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守望自然     
5年前,我在参与策划第三届安徽省中青年美术家作品双年展时,把展标和主题曾起名为“守望自然”,结果竟出奇不意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艺术家为什么“守望”呢?还是我们的古人说得好:“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有了大自然,才会有艺术创作。所以我们这些画家都疯一般,一而再、再而三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造化面前神魂颠倒。这其中,我们尤为陶醉的是真实纯净的大自然,因为,如果大自然不“自然”了,就如同人没有了精神,“守望自然”就是守望我们所有人的精神家园。守望自然@王永敬$中国美术家协会  相似文献   

2.
大自然灵趣     
我们常能听到些许人对生活悔悟的叹语: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延伸之意,对曾经的拥有懂得应该珍惜时,它已离我们悄然而去。当你仰对头顶一方云儿轻飘的蓝天,激起对未来的悠悠遐思;当你脚踏蓝天下一块绵软软碧草绿地,浸入“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慰心意境;当绿地上一株株娇嫩的花蕾点亮你的眼神,绽开一片纯情的记忆。此刻,你就没有感触到身心所处的那份诗意?没有看到大自然正以无比的宽怀和慈爱的目光关照着每个人?就没有唤起你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感念之情?  相似文献   

3.
<正>让幼儿进行“深度探究”,从“水稻的生长过程”到“了解农民的劳动和人们生活的关系”,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水稻生长、感受收获与创作的喜悦、体验粮食的来之不易。《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引导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所谓“活教材”,就是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  相似文献   

4.
卢风 《绿叶》2014,(2):4-10
现代性之最“深刻”的错误就是物理主义自然观和独断理性主义认识论。在物理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的支持之下,“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被认为是最符合人性的生产一生活方式。摈弃了物理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我们就能明白.人类必须敬畏大自然.因为大自然永远握有惩罚人类之背道妄行的无上权力。大自然不允许几十亿人采取“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一生活方式。走向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5.
阿盖 《环境教育》2004,(6):36-37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又快放暑假了.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利用这个暑假.和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出去郊游?与大自然亲近亲近?或许你会说、到野外郊游太危险了,还不如呆在家里玩电脑,如果你这样想、就特错大错了,大自然是美丽而神奇的,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野外生存的技巧.只要我们从现在起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学习野外生存知识,摸透大自然的“脾气”.大自然肯定会张开她热情的双臂,迎接我们走近她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实践与畅想吧!  相似文献   

6.
徐仁修 《环境教育》2005,(10):25-29
当我们走到户外,看见青山连绵、河水蜿蜒,大自然一片美丽又欣欣向荣的景象,你是否想过这景象是无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所共同完成的?这些千千万万种不同的生物,通过能源的转移,也就是“食物链”,维持着大自然的丰饶,维持着一种生态平衡。在表面上看来,食物链间是存在着吃与被吃  相似文献   

