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燃煤工业是我国人为汞排放的主要来源,寻求合理有效的途径来控制汞排放至关重要.本文将氧化性强的过渡金属锰离子引入Mn/γ-Fe2O3晶格中,制备出锰铁复合磁性材料(Fe3-xMnx1-δO4,以其来模拟Hg0在燃煤废气中的吸附过程,并通过比表面积和孔隙率、X衍射分析、SEM、磁性分析、氧化还原等材料表征方法研究(Fe3-xMnx1-δO4的吸附性能,同时重点研究(Fe3-xMnx1-δO4在不同掺杂量、温度、空速等操作条件下对Hg0的吸附能力.结果显示,制备所得的(Fe3-xMnx1-δO4的比表面积均在120 m2·g-1以上,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可以为Hg0的吸附反应提供更多的活性区域,促进反应进行.SEM表征也显示(Fe3-xMnx1-δO4的微观特征呈现球状颗粒物,拥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够提供更多的吸附活性位.在磁性铁氧化物中引入过渡金属锰,其对汞的氧化能力明显增强;在100~200℃的反应温度窗口,此时温度大小与(Fe3-xMnx1-δO4对汞的吸附能力成正比,达到200℃时,500 min内平均穿透率可达到9%;空速对(Fe3-xMnx1-δO4吸附汞的能力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水体中硝酸盐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污染物,因此,开发用于水中硝酸盐还原的高效电催化剂受到广泛关注.采用溶胶-凝胶法耦合硼氢化钠还原法制备了碳负载富氧空位的NiCo2O4-x/C电催化剂,并研究其去除硝酸盐的性能.结果发现,在该体系中,耦合导电碳载体可改善半导体型电催化剂导电性,构建氧空位可促使原子H*生成,最终实现硝酸盐高效还原.NiCo2O4-x/C阴极在电流密度为20 mA·cm-2、pH=7的条件下,可于3 h内去除水中94.8%的NO3--N,相较于NiCo2O4及NiCo2O4/C阴极,NO3--N去除率分别提高了36.6%和12.2%.此外,NiCo2O4-x/C阴极在连续5次还原硝酸盐过程中性能并未有明显变化.结合掩蔽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分析证实,NiCo2O4-x/C阴极除了可通过直接电子还原硝酸盐外,还可以通过生成原子H*间接还原硝酸盐.通过对实际废水处理进一步验证其转化硝酸盐的性能,研究表明,NiCo2O4-x/C阴极可有效去除焦化废水生物出水中硝酸盐.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纳米CuO颗粒(CuO NP)在水体中的环境暴露风险,考察了腐殖酸(SRHA)和酸根离子对CuO NP转化行为的影响,探讨了CuO NP在不同条件下转化对大型溞的毒性效应差异.结果表明,与单独水体中CuO NP的转化行为相比,H2PO4-显著促进了CuO NP释放Cu2+,Cl-、NO3-、SO42-对CuO NP的转化行为没有显著影响,而CO32-、HCO3-、PO43-、HPO42-抑制了CuO NP中Cu2+的释放;SRHA显著促进了CuO NP释放Cu2+,但HCO3-、PO43-的存在可以明显抑制SRHA促进CuO NP中Cu2+释放的进程.CuO NP在单独水体中,以及在Cl-、PO43-和SRHA+PO43-存在的水体中转化后对大型溞的致死中浓度为16~32 mg·L-1,而在SRHA与SRHA+Cl-存在的水体中转化后对大型溞的致死中浓度分别降到0.8和2.5 mg·L-1,说明SRHA促进了CuO NP释放Cu2+,提高了CuO NP颗粒分散性,使其易于被大型溞体内细胞组织摄取,增加了CuO NP对大型溞的毒性效应,因此,环境转化对CuO NP的环境暴露风险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曝气-电解生态浮床的净化效果与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强化生态浮床对重污染河道水体的净化能力,采用曝气-电解生态浮床联合技术增强生态浮床的净化功能.