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室内空气中苯系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若苹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25(6):373-374,382
用活性碳吸附管采集大气中的苯系物,二氯甲烷替代二硫化碳作为脱附剂,毛细管气相色谱分离分析。FID测定苯系物的相关系数均为0.999,仪器最小检出量可达0.1ng,方法精密度可达1.9%~4.8%,已用于室内空气中苯系物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正苯系物在红壤中垂向迁移的研究闫剑飞袁华焦峰邱丽娟刘佳(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阜新123000)通过室内土柱淋溶实验,研究苯系物在红壤中垂向迁移及分布特征。在淋溶过程中收集淋滤液并对其进行检测以分析苯系物对地下水的潜在影响,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改变淋溶液的pH探讨酸性降水对苯系物在土壤中迁移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淋溶水的流动,苯系物在土壤中的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各土层中乙苯含量最高,苯和甲苯  相似文献   

3.
光催化与生物技术联用工艺处理油漆废气中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催化与生物技术联用工艺用于油漆生产、加工过程有机废气的现场处理,中试实验结果表明:油漆生产、加工过程现场的主要污染物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等苯系物,浓度在27~55 mg/m3之间。单独使用光催化和微生物技术现场处理这些苯系物,其去除效率都不很高。虽然在中试开始阶段光催化对苯系物的平均去除效率达到了86.2%,在中试稳定期,光催化技术对苯系物的平均去除效率却只有67.6%,而生物滴滤床在成功挂膜之后对现场有机废气的平均去除效率也仅为67.5%。但是将这两种工艺联合使用之后,在中试稳定期该组合工艺对苯系物的平均去除效率可以达到99.2%。  相似文献   

4.
新装饰装修房屋室内空气中的苯系物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装饰装修房屋室内的一类主要有机苯系污染物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吸附柱采集、GC/MS 和GC-FID测定,检测了321家居室内的苯系物.检出的苯系物有12种,苯平均浓度为0.068 mg/m^3,有86.9%的居室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规定的限量值,甲苯、二甲苯平均浓度分别为0.14 mg/m^3和0.41 mg/m^3,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限值的居室分别达85.4%和73.3%.苯系物约占室内空气中TVOC的62%,浓度由低到高分别是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其中二甲苯中的间二甲苯占二甲苯总量的55% .  相似文献   

5.
能量注入对放电等离子体去除气相苯系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极性高压直流供电和串齿线放电极--管式接地极构成的放电等离子体反应器,研究了苯系物(苯、甲苯和对二甲苯)去除效率与供电电压之间的关系,以及放电极齿轮数对苯系物去除效率、COx(CO2 CO)生成量和能量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苯系物的去除效率、COx生成量皆随电压升高而增大.随着电压升高,能量效率先升后降,当电压为11 kV左右时,能量效率最高.对应放电齿轮数为31的苯系物去除效率、COx生成量和能量效率皆高于放电齿轮数为55或7,这表明对应特定的等离子体反应器,有一最佳放电齿数匹配.  相似文献   

