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为确保全面贯彻下岗失业人员及就业困难群体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促进再就业工作。山东省烟台开发区人事劳动保障局积极与工商、税务、卫生防疫等部门的联系,2006年协调财政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支出407.6万元,比上一年度增长了34.5%。与此同时,对减免税费情况每月调度,及时掌握了持证人员再就业和享受优惠政策情况。全年发放《再就业优惠证》807本。  相似文献   

2.
张某于2003年退伍后,被分配安置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机械制造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机械制造公司)。机械制造公司接收张某后,对其进行了体检和上岗前的培训。经过一个月的试用后,又将张某分配安置在同属机械制造、加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的独立法人企业机械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机械加工公司)。张某认为,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在成立20周年之际,为加强劳动保障问题的研究,学会成立了四个专业委员会。10月20日,劳动法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其汇集了高校、法院、劳动保障局、工会、企联及专业编辑等各方面从事劳动法研究工作的人士。并就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续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专题研讨。  相似文献   

4.
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建立起利益均衡机制,保障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劳动保障法制建设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劳动法》实施10年以来,我国的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10年来,《劳动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的贯彻实施,对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员的劳动法律法规理论知识水平和组织调解劳动争议工作的能力,把企业劳动争议纠纷调解在基层,解决在萌生状态,河南省镇平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县培训中心举办了首期劳动争议调解员培训班。对168名基层调解员进行了《劳动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理论知识的培训。  相似文献   

6.
非全日制用工形式对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解决劳动者再就业问题,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03年原劳动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一些地方也相继制定了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对非全日制用工给予了更为具体的规定。但是,这些规范性文件的法律位阶都比较低,实践中又不是完全统一。2007年《劳动合同法》的出台,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非全日制用工制度作了系统的完整的规定,并对原有的规定作了相应修改。这对于完善我国的劳动法律体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目前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劳动科学》2005,(1):62-62
就业和再就业 1-9月,全国累计新增就业了774万人,有385万领取了《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79万人。  相似文献   

8.
劳动合同是劳动法律体系中一项基础的法律制度。但在我国国家层面的立法中,仅有1994年通过的《劳动法》第三章对“劳动合同”进行过初步的规定。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日臻完善的情况下,《劳动法》中关于劳动合同的规定显然已不能满足调整劳动关系的需要。此外,各省市自行出台的有关地方性法规,虽有其积极意义,但也造成劳动合同法律规范地位的降低,易引发不同地域在法律规定与适用上的冲突与混乱。因此,制定一部具有国家级权威性、统一性和时效性的《劳动合同法》,不仅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基础性劳动关系的需要,而且也为《集体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等专门法的立法工作提供宝贵经验,从而为整个劳动法律体系的完善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辛麟 《中国劳动科学》2004,(10):F003-F003
2004年9月4日下午,全国再就业工作表彰大会胜利闭幕,劳动保障部旋即召开全国劳动保障厅局长座谈会和有关城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座谈会。劳动保障部部长郑斯林做题为《学习先进,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今年劳动保障工作各项任务》的讲话,提出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在全国再就业工作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相似文献   

10.
法官提醒:劳动者违反竞业禁止规定也要付出代价,利用工余时间打工,不但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且还会给自己增加点额外收入,但这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享有的权利。劳动者如果是违反法律规定或者违反单位规定在工作之余打工,将引起对自己不利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劳动科学》2006,(1):I0001-I0006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商度重视就业冉就业工作,2002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重点围绕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制定了积极的就业政策,连续3年召开全国性会议,对就业再就业工作进行部署。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各社会团体积极发挥作用,使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市场导向就业机制进一步完善,就业总量有较大增加,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对促进经济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维护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在相当长时期内不会改变。今后几年,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点仍是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和重组改制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置问题。同时,也要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和被征地农民等的就业再就业工作。为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每逢岁末年初,民工追讨欠薪的报道不绝于耳,辛苦一年,谁不想兜里揣满钞票回家享受天伦之乐?而这一本应依法享受的劳动权利却被许多用人单位或包工头们以各种理由侵犯,各地政府为此殚精竭虑,出了不少措施,无奈有些企业前清后欠或边清边欠,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经进入攻坚阶段,企业改组、转制、承包、租赁等经营形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企业为了减员增效,合理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有关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但由于个别企业法定代表人法律意识淡薄,处理程序不合法,在理顺劳动关系时急于求成,滥用除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既违反劳动政策法律法规,也给企业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记者:《劳动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第一部劳动保障领域的基本劳动法律,是劳动保障法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劳动法》的贯彻实施,对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保障体制改革,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明明在厂里干了多年,尽管活照干,钱照拿,可偏偏没有劳动合同;老板招工时说得天花乱坠,无非画中饼,镜里花,却拿不出依据奈何不了他。这类有工做却无劳动合同、被称为有劳动无关系的现象,在许多非公有制企业还很突出,相当数量的职工尤其是大量进城农民工正是在这有无之间发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恢复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劳动争议案件数量逐年大幅度增加,且纠纷的内容日益复杂。现行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企业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增强,要求越来越严格,现有的工作力量(包括人、财、物)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立法工作严重滞后,现有的劳动法律制度(包括实体与程序两方面)不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工作者经常面临无法可依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辛麟 《中国劳动科学》2004,(10):F002-F002
2004年9月3日至4日,全国再就业工作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会见与会代表。温家宝总理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充分认识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要性,把这项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信心,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广开门路,努力开创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1987年7月31日,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在这个暂行规定中明确了该条例的适用范围为国营企业,规定了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包括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及因开除、除名、辞退违纪职工发生的争议,构建了处理劳动争议的基本程序,即调解、仲裁和诉讼,也就是所谓的“一调一裁两审”的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当前,劳动用工形式日趋多样化,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纠纷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而目前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现状即是一裁两审的格局,之所以在诉讼程序之前设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以及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就是为了使劳动关系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但现实中处理体制以及劳动立法的现状又使得劳动争议复杂化趋势明显,一裁两审的处理程序也给劳动法律在仲裁、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公司制度这一现代企业组织形式被逐渐引入并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管理制度现实拥有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公司权力机构多元化、董事、监事、经理采取选任制和聘任制的几大特点使其在劳动法律体系中扮演了新颖、独特的角色,并使得传统的劳动法律观念对公司制度中劳动法律关系的思维走向艰难。为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