试验考察了电流密度、曝气量和处理时间对模拟的高氮磷重污染水体的净化潜力,分析了电解反应对填料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浮床水生植物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NH3-N浓度为10 mg·L-1,PO43--P浓度为0.8 mg·L-1,电流密度为0.74 mA·cm-2,水力停留时间为3 d的条件下,相比于电解生态浮床和传统的生态浮床,曝气-电解生态浮床有利于水体中NH3-N的去除(p<0.001),其NH3-N浓度下降至(0.92±0.24)mg·L-1,而电解生态浮床处理的水体NH3-N浓度为(6.85±0.17)mg·L-1,传统生态浮床处理水体中NH3-N浓度高达(8.09±0.40)mg·L-1,曝气促进了水体中NH3-N向NO2--N和NO3--N的转化.电解有利于水体中PO43--P的去除,电解生态浮床处理水体中的PO43--P浓度下降至(0.43±0.02)mg·L-1,曝气-电解生态浮床处理的水体中PO43--P下降至(0.46±0.02)mg·L-1,可见,电解促进了PO43--P的去除.从对I.pseudacorus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分析可知,曝气有利于减弱电解反应对I.pseudacorus的损伤;对基质生物膜的16S rDNA分析可知,电解反应增加了浮床基质中自养反硝化微生物数量.因此,曝气-电解生态浮床是一种有效的净化重污染水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施氏矿物是天然的砷吸附剂,但其存在酸性条件下对As(III)吸附性能较弱且无法对As(III)氧化降毒的缺陷. 采用液相沉淀法成功制备出锰氧化物负载施氏矿物(MnOx@Sch),研究锰负载量、初始pH值和共存离子对MnOx@Sch去除As(III)的影响,并采用吸附动力学结合XPS、FTIR及TEM等表征探究该过程的机理. 结果表明:在初始pH=3、投加量为0.5 g·L-1、As(III)初始浓度为1 mg·L-1的条件下,As(III)与MnOx@Sch反应后的剩余浓度仅为2.42~3.38 μg·L-1.MnOx@Sch去除As(III)受初始pH影响较小,H2PO4-共存时As(III)去除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 MnOx@Sch 去除As(III)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颗粒内扩散方程. 液相化学组分和固相产物表征分析显示MnOx@Sch对As(III)的去除机理可概括为As(III)氧化、静电吸附和络合配位及配体交换. 研究结果可为施氏矿物及其改性材料应用于酸性矿山废水砷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解析水库泄洪闸下溪流深潭氮磷营养盐滞留特征,选择NaBr为保守示踪剂,分别以NH4Cl和KH2PO4为添加营养盐,在合肥板桥河源头溪流开展野外示踪实验,据此估算氨氮(NH4+)、磷酸盐(PO43-)营养螺旋指标,识别主流区和暂态存储区NH4+、PO43-滞留贡献水平,模拟深潭地貌的氮磷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深潭具有较好的氮磷滞留潜力,且对PO43-的滞留潜力超过NH4+;暂态存储区对NH4+的滞留贡献率平均为91.49%,表明NH4+滞留主要发生在暂态存储区;主流区对PO43-的滞留贡献率平均为96.09%,意味着主流区是PO43-滞留的主要场所;Michaelis-Menten(M-M)方程可以较好的模拟深潭氮磷滞留动力学效应,模拟得到的最大吸收速率Umax-NH4Umax-PO4均值分别为0.48、0.08 mg·m-2·s-1,半饱和常数Km-NH4Km-PO4均值分别为0.26、0.19 mg·L-1.  相似文献   

