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上游森林植被水文功能研究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51
长江上游森林林冠截留量与林分郁闭度呈正相关,当亚高山冷杉林的林分郁闭度为0.7时(5~7月),平均截留率为24%,当郁闭度在0.3时(5~7月),平均截留率降为9.5%;从枯落物持水量来看,箭竹冷杉林最大(6.0mm),藓类冷杉林最小(2.8mm),主要因为前者有较多的落叶伴生树种和灌木。岷江冷杉原始林的土壤最大持水量、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苔藓层最大持水量比皆伐后形成的其他森林类型要大2.3~17.2倍,从而具有更好的水源涵养功能。植被对径流的影响初步结论是,森林大流域的年径流量常常大于少林或无林流域的径流量;不同采伐强度径流量比较是皆伐迹地>择伐迹地>原始森林。与全国其他森林类型的蒸发散研究比较显示,长江上游森林的相对蒸散率较低,为30%~40%,这主要是由于海拔较高,降水量大所致。 相似文献
2.
3.
基于土壤动态蓄水的森林水源涵养能力计量及其空间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源涵养是森林提供的重要生态服务之一,而森林土壤对降水的拦蓄和调节起着主要作用。采用土壤动态蓄水能力法,以太湖流域安吉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雨量站逐日降水量数据为基础,评估了森林的水源涵养能力,并将土壤水源涵养能力参数和降水数据进行空间栅格处理和相应的栅格运算,从而揭示了水源涵养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安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年涵养水源能力为19.66×108 t,单位面积森林年涵养水源能力为14 788 t/hm2;从空间分布上看,森林水源涵养量沿西苕溪由上游向下游呈减少的趋势;从不同森林类型来看,竹林的水源涵养贡献率最大,达52.26%。 相似文献
4.
5.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但黄土高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是影响该地区植被生态建设的根本因子.因此,植被生态需水研究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最新遥感图像资料,在GIS支持下,计算了黄土高原地区现有林地生长季的最小生态需水量和适宜生态需水量,其结果分别为262.49×108 m3和421.34×108 m3.除去降雨对林地耗水的补给外,以最小生态需水量为标准,则黄土高原地区在生长季发生水分亏缺的林地面积为7 639.09 km2,占现有林地总面积的9.1%,亏缺水量为4.77×108 m3;以适宜生态需水量为标准,则有57.7%的现有林地在生长季中发生水分亏缺,亏缺水量为58.55×108 m3. 相似文献
6.
用罗布麻恢复污染地区盐碱土地植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立足于包头西郊生态条件最为恶劣的包头钢铁稀土公司尾矿坝,第一热电厂储灰场下游盐碱土地,通过实地调研,实生苗、抗盐碱机理的系统研究,了这一地区用罗布订恢复植被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8.
森林植被对积雪分配及其消融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雪和融雪作为对北方流域水文与生态具有贡献意义的两个地表过程,与森林植被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森林植被通过地表遮荫、林冠截留、改变风场格局等方式来改变林区地表积雪分配格局,同时可通过改变林区太阳辐射收支平衡、地表粗糙程度等影响地表融雪速率及其时空分异。在分析积、融雪变量与森林植被相互关系以及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林冠几何、林木空间分布、植被类型、森林经营活动等方面归纳了影响积雪分配及其消融速率的主要因素,概括了当前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以期为今后林雪关系、雪水文过程研究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9.
森林植被变化对流域水文影响的争论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针对“森林能否增雨、森林能否减少年径流量、调节枯水径流以及能否削减洪峰”等问题,综述了各种观点,分析了出现分歧的原因。作者认为森林对降水量的影响不大,森林植被的存在一般减少年径流量,而对调节枯水径流以及削减洪峰等的作用则因地带、因流域尺度而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以及区域差异和尺度的影响,是导致争论的主要原因。正确评价森林的水文效应,应该注意地带性差异、尺度的影响以及不同森林的类型等。 相似文献
10.
11.
长江上游云贵两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综合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上游云贵两省水土流失防治主要是把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耕措施和预防监督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的。通过五年连续治理,治理程度达795%,人均基本农田近102亩,人均产粮368kg/a,人均纯收入477元/a,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提高,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受威胁及优先保护顺序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根据本课题组1997~2002年野外渔获物调查数据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运用濒危系数、遗传损失系数和物种价值系数对长江上游16种特有鱼类的优先保护顺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达到一级急切保护的有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鲈鲤(Percocypris pingi)2种;达到二级急切保护的有宜宾鲴(Xenocypris fangi)、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四川白甲鱼(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a)及云南鲴(Xenocypris yunnanensis)4种;达到三级急切保护的有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宽口光唇鱼(Acrossocheilus monticola)、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华鲮(Sinilabeo rendahli)、短体副鳅(Paracobitis potanini)、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及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9种;尚未达到急切保护,即处于四级保护的为异鳔鳅鮀(Gobiobotia boulengeri). 相似文献
13.
