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以一起氧气储罐定检中的事故为例,从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阐述了氧浓度过高可能带来的危害,分析了检验中可能引发燃烧的几种情况,指出了在氧气储罐定期检验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一起氧气储罐定检中的事故为例 ,从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阐述了氧浓度过高可能带来的危害 ,分析了检验中可能引发燃烧的几种情况 ,指出了在氧气储罐定期检验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一起氧气储罐定检中的事故为例,从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阐述了氧浓度过高可能带来的危害,分析了检验中可能引发燃烧的几种情况,指出了在氧气储罐定期检验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一起氧气储罐定检中的事故为例,从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阐述了氧浓度过高可能带来的危害,分析了检验中可能引发燃烧的几种情况,指出了在氧气储罐定期检验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一起氧气储罐定检中的事故为例,从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阐述了氧浓度过高可能带来的危害,分析了检验中可能引发燃烧的几种情况,指出了在氧气储罐定期检验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对氧气厂液氧储罐区和氧气球罐区进行了重大危险源辨识,分析了氧气球罐发生物理爆炸的影响范围,提出了液氧储罐区和氧气球罐区预防事故的安全对策措施,并对重大危险源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氧烛是将氯酸盐或高氯酸盐与金属燃料、催化剂混合后压缩所制得。其产氧原理是利用燃料燃烧所释放的热量来促成氯酸盐或高氯酸盐分解,释放出氧气。氧烛不仅因燃料燃烧而消耗所产生的氧气,而且在产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少量的氯气等有害副产品。为解决上述两个缺陷,笔者提出一种新的微波诱导催化技术来代替传统的燃料加热方法。即在氧烛配方中舍弃燃料,而使用外加的微波作为氯酸盐分解的热源。具体方法是先对氯酸钠氧烛的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反应温度的差异解释氯气作为副产品产生的机理;为验证利用微波诱导加热代替燃料加热的可行性,对TE10基模微波场中氯酸钠的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氯酸钠在微波场中升温均匀。因此,微波诱导是抑制产氧过程中有害副产品产生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含硫油品储罐腐蚀产物自燃及其防治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硫油品储罐内壁腐蚀产物(Fe2O3、Fe3O4、Fe(OH)3)与H2S反应生成硫化铁,硫化铁的氧化放热是引起储罐火灾的主要原因.实验模拟了油品储罐中硫化铁的生成,研究了在无氧条件下H2S气体与油品储罐内壁腐蚀产物的反应以及生成的硫化铁在自然环境下的氧化自燃性.结果表明,Fe2O3、Fe3O4、Fe(OH)3,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经硫化后生成的硫化铁具有很高的自然氧化活性,在自然环境中,常温下能迅速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热量积聚引起储罐火灾爆炸事故.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国内外液化气储罐失效的相关理论基础上,运用ANSYS和ANSYS LS-DYNA软件,对液化石油气储罐的失效过程中破片撞击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为储罐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万成略 《劳动保护》2009,(12):92-94
在钢铁冶金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深度冷冻法是最经济的制氧方法。因能大批量生产制得纯度极高的氧气,该法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深度冷冻法制氧工艺复杂,设备装置庞大,存在着诸多危险因素,容易导致群死群伤的事故发生。因此,加强深度冷冻法制氧的安全生产与事故控制,成为钢铁冶金企业在应用该法时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据国际国内关于油品储罐的事故统计和分析,拱顶储油罐的事故率最高,可见该类型储罐风险大,由于影响储罐安全运行的因素很多,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引发重大事故。本文就凝析油罐运行6年来,从储罐腐蚀、浮盘质量及安全环保方面所发现和整改的实际情况,在设计和施工中遗留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为类似的储罐设计施工及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大型浮顶储罐多次发生雷击火灾事故,严重影响了石化企业的安全运行.通过对大型浮顶储罐密封结构进行剖析,分析储罐油气泄漏规律及密封设施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储罐运行中可燃气分布规律.结合储罐雷击形式及火花放电危害的研究,提出了大型浮顶储罐雷击火灾事故机理,认为导静电片、机械密封是雷击火灾的主要点火源,密封设施的失效是造成可燃气积聚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防护建议,为大型浮顶储罐防雷击安全运行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型油气(危化品)储罐区安全监控预警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型石油、天然气、成品油,易燃易爆,储罐群区危险物质存量大,极易引起灾难性的事故发生。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保证安全,是安全生产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本文系统设计面向大型油气(危化品)储罐区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兼顾罐区安全管理、实时监控预警及应急救援等多方面的工作,设计一套技术先进、运行成熟、操作简单、扩展性好、容易维护和使用方便的油品储罐区安全监控预警系统,实现大型油气储罐区安全管控一体化,确保大型油气储罐的生产安全和社会安全发展。  相似文献   

