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再生水对作物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小麦、黄瓜、西红柿为供试材料,研究再生水水培对小麦、黄瓜和西红柿种子萌发、生长发育及其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水对小麦种子发芽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西红柿种子无显著影响,而黄瓜种子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各物种幼苗生长发育有一定促进作用,再生水灌溉对小麦、黄瓜及西红柿叶片活性氧清除系统均无不利影响;作物各叶绿素及蛋白质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再生水可以替代自来水进行作物灌溉,但灌溉过程中需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再生水利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以北京市常见冷季型草坪草多年生黑麦草、高羊茅和草地早熟禾为对象,借助于CAT、POD、MDA、脯氨酸、叶绿素等生理指标,采用室内盆栽的方法研究再生水灌溉下冷季型草坪草的生理反应,及各种生理指标与基质盐分累积的关系,对3种草坪草2种水源灌溉生理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再生水中盐分含量刺激多年生黑麦草和高羊茅体内保护型酶活性保持较高水平,从而保持较强的生理优势,再生水作用使得草地早熟禾生长发育受阻,但盐分不是造成生长受阻的主导因素。在盆栽条件下,不同草坪草对不同灌溉水源生长适宜性由强至弱依次为再生水高羊茅,自来水高羊茅,自来水草地早熟禾,再生水多年生黑麦草,自来水多年生黑麦草,再生水草地早熟禾。  相似文献   

3.
为了再生水应用的安全性,通过柱状模拟试验采用再生水灌溉草坪与清水灌溉比较,研究了不同处理级别再生水灌溉对草坪植株叶片、根系金属元素累积。结果表明:与清水灌溉相比,草坪受损期再生水灌溉促进对Ca、Cu、Na的吸收,降低对K的吸收,未造成草坪叶片中金属元素的累积;5种金属元素在根部积累情况表现为:Ca>K>Mg>Na>Cu,其中Ca、Na、Cu表现为明显的根部积累,根系>叶片。  相似文献   

4.
再生水灌溉对草坪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再生水替代自来水进行草坪灌溉的可行性,采集了北京市市政再生水草坪灌区及自来水对照区根际、根系层和非根系层土壤样品,通过可培养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上数量的变化,研究再生水对草坪根部不同空间微生物种群密度的影响;对根际层LB培养基10-4稀释度平板上分离的细菌单菌落提取基因组DNA,扩增16SrDNA片段并用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对PCR产物进行扩增rDNA限制性分析(ARDRA),并采用综合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R2)和均匀性指数(E1)等指标评价再生水灌溉对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再生水草坪灌溉有利于草坪草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尤其是有利于芽孢杆菌的增加,但对根系及非根系层微生物无显著影响.再生水灌溉使得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发生相应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为优势类群及亚优势类群多度增加,对再生水敏感的非优势类群失去原有的地位,另外一部分偶见类群出现或消失,群落多样性最终增加.  相似文献   

5.
渗滤液灌溉对香根草胁迫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s)和渗滤液循环出水为实验材料,比较了不同体积浓度渗滤液灌溉对香根草胁迫相关生理指标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小于35%浓度的渗滤液灌溉6个月降低了香根草叶片脯氨酸(Pro)含量和相对膜透性,提高了叶绿素、蛋白质、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叶绿素a/b值,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被激活,丙二醛(MDA)含量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表明低浓度渗滤液灌溉有利于香根草生长.大于35%浓度的渗滤液灌溉,随浓度的增大,香根草叶绿素含量和a/b值明显降低,MDA、H2O2、Pro进一步积累,相对膜透性显著增加,AsA、GSH含量下降,SOD和POD活性受抑制,表明高浓度渗滤液灌溉会造成活性氧产生和抗氧化系统清除之间的失衡,导致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剧,会加重对香根草的胁迫.灌溉6个月较3个月相比,叶绿素含量下降,Pro、MDA积累,表明灌溉时间延长也会导致胁迫加重.  相似文献   