文中通过对涵养水源功能分级和自然植被第一性生产力计算,评价自然植被生态承载力;通过水资源总量、用水预测确定供需平衡关系及因素,给出该保护区生态功能承载力结论。 相似文献
14.
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与农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上游广大山丘区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土资源,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从1989年开展实施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6年来以其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说明:水土保持不仅控制土壤侵蚀,改善生态环境,而且维护了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成为支持长江上游山丘区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5.
16.
为分析长江经济带产业排水量变化的驱动因素,以2002年、2007年和2012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投入产出表、排水估计量为基础,利用基于投入产出的结构分解法对各省市数据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对驱动产业排水量变化的因素进行分解及定量评估,包括节水减排效应、投入结构效应、需求结构效应及规模效应.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产业排水量由增长趋势变为下降趋势,2002—2007年排水量增长了16.9%,2007—2012年排水量降低了0.4%,2002年、2007年、2012年产业平均耗水率为46%,上海市、江苏省等省市产业排水量下降趋势明显.②规模效应是驱动各省市产业排水增加的主要因素,其在2002—2007年、2007—2012年带动排水量分别增长了67%和61%;规模效应影响逐渐分化,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规模效应带动产业排水量增幅逐渐减弱.③节水减排效应是驱动排水量减少的最主要因素,其在2002—2007年、2007—2012年带动排水量分别减少了35%和60%,节水减排效应影响逐渐增强,各省市排水强度明显降低.④长江经济带大部分省市的需求结构效应驱动产业排水量不断减少,其驱动力的绝对值呈增长趋势;投入结构效应对产业排水量的驱动力较弱且变化规律性不明显.建议长江经济带通过技术进步、应用创新等提高清洁生产能力,通过需求及投入结构优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对进一步降低产业排水量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长江上游(四川省)各地、市、州水质及相应地区产业密度的分析,以地区水质P'j 为自变量,以产业密度G′为因变量,以1+ 5P'j 和lnG′作散点图并进行数学拟合,得到四川省水质与产业密度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求导并令导数等于1,得P'j= 0.402,G′= 141.71; 当G′≤141.71万元/km2 时,水质的变差速度小于产业增长速度,当G′> 141.71 万元/km2 时,水质的变差速度大于产业密度的增长速度. 在考虑四川省经济发展时要注意到这个关系. 在产业密度大于141.71 万元/km2 时,为保护水环境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调整产业结构、采取必要的环保政策、加大环保投入和环保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郝姝然;陈卓;刘方华;雷雪飞;孙丽娟;闫晗;胡洪营 《环境工程》2025,43(2):47-61
研究对长江上游9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及51个主要城市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状况及再生水利用潜力。并以四川省和泸州市为例,对长江上游的再生水利用政策、规划和提升方案进行研究。2021年,长江上游51个主要城市再生水利用总量为10.1亿m3,预计未来年利用量仍有6.7亿~13.4亿m3的增长空间。长江上游不同城市再生水利用量和利用率存在明显差异。上游28个城市的再生水利用率在25%以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通过对泸州市再生水定价策略分析、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运营模式探讨及相关政策制定分析,提出了基于目标分析和流程规划的再生水利用政策制定思路,旨在进一步规范和提升泸州市及长江上游主要城市再生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9.
以长江流域典型城市为研究对象,估算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和通江湖城市COD、氨氮、TN和TP污染排放负荷,梳理典型城市水环境质量、水生态、水资源和水安全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内56个城市COD、氨氮、TN、TP的排放量分别为193.78万、15.57万、31.01万和2.18万t/a,流域内大部分城市主要污染源为城市生活源,但工业源和城市面源不容忽视。近年来,流域内城市面源排放负荷占比升高,部分城市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存在水质型和资源型缺水、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非常规水利用率低等问题,导致部分城市仍存在水生态环境安全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流域内城市“十四五”时期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20.
刘长才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9(2):66-69
自2001年以来温总理先后有六次对石羊河流域的治理和民勤县土地荒漠化问题作出过重要批示.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人代会上,又同与会的甘肃代表共商治理对策,并再次强调指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罗布泊"已成为生态灾难的代名词,我们不能坐视这个代名词在民勤重演.本文分析了民勤荒漠化的成因,并提出从源头、上、下游三管齐下综合治理石羊河流域的思路以及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