7.
不同水化学因素对砷在河砂上的吸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岸带作为一种常见的地下水和地表水相互作用带,砷在其主要含水层介质中的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较少有研究报道.基于此,采集河岸带河砂开展室内实验,查明砷在河砂上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特征,重点探究不同pH、氧化还原条件和共存离子对砷与河砂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As(Ⅲ)和As(V)在河砂上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均能很好地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R2>0.99);随着pH值(3~11)的增大,河砂对As(Ⅲ)和As(V)的平衡吸附量(qe)逐渐减小;相对于有氧环境,缺氧环境下qe较低且随着初始S2-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整体上,共存阴离子对河砂吸附砷存在抑制作用,顺序为:PO43- > SiO32- > S2->HCO3- > SO42- > NO3-,共存阳离子对河砂吸附砷具有促进作用,顺序为:Fe3+>Fe2+.  相似文献   

8.
以阳离子型染料亚甲基蓝(MB)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钴介体电催化(MEO/Co(Ⅱ))与PO43-协同作用体系(简称PO43--MEO/Co(Ⅱ)体系),进行MB电催化降解实验,研究Co2+浓度、电流密度、pH值、电解质浓度等因素对PO43--MEO/Co(Ⅱ)体系电催化降解MB的效果,并对其分解产物及机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①PO43--MEO/Co(Ⅱ)体系主要的氧化性中间产物为Co3+,同时存在少量羟基自由基及过磷酸盐.②PO43-与MEO/Co(Ⅱ)体系之间具有明显的协同催化作用.PO43--MEO/Co(Ⅱ)体系在40 min内对MB的降解率高达100%,是钴介电体系降解率的1.2倍,直接电化学氧化体系降解率的5倍.③Co2+浓度、电流密度及pH值对PO43--MEO/Co(Ⅱ)体系氧化性能影响较大,而PO43-浓度、电解质浓度对PO43--MEO/Co(Ⅱ)体系的氧化性能影响较小.④PO43--MEO/Co(Ⅱ)体系对MB的降解过程为:先从MB分子的N—C连接处断键,形成吩噻嗪、2-氨基-5-(N-甲基甲酰胺)苯磺酸及N1,N1-二甲基-1,4二氨苯等物质;然后将其降解为苯胺、苯酚、苯磺酸等;最终分解成CO2和水等无机物.⑤PO43--MEO/Co(Ⅱ)体系对MB的降解机理为:通过铂钛电极直接电催化,以及Co3+、过磷酸根、羟基自由基的间接氧化,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o3+的电催化氧化.  相似文献   

9.
分别以Zn(CH3COO)2·2H2O、Mn(CH3COO)3·2H2O和Co(CH3COO)2·4H2O为锌源、锰源和钴源,采用溶胶-凝胶自燃烧法成功制备了ZnMnxCo2-xO4x=0~2)复合物,并用X射线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其进行表征.同时,还研究了Mn/Co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及PMS用量对目标污染物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复合物可催化活化过一硫酸钾(PMS)降解有机污染物,当催化剂中x=0.8,催化剂投加量为0.2 g·L-1,PMS用量为0.4 mmol·L-1(0.25 g·L-1)时,20 μmol·L-1(10 mg·L-1)罗丹明B(RhB)可在15 min内完全降解.ZnMn0.8Co1.2O4的高催化活性主要归功于Mn3+和Co2+的协同效应.将ZnMnxCo2-xO4-PMS体系用于亚甲基蓝、结晶紫、金橙、双酚A、4-氯酚等其他污染物的降解,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于电子自旋共振ESR和自由基猝灭实验的结果,可以推测该反应体系中活性物种为硫酸根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  相似文献   

10.
Al-CTMAB复合膨润土同时吸附处理水中菲和磷酸根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用AlCl3和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MAB)共同改性制得无机-有机复合膨润土Al-CTMAB-Bent,并研究其同时吸附处理水中菲和PO43-的性能.结果表明,在菲和PO43-的初始浓度分别为1 mg/L和5 mg/L(以P计)、水土比为800∶1时,Al-CTMAB-Bent对菲和PO43-的去除率分别为96.3%和90.2%.Al-CTMAB-Bent沉降性能良好,沉降1 h后剩余浊度比相应的有机膨润土下降81.4%,为解决实际污水处理中有机膨润土固-液分离难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水体富营养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水中的磷酸盐作为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因素,如何有效去除日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利用电吸附技术处理水中PO_4~(3-)、HPO_4~(2-)和H_2PO_4~- 3种常见磷酸盐离子,并分析电吸附和脱附的特性及机理.实验得到电吸附处理K_3PO_4时,离子去除率最大,但脱附率最差,这严重影响电吸附电极的再生性.K_3PO_4溶液中存在大量的OH~-,炭电极对KOH产生物理吸附,该吸附类型比电吸附的双电层吸附难脱附.添加少量HCl调节磷酸盐的pH,减少OH~-,将溶液中PO_4~(3-)转化为HPO_4~(2-)和H_2PO_4~-,可以提高电极的脱附率,增加电极的循环使用效率,同时可增加溶液中磷含量的去除率.炭电极电吸附K_3PO_4+HCl溶液时,电极的再生性良好,连续循环四次,离子去除率由28.7%降为26.6%.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复合污染体系对污染物处理效果的影响问题,以限氧裂解法制备的污泥基生物炭(SSB)为吸附剂,探索其在不同污染体系下的吸附性能变化.基于污泥基生物炭构建固定床系统,研究连续流条件下复合污染体系(Zn2+、NH4+、H2PO4-)对Pb2+在固定床动态吸附行为的影响,对比不同体系下系统运行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①不同复合体系均对SSB的Pb2+吸附效果产生抑制作用,其影响大小为NH4+ > Zn2+ > H2PO4-.而三元/四元复合污染体系中,H2PO4-的加入会减弱复杂体系对Pb2+的吸附抑制作用.②固定床系统中,不同复合体系对吸附穿透曲线参数的影响顺序为Pb2+-Zn2+-NH4+-H2PO4- > Pb2+-Zn2+-H2PO4- > Pb2+-Zn2+-NH4+ > Pb2+-NH4+-H2PO4-.③固定床系统动态吸附量(qd)与传质区长度(H)的变化分析均显示,复合污染体系会降低固定床吸附性能.④数据拟合结果表明,相比于Yoon-Nelson模型,Thomas模型能更好地描述Pb2+在复合体系中的动态吸附过程,但复合污染会限制动态吸附模型的应用,导致模型预测不准确.研究显示,复合污染体系会显著影响吸附剂在连续流状态下的吸附性能,有选择地处理特定污染物可以减少复合污染体系对净化效果的干扰.   相似文献   

