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能值分析的四川省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评估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四川省1998~2003年生态经济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入率、能值利用强度、可持续发展指数等指标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与其它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①四川省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曲线呈现先升后降趋势,波动在3.35~1.97之间,曲线的走势与能值/货币比率、人口承载力基本一致。表明四川省经济的发展在人口资源的压力下,仍处于依靠本地资源的欠发达不稳定阶段;②四川省1998~2003年的净能值产出率和能值投入率呈现相异的发展走势,表明资源的利用效率、经济活动的竞争力逐渐降低,而环境资源负载程度、能值使用强度逐渐增强,经济活动加剧;③1998~2003年四川省人均能值使用量总体稳定的上升趋势和电力等高能质能值的缓慢增长趋势,体现了四川省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但相对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相似文献
2.
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资源型城市是由于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特殊区域,是我国城市的重要类型之一。论述了用能量和货币评价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不足;介绍了H.T.Odum的系统能值分析理论及能值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和评价指标。最后以铜川市为例,对其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铜川市是资源输出型的生态经济区域,从1949年到2000年的51年间,铜川为外地输出了2 541亿元的财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首先是当地的不可更新资源,其次是从外地输入的资源与产品,再次是当地的可更新资源;能值货币比值上升,能值利用强度下降,但仍然对资源深加工不够,技术水平较低;环境负荷不断增加,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单位GDP废物排放能值下降,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3.
江苏环境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能值分析将自然资本的价值纳入人类社会环境经济系统评价范畴,解决了传统方法无法衡量自然资本服务价值对经济过程的影响问题。文章通过对江苏主要能值指标的分析,得出江苏环境经济系统近20年来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并从能值分析角度提出实施江苏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能值分析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评估是当前国际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能值分析以能量为单位定量评估人类生态经济系统中各种生态流的可持续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尽管能值分析定量评价了自然环境资源对人类生态经济系统的贡献.克服了传统能量与经济分析方法的诸多缺憾,但在理论方法上仍存在不足之处。综合国内外区域能值分析的最新进展。能值转换率的确定、能值分析与空阃格局分析的整合、能值成本价值论与市场(使用)价值论的整合、可持续性阈值等问题将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5.
应用能值分析和本地生态足迹对传统的生态足迹方法进行改进,将可更新资源和社会生产消费中的能量流换算成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对本地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优化,即对消费账户进行了贸易修正,更贴近实际。经过计算,得出浙江省2007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174 1 hm2,人均生态足迹为3946 2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2772 1 hm2,万元GDP生态足迹为1063 2 hm2。根据计算出2000~2008年的各项指标,〖JP+1〗进行时间上的纵向比较,分析其变化趋势。又以2007年为基准,与部分区域的相关指标进行横向比较,进而分析了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最后,结合浙江省实际,提出了发展雨水收集、潮汐能开发等新的资源能源利用模式,鼓励节约能源,大力发展林木及林产品加工产业、水产品养殖及加工产业,并对浙江省较高的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基于能值计算的循环农业发展个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海川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12):1520-1527
能值分析能够更好地量化分析和评价循环农业。利用该方法对湖北省武汉银河生态有限公司的循环农业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实施循环农业后的集约养殖场结合农地流转发展起来的“猪-沼(能)肥-地菜(藕、果、粮)鱼-村”六位一体的循环农业典型模式,与实施循环农业前当地分离的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蔬菜、柑橘、猪、鱼的农业生产系统相比,在能值转化率、可更新率、能值投资率、能值自给率、净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能值交换比率方面均表现出明显优势,并从能值的角度提出了完善循环农业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能值理论的福建省农业系统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能值理论和方法,对福建省农业系统1981~2004年的能值投入和产出以及能值使用强度、能值货币比率、净能值产出率等9个指标24年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4年来能值总投入和总产出都有较大增长;能值使用强度、能值投资率、能值生产率、系统优势度、环境承载力不断上升,表明农业系统经济开发程度不断提高,生产效益已远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农产品具有明显价格竞争优势,农业系统结构有所优化,同时对环境资源的压力也有所增大;能值货币比率和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不断下降,系统稳定度略有下降,表明由于农业系统集约化程度增强及开发强度加大,系统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有所降低。将各能值指标与其他地区比较,福建省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条件较为优越,农业系统生产环境仍处于较为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8.
