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1 毫秒
1.
道路扬尘是城市大气颗粒的主要来源之一,扬尘中含有的重金属、碳质组分和水溶性离子会危害人体健康 . 为研究西安市道路扬尘的排放量及颗粒物的化学组分,在西安市环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设监测点,采集了 141个道路积尘样品,估算了不同类型道路的积尘负荷 . 采用 AP-42 模型估算了不同类型道路的扬尘排放因子,建立了 2018 年西安市道路扬尘 PM2.5和 PM10的排放清单,分析了道路扬尘颗粒物的化学组分 . 基于西安市路网分布、GIS信息和车流量对道路扬尘 PM2.5和 PM10的排放量进行了空间分配 . 结果表明,西安市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积尘负荷分别为(0.88±0.83)、(2.62±2.23)和(1.41±1.42)g·m-2. 按道路长度加权平均的扬尘中 PM2.5和 PM10的排放因子分别为 0.22和0.93 g·km-1·veh-1. 2018 年西安市道路扬尘...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le air filter,高效空气过滤器)空气净化器在小学教室和寝室的净化效果,于2019年3—4月在北京市一所全寄宿小学开展了一项HEPA空气净化器的交叉干预研究.记录干预组、非干预组室内和室外PM2.5、PM10、PM1的浓度,计算空气净化器的净化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索净化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空气净化器对PM2.5、PM10、PM1的净化率分别为41.3%〔Ql~Qu(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下同):0~53.1%〕、40.7%(10.5%~46.2%)和34.9%(9.6%~40.3%),其中对PM2.5的净化率最高;寝室的净化率高于教室的净化率.②当室外PM2.5浓度为[115,150)μg/m3时对PM2.5的净化率最高,为52.83%(50.26%~56.13%),PM10和PM1亦有类似结果.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室外PM2.5浓度 < 35 μg/m3时,开门通风和室内人员活动分别使室内PM2.5浓度下降3.73 μg/m3〔95%置信区间(95% CI):(0.60 μg/m3,6.86 μg/m3)〕和升高3.4 μg/m3(0.22 μg/m3,6.58 μg/m3);室外PM2.5浓度为[35,150)μg/m3时,空气净化器使室内PM2.5浓度下降33.36 μg/m3(16.47 μg/m3,50.25 μg/m3);室外PM2.5浓度≥150 μg/m3时,空气净化器和开门通风分别使室内PM2.5浓度下降48.87 μg/m3(25.62 μg/m3,72.12 μg/m3)和升高37.65 μg/m3(5.60 μg/m3,69.69 μg/m3).研究显示:空气净化器可同时降低室内PM2.5、PM10、PM1的浓度;当室外PM2.5浓度 < 35 μg/m3时,不需开启空气净化器;当室外PM2.5浓度为[35,150)μg/m3时,空气净化器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偶尔开窗通风不影响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果;当室外PM2.5浓度≥150 μg/m3时,开启空气净化器时应关闭门窗,以免影响其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了解渭南市街区道路环境颗粒物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利用车载颗粒物传感器于2019年3月1日—5月31日对渭南市道路环境空气中PM2.5和PM10浓度开展在线走航测量,分析了影响渭南市道路环境颗粒物污染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①渭南市区内所有道路PM2.5平均浓度范围为37.7~51.9 μg/m3,浓度较高路段位于高新区东部和主城区;PM2.5~10(粗颗粒物)平均浓度范围为65.8~119.1 μg/m3,浓度较高路段位于各功能区城郊.