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的地震海啸及其预警服务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本文概述中国历史上地震海啸的发生情况,讨论了中国受远洋地震海啸影响的可能性,重点介绍了1992年初发生在海南岛近海的,首次由仪器记录到的极为鲜见的一次地震海啸,最后叙述了目前中国地震海啸预警的作业力式。  相似文献   

2.
晓吾 《防灾博览》2005,(1):12-12
1755年11月1日,葡萄牙里斯本发生7.8级地震,引发海啸,巨浪高21米。波及西班牙和摩洛哥海岸附近地区,损失极其严重,致使6万人丧生。  相似文献   

3.
肖莉 《防灾博览》2005,(1):15-15
地震如同刮风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当两个板块发生挤压时候,压力在板块岩石中聚集,使岩层变形,一旦一方岩石不能支撑,产生断层,岩石恢复原位,发生回跳,巨大的能量释放激发地震。地震的发生常伴生有火灾、海啸、泥石流、滑坡、环境污染、商业中断、信息丢失和社会功能瘫痪等次生灾害,地震海啸便是其中一种。  相似文献   

4.
苏沪浙海岸的地震海啸增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江苏、上海和浙江地区的地震海啸增水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结果为沿海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地震海啸设防的基本数据。地震海啸历史文献记录表明,可能在该地区产生显著增水的海啸主要发生在南黄海海域和台湾附近海域。在琉球隆褶区发生的地震海啸受到冲绳海槽、钓鱼岛隆褶带的阻滞,在向东海陆架浅水区传播过程中进一步衰减,由此产生的海啸增水只有在现代仪器记录上才能分辨出来,通常不会在该地区产生灾害。在识别该研究区的潜在海啸源工作的基础上,用数值方法分析研究了海啸波传播过程,结果认为该地区受到的地震海啸影响不大于风暴潮,这一结论与历史记录相符。  相似文献   

5.
《防灾博览》2021,(1):10-13
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55秒,一场8.9级巨震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邻近海域发生,影响范围绵延1600公里。地震引发了大规模海啸,波及印度洋沿岸7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造成近30万人罹难,是20世纪以来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6.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的9.0级强烈地震,又一次引发了海啸,一时间,3米多高的黑浪滚滚,肆无忌惮地冲向陆地,冲倒建筑物,冲毁桥梁、机场,场面极其惨烈。  相似文献   

7.
近10年来苏门答腊俯冲带大震频发,并引发灾难性海啸,使之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特别是2004年和2012年的两次大震所带来的科学问题在许多方面超出现有认识。国际上对苏门答腊地区已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应用了许多新方法并取得了许多新认识。解读苏门答腊的构造背景和地质演化史对于认识俯冲型大地震的产生机理是必要的,对此类地震的发生过程和规律的研究,对于理解海啸产生的条件和防灾减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苏门答腊地区的地震活动和深部构造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近年关于该地区的世界性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梳理出若干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而提出开展苏门答腊俯冲带地震3D层析成像的具体实施路线。  相似文献   

8.
地震引发的海啸登陆之前,会有一些非常明显的宏观前兆现象,在海边生活、工作、旅游的人们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常见的海啸登陆宏观前兆现象大致有四种:一是海水异长的暴退或暴涨;二是离海岸不远的浅海区,海面突然变成白色,其前方出现一道长长的明亮的水墙;三是位于浅海区的船只突然剧烈地上下颠簸;四是突然从海上传来异常的巨大响声,在夜间尤为令人警觉。  相似文献   

9.
海啸预警系统及我国海啸减灾任务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引发了新一轮海啸预警系统的研究。简述了地震海啸预警的原理,分析了海啸数值模拟的一些基本方法,综述了目前世界上多个国家海啸预警系统的建设情况,通过对我国海啸灾害研究现状的分析,明确了我国当前海啸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南海海域地震海啸潜在危险的探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杨马陵  魏柏林 《灾害学》2005,20(3):41-47
本文对南海海域的海底地形地貌、海水深度、地质构造格局、断裂活动、地震和海啸的活动等进行分析,认为南海北、西、南以及中部都不具备发生地震海啸的基本条件.而南海东部边缘的台湾南部~菲律宾以西的马尼拉海沟,不仅具备发生地震海啸的条件,而且是南海亚板块向菲律宾板块的俯冲带,强震活动频繁且倾滑型或具有倾滑分量的走滑型地震比例很高,同时历史上也曾发生多次海啸,是南海最有可能引发地震海啸的潜在地区.  相似文献   

