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根系环境氯、硫含量对叶片氯、硫含量和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年来的报道,植物叶片含氯、硫量与大气中氯、硫污染程度有密切关系。根据叶片分析资料,可以估计大气氯、硫污染的程度和范围。把同一大气环境中各种植物叶片氯、硫含量作比较,可以用来评价植物净化大气中氯、硫污染的能力。但是,根系环境中氯、硫含量对其在叶片中的含量有无影响,叶片含氯、硫量的多寡是否会影响植物对大气氯、硫污染的抗性,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大气暴露实验研究了大气硫氧化物污染对蚕豆叶片几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硫氧化物污染引起叶绿素a、b及总量下降,污染越重,下降越多,而游离氨基酸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升高,且与硫氧化物污染存在程度不等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煤炭焦化过程中硫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实例进行了硫平衡分析计算,把握主要污染工序,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最大可能减轻污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铬粉还原法(SCr)常用于酸性硫酸盐土和河流底泥中还原态硫的测定,其能否应用于矿业污染土壤中还原态硫的测定还有待检验.选取矿渣污染土壤和未污染土壤,添加不同浓度的黄铁矿培养15 d后采用SCr法测定其消化时间和土壤预处理方法的回收率.研究表明:SCr法可应用于矿业酸化土壤中还原态硫的测定,消化时间达到20 min时,不同含硫浓度的处理中还原态硫回收率在95%-105%之间.说明消化20 min即可满足SCr法测定还原态硫的要求.不同预处理方法的比较表明:采用80℃快速风干处理和真空冷冻干燥处理,土壤样品的还原态硫回收率均能达到满意的要求,而采用传统的自然风干处理会使土壤还原态硫的测定结果偏低.因此,测定矿山污染土壤的还原态硫时,可以采用真空冷冻干燥处理或80℃快速风干处理.消化时间为20 min即可.  相似文献   

5.
重庆地区酸沉降趋势及硫污染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庆降水酸度呈下降趋势,但降水化学组分沉降通量呈上升趋势,降水酸度不是降水污染唯一量度,大气硫湿沉降的增加趋势表明高空硫污染加重,是高烟囱排放的结果,稳中有降是浓度的控制的观点,只能代表近地面人口稠密区的局地情况,硫污染区域防治的关键是总量控制,现行大气法规宜作补充。  相似文献   

6.
一、概述在降低重质含硫石油产品的含硫量时,了解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将有助于建立经济合理且不污染空气的炼厂操怍。硫的管理已成为现代炼厂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硫回收装置运转不正常,污染控制部门有权关闭炼厂的生产设施。因此,炼厂若想获得利润,就必须保证硫回收装置运行  相似文献   

7.
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硫素赋存形态转化及其迁移规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未污染及重金属污染水稻土上施用不同硫肥处理,通过池栽试验研究硫在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迁移规律及其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生育期内,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溶液Eh、pH和pe+pH范围分别在93~283 mV和83~254 mV之间、7.5~8.4和7.7~8.4之间、9.1~13.2和9.1~12.5之间.根际土Eh总体上高于非根际土,根际土pH总体上低于非根际土.在根际土壤中,水溶性硫(占总无机硫的41%~81%,下同)吸附性硫(9%~34%)盐酸可溶性硫(8%~24%)盐酸挥发性硫(2%~8%).在分蘖期和抽穗扬花期,水溶性硫和吸附性硫的质量分数,施用石膏处理的显著性高于单质硫处理的;对未污染水稻土,其质量分数显著性高于污染水稻土的.在非根际土壤,水溶性硫(40%~69%)盐酸可溶性硫(18%~41%)盐酸挥发性硫(6%~16%)吸附性硫(0.7%~7.5%).根际土与非根际土壤的无机硫质量分数分别为223~738mg·kg~(-1)和68~128 mg·kg~(-1),土壤有机硫质量分数分别为574~1 647 mg·kg~(-1)和108~391 mg·kg~(-1),总硫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25~2 287 mg·kg~(-1)和200~477 mg·kg~(-1).水稻根际土中,无机硫和有机硫分别占总硫20%~40%和60%~80%;非根际土为18%~46%和54%~82%.水稻根际土在总硫、有机硫、水溶性硫、吸附性硫和盐酸可溶性硫的质量分数分别是非根际土壤的3~11倍、3~5倍、5~7倍,12~20倍、2~3倍,而盐酸挥发性硫的质量分数低于非根际土.  相似文献   