13.
改性颗粒活性炭对水中溴酸根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改性颗粒活性炭以提高活性炭对溴酸根的吸附能力.通过小试研究了改性颗粒活性炭(GAC-CPC)对溴酸根的吸附特性,考察了BrO-3初始浓度、pH、共存阴离子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CPC改性能显著提高GAC对BrO-3的吸附能力,吸附量随着初始浓度升高而增大;在碱性条件下GAC-CPC对BrO-3的吸附量减小;共存阴离子与BrO-3在GAC-CPC上存在竞争吸附,其影响顺序为:NO-3SO2-4PO3-4CO2-3.用准一级、准二级和颗粒内扩散动力学模型拟合GAC-CPC吸附BrO-3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能更好的描述吸附过程,且孔扩散可能是改性GAC吸附BrO-3初始阶段的主要速率控制因素.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拟合不同温度下BrO-3的吸附平衡过程,结果表明,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很好的描述吸附平衡过程,GAC-CPC吸附BrO-3的过程是自发且放热的,温度升高不利于吸附.  相似文献   

14.
王鹏飞  郅蒙蒙  储昭升  崔冠楠 《环境科学》2020,41(12):5480-5487
为研究生物质粒径对负载MgO芦苇生物炭(MBC)去除水体中磷的速率和能力的影响,以0~0.5、1~2和6~8 mm这3种不同粒径的芦苇颗粒为原料、MgCl2为改性剂制备MBC,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MBC表征,开展MBC吸附溶液中磷酸盐(PO43--P)动力学和等温线实验以及实验数据模型拟合.结果表明,MBC对溶液中PO43--P的吸附速率随生物质粒径增大而增大,0~0.5、1~2和6~8 mm芦苇颗粒制备的MBC对PO43--P的吸附量在2 h内分别达到平衡吸附量的15.4%、25.8%和80.8%,而生物质粒径对MBC的PO43--P最大吸附量(249.0~254.7 mg·g-1)无明显影响.6~8 mm芦苇颗粒制备的MBC保留了较完整的芦苇细胞壁结构,且含有丰富的微孔和中孔,形成多层次、规则的、连通性好的孔隙结构.0~0.5 mm和1~2 mm芦苇颗粒制备的MBC孔隙结构较差,孔隙连通性受损,影响了磷酸根离子在MBC内部的扩散速率,限制了对磷的吸附速率.因此,以人工湿地收割的废弃植物芦苇为原料制备MBC用于去除水体中磷时,将芦苇破碎至6~8 mm即可,过度破碎会破坏MBC的孔隙结构,减小MBC对磷的去除速率.  相似文献   

15.
For the removal of phosphate (PO43 -) from water, an adsorbent was prepared via carbonization of sewage sludge from a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carbonized sludge adsorbent (CSA). The mechanism of phosphate removal was determined after studying the structure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CSA and its influence on phosphate removal.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phosphate adsorption by the CSA can be fitted with the pseudo second-order kinetics and Langmuir isotherm models, indicating that the adsorption is single molecular layer adsorption dominated by chemical reaction. The active sites binding phosphate on the surface are composed of mineral particles containing Si/Ca/Al/Fe. The mineral containing Ca, calcite, is the main factor responsible for phosphate removal. The phosphate removal mechanism is a complex process including crystallization via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a2 + and PO43 -; formation of precipitates of Ca2 +, Al3 +, and PO43 -; and adsorption of PO43 - on some recalcitrant oxides composed of Si/Al/Fe.  相似文献   

