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文章主要对粉煤灰沸石吸附水溶液中的铜离子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考察了pH、温度、吸附时间、离子初始浓度等主要条件对吸附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NaA型沸石吸附铜离子的最佳pH 5;动力学研究表明,铜离子在100 min可以达到吸附平衡,而且更好地遵循二级动力学模型;热力学研究表明,45℃时吸附铜离子的效果最好,而且更好地遵循Langmuir等温式;随着离子初始浓度的增加,吸附量也相应增加。最佳条件下最大吸附量44.776 mg/g。  相似文献   

2.
通过含甲亚胺基团的二酸与二胺反应,制备了聚甲亚胺酰胺树脂。用KBr压片法对其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并对其吸附去除水溶液中铅离子进行研究。探索了pH、铅离子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对吸附量的影响。以吸附量和去除率为综合目标,最优条件是:pH为6.5,吸附剂投放量为50 mg,铅离子初始浓度为300 mg/L,吸附时间为60 min;此时吸附量达到275 mg/g,去除率达91.7%。25℃时在研究浓度范围内,铅离子吸附去除过程可以用Langmuir等温线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描述;其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硅藻土为吸附剂,静态处理含铜废水,探讨了硅藻土用量、吸附时间、初始p H值、反应温度和污染物初始浓度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污染物浓度为60mg/L,硅藻土用量为5 g/L、吸附时间为30 min、p H值为5、温度为25~35℃时,铜离子去除率可达62%。在30℃及p H等于5时,最大吸附量为13.831 mg/g,符合Langmuir方程。  相似文献   

4.
用稻米壳吸附去除废水中的铜离子和铅离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壳是一种廉价的生物质吸附剂,用于从废水中去除铜、铅离子。研究了吸附时间、pH值、加入量与粒径、金属离子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吸附去除水中铜、铅离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吸附条件下,稻壳对初始浓度为4mg/L铜离子、10m班铅离子的吸附量分别为0.62和2.09mg/g,去除率分别为63%和83%。同时,Cu^2+和Pb^2+在天然稻壳上吸附的热力学行为与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吻;动力学数据研究表明,吸附满足;隹二级动力学模型。稻壳将是去除废水中Cu^+和Pb^2+有潜质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用铝酸钙渣吸附去除废水中的氟离子,试验了焙烧温度、初始氟离子浓度和接触时间对氟离子去除的影响,并作了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最佳焙烧温度为800℃,吸附平衡时间为40min,最大吸附容量为12.0mg/g,吸附等温线符合B.E.T模型。因此,用铝酸钙渣处理含氟废水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从pH值、吸附时间、污泥投加量、温度、铬(VI)浓度等方面研究了剩余污泥吸附剂对含铬(VI)废水的生物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废水的pH值是影响剩余污泥吸附铬(VI)的重要因素,适宜pH值为1.0~2.0;吸附是一个快速过程,适宜吸附时间为30 min;在pH值为1.0,污泥投加量为8g/L,30℃吸附30min,对50mg/L铬(VI)废水的去除率可达99.65%;在20~60℃污泥吸附不受温度影响;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描述了污泥对铬(VI)的吸附结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傲能谱仪(SEM/EDS)分析,吸附前后污泥的形貌变化不明显,元素含量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从pH值、吸附时间、污泥投加量、温度、铬(Ⅵ)浓度等方面研究了剩余污泥吸附剂对含铬(Ⅵ)废水的生物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废水的pH值是影响剩余污泥吸附铬(Ⅵ)的重要因素,适宜pH值为1.0~2.0;吸附是一个快速过程,适宜吸附时间为30min;在pH值为1.0,污泥投加量为8g/L,30℃吸附30min,对50mg/L铬(Ⅵ)废水的去除率可达99.65%;在20~60℃污泥吸附不受温度影响;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描述了污泥对铬(Ⅵ)的吸附结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分析,吸附前后污泥的形貌变化不明显,元素含量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从某受铬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一株铬吸附菌,经初步分离鉴定为芽孢杆菌。利用微生物培养基对其进行扩大培养,然后制备生物吸附剂,研究了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行为及pH、Cr(Ⅵ)初始浓度、温度和共存离子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剂对Cr(Ⅵ)有较好的吸附效果,最佳吸附条件为pH=9.0,初始浓度为40mg/L,最佳温度为3...  相似文献   

9.
生物吸附剂对重金属Cr(Ⅵ)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邹继颖  刘辉 《环境工程》2014,32(2):64-67
利用锯末和花生壳制备出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好吸附性能的生物吸附剂。研究了此种生物吸附剂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性能,并深入分析了吸附时间、pH、Cr(Ⅵ)初始浓度、吸附剂粒径、搅拌速度、共存阴离子对吸附的影响,并通过再生试验检验了吸附剂性质的稳定性和重复利用性。最佳吸附条件组合为:生物吸附剂Ⅰ初始浓度7 mg/L,吸附时间120 min,pH=2.0,温度30.2℃,投加量0.8 g,此时去除率达到85.01%;生物吸附剂Ⅱ初始浓度100 mg/L,吸附时间360 min,pH=2.0,温度30.1℃,投加量1.0 g,此时去除率达到87.96%。  相似文献   