②工作日早高峰时段(07:00—09:00)主城区道路环境PM2.5、PM2.5~10污染较非工作日严重,3种类型道路工作日07:00 PM2.5~10平均浓度呈支路(103.5 μg/m3)>主干道(102.1 μg/m3)>次干道(96.9 μg/m3)的特征.③对于高新区和老城区路段,除早晚高峰时段出现PM2.5和PM2.5~10浓度峰值外,凌晨时段渣土车行驶路段、裸地或施工现场周边路段易出现PM2.5~10浓度峰值,其PM2.5~10平均浓度最高达230.9 μg/m3(乐天大街西段的路段Ⅳ).研究显示,工作日早晚高峰时段,特别是早高峰,机动车排放导致渭南市高新区东部和主城区路段的PM2.5污染加重,夜间渣土车行驶导致高新区和老城区靠近城郊路段的颗粒物(PM2.5和PM2.5~10)污染加重.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单次降水总量、降水时长、降水前颗粒物质量浓度对颗粒物清除能力的影响,对江淮地区2017年气象资料与颗粒物质量浓度资料展开分析.分析江淮地区2017年ρ(PM2.5)、ρ(PM10)及降水特征,综合对比各季节不同单次降水总量对颗粒物的清除能力,对比不同季节、不同降水时段对颗粒物清除能力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季节降水前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清除率对应阈值关系.研究表明:江淮地区北部颗粒物质量浓度高于南部,南部单次降水总量和降水总时长较北部高.单次降水总量越大对颗粒物的清除率越高.当单次降水总量大于1.5 mm时,清除率提升最明显,并且秋、冬两季清除率高于春、夏两季;当单次降水总量低于1.5 mm时,春、夏两季清除率高于秋、冬两季.总体上,降水对PM10的清除率高于对PM2.5.降水时长对颗粒物的清除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春、秋两季存在降水时长阈值,分别为10和20 h.春季低于该阈值(10 h)清除率为正清除率,高于该阈值清除率为负清除率;秋季低于该阈值(20 h)清除率为负清除率,高于该阈值为正清除率.夏、冬两季总体表现为正清除率.分析降水前颗粒物质量浓度对清除率的影响得知,降水对PM2.5清除率由负转正的阈值较PM10低,并且冬、春两季清除率阈值较夏、秋两季高,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ρ(PM2.5)清除率阈值分别为35、15、25、30 μg/m3,ρ(PM10)清除率阈值分别为60、50、60、60 μg/m3.单次降水过程中颗粒物所处高度由2 200 m降至1 000 m,并且此次降水对非球形粒子清除效果明显,粒径在2.5 μm以下粒子质量浓度显著下降,其中,粒径在0.7~1.2和1.5~2.5 μm粒子数浓度下降明显;另外,降水对颗粒物中NO3-和NH4+去除明显,并且降水后光学EC、光学OC及金属元素质量浓度和占比显著增长.研究显示,当冬季单次降水总量大于1.5 mm,降水前ρ(PM2.5)大于30 μg/m3、ρ(PM10)大于60 μg/m3时颗粒物的清除率最佳.   相似文献   

5.
基于颗粒物浓度集总参数模型建立室内PM2.5预测模型,同时对模型中的关键参数穿透率、沉降率理论模型进行理论计算.以常州市某住宅建筑为例,通过动态模型对穿透率和沉降率模型进行实验验证,实验采样时间为2017年3月~2018年1月.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换气次数在0.31~0.89h-1范围内PM2.5通过维护结构的穿透率为0.78~0.97,室内PM2.5沉降率为0.3~0.69h-1.本模型能较好地适用于自然通风、机械通风等不同通风工况室内颗粒物浓度预测.当室外PM2.5浓度在135~150μg/m3变化时,使用过滤效率为82%的新风系统可维持室内PM2.5浓度值在40~46μg/m3.  相似文献   

6.