16.
晋圣珧  向阳  张隽瑀  张凯  吉庆华 《环境科学》2019,40(9):4091-4097
电吸附高效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关键在于开发性能优异的电极材料.采用2,6-二氨基蒽醌(DA)修饰还原氧化石墨烯(r GO),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DA@rGO复合电极,考察了复合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及电吸附Pb~(2+)性能.循环伏安测试表明,复合电极电化学性质优异,比电容在电流密度为1 A·g-1时达到304. 4 F·g-1,DA修饰显著提高了复合电极的赝电容.电吸附Pb~(2+)测试表明,施加电压为-1. 2 V时电吸附效果最优,反应60 min后Pb~(2+)去除率达94. 8%.电吸附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模型拟合得到Pb~(2+)的饱和吸附量为356. 66 mg·g-1,明显高于r GO电极(319. 40 mg·g-1),DA修饰引起的电容增加是复合电极Pb~(2+)吸附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使用0. 5 mol·L-1硝酸处理可使电极吸附的Pb~(2+)在5 min内脱附完全,实现吸附剂再生.经过10次电极吸附-脱附循环后,DA@rGO复合电极对Pb~(2+)的吸附去除率保持在88%左右,电极循环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7.
以锯末为原材料,采用磷酸水热预处理后活化的工艺制备高介孔率活性炭,以比表面积和孔容为评价标准,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酸料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对活性炭比表面积及总孔容的影响规律,验证了该工艺的可行性.最优条件下所制备的活性炭比表面积为2579 m~2·g~(-1),介孔率达到96.6%,充分说明磷酸水热预处理工艺能够显著提高活性炭介孔孔容占比.亚甲基蓝(MB)吸附实验数据与Redlich-Peterson模型拟合度较好,样本活性炭对MB的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最大单层吸附量为618.35 mg·g~(-1),接近于实验测试值632.79 mg·g~(-1),表明该方法制备的活性炭具有良好的MB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Friedel化合物作为吸附剂去除水中VO43-的应用潜能,研究了Friedel化合物对VO34-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并结合吸附产物的XRD和红外光谱分析探讨了Friedel化合物的吸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Friedel化合物对VO34-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其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R20.93),理论吸附容量为72.40mg.g-1.Friedel化合物对VO34-的吸附作用机理为层间离子交换和表面吸附.  相似文献   

19.
钛酸盐纳米管对水中氨氮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P25和Na OH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钛酸盐纳米管(TNTs),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对材料的组成和形貌进行表征,通过其对水中氨氮的静态吸附实验,考察TNTs对水中氨氮的吸附特性及规律.结果表明碱浓度为10mol·L-1时,可以获得管长约120 nm,管径约为8 nm的钛酸盐纳米管,其对氨氮的平衡吸附量达到10. 67 mg·g-1. p H值介于3~8时,TNTs能有效地吸附水中的氨氮.吸附过程在1 h基本达到平衡,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颗粒内扩散方程拟合结果发现,TNTs对氨氮的吸附过程由表面吸附和颗粒内扩散共同控制. Temkin方程能较好地描述TNTs对氨氮的吸附行为.热力学实验表明钛酸盐纳米管对氨氮的吸附是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共存阴阳离子对氨氮的吸附具有抑制作用,分别表现为SO_4~(2-) Cl~- H_2PO_4~-、K~+ Na~+ Ca~(2+).再生的钛酸盐纳米管对氨氮循环吸附5次仍有88. 64%的吸附效果.红外光谱(FT-IR)研究表明钛酸盐纳米管对氨氮的吸附机制是TNTs层间的Na~+与溶液中的NH_4~+之间发生离子交换.钛酸盐纳米管的优良循环使用性能和大吸附容量使得其能有效地去除水中氨氮.  相似文献   

20.
乙酸盐对废水生物脱氮除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岳溪 《环境科学》1994,15(1):82-84
考察了乙酸盐(钠)含量对循序间歇式废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氮、磷去除效果及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废水中乙酸盐(钠)含量对PO^3-4-P,PN^-x-N的明显。随着乙酸盐(钠)浓度的增加,PO^3-4-P及NO×-N的去除率相应提高。乙酸盐(钠)的最低起始浓度为125mg/L,但超过215mg/L后,便产生污泥膨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