8.
大气硫氧化物是我国影响最为严重的污染物之一,本文采用同工酶分析技术研究了大气硫氧化物污染对1年生植物早熟禾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染地点和清洁地点种群间等位基因频率存在较大差异,但污染种群之间和清洁种群之间等位基因频率比较一致.污染种群的遗传变异明显低于清洁种群,污染种群和清洁种群间的Nai’s遗传距离为0.135~0.150,GST为0.202,表明在污染种群和清洁种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计算的基因流强度较小,为0.988,这与污染地点选择压力较大有关,掩盖了实际种群间的扩散强度.  相似文献   

9.
积极开发应用回收法烟气脱硫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硫资源短缺的国家,而其燃煤中含硫量普遍较高,燃煤SO_2大气污染相当严重,亟待解决。一些回收法烟气脱硫技术在解决燃煤SO_2污染的同时又能回收利用硫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硫资源紧张的局面,应予大力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10.
徐正中 《环境工程》1992,10(5):15-20
通过煤中硫在燃烧过程排放率的实验研究,得出硫排放率与飞灰中钙镁铝铁含量的加权值有很好的相关性,建立了燃煤硫排放系数与灰中碱性物含量的关系式及图表,对确定煤燃烧所引起的SO_2污染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南京郊区蔬菜中氟,硫,氯含量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南京郊区蔬菜可食部位的氟,硫,氯的监测分析,以便为有关部门制定防治大气和土壤污染物污染蔬菜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经实验区和对照区的比较,该市郊区的蔬菜已受到轻-中度污染,尤以春菜受污染最重,但污染状况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在各种蔬菜中氟,硫,氯的含量是不同的,一般规律是叶菜〉叶茎菜〉果菜,这一结论对蔬菜栽培布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即在重污染地区以栽种果类蔬菜为宜。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新研制的高硫型煤固硫粘结剂及其生产的固硫型煤。试验表明:该固硫型煤不仅受冷,热强度高,而且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降低燃煤硫的污染。  相似文献   

13.
硫化氢分解制取氢和硫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 H2 S分解制氢和硫的热力学、动力学最新研究成果 ,综述了 H2 S分解制氢和硫的各种工艺技术的新进展 ,并对这些工艺技术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H2 S分解制氢的同时回收硫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理废气减轻污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燃煤硫污染控制技术现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燃前、燃中、燃后三个阶段,阐述了我国脱硫煤生产、低硫污染燃烧技术及燃煤烟气脱硫的污染控制技术现状和发展方向,提出了我国控制燃煤硫污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土壤室内培养,气相色谱仪测定的方法,研究了毒虫畏和倍硫磷2种有机磷杀虫剂的复合污染物在红壤中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在复合污染下,倍硫磷的降解显著快于其在单一污染下的降解;土壤水分饱和条件下,倍硫磷的降解与对照差异不大,而毒虫畏的降解量在加入农药后的前21d比对照高33.3%~1 250%;在土壤干旱条件下,倍硫磷的降解量比对照略有降低,而毒虫畏的降解量在前期则比对照显著增加;施用氮肥能促进复合污染物的降解;在去除有机质的红壤矿物中,倍硫磷的化学降解量比对照降低22.4%~30.8%,而在加入农药后的前21d,毒虫畏的化学降解量比对照增加42.1%~2 370%,随后又下降.因此,复合与单一农药的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降解规律是不同的,复合污染的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是相互影响的.  相似文献   

16.
重庆地区云水的飞机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10月3~13日,在重庆地区上空1500~4000m 进行了云水和污染气体的飞机观测。结果表明云水大都酸化并污染,亚硫酸根在硫氧酸根中占33.5%。  相似文献   

17.
对广州市某地及清洁对照点的铁海棠中硫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测定和对比,并与当年大气二氧化硫浓度和污染系数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的污染系数相近,大气污染程度的分级也一样。  相似文献   

18.
对广州市某地及清洁对照点的铁海棠中硫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测定和对比,并与当年大气二氧化硫浓度和污染系数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的污染系数相近,大气污染程度的分级也一样.  相似文献   

19.
南昌市雨水和湖水硫同位素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南昌市酸雨的硫源,研究了2006年南昌市区雨水、湖水的pH值、硫酸根离子浓度和硫同位素组成,并对市区用煤的δ34S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雨水硫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范围在-3.5‰~5.5‰之间,且具有夏季轻,冬、春季重的特点。湖泊水、赣江水的δ34S值变化范围在4.3‰~10.3‰之间。2006年南昌市酸雨污染较严重,冬春季时雨水的酸度较大。雨水中硫的来源是由生物成因硫、人为成因硫和海源硫综合贡献的,夏季生物硫贡献比重大,冬春季人为硫是主要贡献者,海源硫贡献可能很小。  相似文献   

20.
对东川酸雨污染的水平、变化特征、污染趋势、酸雨组成权重、与气象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东川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酸雨污染,冶炼厂硫排放是造成该区域酸雨的主要成因。提出东川区酸雨控制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