运用能值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以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和评价了1980~2003年岛内“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能值自给率、人均能值用量、能值密度、环境负荷率、人口承载量以及基于能值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等多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并将2003年的数据进行了国内外对比。针对崇明建设生态岛的目标,分析了崇明岛的优势和不足,为其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应的建议和措施。研究表明:虽然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但由于缺乏经济和科技竞争力,崇明岛的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所处的长三角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但岛屿系统现状良好,运行稳定、健康、有活力,可持续性高。未来崇明岛的发展应当合理权衡和协调绎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维持系统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能值理论的中国矿业城市发展程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业城市是我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评价与分析一直是矿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理论和指标体系,对矿业城市的发展程度进行评价分析,进而指导矿业城市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能值理论为基础,将其方法、基本步骤和评价指标引入到矿业城市发展评价中,提出了矿业城市发展程度的能值分析方法,建立了能值分析步骤,即通过对矿业城市进行系统的分析,构建中国矿业城市发展的能值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个矿业城市的能值指标值,进而对不同类型的矿业城市及其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能值指标值进行对比分析,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评价方法在不同类型矿业城市及与其他区域之间不易进行发展对比评价的缺陷。最后通过收集整理中国矿业城市2006年度发展数据,运用能值分析方法计算其能值指标值,对其发展程度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表明该评价方法是可行的,同时也为我国制定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为衡量和评价区域发展的可持续状况,针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不足,利用从系统论出发并具有基于流量算法优点的能值分析理论,建立基于能值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该模型增加了水消费、污染等生态足迹,用输入输出能值对生态足迹进行调整,同时生态承载力扩展为自然生态承载力、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生态承载力、生态服务价值承载力和人类劳务生态承载力等,并综合评价系统可持续发展度,充分考虑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开放性,物质、能量、信息的流通性,以及人类作用的主观能动性等,较为全面地反映城市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的持续性。采用该模型计算了长株潭城市群2000~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演变,结果显示生态足迹不断增加,生态承载力波动发展,略有下降,而生态赤字增加明显,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高于05且趋近于1,城市群可持续性发展状况堪忧,采取必要的措施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的定量分析--以中国各省(区市)1999年生态足迹为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人口的膨胀和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剧,使得人类向自然界获取越来越多的资源,同时向环境源源不断地输入废弃物,已经严重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和环境容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植被消亡、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变暖等情况已经严重到难以遏制的地步,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地讨论了中国各省(区市)1999年生态足迹大小与其影响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态足迹的大小是各省(区市)的大中型企业个数、全社会固定生产投资等众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总人口和GDP是生态足迹大小的主要影响因子,其因子载荷量分别达到了0.940和0.913.值得一提的是非农业人口与生态足迹的相关系数超过了农业人口,这说明由于消费模式和生活水平等的差异,非农业人口对生态足迹的影响大于农业人口对生态足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期为生态足迹在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上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来探索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土地资源的经济和生态特性入手,结合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了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探讨了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可持续社会养老保险的综合评价体系和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可持续社会养老保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个层次和三级子系统,内容涉及养老保险人数、机构设置、基金管理和代际平衡四个子目标。应用因子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1990-2001年养老保险建设状况进行评价,本文认为基金管理,行政管理和代际失衡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养老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态势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国家开发开放长江流域的战略决策效应十分明显,长江经济带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上升,中国沿海经济增长重心已由南部转移至中部。国家对地区发展的宏观调控在长江流域得到实现,上中下游发展差距有所减缓,中游地区发展较快,农业对经济带的支撑能力有所加强,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和 业政策的选择与实施初见成效,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对下游地区发展的制约作用得到缓解。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同时长江经济带发展 也存在许多问题,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土地用途管制之耕地保护绩效的定量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本文采用虚拟变量模型。以软件Eviews为分析工具。以农业大省山东省为例。首次对土地用途管制在耕地保护中的绩效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后。每1万元基本建设投资可节约占用耕地0.00195hm^2。1998-2002年。山东省共节约建设占用耕地80430.48hm^2。但GM(1,1)预测结果表明。到2010年,山东省耕地保护形势仍然非常严峻。据此文章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武汉市大旅游网络建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地理位置、对外经济联系、国内和省内经济地位、旅游资源丰度等方面分析了武汉市发展旅游事业的有利条件;论证了建设以武汉市为中心,向郊区(县)、省内和邻省延伸的旅游网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发展国际旅游的潜力;提出了大力加强景点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周边交通条件,壮大地方航空公司等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系统环境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1):28-30
本文首先集中论述了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环境,然后提出了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提供的空间数据管理操作和空间分析功能,以广东省1998年,1999年水质状况为例,建立了河流水污染空间信息系统,以地区(市)为单位,利用统计方法建立了水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定量关系,并进行了二者的空间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统计关系还是空间分布上,水质状况与单位面积人口数目、人均工业总产值、单位面积农业产值之间都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通过比较,本文指出了广东省水体重污染区人口密度,工、农业总产值的范围与分布,为分析河流水污染及其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过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长江流域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之一,以统计数字为基础,分析了90年代长江流域经济发展速度,上中下游发展的差别,产业结构转换及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过程,研究表明,长少流域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全国,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上升,但增长方式以粗放方式为主,一方面是依赖于大量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是依赖于消耗大量资源,并以牺牲部分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上中下游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深层次问题不容忽视,入世后产业发展将受到严峻的考验,外向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外向度水平仍然较低,区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