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泥石流危险度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选取7个因子作为泥石流危险度划分的主要关联因子,对李家大沟泥石流沟谷危险度进行了评价,其评价结果和实际调查情况基本相符,表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于泥石流的危险度评价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在深入分析河北省太行山区泥石流灾害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从泥石流的地形条件、物源条件和水动力条件中选取11个指标作为评价泥石流危险度的评价因子,建立了河北省太行山区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模型。所建立的模型中,形成条件所占权重为0.333、物源条件所占权重为0.333和水动力条件所占权重为0.333。利用该模型对当地泥石流沟道进行危险度评价,其结果与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表明,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河北省太行山区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是实用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泥石流地质灾害是降雨、松散物源和自然地理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泥石流暴发形成过程中,降雨条件、物源条件和自然地理条件三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协同演化。因此,根据系统耦合协同理论和熵值赋权理论,本文建立泥石流暴发系统的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并对重庆市北碚区典型泥石流单沟进行了耦合协调程度和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与泥石流暴发的实际情况相吻合,能够为泥石流灾害的预防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元氏县佃户营是河北省太行山区主要泥石流地质灾害频发区,在现场勘察调查的基础上,对元氏县佃户营泥石流的成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罚:元氏县佃户营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条件、降雨条件和施势条件均满足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且形成条件充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元氏县佃户营的降雨条件加以分析和研究,从降雨方面给出该泥石流发生的概率.对...  相似文献   

5.
矿产开采过程中,矿渣堆普遍沿沟谷呈串珠状分布,若下级矿渣堆受到上级矿渣堆泥石流的冲击、加载作用,其失稳起动概率及矿渣流量将明显增加,这种空间逐级影响所表现出的灾害链效应是矿山泥石流灾害作用的重要特征。以小秦岭枣香峪乱石沟矿山泥石流为例,在计算矿山泥石流失稳滑动距离的基础上,分析各矿山泥石流灾害体之间潜在的链式触发关系,开展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的评价研究;通过与未考虑灾害链效应的风险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灾害链效应对沟谷流域矿山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具有合理性,可以为乱石沟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布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2019—202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承担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的"浙江丽水地区灾害地质调查"项目。重大地质灾害隐蔽性强,危害严重,具有灾害链特征。因此,2019年,"浙江丽水地区灾害地质调查"项目组采用地面调查、遥感调查、INSAR、地质勘查等技术手段探索了台风暴雨条件下重大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机制,提升了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识别精度,对支撑台风暴雨影响区重大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重大滑坡、沟谷岸坡滑坡-堰塞湖、暴雨型泥石流是东南沿海台风暴雨影响区三类重大的地质灾害类  相似文献   

7.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性评价的基础,是地质灾害调查研究的重点内容,其结果可以有效地指导地方政府的防灾减灾工作。厦门市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为崩塌和滑坡,根据其发育特征,选取地形坡度、地面高程、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岩组、年平均降雨量、土地利用与人类活动、道路7大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区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评价因子,采用信息量法并结合GIS技术对厦门市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可为厦门市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泥石流的启动机理是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但是目前针对初始土体含水率对泥石流启动方量影响的研究较少,无法对泥石流的风险评价提供有效支撑。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苏约克河流域内典型的泥石流沟——乔库而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利用PFC2D软件对该泥石流分别处于最小泥石流冲出量和物源区土体全部失稳启动两种工况下土体的含水率特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乔库而泥石流达到最小冲出量(10.1万方)时,物源区土体的含水率为31%~33%,即土体快达到饱和状态(土体饱和含水率为35%),此时物源区土体的黏聚力为19.2 kPa、内摩擦角为21.5°;(2)乔库而泥石流物源区土体全部失稳启动时,物源区土体的含水率超过了其饱和含水率,此时物源区土体的内摩擦角和黏聚力分别为9°和12 kPa;(3)乔库而泥石流物源区土体在降雨作用下仅能失稳,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导致土体运移过程中剪切强度降低,将很难形成远程运动的泥石流,因此有必要对其运移机理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辽东山地属于环境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域之一,选择本溪市南芬区东部为典型研究区域,以卫星遥感、地面环境调查为主要手段,开展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环境地质灾害调查,为建立环境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减灾防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影响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因素、地形因素、诱发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工作区上选取典型线路开展地质灾害发生发育状况调查,根据调查成果总结规律,提取影响因子,建立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对典型线路穿越的评价试验区进行地质灾害区域评价,验证线路成果应用于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可行性,对于调查人员无法涉足、遥感技术难以应用的地区的地质灾害的评价工作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Chengdu KunmingRailwayLineislocatedonthemountainregionofsouthwesternChina .Therearealotofdebrisflowgulliesspreadingbesidethisrailwayline .Onsummer,thedebrisflowoftenburstsandthreatensthesafetyoftherailwaytransportation.In 1981,alarge scaledebris…  相似文献   

