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省主要河流入海通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域污染源主要是通过河流汇入海洋的,通常情况下其强度大于海域污染源,是影响沿海水质的主要因素。因此,探讨沿海河流的主要因素。因此,探讨沿海河流的污染物入海通量是进一步研究近海污染物分布的重要一环。该文通过对沿海河流入海口水质监测资料的统计和分析,估算我省八大河流的污染物入海通量、污染负荷及污染负荷比。 相似文献
2.
3.
鸭绿江重金属入海通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比较了四种计算通量方法的基础上,选取“潮时入海量计算法”研究了鸭绿江Zn、Cu、Pb、Hg的入海通量,按溶解态通量、悬浮态通量分别给出,又变换角度给出自然背景通量与人为污染通量。采用“水位-水位-流量”图解法以对部分未知流量进行测算,是对河口地区和海洋污染防治研究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4.
海河水环境质量及污染物入海通量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在1993~1997年海河水质监测资料的基础上,计算了各污染因子的污染指数和入海通量.结果表明,海河的污染较严重,各断面的水质等级均在IV级和V级的水平,主要的污染因子为NH3-N、NO2-N以及有机物污染.5年间海河的水质有所改善,综合污染指数由1993年的17.21降为1997年的13.39.前4年中污染物的入海通量加大,尤其以CODMn、BOD、NH3-N、NO3-N和NO3-N最为严重,分别由1993年的1555、655、337、156和25 t·a-1上升到1996年8710、4317、2516、1528和188 t·a-1.而1997年又分别急剧下降至1331、973、572、355和31 t·a-1,这可能主要是由于海河径流量的变化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采用沉积物捕集器技术,利用切尔诺贝利放射性物质的示踪性,通过海洋中颗粒沉降物的迁移获得该放射性物质在北海及黑海的入海通量。同时对沉降物的组分,沉降物通量与放射性核素通量的关系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针对采用控制断面实测通量进行点源与非点源分割的常规方法,容易夸大非点源贡献率的情况,提出简易分割技术,在概念上明确改进的方法,从实用的角度提出以月径流量与月通量相关系数确定丰水期通量增量的非点源比例系数,建立简单的估算公式,以辽东湾主要入海河流之一的大凌河为例,利用2003年实测数据对大凌河进入辽东湾的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石油类、氨氮等入海通量进行计算分析,得到对不同污染物不同分割比例的较为合理的结果.该方法对于闸控调节导致的入海径流反季节变化的情况不一定适用,但可以采用类似的思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前微塑料污染已经造成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其中海洋环境的微塑料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入海河流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重要通道,海洋的陆源物质大多经河流迁移入海,因此入海河流的水质状况及污染物输送量成为陆地对海洋影响的中心问题.该研究通过系统调研,综述了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有关入海河流的微塑料入海通量与丰度的内容与方法研究;据最近研究估计,陆源的微塑料通量占海洋环境塑料碎片总量的64%~90%,全球河流每年向海洋运输的塑料碎片(微塑料和大塑料)总量为0.41×106~4×106 t,但全球模型是否适用于特定流域仍需校正和检验;从方法学角度而言,对微塑料丰度数据的采集是研究河流微塑料入海通量的基本前提,并且目前缺乏统一的监测和分析等研究方法,使得不同河流之间通量难以直观对比,加之实测数据不足,导致入海河流中微塑料的陆源分析及定量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未来的研究中应注重将微塑料运输量与河流流量高度耦合的数据优化方式,以基于水动力模型阐明微塑料在河流入海过程中的迁移及转化机制.此外,应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广泛密切的国际合作,建立统一的研究体系,不断完善全球微塑料研究的基础数据库信息,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微塑料污染. 相似文献
8.
根据对环钦州湾区域的入海河流、直排海污染源及养殖废水无机氮入海通量的估算,2011年钦州湾无机氮入海通量约为7 655 t,其中入海河流无机氮入海通量占总量的96.4%,直排海污染源次之。入海无机氮占钦州湾无机氮总量的比重为36.7%,说明钦州湾已属中等强度人为影响海域。根据对钦州湾富营养化症状——叶绿素a含量的分析,钦州湾富营养化症状不明显,钦州湾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较低。因而仅以营养盐含量评价目标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易失之偏颇,宜结合富营养化症状来判断目标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 相似文献
9.
