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如何处理区域内多灾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当前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在梳理沿海城市多灾种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触发关系的多灾种耦合危险性评估方法。首先选取多指标建立单灾种分级方案,计算单灾种初始危险性指数;然后构建基于触发关系的多灾种耦合规则,结合GIS技术进行空间耦合,计算耦合后的危险性指数;最后对耦合后的多灾种危险性的综合进行了探讨。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多灾种耦合危险性评估中具有可行性,为后续多脆弱性和多灾种综合风险的研究提供支持,为决策者进行科学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多灾种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晓东  徐伟  刘宝印  杜鹃  辜智慧  葛怡 《灾害学》2013,(1):126-132,145
随着灾害风险研究的深入,多灾种风险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多灾种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被逐渐提出并在部分区域得以应用。在厘定多灾种以及多灾种风险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系统综述了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多灾种风险评估方法及其分类体系。针对不同类型,分别选取典型案例进一步分析其评估流程和应用特点。在系统梳理当前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指出了多灾种风险评估存在灾种之间相互作用关系考虑不足、综合方法选择不够合理、难以计算多灾种绝对风险等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柴康  刘鑫 《灾害学》2020,(4):206-209
当下综合管廊灾害防护相关的研究十分匮乏,为此,该文设计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综合管廊多灾种耦合预测模型,先采用基于可变模糊聚类的综合管廊灾种样本聚类方法,将综合管廊中多个类型的灾种样本实施聚类;然后基于聚类后的灾种样本,通过基于模糊数学的多灾种耦合度模型,获取多个灾种之间的耦合关系;最后采用多灾耦合致灾风险预测方法实现综合管廊多灾种耦合预测。  相似文献   

4.
赵萍 《防灾博览》2011,(2):36-41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活动带上,虽然只占地球陆地面积的0.25%,但其地震的发生次数和活火山的数量却非常高。另外,从地理、地形、气象等方面来看,还极易发生台风、暴雨、暴雪等灾害,因此日本是个多灾的国家。  相似文献   

5.
透视大尺度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主要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学》2020,(2)
首先从多灾种风险评价入手,分析多灾种概念,区别广义和狭义多灾种风险评价的特征,并对多灾种风险评估的关键进行总结。然后,系统梳理了国内外5类典型的大尺度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实践,并对其综合风险评估的核心过程和方法进行评价,分别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灾害风险指数(Disaster Risk Index)、全球风险热点地区研究计划(The Hotspots Project)、世界风险报告(World Risk Report)、世界风险管理指数(Index for Risk Management)、世界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World Atlas of Natural Disaster Risk)。最后,对狭义和广义层面上的大尺度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进行总结和展望。研究结果对于当前灾害风险科学领域关于大尺度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全面认识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链式理论的单灾种向多灾种演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涛  肖盛燮 《灾害学》2012,27(3):19-21
从灾变链角度出发,以灾变链式理论的八种链式形态为依托,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指出自然灾害系统链式响应行为是外部环境复杂输入和自身内部结构关系变化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构建系统的单灾种模型,并推演出多灾种模型,反映各灾种之间的耦合关系和相互影响,探讨单灾种向多灾种的演化机理.研究表明各灾变链致灾因子所具有的能量是灾变链式阶段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提出防灾减灾策略,为单灾种和多灾种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大量国内外文献,梳理风险评估理论与灾害系统论的观点与风险评价方法,并分别评述当前城市单灾种自然灾害和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内容及方法模型。已有的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成果丰富,多学科交叉研究与多灾种风险研究已成为趋势,但在尺度上和方法上,灾害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当前城市尺度的综合防灾规划及公共安全管理存在一定脱节。未来研究需进一步:①探索多学科方法在灾害风险评估领域的应用;②强化灾害风险中生命价值损失的研究;③创新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的思路与方法;④推动适用于城市规划管理尺度的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 中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家。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21世纪议程》(1994)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每年由于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  相似文献   

9.
《民防苑》2006,(6)
日本是世界上多震多灾的国家之一,日本儿童从小就要接受防灾防火教育。从上小学起,他们就开始接受消防课程教育。这种课程,中心内容是教孩子在遇到火灾时如何逃生自救,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呼救比赛:在教室里,摆放一个测噪声的分贝仪,让孩子们分别在测定噪声的仪器前高喊:“着火啦  相似文献   