11.
1976年7月28日是唐山人民永远难忘的忌日,这一天的凌晨3点42分53秒发生了举世罕见的唐山大地震。虽然已经过去了30年,但那一桩桩、一幕幕仍在我的脑海里翻滚。  相似文献   

12.
当我们满怀激情翻开2005年的日历时,不经意地发现已进入海城地震成功预报30周年的门槛,令人们不能忘怀的是,当1975年2月4日7.3级地震强烈震撼着辽南大地时,面对灾区到处房倒屋塌的悲凉景象,震区人民并没有气馁,而是满怀豪情地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描绘更为美好的建设蓝图。这种生动场面的出现是因为震前有了较为准确的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3.
死亡岛历险     
罗得海和郑亚雄是两名中国留学生。听说好望角附近的印度洋与大西洋交界的那片水域,有座谈虎色变、令人生畏的死亡岛,又叫马蹄岛。据说海盗猖獗时,那里一度成为海盗们的巢穴。一批批探险队纷纷登岛,却无一生还。造成死亡的原因是什么?曾引起各国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听说一家科研机构要招一批志愿者到马蹄岛去探险,罗得海和郑亚雄当即报了名。不久,他们乘坐一艘名叫“圣保罗”号的南非科考船来到预定的水域,然后改乘快艇登岛。探险队一共有5个人,领队叫雷斯顿,是一位动物学博士。  相似文献   

14.
《防灾博览》2005,(1):7
继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温家宝2005年1月6日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地震海啸后东盟领导峰会,关于帮助东盟国家建立强震海啸预警台网的倡议,中国-东盟地震海啸预警研讨会于2005年1月25-26日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15.
16.
灾害无情人有情。普洱市宁洱县发生6.4级地震后,武警玉溪市支队奉命支援,在五天五夜的鏖战中,官兵们有的奋战了三天才打开背包睡上一觉,有的劳累了一日才吃上一顿热饭。他们顶着炎炎烈日,冒着飘泼大雨,救伤员、搬物资、搭帐篷、拆危房……有的官兵脚磨起了血泡,有的手被瓦砾划破,但他们牢记使命,为民服务,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爱民乐章。从上校军官到普通士兵,他们写下了一篇篇战地日志,记录了一幕幕感人的情景,我们采撷几侧,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秦馨菱院士是我十分钦佩的一位老师。1997年5月,我收到秦馨菱院士寄来的一封信,信中附有许多黑白照片,照片拍的是太阳穿过树叶的缝隙,投射在地上形成的许许多多的太阳小光点。如果把树叶的缝隙看成是很小的针孔,按照针孔成像的原理,圆圆的太阳在地上形成的小光点也都是圆圆的。秦馨菱院士寄来照片中地面的小光点都不是圆的,  相似文献   

18.
19.
《Environmental Hazards》2013,12(2):183-196
Worldwide, recognition of the growing risk faced by communities in many countries from natural hazard events has stimulated interest in promoting people's capacity to co-exist with often beneficial, but occasionally hazardous, natural processes by encouraging the adoption of preparedness measures. Starting from recognition that levels of hazard preparedness are generally low,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people's decisions about hazard mitigation derive from how they interpret the hazards,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hazards and the sources of information about hazards. It describes how interpretive processes at the person (outcome expectancy), community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collective efficacy) and societal (empowerment and trust) level interact to predict levels of hazard preparedness. The data support the argument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public hazard education strategies community preparedness can be increased by integrating risk management activities with communit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e cross-cultural validity of the model is discussed using data from communities in New Zealand, Indonesia and Japan. Testing the model across countries and hazards (e.g. earthquakes, volcanic hazards) supports its all-hazards and cross-cultural applicability. The theoretical (e.g. identifying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processes that underpin how people respond to hazard threats are culturally equivalent) and practical (e.g. providing a common basis f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research between countries and providing risk management agencies in different cultures with access to a wider range of risk management options) implications of the cross-cul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model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