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地震发生后,地震现场公共通信设施往往会遭到严重损坏,导致灾区救援人员和地震救援指挥中心之间无法实时地进行网络通信,救援现场的物资需求信息无法及时地送达到指挥中心,影响救援的效率。对此,地震救援现场可以搭建如Zigbee,WCDMA等各种应急无线通信网络,救援人员运用救援手持终端将物资需求通过上述网络发送到指挥中心的应急局域网中,从而构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架构的地震救援辅助系统,为指挥中心的科学救援提供实时的物资需求数据。通过测试,该系统可以保证救援数据的实时快速传输,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厦门市在中国地震局指导帮助下,于2001年11月在厦门公安消防支队和市政有关联动单位组建了地震应急救援分队。经过两年来的建设和针对性训练,现已基本具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实践证明,在中心城市组建地震应急救援分队是十分必要的。组建地震应急分队,主要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城市地震应急救援措施探讨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方世萍  张芝霞 《灾害学》2004,19(1):31-33
在分析城市地震灾害及典型震例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地震应急救援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怡文  刘水  吴迪  张藜莉  刘阳  杨月巧 《灾害学》2023,(2):19-24+30
医疗救援物资保障是开展地震救援行动的基石,因此,为提高中国救援队(医疗)在救援任务中的保障效率,按照药品模块化管理建立符合地震救援药品保障目录和物资目录。在相关数据库中查阅地震灾害医学救援相关文献1 053篇,根据文献结果统计分析地震灾害疾病种类和发生率;根据地震不同时期发病情况建立符合地震特色的专业医疗队,以外科医生为主力,内科医生为辅,其中骨科医生、消化科、呼吸科、皮肤科为技术骨干的组队模式,符合100名伤员建制;参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的目录,采用决策分析法,建立医疗物资准备目录和符合地震特色的药品保障目录,基于通用药品模块增补地震灾害专科药品,以100名伤员10 d用量为单位计算带药量;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物资与药品的建立,提高了中国救援队应对地震灾害的救援速率及能力,以期为医疗机构应对地震灾害保障任务时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地震应急救援是应对地震灾害的直接手段.自2000年将地震应急救援纳人防震减灾三大体系以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各方面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成功应对了近百次国内外破坏性地震,实施了有效的应急和救援行动.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动员、组织各方面力量积极防御和切实减轻地震灾害,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最大限度减轻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是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21世纪初期,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的重要时期。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大中城市的财富也更加聚集,地震救援工作难度相应加大,为了适应国内  相似文献   

7.
地震救援能力的一项指标--地震灾害发布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建国  贾燕 《灾害学》2005,20(1):31-35
地震救援能力一般很难给定.本文提出利用地震死亡人数的报出时间作为衡量指标来评价地震的救援能力.首先,需要指出,地震发生后存在"黑箱"时间,即地震发生至灾情报出时间;其次,报出灾情后救灾进入"灰箱"状态,而地震死亡人数报出时间长度与总死亡人数有关;再次,死亡人数基本报出时间的长短,反映了救援能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8.
地震应急救援是防震减灾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建立和完善了相关法律制度,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相似文献   

9.
张金川  孙硕 《灾害学》2013,(1):150-152,159
随着我国救灾体系的完善,有组织直接参与地震救援的人员群体随之增大。地震救援人员自身的心理救护问题也开始暴露,成为一个现实问题。综述了地震救援人员在地震救援中产生心理伤害的主要原因,分析了专业地震救援队员、应急救治人员和地震救援志愿者等不同类型的群体在地震现场形成的心理问题和特点。因为受到的训练不同,地震救援与实际工作的经验不同,事前受到训练与有过救援经历的人受到心理伤害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据此,提出了事前干预进行心理训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地震应急救援任重道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起步晚、起点高、发展快。2000年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2001年组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2002年成立国家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2003年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出生阿尔及利亚开启我国参与国际救援先河,北京建成全国第一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2004年组建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2005年中国国际教授队执行印度洋地震海啸和巴基斯坦地震国际教授;2006年建立区域地震应急协作联运工作机制,首次举办国际多国地震救援演练;2007年建成国家和省级一体化的抗震救灾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现场技术系统;2008年建成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教授训练基地并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1.
《防灾博览》2009,(4):F0002-F0002,1
我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起步晚、起点高、发展快。 2000年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 2001年组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 2002年成立国家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  相似文献   

