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分析心理契约与安全感内涵,进一步探讨煤矿企业员工心理契约形成过程及其与安全感之间的关系模型,指出心理契约是影响员工安全感的重要因素。根据心理契约的动态发展特性,提出煤矿企业员工安全感3阶段培育策略。指出通过生产设备本质安全化、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行为矫正与安全心理培训等手段建立良性互动的心理契约,是培养煤炭企业员工安全感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在煤炭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可以强化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心理约束,提高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风险干预能力,进而增强煤炭企业员工的安全感。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为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对遏止煤矿重大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心理契约的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许多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仍然停留在表象层面,并没有形成员工的理性安全自觉,难以实现煤矿企业的本质安全。研究证明,心理契约是安全文化构建的基础与着陆的关键环节。基于心理契约理论,首先考察心理契约与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的内涵,其次挖掘心理契约与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相互影响的机理,最后提出全新的煤炭企业本质安全文化模式。认为只有基于心理契约,以本质安全精神文化为核心,以本质安全制度文化、本质安全行为文化、本质安全物质文化为支撑,方能构建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模式,真正实现人-机-环境的本质安全。  相似文献   

3.
一、员工关系的概念。“员工关系”一词,源自西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西方,最初由于劳资矛盾激烈、对抗严重,给企业正常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在劳资双方力量博弈中,管理方认识到缓和劳资关系、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的正面作用。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人们对人性本质认识的不断进步,以及劳动法律体系的完善,企业越来越注重改善员工关系、加强内部沟通渠道、建立企业形象和最佳雇主品牌。  相似文献   

4.
心理契约最先出自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初被引入管理领域。按照美国著名组织行为学家卢梭(Rousseau)给出的定义,心理契约指的是员工与组织的互动过程中,员工感知到的自身对组织的种种责任和义务(简称"员工责任")以及组织应当对员工自身所承担的责任(简称"组织责任")。企业文化、领导人(组织代表)的示范作用、员工的个人特征(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和在企业的职务层次等)等,都会对员工心理契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丹  董旗 《安全》2014,(3):19-22
结合心理契约相关理论和煤矿企业特点,将心理契约形成过程划分为产生、履行和实现三个阶段,并建立心理契约与矿工安全行为关系模型,经分析认为企业通过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定期进行心理契约层面的交流,营造安全、公平的企业氛围等方式,可以实现矿工安全行为的培育。  相似文献   

6.
以爱为本     
企业与员工之间,不仅得有经济契约,更需要“心灵契约”。“心灵契约”的建立,能将员工个人价值取向与企业主导价值观一致起来,使员工对企业形成高度的文化认同,从而巩固员工的心理安全。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情感安全文化对员工安全绩效的影响路径,在文献梳理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分别构建情感安全文化对员工安全绩效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和2种作用耦合情形下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多层次抽样调查,对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和生产一线共517位对象就情感安全文化、关系型心理契约和员工安全绩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情感安全文化对员工安全绩效存在显著直接正向作用关系;当情感安全文化对员工安全绩效直接作用和通过中介变量(关系型心理契约)的间接作用情形耦合时,情感安全文化通过关系型心理契约对员工安全绩效产生正向影响的效果更为显著;情感文化建设中融入关系型心理契约影响因素可有效提升员工安全绩效。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情感性组织安全文化对员工安全风险的作用机理,从发展型心理契约视角出发,设计情感性组织安全文化、发展型心理契约及员工安全风险测度量表,采用结构方程方法分别构建了情感性组织安全文化对员工安全风险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和两种作用耦合情形下的作用模型。结果表明:"情感性组织安全文化"对"员工安全风险"有正向影响,"情感性组织安全文化"对"发展型心理契约"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发展型心理契约"对"员工安全风险"有显著正向影响;在以上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耦合情形下,"情感性组织安全文化"对"员工安全风险"不存在直接的正向作用,但"情感性组织安全文化"通过"发展型心理契约"对"员工安全风险"产生正向影响的效果更加显著。研究表明,通过情感性组织安全文化建设降低员工安全风险,融入促进员工发展型心理契约均衡因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现代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通过组织目标的设定,有组织、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企业文化使员工通过对组织目标、企业环境和价值观的认同,自觉的使个人职业计划和事业目标融入企业组织,并与企业发展保持高度一致的过程。是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员工队伍、尤其是关键员工队伍的稳定性,进而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作为知识型的企业,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宣称,员工是公司的最大财富。  相似文献   

11.
正煤炭作为高危行业,矿工及煤矿的安全问题,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矿工作为煤矿组织的一员,其心理契约状态的改变会对自身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从心理契约对煤矿安全生产和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以及心理契约违背对安全生产的危害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的安全管理措施。何为心理契约违背心理契约是存在于雇主和雇员之间不成文的、隐含的契约,指在员工与企业之间,员工本人对于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劳动科学》2005,(7):46-47
现今有很多企业都抱怨员工职业素养差,不够忠诚,而员工同时也在抱怨企业以及管理人员没有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很难有激情去全身心地为企业创造效益。这些看似简单细微的问题却表明了员工忠诚度在现今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体系创建上的重要性。企业怎样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创造力,最终达到提升员工忠诚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企业危机事件种类很多,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来自内部的,而由此产生的对企业员工心理的影响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如果不加以干预,很可能导致事态向不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甚至会损害员工身心健康。因此,企业在遇到危机事件后,必须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和工作节奏急剧加快。面对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人们难免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和情绪问题,对于长年在野外尤其是海外工作的石油员工来说,由于文化、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社会安全局势、个人语言交流能力等因素,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本文认为石油企业非常有必要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指导,通过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解决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从而实现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加快,员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心理亚健康、不健康现象越来越普遍。员工情绪不佳等心理问题给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有:缺勤率、离职率、人际冲突增加,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下降,生产安全事故频发等。因而,关心员工的心理健康,是现代企业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工厂型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实习生制度。这些企业通过与学校签订协议,直接在学校选拔招收应届毕业生,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公司实习,待到学生毕业后再与公司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这种实习生制度在企业中的建立和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助于丰富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库,为企业储备人才。其次.可以节约企业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  相似文献   

17.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量以"知识型"员工为主要生产力、以"知识"为产品主要附加值的企业应运而生,由于掌握"知识"的员工成为该类企业的主要资源,因此,如何做好知识密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成为企业做强做大、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知识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困境人才选拔和引入把关不到位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过多重视应聘者的能力素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劳动科学》2005,(2):50-52
为了长远发展,企业合法裁员在所难免。但人力资源部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常常陷入两难境地:一边是企业利益,一边是员工利益,到底维护哪一方?HR应该如何处理好这两难的棘手问题?  相似文献   

19.
笔者日前在听一位国内资深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讲座时,该专家提出了我国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头重脚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严格把关,层层筛选,各类招聘工具花样繁多。可是一旦员工招进来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却管得不够了,于是员工的效能慢慢降低。要保持企业的活力就必须加强对企业淘汰制度的建设,作到有进有出,能进能出,以实现企业内部的有机循环。  相似文献   

20.
每到三四月份,许多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就要应对大规模的人员流动。虽然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员工跳槽,特别是核心员工的流失对企业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损失。于是,HR经理们渴望了解:怎样减少核心员工的流失?如何制定核心员工的薪酬策略?有没有留住核心员工的长久之计?[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