10.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是当前灾害研究领域的主要难点之一。以经济发达、灾害频繁的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选取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分析单元,以人类生命体作为受灾对象,尝试进行了区域多灾种综合风险度分析。致灾因子方面选取地震、台风、洪水;选择性别比例、年龄结构、交通状况、通信设施和医疗状况等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以人口密度作为承灾体暴露性指标。以历史上各致灾因子造成的年均死亡人数为权重依据,将各致灾因子进行加和得到多致灾因子的危险度指数;使用熵值法对脆弱性的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计算,得出脆弱性指数。将得到的多致灾因子危险度指数、承灾体脆弱性指数和暴露性指数合并,得出各县的人类生命多灾种综合风险度指数。结果表明:高风险度地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市中心区域、台州市的南部。所得风险度指数反映了长三角区域内各县区人口受到多灾种综合影响的相对强度。  相似文献   

11.
日本第3届国际防灾会议于1992年11月27日至30日在日本千叶召开。这次会议是由日本国际减灾十年总部、日本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和日本千叶县联合举办的。来自联合国、美国、中国等44个国家的9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交流减轻自然灾害的新思想、新经济,特别是关于防御台风、飓风和旋风方面的对策,讨论多灾国家之间的减灾知识合作问题。六位专家在大会上作了报告。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科技委主席Bruce先生作了题为国际  相似文献   

12.
灾害系统:灾害群、灾害链、灾害遭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灾害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复杂性,将灾害系统中的多灾种情形分成三大类:灾害群、灾害链以及灾害遭遇。灾害群是指灾害在空间上的群聚和时间上的群发,各致灾因子之间不存在成因上的联系性,可依据多灾种风险评估模型对其进行评价;灾害链则表现为类似多米诺骨牌的现象,各致灾因子之间具有成因上的联系性,其风险可通过转移概率风险评估模型进行评估;灾害遭遇表现为各致灾因子之间的相互碰头现象,其风险可通过组合概率风险模型进行评估。狭义上的多灾种仅指致灾因子在空间上群聚或群发。灾害群的致灾程度是各单一致灾因子的总和,对某一地区来讲,灾害群聚或群发,都会使区域总体致灾加重;灾害链与灾害遭遇的致灾强度大大超过其关联的各单一致灾因子的总和,其中灾害链的致灾强度具有累加效应,而灾害遭遇的致灾强度具有叠加效应。灾害累加与叠加都可明显放大致灾的程度,形成巨灾风险。  相似文献   

13.
《灾害学》1989,(3)
我国是一个灾多灾重的国家,每年都有水、旱、地震、风、雹、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发生。全国约有一半以上人口和占全国总产值三分之二以上的工农业处在洪水和其他灾害的威胁之下。一般年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7亿亩,成灾面积(减产3成以上的播种面积)近3亿亩,因灾少收粮食近200亿公斤,因灾倒塌房屋300万间左右;仅此两项,年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左右。每年受灾人口2亿多,除地震灾害外,每年因灾死亡5000—  相似文献   