6.
污灌对作物生长及其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以绿豆和萝卜为对象,研究了污水灌溉对作物生长与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非污灌组相比.污灌作物生长受阻.叶片色素含量降低,叶组织膜结构损伤,电导率增大;SOD,POD.CAT活性表现不同程度降低;而MDA含量显著上升、研究发现,不同作物对污水胁迫的反应并不一致,叶片色素含量对污水胁迫的反应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王巧环  陈卫平  王效科  任玉芬  张烨 《环境科学》2012,33(12):4127-4132
再生水是城市绿化的良好水源,但其潜在的地下水污染问题不容忽视.本研究基于对地下水及其灌溉水水质的长期监测,探讨了绿化草坪地下水主要理化性质和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灌溉用水水质的关系.连续5 a的监测结果表明,再生水氨氮超出用于城市绿化的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 18920-2002),总氮偏高,二者变化范围分别为0.05~65.4 mg·L-1和2.56~78.0 mg·L-1,平均值分别为12.0 mg·L-1和28.3 mg·L-1.使用自来水灌溉,地下水水质指标正常,波动不大;用再生水灌溉草坪(冬末初春4个月未浇)对地下6 m浅井水质影响明显,对20 m深井水质影响不明显,主要变化表现在硝态氮浓度值升高.浅井地下水硝态氮浓度与灌溉的再生水溶解态氮呈滞后的显著正相关性,表明用再生水灌溉草坪可能会引起地下浅层水硝态氮污染.因此,需要根据城市绿化用水量大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再生水回用标准,避免再生水回用造成新的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8.
再生水灌溉对苜蓿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再生水灌溉对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Algonquin’)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设置了清水、再生水两种灌水类型,高、中、低3个不同灌水水平。结果表明:同一灌水类型条件下,苜蓿植株生长高度随灌水量减少而降低,同一灌水水平下,灌溉水类型对植株高度无明显影响;不同的灌水水平对植株侧枝数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灌溉水类型对植株侧枝数影响差异显著,所有处理中再生水高水平灌溉侧枝数增幅最大;与清水相比,再生水灌溉能显著增加苜蓿干物质产量;在苜蓿生长前期,再生水灌溉对苜蓿根系生长具有阻碍作用;灌溉水类型对苜蓿植株体内吸收氮、磷、钙、镁吸收量的影响主要在其生长前期,灌溉水类型对苜蓿体内钾含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硒对除草剂胁迫下水稻幼苗活性氧清除系统响应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在除草剂苯噻草胺毒害下硒对水稻幼苗体内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硒缓解了苯噻草胺对水稻幼苗的毒害,表现为株高、根长变化,植株体内叶绿素、蛋白质、谷胱甘肽GSH含量的提高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加,·O2、H2O2等活性氧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降低,自氧化速率减慢.经2个样本个体差均值的配对t检验,验证Se处理对水稻具有显著效应.  相似文献   

10.
模型模拟再生水灌溉对土壤水盐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吕斯丹  陈卫平  王美娥 《环境科学》2012,33(12):4100-4107
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污水再生利用成为了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的重要举措.为推动北京再生水安全灌溉,本研究运用ENVIRO-GRO模型模拟缺水城市北京再生水灌溉土壤水盐运动规律,并对土壤盐分累积进行预测,探讨了不同灌溉措施对土壤水盐运动规律和盐分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水量、常规、低水量灌溉,平衡时土壤含盐量(ECe)年均值分别增加了29.5%、97.2%、197.8%;灌溉频率对土壤水盐运动规律影响不大,但低频灌溉下土壤中盐分的累积有减少的趋势;灌溉水含盐量(ECw)为0.6、1.2、2.4 dS.m-1灌溉条件下,平衡时ECe的年均值分别增加了23.7%、97.2%、208.5%,自来水灌溉下土壤盐分虽有增加,但土壤未出现盐渍化.总的来说,目前北京常规再生水灌溉,平衡时土壤盐分累积不会影响早熟禾的生长,但土壤会出现轻度盐渍化.  相似文献   