14.
钢铁企业对氧气需求量巨大,各个钢铁企业设有不同规模的氧气、液氧储罐。但是,氧气、液氧具有助燃、爆炸等特点,储罐一旦泄漏,遇到可燃物或明火极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危险性分析(一)火灾、爆炸危险性氧气属助燃气体,浓度超过23%的氧气有着火的危险;遇到可燃气体如丙烷或油脂等可燃物质,可能引起火灾或爆炸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孙宏 《安全》2018,39(9)
为了深入探究油田储罐安全技术的应用效果,通过分析油田储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阐述油田储罐的安全技术,有利于提升油田储罐安全技术的应用水平。石油开采加工过程中,油田储罐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且属于易燃易爆的危险场所,做好各项安全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孙安斌 《安全》2010,31(9):40-41
氧气在钢铁、冶金、化工等众多行业中应用非常广泛,工业制氧的方法有:化学法、电解法、吸附法、深冷法。其中深冷法分离空气最经济,又能大量制取氧气,因而成为目前工业上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由于氧有极大的化学活性,容易发生各类安全和生产事故。  相似文献   

17.
赵艳玲  高建文  赵青  陈冬 《安全》2005,26(1):28-30
氧气、氮气及氩气被广泛地应用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采用双层床分子筛吸附净化空气技术进行空气分离来生产氧气、氮气和氩气,具有原料来源方便等优点,这项技术的应用对人类和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空分装置在其生产过程中危险因素及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以便更好地保障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自燃活性硫化亚铁(FeS)气相钝化的机理,使用自主搭建的FeS气相钝化试验装置对实验室合成的自燃活性FeS进行了气相钝化试验.借助拉曼光谱仪对钝化前后的样品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钝化剂氧体积分数大于1.25%时,钝化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热,具有较高的火灾爆炸风险;钝化剂氧体积分数小于1.25%时,钝化过程中放出热量较少,较为安全.研究表明:在低氧浓度氛围下,钝化后表面的FeS与钝化剂(低浓度氧气)反应产生了自燃活性较低的铁的氧化物,隔离了空气,从而阻止内部自燃活性强的FeS接触空气发生氧化放热甚至自燃,达到了钝化的目的;在较高氧浓度氛围下的FeS钝化是高自燃活性硫化亚铁与充足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不燃的氧化铁.  相似文献   

19.
目前,绝大多数危险性评价所研究的对象是单一的危险源或危险过程.但是,在日常工业生产中,常常会出现由于初次事故能量的释放而导致的二次甚至多次事故的发生.随着工业生产的大型化,储存量的递增使得多米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也在增加.LPG储罐区正是发生此类事故的危险区域.通过相关模型的运用评价了在LPG储罐区发生火灾爆炸后,相邻危险源发生多米诺事故的可能性,并对安全间距作了着重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随着钢铁工业的高速发展及高炉富氧等强化冶炼措施的采用,钢铁企业需氧量大幅度增加,尤其是管氧输送量的增多更为明显。管氧大多数采用纯氧、中压输送,因此氧气管道的安全运行尤为重要。防止氧气管道燃爆事故的发生,应引起广大同行的高度重视。本文就我厂新安装两个月后的一根氧气管道燃爆事故进行分析,供同行在管氧管理工作中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