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梳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基于建筑工人个体视角确定相关影响因素并构建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理论模型。结合现场访谈对模型进行修正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处理问卷数据并对假设进行验证,最终确定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结果显示:安全认知与安全能力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影响关系显著,安全意识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影响关系不显著,且安全能力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安全认知。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煤矿组织安全行为对个体不安全行为的作用机理,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个体不安全行为包含心理、生理、技能3个影响因素,涵盖记忆、思维、情绪、意志、性格、气质、能力、态度、知识、专业操作技能10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组织安全行为对个体不安全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SEM),运用统计分析方法(AMOS17.0)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显示态度、情绪、意志、能力、专业操作技能容易受组织安全行为的影响,而性格、气质等因素由于是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受组织安全行为影响相对较小。深入研究煤矿组织安全行为对个体不安全行为的作用机理,有利于煤矿从组织安全行为入手有针对性的制定行为干预方案并控制个体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3.
为管理矿工不安全行为,对计划行为理论(TPB)进行修正,构建一个含有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混合模型,探讨应对计划和安全监管力度对于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468名矿工的不安全行为状况。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方法,实证检验矿工不安全行为的调节机制,从而提炼出安全监管力度的调节效应曲线。结果表明:矿工不安全行为应对计划促进了不安全行为的产生,煤矿安全监管力度调节矿工不安全行为,这是一种特殊的、非线性的二次调节,综合了增强和干扰2种效果,煤矿企业应该实行柔性安全监管策略。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矿工不安全行为形成机制,控制不安全行为,在计划行为理论(TPB)和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HAPA)的基础上构建矿工不安全行为整合理论模型,通过问卷对468名矿工进行不安全行为调查,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行动效能、主观规范、风险知觉、结果期待、态度对矿工不安全行为意向具有显著影响;行为态度是社会性规范、示范性规范、结果期待以及风险知觉与行为意向之间的中介变量;应对计划对于不安全行为具有正向影响;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源于DARF机制,包括以行为意向为核心的动力机制(D)、以应对计划为核心的行动机制(A)、以应对自我效能为核心的制约机制(R)、以主观规范为核心的反馈机制(F)。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施工现场工人不良职业心理及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关系,利用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构建工作压力、不良职业心理与不安全行为的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工作安排、工作环境、管理政策及人际关系带来的工作压力与不良职业心理及不安全行为均显著相关;个体因素带来的工作压力对不良职业心理无显著影响,但对不安全行为有显著影响;不良职业心理在工作压力与不安全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即工作压力与不安全行为之间不仅存在直接显著关系,且工作压力还可以通过产生不良职业心理从而影响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6.
为预防高校安全事件,营造良好校园安全氛围,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不安全行为发生机制。首先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阐述优势需要的含义,并分析大学生在不同优势需要情景下的行为特征,探究其行为发生的心理动机;其次基于期望理论构建大学生不安全行为发生机制的期望模型,并应用该模型解释大学生在宿舍内违规使用电器的行为发生过程,提出降低大学生不安全行为发生概率的对策措施。结果表明:优势需要是大学生行为表现的心理动机;不安全行为的激励水平是大学生表现不安全行为的判断依据,受大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优化行为动机、提高其知识水平、培养其健康心理等措施来降低其作出主观错误决定的概率。  相似文献   

