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推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玉笥山是一座融合了道教洞天福地文化、道教建筑文化、道教诗词歌赋文化、道教科仪音乐文化、道教养生文化等多种类型文化资源的道教名山,如何充分挖掘特色、进行合理可持续的开发,对玉笥山文化旅游的发展具重要的现实价值。在深入分析玉笥山道教文化资源内涵、玉笥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集管理、保护、开发的互促型管理体系模型,创新宣传方式从而带动全方位道教文化传播体系,创新旅游产品组合以深挖道教文化资源返促旅游发展的环状发展体系等相关玉笥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2.
<正>多次去过瑞士,去过瑞士多个城镇乡村,感觉瑞士真是世界上最美的国家,人间天堂,名不虚传。而小城卢塞恩无疑是瑞士最美的城市之一,很多名人形容"最美不过卢塞恩",的确名副其实,形容得恰如其分。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从意大利乘旅游大巴进入瑞士后,沿着盘山高速公路蜿蜒而行,看着绿色的山野,山野里的小木屋,体会到什么叫安居乐业和真正的繁荣。一个山地之国,一个近百年来未经战火洗礼的国家和人民依旧保持着他  相似文献   

3.
瑞士是中欧南部的一个小国,国民环境保护意识强。许多自然景点,雪山、森林、草原、湖泊保持着原始自然风貌,是一个风光迷人的旅游之国。文章分析了瑞士环境保护得好的原因,主要是发展产业和交通运输都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因素。文章还描述了它的雪峰、湖泊、草场的环境状况,最终得出值得国人借鉴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瑞士大约有2000个自然保护区,有州的,有社会的,还有私人的,形形色色,总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而国家公园只有一个,位于瑞士东南部的格劳宾登'itl,由阿尔卑斯山中部的风景区组成。  相似文献   

5.
解决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问题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测算景区旅游资源空间容量及合理进行景区内游客时空分流是解决景区旅游环境容量问题的关键。本文首先利用数学模型测算出国家风景名胜区安徽天柱山的各旅游资源空间容量,然后基于物联网技术开展了天柱山游客流的智能化空间管理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6.
环境概况 希腊是一个极具多样性、历史丰富并且景色优美的国家,具备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高品质的服务,能够满足游客所有关于海洋旅游、航海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体育和探险旅游、教育旅游、宗教和朝圣旅游、会议奖励旅游乃至更多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一路狂奔 《环境》2009,(12):54-57
由于商务安排,我曾先后在瑞士首都伯尔尼和德国空港法兰克福工作生活了1年多。瑞士是一个南欧小国,国土面积非常小,仅有4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6个大广州面积)。但是,在这么一个小国家里散步,山间、村边、湖滨,到处是片片森林,到处是绿色。无论是居民的房前屋后,还是城市的道路两旁,举目随处可见合抱粗的参天大树,市民们在空闲地带多培植冬青草,雪后放睛,放眼望去,那洁白的雪,绿色的草,墨青的树,几何形的尖尖的房屋,美如一幅幅天堂画图。  相似文献   

8.
《世界环境》2009,(6):7-7
莱茵河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它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圣哥达峰下,自南向北流经瑞士、列支教士登、奥地利、德国、法国和荷兰等国,于鹿特丹港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360公里,流域面积22.4万平方公里。自古以来莱茵河就是欧洲最繁忙的水上通道,也是沿途几个国家的饮用水源。  相似文献   

9.
旅游经济是软性经济,是一种把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作为资源,通过和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获得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发展旅游事业的物质基础.一、自然风景区的基本特征1.该地区要有一定的山、水、土壤、植被条件;要和社会经济发展有某种联系;位于社会经济活动中心或位于当地交通工具能够相适应的地区.2.风景区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赖于文化积累和文化认同.因为风景区的建设(包括布局),都是在一定社会文化指导下完成的.3.有一定的文物和古迹文物和古迹是各个社会时期文化特征的实体、遗物,它的形成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活动的产物,自然风景区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文物和古迹是风景区中文化因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二、社会经济活动对风景、文  相似文献   