12.
2010年8月7日晚,舟曲县城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导致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文章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气象和水系水文条件等五方面阐述了舟曲县自然环境整体背景,并分析了此次"8.7"泥石流形成的地形、物源和水源条件,总结了"8.7"泥石流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为舟曲灾后重建提出了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10年8月7日晚,舟曲县城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导致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文章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气象和水系水文条件等五方面阐述了舟曲县自然环境整体背景,并分析了此次“8.7”泥石流形成的地形、物源和水源条件,总结了“8.7”泥石流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为舟曲灾后重建提出了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泥石流灾害,灾损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是灾区产业重建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北川县都坝河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灾损土地禀赋、灾害特征、土地需求,采取多因素耦合和关键因子限制分析法,探讨灾害胁迫条件下的经济活动与生态修复之间的互馈作用,结果表明:(1)流域新增土地供给源主要为泥石流灾损土地,土地资源化利用受灾害、聚落和产业结构控制;(2)灾损土地根据成因划分为沟口堆积型、沟道冲淤型以及岸坡侵蚀型,三者的肥力、安全性及交通条件等特征具有显著差异;(3)基于“因灾分区、耕地优先、产业共建、美居造景”的原则,建立了灾损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生态修复模式,并选取杨家沟进行验证,沟域灾损土地利用方式为生态林地、产业林地及优质耕地,分别占比28.5%、56.3%、15.2%,生态修复措施主要为提高土地安全度、提升植被覆盖率和增强水保功能。该研究建立的震区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模式可有力协调人地矛盾、发展绿色经济和提升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5.
16.
介绍了一种用于气溶胶生成机制研究的流管反应器(Jiao-FTR,J-FTR)的设计及表征.借助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和实验测定,表征了不同进气结构和实验条件下反应器内流场的发展及稳定,移动进气管的喷射效应以及气体和颗粒物在反应器内的平均停留时间.结果表明,预混合段进气方式,主流流量,移动进气管结构及注入流量对J-FTR的流场发展以及气体和颗粒物的停留时间具有较大影响;J-FTR的预混合进气段具有使主流快速过渡为层流的优势,在对称进气条件下,当主流流量不超过8L/min,气流在进入主反应段之前可发展为稳定的层流;当移动进气管使用大内径的直管或径面十字型结构时,可以有效减小或避免移动进气管的喷射效应.以上结果不仅可为使用J-FTR开展大气化学和气溶胶生成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指导,也可为其他研究者设计FTR,进行流管实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海水曝气生物滤器污染物沿程转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竹制空心生化球填料生物滤器处理海水养殖废水为对象,在水力负荷为0.58m3/[m3(填料)×h]、氨氮负荷为(0.35~0.46)g/[m3(填料)×h]、有机负荷约为11.58g/[m3(填料)×h]、气水比3:1、pH值为7.8~8.0、DO浓度2.8~5.8mg/L的条件下,考察了有机物和总氨氮(TAN)的沿程转化规律,分析了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在给定的运行条件下,CODMn的主要去除区间在滤器的0~10cm高度,其中CODMn和溶解性CODMn在此处的去除率分别为49.12%和34.88%;TAN的主要去除区间为0~30cm,其中10cm处TAN的去除率为18%,30cm处为55%;生物量和生物活性由下向上呈递减的分布趋势;生物滤器污染物的主要去除区间为0~30cm,受到水质、水量冲击时,较高层的填料(30~60cm)起到了缓冲作用,将下层生物膜未能降解的污染物去除.  相似文献   

18.
分流制系统雨水管网混接旱天排放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海龙  王月  赵刚 《环境科学学报》2019,39(10):3551-3558
分流制排水系统中,雨水管网混接污水在旱天直排河道,造成河道水质恶化.本文以上海市某混接分流制排水系统(3.74 km~2)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雨水管网旱天排放水质监测(SS、COD、BOD_5、NH_3-N、TN等),以及雨水管网旱天污染输移质量平衡分析,研究了混接雨水管网旱天排放污染特征.结果表明:①雨水管网旱天排放分为重力流排放和雨水泵开启排放两种情况,重力流排放水质与混接水量水质和河水倒灌相关,雨水泵开启排放水质与混接水量水质、管道淤泥冲刷和河水倒灌相关.②当旱天前期雨水泵不开泵时间小于2 d时,河水倒灌会对重力流排放和雨水泵站排放水质造成明显影响.③随着前期不开泵时间增加,管道淤积程度越发严重;雨水泵排放COD、BOD_5、SS浓度与前期不开泵时间满足指数关系.④旱天重力流排放期间的管道底泥淤积量大于泵站排放期间的淤泥冲刷量,年度尺度上57%的淤积底泥通过旱天雨水泵开启排出,其余43%的淤积底泥在雨天随雨水泵排出,从而进一步加重了河道雨天污染.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三维模拟槽研究了地下水曝气技术(AS)使用过程中,含水层介质粒径、曝气压力与影响半径(ROI)、气体流量、气流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曝气过程中ROI随曝气压力的上升而增大;气流质量流量随曝气压力的增加而增大,压力较大时二者呈线性关系;气流流型由介质粒径决定,与曝气压力无关.介质粒径为1~2mm时气流呈倒圆锥形,介质粒径为4~8mm时气流呈抛物线形.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aims to demonstrate the validity of fluorescence-based methods, together with flow cytometry, as a complementary tool to conventional physicochemical analyses carried out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WWTP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currently largely unknown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Staining with SYTO 9, propidium iodide and 5-(and 6)-carboxy-2′,7′-difluorodihydrofluorescein diacetate (carboxy-H2DFFDA) was used for cell viability and oxidative stress monitoring of the bacterial population forming the activated sludge of a WWTP. Throughout the period of research, several unstable periods were detected, where the non-viable bacteria exceeded the 75% of the total bacterial population in the activated sludge, but only in one case the cells with oxidative stress grew to 9%, exceeding the typical values of 2%–5% of this plant. These periods coincided in two cases with high values of total suspended solids (SST) an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in the effluent, and with an excess of ammonia in other case. A correlation between flow cytometric and physicochemical data was found, which enabled to clarify the possible origin of each case of instability in the biological system. This experience supports the application of bacterial fluorescence staining, together with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as a simple, rapid and reliable tool for the control and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acteria dynamics in a biologic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