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低碳生活"是一种即环保又节约,是值得提倡的生活方式。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当今的中学生应成为低碳生活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有义务,将这一生活意识渗透给学生。通过《走进低碳生活》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本校同学的低碳生活的意识,节能减排的状况,"低碳生活"的实践能力,及通过低碳活动的反思,发现其中的问题,弄清校园节能减排的实际情况,总结推广"低碳生活"成功经验,提出一些符合中学生实情的"低碳生活"建议。《走进低碳生活》校本课程的开发着重点是"低碳生活"中"节能减排"这一关键词,主题一统计调查本校同学衣食住行用的碳足迹,主题二,缩减碳足迹,推广低碳生活的减碳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低碳生活"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态度。作者认为让低碳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种态度,应该把握好下面三点:全面认识低碳,形成低碳意识;优化校园资源,构建低碳校园;节能环保进校园,助力打造"低碳生活"。它提倡学生们要从自己的校园生活习惯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压力的加剧,节能减排将成为国家长期战略。低碳发展将成为我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两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形式。节能减排将成为低碳发展的切入点,低碳发展将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全方位为实现节能减排创造良好氛围,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天津市将紧抓"两个核心、一个连接和两个辅助"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建设,实现国家低碳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
<正>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学校致力于低碳校园的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低碳消费意识,有助于向学生传播低碳生活的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乐于建设美好社会作出贡献的小公民。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积极进行建设低碳校园的探索,并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有效策略。一、加强环保教育,树立低碳理念让师生在思想上树立节能环保意识,是建设低碳校园的思想保障。我们通过校园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在师生中开展大力宣传低碳意识、倡导低碳生活,引导师生学习节能方法、掌握节能技术,从而为低碳校园的建设营造出良好的氛围。通过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5.
回望2012年全国两会,"节能""减排"和"低碳"成为热点词汇,众多两会委员、代表纷纷将目光投向节能环保,引领一时风潮。2012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中央政府延续2011年的各项政策,在2012年加大推动节能减排事业的力度,《"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开展以"我为校园节能低碳出点力"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时根据《新小学生守则》的要求,逐步培养他们自觉节约的意识和行为,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为校园节能低碳献计献策,达到有效整合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和课题,为推动天津港集团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集团在2013年提出了"建立先进的能源管理体系,在集团公司建立低碳能源管理示范工程"的目标。通过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推动了天津港节能工作的有力开展。  相似文献   

8.
目前,人类面临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人民的一种共识。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于2011年6月22日在京举办的"低碳创新与创业"("气候酷派"系列媒体研修班之一),就是对低碳经济一次深入的、市场层面的模式探讨。该主题也突出体现了在人们寻求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艰难历程中,研究和应用各种有利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低碳科技方案、商业模式及其低碳行为措施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碳足迹优化管理是制造型企业节能减排、节约成本和生产安全的关键。在对制造型企业碳足迹内涵的研究基础上,结合TOC约束理论的思想,提出了包括辨识碳足迹管理瓶颈、分析和利用瓶颈,优化瓶颈,辨识新的瓶颈和循环FFS的面向节能减排的制造型企业碳足迹TOC优化管理方法;构建了制造型企业碳足迹瓶颈辨识数学模型,为企业各单位在众多不确定因素下做出一个统一规范和标准,定量化测度企业碳足迹管理水平;最后,通过实例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生产制造类企业碳足迹优化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2017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的通知》,目的是贯彻和落实《"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十三五"全民节能行动计划》等相关要求,以下为2017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宣传重点内容:一、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是"节能有我,绿色共享"。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是"工业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