基于甘肃省2018~2019年颗粒物质量浓度监测数据,分析了全省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及排放特征,并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研究了颗粒物传输路径.结果表明:颗粒物(PM10和PM2.5)空间分布呈现区域特征:PM10浓度高值位于河西走廊地区,由北向南呈阶梯式递减;PM2.5以陇中地区为高值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陇南地区为全省颗粒物清洁区.不同地区PM10与PM2.5地面浓度季节变化特征存在差异,陇中、陇东和陇南地区PM10和PM2.5浓度变化特征一致,陇中和陇东地区颗粒物(PM10与PM2.5)浓度冬高夏低,陇南地区则为冬高秋低;河西走廊PM10和PM2.5浓度季节变化不同,PM2.5冬高夏低,PM10春高夏低.后向轨迹聚类结果表明全省春季、冬季均受到来自中亚及新疆的偏西气流影响,该路径输送下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明显高于其他路径,是典型的沙尘输送路径,4大分区受沙尘传输影响程度依次为河西 > 陇中 > 陇东 > 陇南,来自陕西、川渝的偏东路径是陇南地区颗粒物的主要输送路径,该路径下PM2.5/PM10比值大于0.5,明显高于偏西路径,说明偏东路径人为源污染贡献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认识全省颗粒物污染特点、为分区制定颗粒物污染防治政策、以及区域污染协同治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漯河市PM2.5和PM10及其水溶性离子变化特征,于2017年5月—2018年2月在漯河市3个采样点同步采集PM2.5和PM10样品,分别获得PM2.5和PM10有效样品191和190个.用离子色谱法分析样品中F-、Cl-、NO3-、SO42-、Na+、NH4+、K+、Mg2+、Ca2+等9种水溶性无机离子.结果表明:在采样期间,漯河市ρ(PM2.5)平均值为72.42 μg/m3,其中ρ(总无机水溶性离子)的年均值为34.76 μg/m3,占ρ(PM2.5)的46.72%;ρ(PM10)平均值为126.52 μg/m3,其中ρ(总无机水溶性离子)的年均值为46.40 μg/m3,占ρ(PM10)的35.67%.2种颗粒物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的季节性变化均呈冬季高、夏季低的趋势.PM2.5/PM10〔ρ(PM2.5)/ρ(PM10)〕在四季分别为0.50、0.61、0.56、0.57.采样期间漯河市PM2.5中NOR(氮氧化率)和SOR(硫氧化率)的年均值分别为0.17和0.30,PM10中NOR和SOR的年均值分别为0.22和0.34,说明颗粒物中SO42-的二次转化效率高于NO3-.PM2.5和PM10在采样期间均呈弱碱性,且碱性在夏季最强,秋季最弱.利用PMF模型分析PM2.5和PM10中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来源发现,PM2.5中水溶性离子来源主要包括生物质燃烧源、燃煤源、建筑扬尘源、工业源和二次污染源,PM10中水溶性离子来源主要包括燃煤源、建筑扬尘源、二次污染源、生物质燃烧源和工业源.研究显示,漯河市颗粒物污染中水溶性离子来源复杂,应采取多源控制的污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评估大气PM2.5及其不同组分对心肌细胞H9C2的毒性作用,探讨PM2.5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毒性作用的关键组分,将前期采集并制备的PM2.5完全颗粒物、PM2.5水溶性组分、PM2.5脂溶性组分和PM2.5单纯颗粒物以不同质量浓度对H9C2细胞染毒.用MTS法在染毒6、10、24、48、72 h后测定细胞活力;根据细胞活力测定结果,选用较低染毒浓度(10 μg/mL),用相关试剂盒测定染毒24 h后胞内和上清液中LDH(乳酸脱氢酶)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ELISA及RT-qPCR法测定炎性因子IL-6和TNF-α表达量,AP位点计数法测定细胞DNA损伤情况.结果表明:颗粒物成分(PM2.5完全颗粒物和PM2.5单纯颗粒物)对H9C2细胞表现出强烈的生长抑制作用,50 μg/mL及以上染毒浓度组在染毒时间≥ 24 h时细胞可能已经全部死亡,而可溶性成分(PM2.5水溶性组分和PM2.5脂溶性组分)对H9C2细胞生长表现为极弱或无生长抑制作用,仅400 μg/mL的PM2.5脂溶性组分始终对细胞生长表现出抑制作用;各组分样本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H9C2细胞损伤,降低了胞内LDH和SOD活性;PM2.5完全颗粒物和PM2.5脂溶性组分在造成炎性损伤方面的作用较为明显.研究显示,颗粒物组分对H9C2细胞致死作用显著,相对而言,PM2.5完全颗粒物表现出的毒性作用最强且最全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2014~2015年兰州市春季沙尘天气期间颗粒污染物PM10、PM2.5及气态污染物SO2、NO2、CO和O3质量浓度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沙尘天气造成PM10和PM2.5浓度上升,而SO2、NO2和CO浓度表现为降低(置换型)或升高(叠加型),O3浓度受沙尘天气影响不明显.置换型的PM10和PM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086.9和286μg/m3,SO2、NO2和CO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6.7、41.0和1.02×103μg/m3.叠加型的PM10和PM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83.2和116.2μg/m3,SO2、NO2和CO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4.5、49.1和1.19×103μg/m3.置换型的PM10和PM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叠加型的2.8和2.4倍,叠加型的SO2、NO2和CO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置换型的1.47、1.2和1.17倍.置换型对应的气象条件为近地面东北方向大风、显著降温和高压,即强冷空气活动时,PM10和PM2.5浓度上升,而SO2、NO2和CO浓度显著减小,沙尘源地主要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和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影响气流多为1500~6000m高空西北气流.叠加型则为近地面东北风向弱风,气温和气压无明显波动,即弱冷空气活动时,初期PM10和PM2.5浓度上升,同时SO2、NO2和CO浓度略下降,而后PM10和PM2.5维持高值时SO2、NO2和CO浓度亦上升,沙尘源地主要为巴丹吉林沙漠,影响气流多为1500m以下低空西北气流.  相似文献   

10.