7.
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而惋惜、而奉献、而反思的时候,今年第一期的《环球》杂志竟然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著名科学家何祚庥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这篇文章说,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而就我所知,我们人类的早期恰恰是敬畏大自然的。这在我们传说中有很多记载。像二郎神就是守护神,现在去九寨沟的路上有川主寺来敬奉。只是到了我们人类制造了工具,有了一些发明之后,才不知天高地厚地提出了人定胜天,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8.
痛兮银锭桥     
日本作家立松和平是我的老朋友了,他写过一篇令人心酸的短篇小说,名为《手边的彩虹》:一群向往大自然的年轻人到海边去游泳,然而,大海还在,蔚蓝却已经没有了——工业排放的污水吞没了蔚蓝。最后一幕是——小说的主人公们只能在一间公厕的门外滋水打闹,用水雾营造一道道彩虹,寻欢找乐。10月5日那天下午,站在银锭桥上,我想起了这篇小说。因为,身边就站着立松和平。更因为,银锭桥还在,“银锭观山”也没有了。我只能告诉立松,我们北京,有过“居庸叠翠”,有过“金台夕照”,有过“蓟门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说,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良心泯灭。没发财的拼命想发财,发了财的还想占用更多的财富。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永无止境的追求,像一张血盆大口,吞噬着人们日渐脆弱的心灵,更吞噬、破坏着早已满目苍夷的大自然。更可悲的是,在对大自然进行毁灭性地掠夺和破坏的同时,人类也在迷失着自己的本性。可是,正像一首诗中所说的,不是一切大树,都能被狂风折断。同样,也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疯狂、贪婪的沙漠里,正有人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真情回归的美好家园。她舍弃都市的繁华,走向贫瘠的大山,用几百万资金染绿了荒山,却没有钱为自己治病。“本刊特稿”《山妹与山魂——归真园的人生醒悟》讲述了这样一位环保奇人——贾晓淳,她在荒山上建起归真园,不单单是为了绿色的回归,更是为了在大自然的陶冶下,寻找人性回归的心路。也许,谁都不会否认,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但是,我们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如果在我们当中,多一些像贾晓淳这样的人,把恢复生态、保护环境变成使命和自觉的行动,那么,我们就不再惧怕沙尘暴、干旱和水患。这不仅是污水变清、荒山变绿的希望,更是拯救地球、人性回归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一叶如天     
杨挺 《绿叶》2005,(12)
很多年前,我曾经在鄂尔多斯西 北边缘的毛乌素沙漠深处生活过一段 日子。 那个时候的毛乌素沙漠简直就是 一片生命的禁区,我毡房周围几十里 都是一望无际的漫漫黄沙,水和植被 如同天方夜谈一般神秘。就从“毛乌 素”这个名字来看,蒙古语的意思就 是“没有水”或者是“坏的水”。 但是,这里并不是绝对的无水无 绿,离我们大队五十多公里外就是一 片有水有草的大甸草原,可是我们的 牛羊是不能够去那里的,因为,那里 是和我们分隔两个省地界。日复一日 的干旱和风沙使我对于绿色产生了幻 觉,经常在沙漠这个黄金熔成的海洋 里面,海市蜃楼般地看到绿草茵茵, 鲜花朵朵。  相似文献   

11.
我不赞成汪永晨“旗帜鲜明地”号召“敬畏大自然”的观点。“敬畏大自然”的倡导者经常发出激动人心的声音,但在激情之下,我却很难看到“敬畏大自然”的可操作性及其效果。如何“敬”?如何“畏”?我从未得到过一个满意的答案。如果说“敬”不过是发表激情演讲的话,那还真有一些关于“畏”的可怕事例,其中一个就是战国时代魏国的“河伯娶妇”。另一个例子来自中美洲的玛雅人,近年的研究表明,在九到十世纪左右,玛雅文明迅速衰落可能和当时太阳活动导致的局部气候干旱有关。这听上去有点讽刺,但是玛雅人非常“敬畏”太阳,他们文化中的一个主神就是太阳神。  相似文献   

12.
北壬 《绿色视野》2012,(6):62-64
自古以来,儒家就一直提倡“君子比德如玉”,以和田玉为代表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标签。玉石之路是一条比丝绸之路开通得更早的商路,在世人眼中,一部世界玉文化史,其实就是一部和田玉进贡中原的历史。和田玉是昆仑山之心,马进贵是无数“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琢玉人中的一个。只不过和一般玉雕刻大师不同,他的“昆仑心”用金丝银线打嵌上了花边,充满异域风情。  相似文献   

13.
叩问樵渔     
绿色生态,如同阳光和雨露一样,都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惠。人类无法破坏阳光,无法阻遏雨露,人类却能毁灭绿色生态:砍伐树木、破坏草原。毁灭的主要手段,最严重的,莫过于普遍而长期的樵渔生存方式。作为人类的生存方式,樵渔是无法超越的选择。因为人类生存在历史中,受到历史的制约。樵以继大、渔以裹腹,甚至成为诗人们赞美的一种境界。我们的祖先固然享受过樵渔之利,香火得以传递,民族得以生息,生产得以发展,而我们的先祖却也早就认识到了樵渔之害。《吕氏春秋·义赏》就警告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这是一种樵者渔者无法超越而哲人独有的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忧患意识。我们不能怪罪古人没有为我们这些后人着想,乱砍乱伐、乱捕乱捞,致使人  相似文献   