6.
杭州某高校室内空气质量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高校室内污染状况,调查选取杭州市某高校75间教室按照装修完成后时间长短分成5组,分别于2011年3、6月进行氡、氨、甲醛和苯系物(苯、甲苯和二甲苯),浓度的检测.结果显示,甲醛和苯系物浓度与装修完成后时间长短、通风情况、温度、湿度密切相关,装修完成后1.0年内的教室浓度显著高于其余组(P<0.05).除装修完成后5.0年以上组外,各组甲醛和苯系物含量6月都呈现极显著增高趋势(p<0.01).所有室内氡和氨浓度均未超标.总体来说,该校室内空气质量状况总体良好,但新建建筑物的室内空气污染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垃圾焚烧飞灰(以下简称飞灰)添加对沥青铺路烟气中苯系物的影响,实验室模拟研究了不同的温度区间(50~80、80~145、145~165、165~200、200℃恒温)及飞灰添加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3.0%、4.0%、5.0%)条件下,沥青烟气中苯系物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温度对苯系物的释放有显著的影响,苯系物释放浓度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在50~80、80~145、145~165、165~200℃及200℃恒温5个温度区间内苯系物的平均浓度较上一区间分别增加了1.02、2.22、0.50、1.08倍。实验中飞灰的添加对沥青烟气中苯系物的释放浓度无显著影响,但对各单体影响不同。当飞灰添加量为3.0%时,苯、乙苯、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三甲苯(1,3,5-三甲苯、1,2,4-三甲苯、1,2,3-三甲苯)释放浓度增加了16.78%、20.65%、37.69%、9.72%,随着飞灰添加量的继续增加其浓度增幅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8.
气相色谱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线性关系。按照EPA QA/QC的要求,将该方法运用于实际样品分析。结果表明。水中汽油检出限为0.04mg/L。水中苯系物检出限为0.003-0.005mg/L,土壤中汽油检出限为0.5mg/kg,土壤中苯系物检出限为0.005-0.008mg/kg。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7.1%~106.8%。变异系数为2.1%~4.6%,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污泥含炭吸附剂对挥发性有机废气吸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污泥含炭吸附剂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污泥含炭吸附剂对苯系物的吸附为典型的物理吸附,其吸附甲苯等温线的类型系优惠型吸附等温线,表明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在吸附反应温度为20℃,气体流量为500 mL/m in(停留时间为0.424 s),甲苯浓度为2 700 mg/m3时,甲苯的饱和吸附容量为150.0 mg/g;同时,研究表明污泥含炭吸附剂对苯系物的饱和吸附容量和吸附强弱次序为二甲苯甲苯苯。结果表明污泥含炭吸附剂适合对中低浓度有机废气的吸附净化。  相似文献   

10.
有机化合物动态定量结构——生物降解关系(QSBR)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一般QSBR模型应用的特点、不足和影响有机物生物降解的基本因素,指出QSBR模型应综合反映影响有机物生物降解的四个方面(以氯代芳香化合物为例):氯代苯系物的摄入、氯代苯系物的诱导作用、毒性物质的形成和基础酶的缺乏。在此基础之上给出了动态QSBR的概念模式及方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包气带中的迁移扩散是土壤和地下水中可挥发污染物自然衰减的重要机制,也与蒸气入侵暴露和风险评估密切相关。采用微宇宙实验对12种挥发性石油烃(正戊烷、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环戊烷、环己烷、环庚烷、环辛烷、苯、甲苯、乙苯、对二甲苯)在4种土壤(黑土、黄土、红土、石英砂)中的气相自然衰减机制和气态生物降解动力学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环烷烃和苯系物蒸气在4种土壤中的气相自然衰减去除率都遵循黑土>黄土>红土>石英砂的规律;黑土中生物降解对污染物去除率的贡献高于黄土,而红土和石英砂中的生物降解速率极低;4种苯系物的自然衰减和生物降解潜力远高于正构烷烃和环烷烃;苯系物气相生物降解速率排序为:甲苯>苯>乙苯>对二甲苯。本研究结果可为蒸气入侵定量风险评估和石油污染场地自然衰减速率定量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二硫化碳萃取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水质的苯系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二硫化碳萃取,DB—WAX毛细管柱分离,测定水中的苯系物,可在12min内有效分离7种苯系物,校准曲线线性好(r〉0.999),检测限可达0.002mg/L,与二硫化碳萃取填充柱气相色谱法检测限0.05mg/L相比,检测限有较大幅度降低,适用于地面水及废水监测。  相似文献   

13.
以某涂料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检测废水中BTEX浓度和模式计算挥发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BTEX污染物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迁移降解与去除途径进行研究,分析隔油、气浮、氧化沟工艺对苯系物去除效果,同时研究了吸附、挥发和生物降解3大去除途径对苯系物去除的影响。研究表明,该工艺对BTEX的去除效率高,苯的总去除效率为88.11%,甲苯、乙苯、邻二甲苯和间、对二甲苯总去除率分别高达98.14%、98.09%、97.45%和97.68%。其中苯、甲苯、乙苯、邻二甲苯主要都是在氧化沟中去除,间、对二甲苯在气浮池和氧化沟都有较高的去除率,隔油池工艺对BTEX的去除率较低。去除途径方面,苯以挥发为主,甲苯、乙苯和邻二甲苯都以生物降解为主要去除途径,而挥发和生物降解对间、对二甲苯的去除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14.
汽车内微环境空气污染的初步探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车内的污染水平,在2004-04-10至2004-06-20对车内空气进行了采样和分析.对车龄在2年内的91种型号轿车的车内微环境进行了静态检测,有效检测车辆共计802辆,同时对比检测20辆2002年以前出厂的旧车.检测项目包括甲醛、苯、甲苯、二甲苯和CO等.参照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新车中甲苯浓度超标率达82%,苯和甲醛浓度的超标率分别为75%和24%.在被检测车辆中,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浓度均是新车比旧车高,只有CO浓度是旧车比新车高.初步分析判断苯系物主要来源于车内的胶粘剂,甲醛来自于车椅座套和座垫等,CO来源于发动机排放残留.  相似文献   