利用合肥市2015—2017年冬半年环境监测站和自动气象站数据,以及高空、地面天气图资料,运用常规统计和天气学方法分析了降水强度及不同降水天气系统对PM2.5、PM10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半年降水日PM2.5、PM10平均浓度较无降水日分别下降18.1μg·m-3(23.9%)、38.2μg·m-3(37.8%);小于5 mm的日降水量对颗粒物清除效果不明显,且有28%样本PM2.5和PM10浓度不降反升;当日降水量大于10 mm,位于“优”等级的PM2.5和PM10浓度比例分别为54%和80%,显著上升.连续降水期间PM2.5、PM10日均浓度中位值和均值逐日下降,降水第2日PM2.5、PM10日均浓度降幅最大.合肥冬半年降水天气系统可以分为切变线Ⅰ型、切变线Ⅱ型、低槽冷锋型和...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1─12月使用颗粒物个体采样泵对天津42名儿童(9~12岁)的PM2.5暴露进行了研究,分别采集了冬季儿童PM2.5个体暴露和家庭室内暴露的滤膜样品. 使用ICP-MS/OES方法分析了室内暴露和个体暴露PM2.5载荷的元素. 结果表明:天津儿童冬季PM2.5个体暴露浓度(以ρ计)平均值为(129.3±66.6)μg/m3,室内暴露浓度平均值为(114.0±61.7)μg/m3. 个体暴露和室内暴露各元素质量浓度之和分别占ρ(PM2.5)的19.4%和17.1%. 相关分析指出,PM2.5室内暴露浓度和个体暴露浓度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回归分析表明,大多数元素的个体暴露浓度与室内暴露浓度呈正相关. 由EF(富集因子)分析可知,Zn、Pb、Cu、Cr、Ni、Sn、As、Sb、Cd、Tl、Bi、W、Mo在个体暴露和室内暴露样品中明显富集. 由主成分分析可知,天津儿童冬季PM2.5室内暴露来源可能为燃煤和机动车尾气的混合源、燃油飞灰、土壤尘、建筑尘;而个体暴露来源除上述人为源外,还包括工业尘.   相似文献   

12.
南昌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PM2.5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2013年南昌市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分布状况,收集南昌市9个大气监测站点实时发布的PM10和PM2.5数据,分析了ρ(PM10)、ρ(PM2.5)和ρ(PM2.5)/ρ(PM10)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气态污染物的相关性,并结合污染严重的秋季时段,采用PCA-MLR(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大气PM2.5中化学组分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①ρ(PM10)和ρ(PM2.5)的年均值分别为(115.4±39.1)(69.1±26.8)μg/m3,均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ρ(PM10)和ρ(PM2.5)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石化、省外办监测站点,最低值出现在林科所监测站点.ρ(PM10)和ρ(PM2.5)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呈冬季>春、秋两季>夏季的趋势,全年ρ(PM10)超标天数占比为25.48%,ρ(PM2.5)超标天数占比为36.71%,各季度ρ(PM2.5)超标天数占比均高于ρ(PM10).②受人为活动和边界层高度的影响,ρ(PM2.5)和ρ(PM10)日变化呈双峰双谷形态,一个波峰出现在08:00-10:00,另一个波峰出现在20:00-22:00,并且晚间小时峰值高于早间,最低值出现在15:00.③ρ(PM2.5)/ρ(PM10)年均值为60.3%,在冬季最高达65.1%,相关性分析发现ρ(PM10)与ρ(PM2.5)存在较显著的线性关系,表明二者具有同源性.④ρ(PM10)、ρ(PM2.5)均与ρ(SO2)、ρ(NO2)、ρ(CO)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冬季相关性高于夏、秋两季;而ρ(PM10)、ρ(PM2.5)均与ρ(O3)全年呈显著负相关,并且夏、秋两季相关性高于冬季,说明气态污染物的二次转化对ρ(PM2.5)和ρ(PM10)有较大影响.⑤南昌市秋季PM2.5的最大污染源为道路扬尘/机动车尾气混合污染源,其次分别为施工扬尘源、燃煤源、冶炼尘/生物质燃烧混合污染源,各污染源对PM2.5的贡献率分别为40.9%、35.8%、12.4%、10.9%.研究显示,南昌市PM2.5的污染程度较PM10严重,PM2.5已成为南昌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的主要组分,PM2.5主要来源为城市扬尘和机动车尾气.   相似文献   

13.