14.
话说“十一”黄金周前的某一天,小编因领导开恩提前回家,于是我抱着一颗感恩的心“爬上飞快的火车,象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一路走来,我发现“十一”期间这火车真和它的名字一样,生意真叫一个“火”啊!据铁道部统计,在“十一”期间,从9月28日到10月7  相似文献   

15.
《环球》杂志刊载的对何院士访谈的文章的第二个小标题是"驳'人要敬畏大 自然'"。 我的理解,"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个提法有两层含意:一.人类应当尊重大自 然;二.人类应当畏惧大自然。我想,人类的聪明才智发展到今天,没有人会把这 个命题理解为既然"敬畏",人类就只能匍匐在大自然脚下而无所作为。事实上,自 猿猴从树上下来变成人之后,就没有停止过对大自然的改造。中国古话所说的"沧 海变桑田"等,就是对这个过程的概括。  相似文献   

16.
走进2001     
今年冬天真的很冷,冷得使人不由得生出了些许悔意,当初不该冷落了夏的炽热,秋的温和……今年的雪真的很多,真的很大,或许是想装点一下新的世纪吧 !在这飘雪的冬日,我们怀着对春的期望和憧憬,毅然地迈入世纪之门,走进 2001。 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崭新的 2001。“新”就是一个梦,“新”就是一首诗,“新”原本就充满了诱惑。可是,不知为什么,在此新意荡漾,希望相拥的时刻,我们怎么也挥不去对旧日的留恋、缠绵和缱绻之情。难以割舍的是咿呀学语的童真;是蹒跚起步的稚幼;是汗水和泪水搅在一起时留在脸上的美丽;是朋友们相知相助…  相似文献   

17.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远古时期,在地质的作用下,大自然就为我们储存了巨大的资源,她就像一位母亲,哺育着地球上无数的生灵;同时她也是一位严肃又和蔼的老师,教育着我们无知的人类。从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开始,大自然就与我们结下了切不断的关系,光着小脚丫,走在光滑的鹅卵石上,伸着小手,抓来一根树枝,枝顶的花儿垂到你的  相似文献   

18.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他认为:把教学简单地归结为读和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教学使孩子脱离充满神奇魅力的大自然,是教育的失败。   当冬天还没有过去,光秃秃的树枝仍在寒风中摇摆的时候,他就把课堂搬到了果园,激动的孩子们欢呼雀跃。   “孩子们,你们看这树芽,”他说道:“不久,它就会鼓起来,会变得柔软而鲜嫩,散发出春天的气息。”他用手小心地碰碰树芽的苞,又说:“这里面躺着一片小树叶,就是树的婴儿,苹果树把它包裹在襁褓里,让它暖暖和和地过冬。现在春天快到了,树液的流动开始加快,小树叶也不想再…  相似文献   

19.
自然悟语     
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还在于它以无私和广博的胸襟孕育了人类丰富的精神生活。“名家走笔”刊登的《自然悟语》,提出了这个曾经被我们忽视的问题。无论是中国的古典名作《诗经》,还是音乐大师贝多芬的交响乐和莫扎特的小夜曲,艺术家的创作灵感,都感悟于自然的造化,是朴实无华、宽广神奇的大自然给人们以灵魂深处的震撼,使之创作出永存于世的不朽之作。大自然给人类以生命,给艺术以源泉,我们应当加倍地珍惜这一切,珍惜给予我们太多太多的地球家园。  相似文献   

20.
<正>他把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上升到教育层面,把治沙故事演变成“种树植心”生态课堂,把热心公益的微光汇成了星河,影响和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沙漠化治理中来。“欢迎加入‘种树植心’志愿者行动!种树植心就是经由自然,回到自身,唤醒和滋养本心的知行合一!种树植心指向我们的精神家园,让人得以安身立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