11.
膜污堵是阻碍污水再生处理反渗透(RO)系统稳定、高效运行的突出问题。前期研究表明,RO系统常用的氯消毒预处理会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产物分泌特性发生显著改变,从而引起严重的生物污堵。为优化污水再生处理RO系统的预处理工艺选择,该研究全面考察了紫外线消毒对再生水中细菌的生长、群落结构和分泌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线剂量为20,40,80 mJ/cm2时,对膜生物反应器出水中细菌的灭活率分别可达1log、3log、4log。紫外消毒后,存活细菌再培养时其生长迟滞期变长,稳定期细菌数量在紫外线剂量为40,80 mJ/cm2时分别比对照组降低18. 6%和19. 2%。高紫外线剂量下(40,80 mJ/cm2),变形菌门、β-变形菌纲、詹森菌属相对丰度有所增加。分泌特性方面,细菌胞外多聚物含量随紫外线剂量升高先减少后增多,且其中大分子物质增多,并表现出更强的RO膜污堵潜势。  相似文献   

12.
再生水具有就近易得、水量大且稳定等突出优点,已成为景观水体的重要补给水源。但再生水中含有氮、磷等营养物质,景观回用过程中可能会加剧藻类水华爆发风险。在藻类生长的早期阶段,采用紫外线处理有可能将再生水中藻类生物量控制在低风险范围,从而预防再生水景观回用水体中发生水华。以深圳市某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为再生水回用景观水体的典型样品,考察了紫外线(254 nm波段)对典型微藻斜生栅藻的生长抑制效果,采用流式细胞术、调制荧光技术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紫外剂量对斜生栅藻的生长抑制效果,以及对藻细胞膜完整性和光合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初始密度约为7×104个/mL的斜生栅藻,50~100 mJ/cm2的紫外线能够取得1~5 d的生长抑制期,150~200 mJ/cm2剂量能将生长抑制期延长至10 d。紫外线能迅速引起斜生栅藻光合活性下降并能逐渐引起部分藻细胞破裂,100~200 mJ/cm2剂量处理后10 d内膜损伤细胞比例达到16%~71%。可见,紫外线能够对再生水中的斜生栅藻取得显著的生长抑制效果,是具有应用前景的景观水体水华风险防控手段。  相似文献   

13.
《环境工程》2015,(9):1-5
以西安市某再生水厂出水为唯一水源,西安市某人工湖清淤泥为底泥,采用两个有效容积各110L的开放水箱(其中一个为控制装置,另一个为栽植睡莲装置),进行历时100 d的静态试验,以模拟研究睡莲栽植对再生水为水源的城市人工湖水质、蒸发水量及底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再生水为模拟人工湖泊唯一水源时,睡莲栽植引起水中pH和DO明显降低,使水中TN、NH+4-N、TP、PO3-4-P和叶绿素a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分别为控制装置的32.8%、48.5%、65.5%、54.5%和14.6%。同时,睡莲栽植对底泥中的C、P、S、Cl、Mn、Zn、Sr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对底泥中Ca的吸收最为明显。睡莲栽植将可能引起人工湖蒸发量增大,提高人工湖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4.
刘洋  林武  王小江 《环境工程》2017,35(5):16-19
采用人工湿地与臭氧联合处理技术,深度净化以污水厂尾水为再生水的补水水源,及对景观湖水进行循环净化,保证景观湖水质和水量。介绍了系统的工艺设计,并对运行后的水质进行检测分析。人工湿地系统以净化后污水厂尾水作为景观湖补水,水力负荷为0.268 m~3/(m~2·d)时,COD和BOD_5去除率可达60%以上,氨氮和TN去除率达80%以上,TP去除率达70%。人工湿地用于湖水循环净化,水力负荷为1.07 m~3/(m~2·d)时,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总去除率为40%~50%。为防止湖水富营养化,阶段性启动臭氧系统进行湖水脱色、除臭处理,当臭氧投加量为3 mg/L时,对色度去除率可达80%,对氨氮去除率可达40%以上。  相似文献   