应用DGI承重撞击器对四台燃煤机组湿法脱硫前、后细颗粒物进行采集,分析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元素组成以及脱硫系统的脱除效率.结果表明:脱硫前细颗粒物粒径峰值出现在0.20~0.40 μm处,脱硫后峰值出现在0.20~0.30 μm处.经过湿法脱硫系统后ρ(PM2.5)、ρ(PM1)、ρ(PM0.5)、ρ(PM0.2)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3.28%、19.57%、28.79%、33.51%.分粒径颗粒物中ρ(Si)、ρ(Al)在脱硫前、后均随着颗粒物粒径的减小呈递减趋势,并且脱硫后ρ(Si)、ρ(Al)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ρ(Fe)随颗粒物粒径的减小呈增加趋势,表现出一定的富集特性;湿法脱硫后Ca在PM1中的质量浓度出现明显的增长,ρ(Ca)由18.86~51.47 μg/m3增至41.87~84.83 μg/m3. Si、Al是PM2.5中的主要元素,经过湿法脱硫后ρ(Si)、ρ(Al)由59%~72%降至43%~59%;而Ca在PM2.5中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ρ(Ca)由8%~13%升至17%~26%.   相似文献   

14.
重庆主城区大气PM10及PM2.5来源解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重庆主城区4个季节大气PM10和PM2.5的主要来源,于2012年2—12月在重庆主城区的工业区、文教区和居住区5个环境监测点同步采集PM10及PM2.5样品,分析了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有机碳和元素碳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采集了重庆主城区土壤尘、建筑水泥尘、扬尘、移动源(包括机动车、施工机械及船舶)、工业源(包括固定燃烧源及工业工艺过程源)、生物质燃烧源及餐饮源等7类污染源,建立了重庆市本地化的污染源成分谱库. 利用CMB(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及二重源解析技术分析了PM10及PM2.5的来源. 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大气中ρ(PM10)及ρ(PM2.5)的年均值分别为153.2和113.1 μg/m3,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2倍以上. 大气PM10的主要来源为扬尘、二次粒子和移动源(贡献率分别为23.9%、23.5%和23.4%),大气PM2.5主要来源于二次粒子和移动源(贡献率分别为30.1%和27.9%).PM10和PM2.5的主要源类贡献率差别不大,表明研究区域内大气颗粒物污染控制应采取多源控制原则. 大气PM10来源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表现为春季和秋季主要以扬尘为主、夏季和冬季主要以二次粒子为主.   相似文献   

15.