10.
瑞士环境     
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 因为探亲,笔者有幸走进瑞士这个美丽的国家,并对这个因钟表、银行闻名的国度在环保方面的成绩有了不同的认识. 瑞士位处欧洲中部,境内高山林立,南高北低,阿尔卑斯山纵穿整个国家.无数清澈湛蓝的湖泊犹如一颗颗蓝宝石,镶嵌在这块版图上.美丽的雪山、茂密的森林、翠绿的草原组成了一幅幅美丽图画.  相似文献   

11.
青岛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引发一系列“创绿”活动 (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机关 ) ,特别是市郊农村创建绿色村庄活动悄然兴起。即墨市岙角石村即是其中搞得比较好的一个例子。1 岙角石村创建绿色村庄的主要做法岙角石村是即墨市岙山卫镇一个行政村 ,共有 5 40户172 0口人 ,可耕地 14 0 0亩。岙角石村虽然位于明朝四海卫之一岙山卫的区域内 ,但不邻海 ,渔业没有发展的先天优势。岙角石天柱山风景区具有一定旅游资源 ,但天柱山的魅力被近在咫尺的崂山风景淹没 ,旅游业没有大的发展。综合考虑村情后 ,岙角石村把发展经济与创建绿色村庄…  相似文献   

12.
努力实现泰安山城旅游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泰安市人民政府城市旅游生态经济是城市旅游经济系统与相应的生态系统有机结合、协调运动的复合经济体系。它的发展是以生态理论和旅游经济理论为指导,正确处理旅游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力求做到旅游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3.
袁锋 《环境导报》1995,(5):20-21
太湖污染治理存在一个跨省、市的水域合作问题,需要有关方面相互协调。借鉴国际经验,从瑞士、法国两个国家对莱芒源治理的成功经验中找出能为我所用的方法,对太湖水资源实行积极开发利用的合理保护。  相似文献   

14.
《环境保护》2006,(4B):64-66
乐山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生态环境良好,区域特色显著,拥有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乐山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打造“中国第一山“和将乐山市建设成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为乐山市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天放 《沿海环境》2002,(7):19-20
登山是一种文化,文化的碰撞说到底还是观念的碰撞。欧美的登山者和亚洲的登山者,观念上的差异很大。亚洲的登山,起步很晚,在2000余年的近现代登山运动中,也不过是近50年的事。但是,亚洲是众山之国,世界真正称为“山”的山,几乎全在亚洲。所以,由于亚洲各国的参与登山,才使这项运动得以如此成熟和发展。亚洲向世界洞开的绝不仅是山,还有一批批世界最优秀的登山家,以日本、原苏联、中国、印度、尼泊尔、韩国等为主的众多亚洲国家的登山运动的加入,可以说丰富和发展了世界登山运动。但是,也不能否认,由于我们起步较晚,无论是技…  相似文献   

16.
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流经法国、德国等9个国家,最后于荷兰汇入北海.该河流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0万,其中2000万人的饮用水取自菜茵河.  相似文献   

17.
“生态旅游”一词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赫克特·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提出。生态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一种新兴的绿色消费方式。牛首山森林公园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境内,从古至今即为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随着江宁区旅游业的发展,牛首山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正被重视,因此在开发前期必须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确保该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牛首山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分析发展生态旅游必须在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四个…  相似文献   

18.
旅 游业是凭借旅游资源与设施,为旅游者提 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综合性服务的行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创汇多的特点,素有“无烟工业”之称,被认为是不耗费资源的“风景出口”。 旅游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良好的旅游环境。旅游环境是指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外部条件总和,包括阳光、空气、水体、土地、生物等自然生态环境,还包括社会文化、经济、接待条件等人文环境,具有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性和容量的有限性。 我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国土面积广阔,自然景观复杂多样,有悠久的历…  相似文献   

19.
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民族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及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在辨证看待民族文化保护与研究民族旅游发展轨迹的基础上,探讨了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与生态旅游的对比,认为两者的理念本质上是一致的。生态旅游的理念对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新形势下加强我国文化遗址保护的一种新模式,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旅游开发过程进行政府规制十分必要。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来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开发的政府规制方式主要包括产权规制、准入规制、价格规制和质量规制。我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开发领域的政府规制方式的主要问题体现为产权交易规范缺失、经营管理准入比较随意、门票价格形成机制模糊、工程建设中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视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立足实际,提出了对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