10.
采用化学沉淀法对模拟含铜废水进行处理,分别考察了反应pH值、温度、沉淀时间、絮凝剂(PAM)用量以及PAM作用下沉淀时间等因素对模拟含铜废水处理的影响,并在最佳条件下对实际含铜废水进行了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化学沉淀法处理200 mg/L的模拟含铜废水时,1‰聚丙烯酰胺(PAM)的最佳加入比例为30 mg/L,在25℃下,合适的pH值为7.12左右,沉淀时间13 min。在此条件下对来自葫芦岛锌厂的酸性平均含铜为167 mg/L的实际废水继续处理,处理后废水中铜离子浓度平均值为0.87 mg/L,可以实现实际废水中铜离子的有效去除。  相似文献   

11.
丝瓜瓤固定简青霉吸附废水中Pb2+和Cu2+的机理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采用一种新型固定载体——丝瓜瓤,固定简青霉(Penicillum sp.),研究其在溶液中对金属离子Pb2 和Cu2 的吸附效果,并探讨其生物吸附机理,分析其动力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用丝瓜瓤固定简青霉能高效去除废水中Pb2 和Cu2 .研究发现,溶液pH值对吸附过程有较大影响,最佳吸附pH值在5.5附近;最佳吸附温度为25~35℃;溶液浓度在10~500 mg·L-1范围内,固定化简青霉菌对重金属的吸附随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生物吸附平衡时间约为60min.用0.1mol·L-1HCl解吸,循环吸附-解吸5次后,固定化简青霉吸附金属离子的能力几乎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SEM、FTIR、XRD、BET等技术对静电纺丝制得的吸附材料壳聚糖/聚乙烯醇(CS/PVA)纳米纤维膜进行表征,并通过对模拟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吸附实验,系统考察了溶液pH、重金属离子(Cu2+、Ni2+及Cd2+)初始浓度和反应温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外加电压25kV、接触距离15.0 cm、纺丝速度0.15 m L·h-1的条件下,可制得CS/PVA质量比为20/80的连续无缺陷的平均直径76.31 nm、比表面积219.4m2·g-1的纤维膜.CS/PVA纳米纤维膜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在2 h内达到平衡,其吸附容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pH值的升高而提高,在pH=5.5时达到最大.在25℃和pH=5.5的条件下,用CS/PVA纳米纤维膜吸附浓度100 mg·L-1的Cu2+、Ni2+和Cd2+溶液,吸附容量分别为98.65、116.89和124.23 mg·g-1,且对重金属吸附无选择性.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同时匹配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计算结果表明,CS/PVA纳米纤维膜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反应.  相似文献   

13.
利用硫酸改性火山石对水中左氧氟沙星进行吸附,通过XRD、SEM和FT-IR等手段对吸附剂进行表征,考察了吸附剂投加量、初始pH、共存盐类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对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天然火山石经硫酸改性后孔隙结构更加丰富,抗pH和共存盐类干扰能力较强;当吸附剂投加量为25 g/L、pH为3.0、温度20℃、左氧氟沙星初始浓度为50 mg/L、吸附平衡时间为120 min时,改性火山石对左氧氟沙星吸附去除率可达99.46%;天然和改性火山石的吸附过程符合伪一级和伪二级动力学;在20℃时,Langmuir等温方程式能更好地描述天然火山石对左氧氟沙星的吸附行为,而改性火山石对左氧氟沙星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过程同时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4.
将野生水华微藻生物质作为吸附材料去除水中Cr(Ⅵ)离子。实验发现温度对去除效率没有显著影响,而pH值和Cr(Ⅵ)离子去除率呈严格负相关。在微藻吸附剂浓度为5.0 g/L、温度25℃、pH值5.0和初始Cr(Ⅵ)离子浓度30.0 mg/L条件下,经过2次吸附可以将水中Cr(Ⅵ)离子降低到0.45 mg/L,去除率达到98.5%。进一步分析表明,溶液中Cr(Ⅵ)浓度随着吸附时间逐步下降,Cr(Ⅲ)浓度会随着吸附时间逐步上升,逐渐接近总Cr浓度,这表明吸附过程中微藻生物质会将部分Cr(Ⅵ)还原成Cr(Ⅲ)。本研究表明,野生水华微藻生物质是一种低成本的吸附材料,可以用于去除废水中Cr(Ⅵ)离子。  相似文献   

