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危险天气影响航路飞行区域的划设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险天气影响区域的划设是进行航班改航路径规划的关键,笔者提出一种新的飞行受限区域划设方法及评估方案。针对现有方法的不足,提出基于Graham算法的初始飞行受限区划设方法。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危险天气的移动、边界变化和随机因素的影响,提出动态飞行受限区的划设方法,并给出3个用于评估飞行受限区划设优劣的指标。最后,以我国西南雷暴多发地区为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笔者所提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对危险天气进行划设,弥补了现有方法的不足,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2.
为科学地划设军航训练空域,有效避免军民航飞行冲突,采用Event模型,仿真模拟军航飞机的标称航迹,计算军民航飞机在导航误差、军航飞行员操作误差、侧向风等因素影响下的侧向重叠概率,构建碰撞概率模型,研究军民航碰撞风险;然后,以二对一空战"钳形攻击"训练为例,结合多机飞行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利用模型计算出符合国际民航组织(ICAO)安全目标等级的训练空域安全余度;最后,分析军民航飞行安全性,研究军航飞行训练方法,给出相应建议。结果表明:在所指定飞机机型的情况下,在训练标称航迹外侧增加8 km的安全余度,能使军民航碰撞风险满足ICAO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通用航空事业不断发展,以消费级无人机为主的空中小型无人飞行器目标逐渐增多,航空俱乐部和航空飞行人员日益增多,规模逐渐扩大,从业单位和个人对航空法规知之甚少,违法违规飞行导致无人机目标滥飞、黑飞事故频发,挤占军、民航飞行空域,影响正常航空秩序,甚至可能被恐怖组织利用,危及重点区域的空防安全。  相似文献   

4.
碰撞风险是空域安全评估的重要内容。为保证军民航的安全飞行,通过对民航Event模型碰撞风险的研究,构建了军航训练空域与民航航路的碰撞风险模型;根据军航飞机的飞行特点,建立了军航飞机侧向位置偏差概率模型;结合民航飞机的横向位置偏差概率模型重新计算Event模型中的碰撞盒穿越间隔片频率(GERh);选取某一战术动作对军民侧向碰撞风险进行仿真,确定其安全间隔;通过对飞行过程中各个关键点碰撞风险的研究,对空域的使用提出建议,并验证了理论的实用性。结果表明,当前10 km的安全间隔标准并不能符合规定的安全目标等级,至少需要再增加7 km的安全间隔才能使整个飞行过程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5.
民航安全文化在保障民航运行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航飞行员作为飞机的直接操纵者,对飞行安全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机组原因或其他因素诱发但机组处理不当所导致的飞行事故(征候)时有发生。因此,探讨建立民航飞行安全文化,大力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以“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为人文内核,让每一名飞行员都树立起“我要安全”的安全价值观,实现高层次的主动飞行安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编制民航飞行员职业安全意识调查问卷,对1310名民航飞行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民航飞行员职业安全意识总体水平良好,其中87%的人员达到良好以上水平;安全认知、安全情感与安全意志3个维度发展不平衡,安全意志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两个维度;单位的安全教育、安全状况以及个人素质是影响民航飞行员职业安全意识的重要因素;经常接受安全教育的飞行员,其职业安全意识水平显著高于偶尔接受安全教育的飞行员;单位安全状况好的飞行员,其职业安全意识水平显著高于单位安全状况一般的飞行员;飞行学员的职业安全意识水平显著高于在职飞行员。建议采取创新安全教育、磨练安全意志、强化环境熏陶等措施,强化民航飞行员的职业安全意识,降低因飞行员原因引发的飞行事故率,提高民航的安全业绩。  相似文献   