15.
利用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对西安市具有代表性的大庆路和长安路两处交通主干道进行环境空气监测,分析了冬季和夏季的苯、甲苯、乙苯、二甲苯(BTEX)等苯系物的浓度水平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庆路和长安路环境空气中总BTEX平均质量浓度冬季分别为55.27、46.01μg/m3,夏季分别为32.54、20.32μg/m3。两路段最主要的BTEX均为苯和甲苯。BTEX日变化趋势研究显示,冬季呈现早中晚3个高峰,而夏季只有早晚两个高峰;长安路由于地处西安市繁华的商业区,晚高峰出现的比大庆路晚。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中建立的测试方法排除了容器采样法的吸附、活性碳采样法不易等难题,直接采用装有0.5g Tenax-GC的采样管采集、浓缩大气中的苯、甲苯和二甲苯。采样后的采样管连入分析系统后,加热180℃,分析成分被全量导入分析系统。在采集1升气体样品时,该法可对大气中ppb级3种苯系物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分离度对色谱定量分析的影响,并以水中苯系物的检测为例,验证了采用峰高测量法代替峰面积测量法。可以消除数据处理机对色谱重叠峰处理时造成的偏差,得到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8.
混合生活垃圾恶臭特性及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生活垃圾的恶臭特性,发现恶臭特性受垃圾组分、处理处置工艺等因素影响较大,垃圾中转站的主要恶臭组分为乙酸乙酯、甲苯、乙苯等挥发性有机物(VOCs)及氨气,填埋场恶臭组分中含硫化合物和含氧化合物浓度高,堆肥场恶臭组分中苯系物和烃类浓度较高,焚烧厂恶臭组分主要为苯系物。基于复杂多变的生活垃圾恶臭特性,采用综合评分法评价恶臭的环境影响程度,对已报道的生活垃圾恶臭组分进行综合评价,发现生活垃圾降解过程释放的恶臭组分中,二甲二硫、硫化氢、甲硫醇、萘、1,3,5-三甲苯、甲硫醚、甲苯、乙苯、对二甲苯和α-蒎烯等是混合生活垃圾优先控制的恶臭污染物。  相似文献   

19.
从系统分析、标准分析方法和有机污染物分析等方面出发,描述了气相色谱/质谱联机系统在饮用水、地表水、底质和地下水等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例如,可测定氯苯类,卤代烃,苯系物等挥发性化合物,酚类,多环芳烃和硝基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  相似文献   

20.
采用O_3氧化法深度处理印染废水尾水。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提高O_3浓度有利于TOC与UV254的去除,提高至4 mg·L~(-1)后TOC与UV254去除率不再升高;TOC与UV254去除率随反应进程逐渐升高,前10 min为快速反应阶段,此后为慢速分解阶段;弱碱性环境有利于O_3的氧化作用。采用响应面法获得了O_3氧化在最佳条件(pH 8.76,O3浓度4.88mg·L~(-1),反应60 min)下印染废水尾水TOC和UV254去除率分别为22.85%和76.48%。TOC去除率远大于UV254去除率。该显著差异表明,O_3能有效破坏含C=C和C=O双键的简单芳香族化合物结构,但对有机物矿化能力较差。GC-MS分析结果表明,印染废水尾水中除含大量长链烷烃、卤代烷烃、环状烷烃外,还含有以甲苯,二甲苯为主以及少量难降解的萘、菲等苯系物;经O_3氧化后,水中仅存少量残留二甲苯,其余苯系物均未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