在南京市仙林地区住宅楼内和室外采集PM2.5样品,分析PM2.5中金属的污染特征及主要来源.结果显示,室内外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80.56μg/m3和96.77μg/m3,室内外PM2.5浓度比(I/O)平均值为0.87.除Mg外,室外其他金属平均值均高于室内.元素Pb室内外浓度相关性最高,R值为0.807.室内外PM2.5中金属元素Cd、Cu、Pb、Zn、As、Co、Cr和Ni富集程度较高.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室外PM2.5中金属的主要来源为土壤尘、交通排放、金属冶炼、垃圾焚烧等;室内PM2.5中金属可能的来源为室外颗粒物的渗透及室内烹饪和家具材料等.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典型“组群式”城市——淄博市夏季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化学特征及来源,于2016年8月对淄博市6个城市点(桓台、张店、临淄、淄川、博山、周村)、2个郊区点(沂源、高青)及1个清洁对照点(鲁山)同步进行PM2.5和PM10采样,分析了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及9种水溶性离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PM2.5和PM10中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①淄博夏季各点位(清洁对照点除外)PM2.5和PM10质量浓度日均值范围分别为57.2~112和77.4~163 μg/m3,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城市点>郊区点>清洁对照点;各点位PM2.5/PM10(质量浓度之比)在0.61~0.80之间,表明淄博夏季大气颗粒物污染以PM2.5为主.②水溶性离子在PM2.5和PM10中占比分别为53.3%和48.5%,其中二次无机离子分别占总离子浓度的91.4%和83.7%,表明大气颗粒物主要以二次离子为主,并且主要富集在PM2.5中;PM2.5中∑阴离子/∑阳离子(摩尔浓度之比)为1.07,PM10中该比值为0.87,说明PM2.5接近中性,而PM10呈弱碱性.③淄博夏季各点位离子来源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性,城市点、郊区点与清洁对照点间的CD(分歧系数)均高于0.2,而城市点间CD值低于0.2,说明城市点位间的水溶性离子的化学性质较为相似.④主成分分析表明,淄博夏季大气PM2.5中的水溶性离子可能主要来源于工业源、生物质锅炉、燃煤、二次源、道路尘及建筑尘,而PM10中的离子主要来源于道路尘、建筑尘、海盐及二次源.研究显示,淄博市颗粒物污染严重,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水溶性离子来源复杂,应采取分区、多源控制的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于2011年夏季(6月13日—7月2日)和冬季(11月30日—12月12日)在天津市某老年社区采集室内与老年人个体暴露PM2.5样品,分析二者的质量浓度及化学组分特征. 结果表明:夏、冬季室内ρ(PM2.5)分别为(138±103)和(173±136)μg/m3,二者差异显著(P<0.05);冬季室内ρ(PM2.5)、ρ(SO42-)和ρ(OC)显著高于夏季(P<0.05),初步推断是由于冬季燃煤取暖排放的大量颗粒物渗透进入室内所致;冬季室内源(如清扫和吸烟)对某些室内PM2.5组分(Al、Ca和Cd)的贡献较夏季显著. 对个体暴露与室内ρ(PM2.5)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在夏、冬季均显著相关(P<0.05). 在受试老年人时间活动模式基础上,采用COD(分歧系数)评估室内和个体暴露PM2.5化学组成的相似度,结果显示,室内与个体暴露PM2.5的COD在夏、冬季分别为0.34±0.10和0.37±0.12;冬季受试老年人在交通微环境所处时间较长,致使COD大于0.5的样本数所占比例较夏季高. 室内和老年人个体暴露PM2.5的ρ(OC)/ρ(EC)在夏、冬季均相近,说明二者的碳组分来源相似.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大学校园室内环境中PM2.5及其中PAEs(phthalate esters,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特征和师生暴露风险,以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为例,采集了校园秋冬季6个采样点52个室内PM2.5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了其中22种PAEs的浓度,分析了其构成和时空分布,评估了师生暴露健康风险.结果表明:①不同采样点PM2.5中22种PAEs的总浓度范围为237~413 μg/m3,其中6种优控PAEs的总浓度范围为4.81~7.47 μg/m3;室内PM2.5中的PAEs主要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和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均为非优控PAEs,且这3种单体的浓度远高于6种优控PAEs单体的浓度.②各采样点检出的6种优控PAEs单体不同,图书馆和教室中6种优控PAEs均被检出,宿舍中检出4种,家属区中检出3种.③季节变化对室内PM2.5浓度及其中的PAEs浓度均会产生影响,冬季室内PM2.5平均浓度(58.3 μg/m3)高于秋季(55.4 μg/m3),12月6种优控PAEs单体浓度范围为0.250~3.86 μg/m3,明显高于其他月份.④来源解析表明,校园室内空气PM2.5中的PAEs主要来自室内装饰材料的释放,学生油墨及化妆品和个人护肤品的使用,以及增塑剂的使用及涂层的释放.⑤6种优控PAEs对人体产生的非致癌风险均较低,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的致癌风险均低于标准限值(1×10-6),二者的致癌风险均可忽略.研究显示,校园内不同室内环境中PM2.5污染程度及其中的PAEs浓度和构成均存在一定差异,师生暴露于室内空气PM2.5中6种优控PAEs的非致癌风险均较低,致癌风险可忽略,但环境中非优控PAEs的污染与风险应给予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