7.
为了准确预测机场终端区航空器飞行冲突风险,以便能最大程度地利用低空空域资源,通过整合考虑加速度的运输飞机轨迹模型和通用飞机随机轨迹模型,建立终端区航空器飞行冲突风险预测模型。以某机场为例,采用C语言编写仿真程序,模拟该机场终端区跑道中心20 km范围内的航空器飞行轨迹。预测不同通航活动区设置条件下的飞行冲突风险,并确定运输机场周边通航活动区范围。预测结果显示,飞行高度限制为1 000 m时,将案例机场的该低空空域划设为非管制的监视空域,通用飞机与运输飞机之间的飞行冲突风险小于2×10-5,处于可接受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8.
自由飞行能够提高空域容量从而缓解空域拥挤问题,在保障自由飞行安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小飞机的安全间距,需要研究自由飞行条件下飞机的安全评估问题。分析了所需CNS性能、防撞系统、风的因素等自由飞行下航空器定位误差的影响因素,考虑到航空器定位误差在短时间内具有累积性,提出采用INS、GPS数据融合算法对定位误差进行周期性修正。给出修正后的航空器定位误差分布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并将其运用到自由飞行下碰撞风险评估中。结果表明,碰撞风险随安全间距增加呈下降趋势,以1.5×10-8次/飞行小时的目标安全水平为例,对航空器定位误差修正的最小安全间距为8 600 m,不对航空器定位误差进行修正的最小安全间距为9 100 m。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民航飞行员工作自主性的现状,分析影响民航飞行员工作自主性的因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以期达到提高飞行安全与效益的目的。采用自编的民航飞行员工作自主性问卷对中国民航253名飞行员进行测试,并对取得数据进行T检验和多因素方差分析以研究影响工作自主性的因素。结果发现,民航飞行员的工作自主性主要受到3个因素的影响,即婚姻状况、现在职位和工作年限。可采用合理引导、完善考核方式、加强教育培训、构建良好的职业认同感与成就感来提高民航飞行员的工作自主性。  相似文献   

10.
一 中国民航成立43年来,共发生一等飞行事故60起,报废飞机61架,死亡867人。共出现了3次事故高峰。 第一次是1958—1961年期间,主要受“大跃进”的影响。第二次是1973—1977年期间,受“文化大革命”“打倒一切”的影响。 1988年到1992年是第三次高峰时期,共发生一等飞行事故20起,死亡511人,占一等飞行事故死亡人数总数的58%,报废飞机20架,占一等飞行事故的32%。这是全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和民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时期。一方面,民航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安全生产关系、飞行生产秩序、劳动分配制度尚未完全理顺,人员思想活跃,职工队伍不稳;另一…  相似文献   

11.
中美两国民航事故发展趋势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持续改进民航安全,本文对中美两国民航运输事故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民航运输事故率的统计采样周期、变化规律的曲线类型进行研究,并基于5年为采样周期、滚动平均的数据建立回归分析模型。利用此模型对中美两国的运输飞行事故率和亿客公里死亡人数进行曲线拟合。最后,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的事故率和亿客公里死亡人数拟合值。研究表明中美两国民航事故率遵循相似的规律发展,中国民航安全改进速度更快。依据研究结果,预测在2014年中国民航运输飞行重大事故率大约是美国的1/3、亿客公里死亡人数大约是美国的2倍,分析表明美国民航事故水平很大程度受小型运输机制约,指出随着我国大力发展支线航空,可能会带来航空事故的高发期。  相似文献   