15.
平菇菌糠对废水中铜离子的生物吸附性能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针对重金属污染和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问题,利用平菇菌糠作为吸附剂对废水中Cu2+吸附性能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测定pH、吸附时间、温度、Cu2+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能谱、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对其吸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表明,菌糠浓度为10 g·L-1,pH为6,吸附时间为120 min,吸附温度为30℃,铜离子初始浓度为8mg·L-1的条件下,吸附率可达到74.46%,吸附容量为0.744 6 mg·g-1.实验数据较好地吻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其相关系数为0.994 9,表明吸附过程主要为单层化学吸附.扫描电镜-能谱、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平菇菌糠吸附Cu2+过程主要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包括静电吸附、络合和配位等反应,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基团为—OH、—COOH、—NH等.  相似文献   

16.
以香蕉皮作为吸附剂,探究其用量与粒径、pH、吸附时间、温度和汞的初始浓度等因素对汞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随香蕉皮吸附剂用量的增加与粒径的减小、pH的增大、汞的初始浓度的降低和反应温度的升高,溶液中汞的去除率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在吸附剂用量 ≥ 0.075 g、粒径 ≥ 60目、pH ≥ 5、汞的初始浓度 ≤ 200 mg/L和室温 ≥ 23℃条件下,吸附时间 ≥ 20 min时,汞去除率 > 90%。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等温吸附模型对吸附过程均具有较高的拟合度;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反应是自发进行的,且为吸热过程;吸附过程较为复杂,颗粒内的扩散不是唯一控制吸附反应过程的因素或步骤。香蕉皮对汞的吸附具有吸附剂用量少,在较宽的pH范围和温度条件下对不同浓度汞均具有较高去除率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含汞废水的处理,发展潜力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生物炭对水中Cr(Ⅵ)的吸附效果,本文选用蔬菜废物豆角秸秆为原材料,采用限氧升温法在400℃和700℃温度下制备了两种生物炭。并研究了投加量、初始浓度、pH值、吸附时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炭吸附Cr(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种豆角秸秆生物炭对水中Cr(Ⅵ)均有较好的吸附率,吸附最佳条件略有不同;D400对水中Cr(Ⅵ)的最佳吸附条件为投加量8g/L,初始浓度小于40mg·L^-1,pH值2—3;D700对水中Cr(Ⅵ)的最佳吸附条件为投加量8g/L,初始浓度小于60mg·L^-1,pH值2—4;基本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均为60min;温度对生物炭吸附Cr(Ⅵ)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利用简单的化学合成法合成新型Fe_3O_4@SiO_2/PEI修饰的氧化石墨烯磁性复合材料,并用于去除水中的Cu(Ⅱ)离子,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pH、Cu(Ⅱ)离子的初始浓度和反应温度3个变量进行优化,得到MSPG对Cu(Ⅱ)离子吸附的最优吸附条件为初始p H为5、初始浓度80 mg/L、反应温度为40℃时,最大理论吸附量为61.48 mg/g。而在最佳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实验值为61.55 mg/g,与理论值相近。吸附动力学研究和等温线研究表明吸附过程在6 h达到平衡,分别符合准二阶动力学模型与Freundlich等温模型,粒子内扩散并不是整个过程中唯一的速率控制步骤。热力学研究证明MSPG对Cu(Ⅱ)的吸附过程是吸热的自发过程。  相似文献   

19.
球衣菌吸附重金属Hg2+的理化条件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采用球衣菌(Sphaerotglus natans)FQ32为生物吸附剂,研究了初始离子浓度、吸附剂用量、菌龄、pH值、温度和吸附时间等理化因素对其吸附重金属Hg2 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球衣菌在Hg2 浓度为16 mg·L-1、吸附剂用量0.4g·L-1、菌龄16h、pH 7、温度30℃、吸附时间90 rmin时的优化条件下,对Hg2 的吸附量为72.86 mg·g-1;该吸附过程是一个快速的过程,在吸附5 min时,吸附量达总吸附量的74.10%,90 min达到吸附平衡;此过程符Langmuir等温方程.等温模型、透射电镜观察和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菌体细胞表面的活性基团与Hg2 的络合反应是球衣菌吸附Hg2 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20.
郑骁  王学松  陈光  冯洪燕  汤帅 《环境工程》2019,37(7):119-123
探讨了初始浓度、接触时间、pH、离子强度等因素对针铁矿对去除水溶液中Cd(Ⅱ)的影响。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对针铁矿进行表征,并通过批量实验研究了针铁矿对Cd(Ⅱ)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针铁矿比表面积为82. 36 m~2/g;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吸附适用于针铁矿对Cd(Ⅱ)的吸附,相关系数分别为0. 9535和0. 9915;当25℃、pH为5时,用Langmuir等温线计算得到其最大吸附量为35. 29 mg/g;针铁矿吸附Cd(Ⅱ)能力随pH增大而增大;随着CaCl_2的浓度增大,针铁矿对Cd(Ⅱ)的吸附量减小,随着MgCl_2的浓度增大,针铁矿对Cd(Ⅱ)的吸附量先减小后上升,总体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