12.
地震往往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专业化的地震紧急救援能够及时应对地震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是防震减灾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紧急救援训练基地的建立就是为了训练具有专业水平的地震紧急救援队伍和人员。针对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破坏倒塌模式,借鉴国际先进地震搜索救援经验,进行了在各种地震废墟中紧急搜索和救援的方案设计以及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可控地震废墟部分的功能设计。  相似文献   

13.
《防灾博览》2014,(1):8-8
正2014年1月6-9日,由中国地震局、新加坡民防部队土办的中新城市搜索与救援队冬季适应性联合训练在位于北京西郊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举行。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会见了专程来华出席联合训练的新加坡民防部队总监叶伟德一行,双方就进一步加强中新在地震应急救援领域合作达成共识。希望继续深化和扩大双方合作与交  相似文献   

14.
地震灾害现场救援行动标识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灾害现场救援行动信息的表达对规范和协调救援力量的行动具有重要意义;地震灾害现场救援行动标识系统是地震紧急救援工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阐述了地震灾害现场救援行动标识的定义及内涵;探讨了地震灾害现场救援行动标识的分类、设计以及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地震往往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专业化的地震紧急救援能够及时应对地震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是防震减灾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紧急救援训练基地的建立就是为了训练具有专业水平的地震紧急救援队伍和人员。针对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破坏倒塌模式,借鉴国际先进地震搜索救援经验,进行了在各种地震废墟中紧急搜索和救援的方案设计以及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可控地震废墟部分的功能设计。  相似文献   

16.
关于地震人员伤亡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地震灾害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十分巨大,本文对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因素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了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及人员死亡的主要形式;接着,详细研究了影响人员伤亡数量的因素;最后,提出了减少人员伤亡应当采取的几种措施,为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防灾博览》2008,(3):22-25
他们橘红色的制服背后印着:“CHINA(中国)救援”。 这就是汶川地震灾区人民非常熟悉的标记,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对外也称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于2001年4月27日。组建目的是专业搜救在地震或其他灾害事件中被压埋的幸存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曾亲自为其授旗。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陆未来几年的地震形势与灾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据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必将受到全球地震活动的制约,要分析中国大陆未来的地震趋势必须研究全球的地震活动的思路,通过对全球地震活动趋势以及近期大陆和周边地震活动的概况分析,认为大陆第五活跃期已基本结束,但并不意味着地震灾害水平随之降低,防震羊城灾任务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9.
高娜  聂高众  邓砚 《灾害学》2014,(2):170-174
地震应急救援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对地震应急救援辐射的研究需要用一种理论模型来刻画和描述。用辐射能力来反映外部的救援能力,结合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理论,建立了地震应急救援辐射模型,并以芦山7.0级地震为例,计算了芦山县与四川省其它地级市之间的时间距离及各市对芦山的辐射能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地市的地震应急救援辐射能力。辐射能力最强的是成都市,其次是绵阳、德阳、南充等地市,辐射能力最弱的是攀枝花、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市州。  相似文献   

20.
日本地震灾害保险体制的形成及其问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日本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地震灾害给日本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为了减轻灾民的经济负担,快速有效地进行灾后重建和复兴,日本建立了一套地震灾害保险体制。对日本的地震保险制度建立的背景、地震保险制度的内容以及地震保险的普及状况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同时对日本政府和地震再保险公司在地震保险中的地位、作用、各自的责任以及相互关系作了详细地介绍,最后就日本地震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课题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