12.
如何预防飞行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民航飞机的运行过程大致分为起飞、爬升、巡航、航路下降、进近、着陆6个阶段。飞机起飞爬升和进近着陆是飞行事故的高发阶段。笔者分析了飞行各阶段的危险源,尤其将起飞爬升和进近着陆两个阶段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指出了飞行各阶段的关键操作技术及原理;提出了起飞可能面临多种危险,给出了起飞前机组风险意识检查单,并列出了国际飞行安全基金会(FSF,FlightSafetyFoundation)提出的进近着陆风险意识检查单;运用机组资源管理工具使飞行员树立安全风险意识,从而达到降低飞行事故率,提高飞行安全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据世界民航所发生的飞行事故情况看,进近着陆阶段时间短、任务重、环境复杂,是飞行事故多发阶段,占很大的比重,因此进近着陆是保证飞行安全的重要阶段。大多数事故是发生在仪表着陆系统出现故障的非精密进近方式。以机组非精密进近的主要飞行操作为基础建立基于Petri网的事故致因模型,统计分析相关的致因因素,计算相关风险值,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反馈,形成对相应飞行员的针对性学习及训练的系统性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进近着陆运输飞行事故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进近着陆是最容易发生重大运输飞行事故的阶段,笔者对1980—1996年发生的民航运输飞行进近着陆事故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事故结果主要为飞机失去控制和可控飞行撞地的结果,飞机撞地后起火往往造成机组人员和乘客大量伤亡;加强研究民航飞行安全中的人为因素控制,改善进近着陆的环境系统,重视机场应急计划的编制和应急救援的模拟演练等措施,对降低进近着陆阶段的飞行事故次数、改善航空运输安全和减少人员伤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布朗运动的自由飞行下碰撞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飞行是解决空域拥挤的有效方式,为保证飞行安全,对自由飞行下的碰撞风险进行研究。首先,假设自由飞行下飞机的定位误差服从正态分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建立2架飞机水平投影面和垂直投影面的随机运动学模型;其次,当2架飞机在2个投影面上的相对运动距离同时小于最小安全间隔时认为碰撞发生,据此建立飞行碰撞风险模型,并利用欧拉(Euler)方法求解;最后,通过Matlab对一算例进行计算,得出碰撞风险概率。将计算结果与实际安全目标等级对比,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1911年美军平均飞行64.83小时发生一起严重飞行事故,至2000年美国空军平均飞行96153小时发生一起严重飞行事故(万时率0.104),飞机的安全性水平在九十年间提高了1482倍。世界民航定期航班已达到平均飞行1428571架次发生一起严重飞行事故(百万飞行架次事故率0.7)的水平。人类航空这一高危行业,在走过了百年坎坷历程后,终于使民航客机成为世界上最安全、最便捷的交通运输工具,航空安全工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类在航空安全工程发展中倾注了巨大的智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飞机诞生百年纪念时,回顾这段历程,仍可给予我们许多宝贵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为缓解我国目前飞行流量日渐增加、空域紧张等情况,提出了一种系统评估航空器雷达间隔的新方法。首先,介绍了雷达间隔研究所使用的基准系统比较法,给出了分析方法和评估流程;其次,在综合考虑影响飞行安全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近距离危险接近概率(CAP)模型和基准系统比较法,建立了航空器间的雷达间隔评估模型,可对航空器飞行安全进行量化分析评估;最后,利用统计学知识和实测数据对该方法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1)不同精度的雷达与雷达安全间隔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空中交通流量和航空器的运行效率;2)对于普通二次雷达,N-N模型更能反映雷达角度误差的分布情况;3)当雷达间隔为5 n mile时,危险进近概率为1.382 1×10-11,用精度更低(雷达角度误差为0.138 13)的雷达替换时,为保证航空器飞行安全,雷达间隔应增大到5.3 n mile;4)使用高精度雷达进行管制指挥和监控,可提高飞行流量,缓解航班延误,提升管制效率。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 2011年12月26日,2012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航空安全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2011年民航持续安全得到了保证。通过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狠抓资质能力建设、继续推进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新技术应用、增加安全投入等一系列措施,确保了航空运输飞行安全和空防安全。南航等38家航空公司运输飞行事故征候万时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34家航空公司没有发生公司责任的事故征候。  相似文献   

19.
在地面管制单位服务能力完全丧失的紧急情况下,应急航路是保证一定数量航空器能够在失能空域中继续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分析繁忙航路点的交通流时间序列特性,以相似交通流模式为依据,研究应急航路的划设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北京区域管制中心的实际航班运行数据,在简化的航路网中,基于欧氏距离的相似性度量,对不同航路点的时间序列进行层次聚类,通过设定距离阈值,并结合航路连接方式、冲突点等综合因素,划设北京某管制空域的应急航路,以保证少量航班在空域失能状态下继续安全运行,减小地面空管单位的管制压力。  相似文献   

20.
为了增加空域容量,缩小垂直间隔(RVSM)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实施,运行RVSM必须在实施前和实施后都应对RVSM空域进行安全评估,使其符合国际民航组织系统性能规范要求.根据北大西洋和欧洲地区采集的相关数据,结合我国大高度偏差(LHD)统计数据,通过改进Reich碰撞模型,计算在RVSM空域同航路的航空器因操作性误差引起大高度偏差时在垂直方向上的碰撞率.计算结果表明,总的RVSM运行风险小于规定值,航路垂直间隔标准在给定的飞行环境下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