环渤海河流COD入海通量及其对渤海海域COD总量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13年8月~2014年10月,分季节对环渤海36条入海河流进行了4次调查采样,核算其COD入海通量,并评估其对渤海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河流都受到了严重污染(COD为地表IV类),但污染最重的河流并不是COD入海通量最大的河流,COD的最大值和COD入海通量的最大值不具有一致性;环渤海河流排入渤海的CODCr的年入海通量最大(606万t),其次是酸性CODMn的入海通量(62万t),碱性CODMn最小,为53万t;环渤海河流在丰水期COD的入海通量约占全年的68%,其次是平水期(28%),枯水期最小(4%);整个渤海海域的碱性CODMn总量为239万t,其中环渤海河流输入约占25%.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4-2019年钦江入海河口断面流量以及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3种典型污染物的浓度,本研究通过LOADEST模型优化了COD、TN和TP入海通量计算方程,其优化后的判定性系数分别为0.857、0.772和0.717,这说明优化后的方程能够满足钦江河口典型污染物入海通量及水质变化特征的评估。结果表明:(1)2014-2019年,COD、TN和TP无论是浓度还是通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TN依然超标严重;(2)COD、TN和TP季节变化特征显著(p<0.01),入海通量干季低于湿季,浓度干季高于湿季,COD和TN的入海通量与降雨量呈极显著相关性(R2=0.897,p<0.01,R2=0.748,p<0.01),COD和TN主要来自非点源,而TP与降雨量呈显著相关性(R2=0.359,p<0.05),TP不仅受非点源影响,也受点源影响,建议加强沿江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1.
12.
松花江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释放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松花江哈尔滨段底泥沉积物为实验对象,研究松花江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规律,使用循环槽(circulating flume)模拟松花江水力学条件,考察了重金属在上覆水和底泥中的沉积和释放。结果表明:松花江哈尔滨段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只有镉(Cd)超标,其它检测出重金属没有超标;随着温度升高,沉积物重金属溶出释放量也随之增加;重金属在酸性条件下的释放量明显高于碱性条件下的释放量;水体盐度升高,沉积物重金属的溶出释放也随之升高;水体扰动达到160 r/min时,重金属的释放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13.
14.
15.
王建军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7,27(2):14-16
2003年~2004年,对浑河(抚顺城市中部段)高污染代表河流——海新河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河水枯水期水量不枯,丰水期水量不丰,河水水量相对较大时,其COD、BOD、DO降低,悬浮物相对升高。海新河河水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排放及生活废水,建议采用聚合氯化铝为处理海新河水的絮凝剂。 相似文献
16.
利用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和FACScan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检测了长江口北槽拦门沙河段14个站位的水样。结果表明,重金属元素在量大浑浊带区域呈峰值变化,其分布变化受控于河口宏观动力过程,同时也受到固液界面过程的显著影响:FITC(异磕氰酸荧光素)染色分析表明。78%-96%的悬浮颗粒物的表面覆盖有生物有机质,其分布具有一定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17.
18.
在珠江广州河段柱状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监测结果的基础上,对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垂向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SQGs法对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物毒性风险进行了评价。监测结果表明:在城区中心区上游河段,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比深层沉积物高;在城区中心区河段,大部分柱状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而在中心区下游河段,表现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比深层低的特点。沉积物中各种重金属元素之间均呈现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在沉积物中这些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具有共同变化的趋势。SQGs法的评价结果表明,Cu和Zn的潜在生物毒性较大,Pb和Cr的潜在生物毒性较小。从重金属毒性单位总和(∑TUs)的沿程分布可以看出,生物毒性风险由中心区上游到中心区下游整体上表现出低-高-低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9.
20.
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2001年冬季典型空气污染过程和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广州、佛山、南海、香港、澳门、深圳、珠海、顺德等城市空气污染变化有很强的同步性,但各有特点;地区空气污染受天气过程影响,城市污染因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而各有特点;污染源排放控制要有地区性的规划,各个城市又要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