15.
通过固定氮源、磷源和氮磷比,设置5组不同氮、磷浓度的水体,对地表水进行短期培养。主要观测不同营养浓度对藻密度、叶绿素a、藻种多样性及优势种的影响,以及藻类生长对水体p H、溶解氧、浑浊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总磷是该地表水藻类爆发的关键限制因子。总氮含量1.0 mg/L、总磷含量0.1 mg/L时可形成轻度硅藻水华,藻密度为6 130万/L。总氮含量为3.0 mg/L、总磷含量为0.3 mg/L时可形成重度绿藻水华,藻密度为1.08亿/L。低盐水体初中期优势种为针杆藻,后期藻种多样性最多但没有优势种,中盐水体优势种由针杆藻演替为水棉,高盐水体优势种由针杆藻演替为栅藻。叶绿素a和藻密度的变化趋势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实验初期水体营养浓度越高,藻密度和叶绿素a越小;中后期两者关系相反。  相似文献   

16.
以北京市近郊汉石桥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再生水补水对湿地沉积物中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通过采集湿地2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3个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中有机质(OM)、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揭示了湿地沉积物中OM、TN、TP水平空间分布和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汉石桥湿地沉积物中OM、TN、TP含量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三者含量平均值分别为70.65,4.72,,0.96 g/kg;在水平空间分布上,OM和TN表现出一致的分布特征,均为上游含量低、中游和下游含量高,TP含量在不同区域间无显著差异;在垂直空间分布上,表层0~10 cm沉积物中OM、TN、TP含量最高,呈现随剖面深度增加含量先降低后逐渐稳定的趋势;化学计量特征表明,湿地表层沉积物中OM、TN、TP呈现显著正相关性(P<0.01);综合污染指数表明汉石桥湿地沉积物整体上呈中-重度污染。再生水补给加剧了湿地沉积物中氮、磷元素的富集,湿地沉积物营养盐空间分布受补水中残存污染物浓度、水动力条件和湿地地形结构的影响,在水流速度缓慢、滞水区域,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明显升高,再生水补给是湿地富营养化的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粉末活性炭(PAC)吸附再生水中3类典型有机物(腐殖酸、多糖和蛋白质)进行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吸附及吸附前后其粒径变化试验,研究PAC吸附不同有机物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吸附等温线中Freundlich方程拟合结果最好,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吸附,PAC对腐殖酸的吸附效果最好,对多糖的吸附效果最差;热力学研究发现,PAC对3类有机物的吸附过程为自发放热过程。吸附动力学研究发现,PAC吸附3种有机物的最佳接触时间均为12 h;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更适合描述PAC的吸附过程,其对有机物的吸附由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联合作用;PAC吸附腐殖酸的扩散速率最快,吸附量也最大。PAC吸附有机物后的粒径均不同程度地增大,吸附多糖时增加最多,吸附腐殖酸时增加最小。  相似文献   

18.
以江苏省某市污水厂最终出水模拟水池及实际受纳景观水体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水力停留时间、氮、磷营养物对叶绿素a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越短,叶绿素a浓度越低,富营养化的程度越低;水中磷酸盐浓度是藻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pH、DO值可以作为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的预警指标。同时对有再生水补充的景观水体和没有再生水补充的景观水体进行监测对比,得出再生水补充景观水体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上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西安市目前面临着水量型和水质型缺水的难题,中水作为一种可回用水源和缓解缺水难题的办法不断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针对西安市实际情况,文中提出了西安市中水回用应以城市污水处理厂达标尾水为重点,按照水功能区和主要用户的水质要求选择相应的中水处理工艺设备,采用"树状结构"、"点到点"或循环回用模式,分别将中水应用城市杂用水、工业冷却水以及生态环境景观用水等。对于大型建筑小区和工业园实行污废水分离排放收集和分质深度处理和供给循环回用。  相似文献   

20.
张力喆  杨士山  张伟 《环境工程》2013,(Z1):100-104
以西安高新区内一处公园景观水体利用再生水为例,分析了目前国内再生水利用水质标准的选择性控制指标,并与再生水设计处理水质进行对比,提出了要进一步改进再生水处理设施保障用水安全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