辐射 (热 )场的高值中心 ,震后明显消散。据此认为印度大地震有可识别的预警信息 ,提出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及其产品 ,有可能为“突破”短临地震预报开拓出一种新的预测技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地质灾害的特点、机制及其减灾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湖北省地质灾害具有“灾害种类多、灾情重、时空分布不匀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本文根据对岩石圈系统、大气圈系统与人类社会圈系统的研究,针对防灾减灾,指出应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①多种灾害并案研究、并案治理;②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分阶段治理;③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设“群测群防”监测、预报信息化网络。  相似文献   

15.
南黄海6.1级地震前热红外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6-11-09南黄海6.1级地震(震中位置31°50′N,123°06′E)的地震地质构造环境、临震卫星热红外异常与近地表大气增温异常等3方面进行研究。认为该震震前有较明显的热红外异常显示,并初步探讨了该区地震的临震近地表大气增温与卫星热红外异常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危害生命健康的自然灾害和疫病的发生,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而根本上是由地球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社会圈等诸圈层的运动、变异和相互影响造成的.自然灾害和疫病各自具有独特的属性与表象特征,然而总体来看,无论是在时间分布与空间分布上,还是在灾因、病因上,两者又具有广泛的联系性.因此应以系统整体观为指导,研究自然灾害与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建立以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减少各种致灾因素和推动防疫减灾系统工程为基础的社会防疫-减灾综合体制.为了维护国家安全,防疫与减灾要协调并进.  相似文献   

17.
基于黏弹性边界和将场地地震反应转化为等效荷载的有限元直接法是目前进行地震作用下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的常用时程分析方法之一。当结构埋深较深时,整个土-结构系统的有限元模型自由度数目较多,尤其对于三维问题,计算效率低。提出一种高效分析方法,即一维场地反应分析仍然针对整个深厚土层,在后续的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中将土-结构计算模型的自由表面向下移动、底边界面向上移动到接近结构的位置,通过缩减土-结构相互作用模型尺寸来提高计算效率。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算例,通过与采用整个深厚土层的传统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结果对比,说明提出的高效分析方法能够满足精度要求,并且针对不同结构尺寸、结构埋深和围岩等级给出上、下人工边界位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昆仑山口西地震激发的地球环型振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改造后的7个台站3天的VHE、VHN波形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提取了2001-11-14昆仑山口西地震激发的0T2~0T40地球环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对比,发现环型振荡振型周期与PREM预测的环型自由振荡周期符合得很好。频率与PREM模型略微不一致的环型振荡振型可以解释为地球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所致。因此地球自由振荡信息可用于揭示地球的三维不均匀结构信息或各向异性信息,并可能对区分地幔对流模式(全地幔对流或上地幔对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地质环境与人身健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和平 《灾害学》2000,15(4):29-33
分析和探讨了岩土矿物、地气、矿泉与人身健康的关系,认为地方疾病的致病物质除一部分直接来自人类生产和生活制品外,主要源于自然界的大气,水土、岩石中的化学元素。指出地方疾病应归属为一种与地质环境(地貌、土地、岩石、地气等)密切相关的特殊类型地质灾害。并提出了改变劣质生态环境、医疗和保护避毒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折线坡形边坡由于其填土面形态与经典土压力理论假设条件不符,无法直接使用经典土压力理论求解。依据挡土墙背后楔形体静力平衡原理,建立墙后多边形楔形体侧压力分析力学模型,得到总侧压力关于破裂角的函数表达式,通过求其极值,得到主动极限平衡状态墙后填土破裂角和主动土压力。分别求得坡顶地表局部水平边坡、坡顶地表局部倾斜边坡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与现行规范方法对比表明,克服了现行规范折线坡形挡土墙上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不考虑墙土摩擦力的不足,所得土压力合力及倾覆力矩均小于规范方法计算结果,与图解法方法计算结果一致,且避免了图解法繁琐的作图工作。针对实际工程中经常出现的坡顶地表局部倾斜边坡,提出了将坡顶地表局部倾斜土层折减为均布荷载的折算系数,简化了土压力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