14.
灾害发生时如何将居民在最短时间内疏散到安全区域,是城市规划和应急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大量国内外文献,梳理了人群疏散的研究内容、理论、方法及数学模型,总结了人群疏散时间和效率的影响因素,比较了疏散研究领域各类方法、模型的优劣点以及应用场景。已有的人群疏散研究方法及实证研究成果较多,但在应用尺度上主要聚焦于建筑尺度,与当前城市防灾规划与应急管理存在一定脱节。此外,对于多灾种、次生灾害下的疏散研究未能涉及,在社区尺度疏散研究中未能考虑疏散人群的特异性和灾害的动态影响。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次生灾害、多灾种下人群疏散研究方法,将人群疏散研究结果应用于防灾规划及规范制定,同时关注特殊人群的应急疏散研究。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面临的日趋严重且类型众多的灾害,构成了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巨大威胁,为此各国都在致力于发挥法制手段在灾害防治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是个多灾国家,在减灾法治方面虽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总体上还比较薄弱,因此进一步加强该领域的法制建设十分重要。从我国环境安全保障角度及与国际经验的比较来看,完善我国减灾法制建设的基本工作涉及到减灾法制体系的理论研究、立法模式的选择及其充实方向、行政体制的理顺及执法司法功能的强化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灾害学》2019,(1)
城镇突发事件通常伴随一系列次生衍生灾害,具有群发性和连锁性的特征。城市作为人口高度聚集的场所,减少人员伤亡应是灾害应急管理的首要目标。当重大灾难性突发事件发生时,在短时间内安全地大范围疏散转移高密集人群,合理规划安置点,实施科学的应急救灾策略,是减少灾害(事故)后果严重性的重要措施之一。该文就重大突发事件危险识别及大规模人员转移安置技术的相关技术手段进行了综述。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针对单一灾种,考虑多灾种因素的较少,评估及疏散模型的研究也多基于框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方法及应用较少。研究城市多灾种时空耦合的模拟分析技术,并对各种灾害复杂次生衍生和相互耦合下的城市脆弱性进行分析,综合评估城市灾害风险,辨识和加强城市的安全保障能力,是实现城市安全保障的重大基础需求。  相似文献   

17.
《灾害学》2021,(3)
地震-地质灾害链是多灾种的常见表现形式之一,由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逐级传递,往往导致灾害损失延伸放大,因此灾害链风险防范应成为减灾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多灾种风险因果传递的角度突出灾害链风险防范特征,针对防灾减灾、备灾、响应和恢复重建为全过程的综合风险防范特点,聚焦中国西南地区典型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整编梳理地震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的工程与非工程防范措施,解析识别灾害链各链节风险形成过程与防范关键节点路径,提出并构建了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风险防范措施框架。该框架重点包括链节灾害传递阻断措施、承灾风险损失防控措施与减灾能力建设措施,以规避致灾因子危险性、降低承灾体暴露度与脆弱性、提升减灾能力为防范目标,针对关键节点路径,统筹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旨在分解区域灾害链因果传递风险。  相似文献   

18.
钢管混凝土因其优良的力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工程结构中,而实际工程中,钢管混凝土柱并非承受单一荷载,也可能同时遭受腐蚀、冻融、火灾、撞击和地震等多重灾害的耦合作用。为进一步了解多灾耦合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柱受力性质的改变,分析耦合作用机理,避免相关作用对结构长期使用下性能的影响,围绕国内外钢管混凝土研究进展,对钢管混凝土柱在耦合作用下的承载性能进行总结和分析,为相关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钢管混凝土柱具有良好受压和抗冲击性能,但抵抗腐蚀、冻融循环和火灾的能力稍弱;在多灾耦合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柱的各项承载性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退化,包括承载力、刚度、延性等;在腐蚀(火灾)?地震耦合作用下,试件的抗震性能存在轻微下降,但滞回曲线较为饱满,整体抗震性能良好;在压?弯?剪(扭)复合荷载作用下, 轴压比和剪跨比对钢管混凝土柱的破坏形态和承载性能影响较为显著。虽然有关钢管混凝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在足尺试件性能、标准试验方法和精细化分析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9.
田东升 《灾害学》2014,(4):48-51
通过对河南省66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等相关地质灾害资料分析,认为全省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具有地域性强、分布集中、一灾为主,多灾并发的特征。采用地质灾害危险度、威胁人数和潜在财产损失来组成地质灾害险情评价模型,将河南省全省划分为6 680个单元,在单元险情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全省地质灾害险情评估,将全省地质灾害险情划分为:险情特大区、险情大区、险情中区、险情小区和险情轻微区。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气象灾害综合区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于区域气象灾害的研究,以往多侧重单一灾种或气象灾害系统中某一子系统的研究,缺乏对区域多灾种气象灾害综合分析。本文采取“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析”的十种气象灾害资料,首先通过春、夏、秋、冬各季主导气象灾害的频率分布,构成各季节气象灾害地域组合类型,再依据综合区划原则,制定出各季综合灾害区:春季划分成6个综合灾害区,夏季划分成5个综合灾害区,秋季划分成4个综合灾害区,冬季划分成3个综合灾害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