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地处亚欧大陆.受印度洋板块和横断山脉石灰岩层挤压.地震灾害十分频繁。据有关资料记载,仅清朝至民国三百多年间.就曾发生各种大、小地震100多次。由于震后没得到及时抢救,老百姓家破人亡,有的一个村子震后仅幸存几人.其景十分悲惨。  相似文献   

2.
刘少才 《民防苑》2009,(5):19-20
强地震的发生并非是经常的事,即便有感地震发生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因为中国地域广阔,相对而言地震毕竟是在小面积发生的。笔者曾亲历了三次地震,至今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4月22日,中国地震局举办"芦山地震科学考察工作"的专题报告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芦山地震科学考察队队长吴忠良从中国地震局党组对芦山地震科学考察工作提出的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和成因机制、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的关系、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周边地区的强震危险性等三个科学问题出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震学会为庆祝学会成立15周年,经该学会常务理事会决定,定于1994年11月召开中国地震学会第5次学术大会。会议主题包括7个方面,即: 1.当代地震科学的努力方向;2.地震预报;3.地震震源与地震波;4.地球内部构造;5.地震地质;6.地震观测与实践;7.工程地震。现征文工作已开始,论文提交截止日期为  相似文献   

5.
根据两次地震的烈度分布,认识到地震的震时效应与地震大小——烈度与震级的相似关系确是肯定的。反之,分析了两次地震前具有震兆意义的地震活动图象:震前的空区、广义前震与震群,注意到现象的重现性是很好的(即两次地震前均出现相同的现象),但与震级大小的相应关系并不存在。作者认为后者可能只是一种构造活动的反映而未必与震源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中国的地震区划工作开始于1920年(翁文灏,1924)。在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承担了工程地震危险性评定工作。到1954年底,他们主要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对750个地点的烈度作了评定。中国科学院专门成立了一个地震工作委员会,来检验和批准各种工程场地的烈度评定。当时,由第三历史研究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查阅了8000多册历史文献,找出15000多条地震记录,最后出版了《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以此为基础,李善邦编制了《中国地震目录》。1957年采用地震上限概念和以下两个原则编制了第一代全国地震区划图(1:500万)(李善邦,1957):(1)某一地区过去发生过的同样强度的地震未来还可能重现;(2)地质条件相同的地区应经受类似的地震烈度。该图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但并未用于工程实践。理由是:(1)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期限,所得出的高烈度地区范围较大,其中有些地区因缺乏地质研究资料而显得不可靠;(2)那时候,中国还没有抗震建筑规范。然而,在1966年前,为了建设,采用一致的方法确定了95条铁路沿线和2719个场地的烈度。1971年,成立了国家地震局(S.S.B),直属国务院领导。从那时起,中国地震危险性评定工作分两个层次进行:(1)国家地震局进行全国?  相似文献   

7.
《防灾博览》2014,(6):10-10
2014年12月1日,“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科学考察”项目验收会在北京召开。评审专家一致认为:本次科考超额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内容,实现了既定目标。查明了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对此次地震与汶川地震关系给出了定量分析结果,并对附近地区不同时间尺度的地震危险性做出预测。本次科考在科学上取得了新认识、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地震减灾系统工程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马宗晋 《灾害学》2005,20(2):1-5
组织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综合减灾系统,有利于一个社会单元综合对待多种紧急的灾情事务,有利于政府处理紧急事务的专业化、资源的集中运用和行政管理与指挥的专职高效.地震减灾系统工程,原则上包括四个工作领域和十个工作方面,即:监测、预测(报)、评估(专业系统);防灾、抗灾、救灾(社会公共安全系统);安置-恢复、保险-援助、立法-教育(社会保障安全系统);规划-指挥(社会组织系统).  相似文献   

9.
三次突发事件对中国旅游影响的对比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代旅游业在发展历程中曾经历过3次大的旅游危机,分别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特大洪水和2003年的SARS疫情等.由于3次事件的性质不同,并且发生在我国旅游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对旅游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危机所造成的旅游损失程度不同、旅游危机影响的生命周期不同、危机后旅游补偿性恢复的反弹力也不同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二三十年期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批装备有近代地震仪的地震台站。当时我国正处于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不断侵占我国领土,俄、法、日、德等国纷纷在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设立地震台。其中部分台站只有强震仪和十倍级的近震仪,有的只有一套强震仪。台湾虽然建台较早、数量多,但一直到1934年4月发生台中、新竹7级地震以后,才注重观测质量。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东北地震台的工作完全停顿。台湾地区的地震台网除少数台站外亦处于瘫痪状态,未能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城市防火减灾措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大威 《灾害学》1995,10(4):63-68
论文探讨并整理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火措施。这些防火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地震的天文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全面分析了1900~1996年发生在中国的7.0级以上大地震的天文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世纪106次7.0级以上大地震中,71%发生于月亮轨道(白道)与赤道交角变小阶段,62%以上发生于月亮升交点黄经位于350°~210°期间。这说明月亮轨道运行至此将会是中国地震活跃期。中国人地震的发生与太阳活动及地球自转密切相关,太阳活动谷年普遍都有大地震发生;地球自转速度加快则大地震多,本世纪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段发生的大震占72%。文中最后还对未来两年的大震趋势提出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3.
东南地洼区(部分地区)M≥5级地震活动首先从江西南昌—信丰、闽东南沿海和粤西—桂东三个地区发起,然后垂直或斜交区域主要断裂走向向外迁移。地震活动带的迁移与莫霍面形态变化存在某种联系。根据地震迁移规律,福建政和—南平—带在未来一、二百年内有可能发生6级左右地震,广东韶关—湖南长沙一带可能是未来5级左右地震活跃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推进我国减灾事业的3个支柱,即:(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2)重视科学技术在减灾中的作用;(3)依靠全民的参与。  相似文献   

15.
十四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次生水灾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震对于水利设施除直接造成堤防、堰坝等水工建筑物的破坏外,还可能形成堰塞湖,以及引发其他自然变异并形成水灾。在某些情况下,地震次生水灾所造成的损失比地震本身的损失还要大。本文在分析地震史料和重点现场查勘的基础上,将地震次生水灾从成因上和破坏机制上划分为六大类;提出了地震次生水灾的重点防范区;总结了地震次生水灾的特点;以及针对这些特点所应采取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大华北地区 (2 9°~ 4 2°N ,10 9°~ 12 4°E) 1970年以来发生的 11次ML6 0以上地震为研究对象 ,从地震的空间分布入手 ,来研究强震的发生位置与活动断裂带的关系。结果表明 :(1)强震往往发生在地震带发生明显拐折或相互交汇的部位。 (2 )断裂带对于强震的位置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3)强震前 1~ 5年内主震所在地震带上b值普遍有高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CN算法研究了我国近期大陆东部和西部南北带及邻近区域共23次强震前的TIP,即强震发生概率增长时间。结果表明,18次强震发生在被判定的强震发生概率增长时间的TIP内。TIP警戒约占总研究时空域的30%,获得了较好的中期地震预测效果。表明CN算法可作为强震中期预测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肖大威 《灾害学》1995,10(3):81-86
本文探讨和归纳了中国古代城市管理中一套“以法制火”的经验及其发展史.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交通运输气候灾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张清  黄朝迎 《灾害学》1998,13(3):43-46
利用收集的资料,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在分析我国气候特点、交通运输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综合研究了我国交通运输气候灾害的特点、类型、分布及其影响,为进一步开展气候异常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林志强 《灾害学》1992,7(2):65-67
本文介绍了1991年在我国登陆的6个热带气旋灾害的特点及其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