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洪大用 《绿叶》2014,(4):4-14
近年来.中国公众环境意识水平提升很快.但是由于环保司法制度的缺陷、公众组织化程度有限以及仍然较强的物质主义价值观等等的制约,公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力还很不足。未来走向成熟的公众环境意识应该是明确意识到自己责任的、自觉配合政府环境政策的、积极践行环境行为的环境意识。为此,应进一步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加强公众参与能力建设,创造和扩大公众参与机会.改善公众参与的条件,以确保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中国公众环境意识水平提升很快,但是由于环保司法制度的缺陷、公众组织化程度有限以及仍然较强的物质主义价值观等等的制约,公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力还很不足。未来走向成熟的公众环境意识应该是明确意识到自己责任的、自觉配合政府环境政策的、积极践行环境行为的环境意识。为此,应进一步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加强公众参与能力建设,创造和扩大公众参与机会,改善公众参与的条件,以确保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环评中的公众环境意识及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军辉  叶宏  任勇 《四川环境》2010,29(4):95-99
近年来由大型化工、环保项目引发的环境争议风波,已经成为中国的热门话题。本文结合近年发生的环保公众事件,从环评公众参与的角度对公众的心理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如何面对公众质疑、完善公众参与和培育公众环境意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环境问题,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息息相关。那么环境意识,本应该很自然地深植于每个人的心里;关心环境、付诸行动去改善环境,也应该是本能生发的行为,不必等待谁去想方设法地促发。然而,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现代环境保护事业起步以来,如何实现公众环境意识的自觉,却一直是一个问题,甚至是难题,"依赖性强、认知度低、行动力弱"的困局至今尚未根本改变。1962年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出版,被看作是现代环境运动的发端,它引起的舆论风暴让普通公众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带动了公众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公众参与在环境决策中的作用.但在现实中,公众参与普遍存在着"走过场"的情形,公众的意见往往无法被决策者认真考虑,更不要说被其采纳了.作者认为,就中国的环境执法而言,群众才是根本,群众才是基石.因此,重视公众视野中的环境问题,了解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真实看法,环境执法问题才能有的放矢,环境执法的效率才可能提高,中国的环境问题才可能真正得以解决.因此,作者以《北京公众视野中的环境问题与公众的环境意识》为题在北京地区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试图借此机会从源头上为政府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黄姣  李双成 《环境教育》2007,(12):68-69
本次调查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环境伦理体系构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工作的一部分,旨在调查公众环境意识现状,为环境教育政策制定提供依据。调查问卷分为环境知识与环境行为、环境态度、环境问题感知与环境意  相似文献   

7.
西部农村地区公众对环境问题和有关环保政策法规缺乏必要的了解,环境意识水平普遍较低。本在把握西部农村地区公众环境意识的基本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寻求具有西部农村特色的环境教育发展对策,进而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现状调查--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调查表明,为确保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必须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健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9.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文化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主办,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承办的2005中国环境文化节,于2005年12月3日晚在精彩的芭蕾舞演出中落下帷幕。2005中国环境文化节的举办,旨在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指示,充分发挥环境文化的教化作用,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呼唤公众环境意识,倡导生态文明,促进环境文化交流,扩大环保公众参与。本届中国环境文化节的重点项目共有6项:文化节开幕式颁奖晚会暨2005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蓝…  相似文献   

10.
<正>2010年9月13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共同发起的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在北京召开了项目成果总结交流会,并发布了《中国公众环境素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国家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焦志延、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副司长贾峰、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韦学敏、  相似文献   

11.
面向21世纪 促进公众参与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吉林省多年来努力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采用多种手段,开展了丰富多采、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特别在增强公众参与、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吉林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回顾   吉林省在开展公众环境教育中,始终围绕“一个中心两个重点”来进行,即以公众参与为中心,以抓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为重点,带动公众整体环境意识的全面提高。   1、把各级领导做为重点,逐步使领导者由宣传教育的受体变为主体。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中各级领导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环保部门始终把各级领导、企业法人作为环境…  相似文献   

12.
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摘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者按:根据《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的规定,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决定,在新的一届政府成立之际,共同组织一次全国规模的公众环境意识抽样调查,旨在了解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现状,探讨影响公众环境意识的相关因素和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科学途径,为我国环保工作积累基础资料,为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调查活动涉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直辖市(港、澳、台除外)中的139个县级行政区10495个合格样本户。年龄为少年组10-15岁,成人组16-65岁。完成样本9202户,完成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普通公民越来越关注其生存环境的质量,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热心于环境保护,并积极参与环境管理,本文简要论述我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途径。一、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是一项宪法权利我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权利是有法律保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这一规定赋予了人民参与环境保护和管理的宪法权利,198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也规定,一切公民都有权监督和检举违反环保法的行…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我国环境形势的日益恶化和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公众要求参与环境决策过程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严峻的环境形势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近年来,环境领域的公众参与获得了很大的进展。毫不夸张地说,环境决策领域的公众参与已经处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领先水平。然而,相对于中国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和公众的心理期待而言,目前的公众参与水平显然无法令人满意,此起彼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以及层出不穷的制度外抗争就是一个明证。本文将通过对近年来一些较有  相似文献   

15.
马军 《环境教育》2008,(5):31-32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为中国第一部关于信息公开的部门规章,《办法》对于满足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将为推动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事业中提供重要的先决条件,对加强环保部门的依法行政也将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甘肃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紧紧围绕新形势下环境保护中心工作,着眼于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本着出精品、出效果、出成果的工作方针,结合实际情况,精心组织了大量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环境宣传教育项目。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推动《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的阶段性目标和甘肃省“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公众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环境意识是指人们对待自然和环境的态度。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公众环境意识水平的根本原因。公众环境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水平,加强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也是入世后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8.
《环境教育》2016,(Z1):4-5
正编者按到2015年12月28日,《环境教育》创刊整整20周年。1995年12月28日,《环境教育》正式创刊。该杂志由当时的国家环保局(后为国家环保部)主管,以面向社会普及环保知识为宗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的环保事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5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信息公开、公众参与首次列入这部  相似文献   

19.
《环境教育》2009,(6):35-35
活动现场就公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希望从环保类杂志中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等题目面向公众展开问卷调查。当天共收到来自各行各业、各年龄段群众的近200份调查问卷,通过一张小小的问卷透视了公众环境意识,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环境图书杂志选题策划明晰了方向。《中国环境报》记者对活动负责人、热心公众进行了现场采访,并在近期公众参与版面上进行了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20.
盖光 《绿叶》2014,(4):21-25
正环境意识需以生态意识为基础,且由家园意识、生成意识、过程意识、公共意识、代际意识及未来意识等多样合成。其趋近环境公平与正义,是人类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当其引导环境公共策略的培育及公众自信力的养成时,就必然走进人们的生活,融入寻常百姓家,必然会激发公众的优存热情,提升自信额度,促使人类自警、内省,也助推"情理"人格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