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环境管理的基本方法。从分析环境负荷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在假定的计算条件下,获得了环境管理特征曲线。提出了对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的4个特征点:分离点、涨停点、下降点和恢复点。计算了特征点发生的年份,以及社会 GDP、生态效率和环境负荷等环境性能参数的特征值。以中国铅环境负荷为例,说明了环境管理特征曲线在环境管理与规划中的应用方法,并对铅环境负荷做出近50年的管理规划。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已经构建出了建设项目全过程环境管理的框架,但仍存在全过程环境管理力度不一致、各管理环节衔接性较差等问题。本文以加拿大某制糖厂的环境许可为案例,分析了其主要内容及全过程管理的经验和做法,特别是在全过程管理的主体明确、可操作性强、环境报告详尽等方面。结合我国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份环境许可对应一个监管主体、细化企业环境责任、提高企业环境表现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家环境信托基金(NETFUND)是“环境管理协调法案”简化了77个零散环境立法机构,为了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环境奖励、环保刊物和学者筹集基金而建立起来的。“环境管理协调法案”旨在使国家环境管理战略与国际环境治理行动和协议相一致。国家环境信托基金仅是环境管理协调法案机构之一。  相似文献   

4.
建设项目环境违法行为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离不开对建设项目环境违法行为的深入研究。本文对建设项目环境违法行为的表现形式、建设项目环境违法行为的连续性、违法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措施、新项目和老污染源的界限等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加强违法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梳理总结了我国当前环境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基于环境应急管理相关要求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需求,分析了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存在的不足,按照环境应急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提出了环境应急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环境风险防控与环境风险源管理是我国当前环境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为了防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实现环境风险源有序管理、科学决策,开展了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源识别监控与管理技术的研发创新。借鉴国外环境风险源管理经验,遵循环境风险源"分类、分级、分区"管理原则,研发了环境风险源分类、识别与定量分级方法,实现了典型化工园区、特大城市及全国尺度的环境风险源分级,初步提出了全国石化化工行业重点风险企业名单。开发了环境风险源综合管理系统,以期为重点风险源监管、环境风险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环境管理的基本方法。从分析环境负荷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在假定的计算条件下,获得了环境管理特征曲线。提出了对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的4个特征点:分离点、涨停点、下降点和恢复点。计算了特征点发生的年份,以及社会GDP、生态效率和环境负荷等环境性能参数的特征值。以中国铅环境负荷为例,说明了环境管理特征曲线在环境管理与规划中的应用方法,并对铅环境负荷做出近50年的管理规划。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现代管理学原理分析了地方环境管理实体系统的职能、内在联系及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常州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CZEMIS),建立了环境质量管理,污染源管理,环境预测和规划,以及环境图形管理四个平行子系统。   相似文献   

9.
公众参与作为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广泛接受,但受困于环境信息的管理制约而影响了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从公众参与内容的构建、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信息的设计、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措施的改进等几个方面研究了环境信息的管理,初步获得了公众参与环境信息管理的内容、实施措施,有利于公众参与的广泛执行.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环境质量问题日益堪忧,例如雾霾现象日益严重,这不仅给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鍪于此,对环境的管理日益重视,通过发挥环境监测、环境监察以及环境管理者三者的作用,并积极配合,有利于我国当前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在环境管理体制中,环境监测、监理以及管理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只有正确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整体效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更加高质高效地管理环境本文对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监测、环境监察以及环境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从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环境监察与环境管理以及环境监测、环境监察和环境管理这四者的关系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