7.
为使建筑工人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通过行为调查、理论分析、个案研究等方式,研究建筑工人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的外部特征、形成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结果表明: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的危险程度较低,但广泛存在且发生频率较高;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的形成过程包含接触、习得和强化3个阶段,是由被动、简单、不稳定的不安全行为向自动、复杂、稳定的不安全行为的演变过程;影响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的采纳率的最关键因素是行为动机;影响习得率的最关键因素是行为实现难度;影响形成率的最关键因素是行为强化;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干预的关键是在班组层面及早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8.
我国30年间煤矿重大事故统计数据显示,人因事故占到事故总数的90%以上。为 了更好地评述近16年间有关煤矿人因事故研究的成果,运用统计分析法,对文献计量中 关键词频率较高的事故、原因、测量方法及措施四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矿工 的不安全行为是各类事故产生的直接原因,且矿工的行为失误占主要因素。不安全行为 的研究热点体现在对其产生原因的分析上,包括矿工的心理及生理因素分析、设备因素 、文化因素、环境因素及管理因素。在对不安全行为的防范措施分析中,主要是依据其 产生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管控。说明矿工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已自成体系,并越来越向系 统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这对降低矿难事故的发生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组织氛围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从班组级安全氛围、班组级安全教育和项目级安全氛围三个层面测量组织氛围,基于组织氛围与安全态度、不安全动机及安全能力之间的关系,构建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机理。通过23个项目267份有效问卷收集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验证,采用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DEMATEL)进一步计算和分析各潜变量之间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研究结果表明:班组级安全氛围对安全态度、班组级安全教育对安全态度、安全能力对安全态度、安全态度对安全动机的影响显著;安全动机和安全能力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显著;班组级安全氛围、班组级安全教育和项目级安全氛围之间相互关系显著;班组级安全氛围、班组级安全教育和项目级安全教育是典型的原因影响因素,通过安全态度共同影响不安全行为。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应对措施,可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矿工工作压力、安全注意力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深层次逻辑关系,在文献梳理和开放式访谈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构建工作压力、安全注意力与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模型。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抽取矿工650名,对矿工的工作压力、安全注意力和不安全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矿工工作压力的安全管理方式、无效能感、干部风格、组织支持和角色冲突均显著负向影响安全注意力,影响程度依次减弱;安全注意力的安全信息刺激显著负向影响不安全行为;工作压力通过安全注意力的自身素养和安全监管显著正向影响不安全行为。安全注意力是矿工工作压力和不安全行为的部分中介变量。有效减轻工作压力和控制安全注意力水平,可以有效干预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1.
为预防地铁施工安全事故,考虑地铁施工的复杂特征,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地铁施工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子。首先,基于行为主义、认知、行为约束力等理论,分析其形成机制;然后,结合问卷调查,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EFA)简化样本数据,并进行降维;最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探究各影响因子与地铁施工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因果路径关系。结果表明:地铁施工工人不安全行为的产生是刺激因子和约束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工作环境和心理状态对其影响强度最大,经验和技能对其影响强度最小。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干预策略、防止由管制员导致的两机相撞等不安全事件发生,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SD)构建了管制员不安全行为干预策略模型,以S空管站为例,运用Vensim软件仿真模拟不同安全奖惩政策对管制员不安全行为的干预结果。结果表明:安全奖励政策可以有效干预管制员的差错行为,安全惩罚政策可以有效干预管制员的违章行为;高强度奖励政策-中强度惩罚政策组合干预效果最佳,即当对管制员奖励强度达管制员月薪的3.2倍,惩罚强度达管制员月薪的0.82倍,管制员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不安全事件率能够降低85.6%。  相似文献   

13.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是诱发事故的重要致因,抓住主要特征对其进行科学分类有助于避免因分类随意而模糊各类不安全行为诱发机制和行为规律的差异,是客观识别各类不安全行为的概念、致因和形成机理的基础.为此,运用Hayashi数量化理论和MATLAB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进行了量化分类.结果表明:不安全行为的频率和意向性是区分不安全行为的代表性行为特征;根据不安全行为在二维平面上的自然分布状态和特征,可将其分为技能偏差型、感知偏差型、习惯偏差型和程序偏差型4类,据此建立了分类框架,并分别提出了"转移风险""体验事故""降低频率""纠正短视需求"的纠偏策略;提出分类对不安全行为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运用ISM法建立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三层四阶递阶结构模型,探究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理,明确各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构和层级结构,并根据AHP法划分了影响等级。结果显示,个体因素为表层影响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为深层影响因素,其中国家治理监督因素权重最大。最后,从国家、企业、工人三个层次提出了治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措施,如完善安全标准化、构建安全诚信体系和奖惩制度、完善平安卡制度和强制安全培训制度等。  相似文献   

15.
<正>对于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来说,人的不安全行为通常是指从业人员在进行生产操作时违反安全生产客观规律、有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行为,或者可以简要概括为可能造成事故的人为错误。不安全行为主要反映了在可能引发事故的原因中,"人"这一方面的原因,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相关人员出现了可能引起事故发生的不安全动作,以及应该遵守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而没有遵守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错觉的危害 有一位单独驾车的实习吊车司机,在海滩上进行地震车整体翻转作业,既不下车检查起吊绳套拴挂情况,也不观察吊装物与周围物体的距离。由于工作位置所限.他看个到挂绳套的人,于是在他只看见挂绳套人的手向上伸的一瞬间,就扳操纵杆起吊。哪知重物刚离开地面,即倾斜扭转,将挂绳套的人挤压在设备夹缝中,造成重伤。事故后才发现,原来绳套拴位不准,有一根绳中间一段别在一根链轨销子上,起吊中使吊装物重心偏移;原地翻转变为平面扭转。由于周围空间狭窄,挂绳套的人在无处躲闪的情况下受伤。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除了现场指挥和挂绳套人的工…  相似文献   

17.
所谓安全员,是指专职或兼职从事技术安全工作的人员,在我国称之为专职或兼职技安员,或称安全员.安全员受过高等或中等教育(包括安全工程专业教育),那么,他们在技术安全方面的意识、知识和技能是否就不成问题了呢?实践告诉我们:不一定,而且由于种种复杂的因素,安全员同样可以产生不安全行为,导致对自身或他人的伤害,甚至造成重大伤亡事故.  相似文献   

18.
紧张心理与失误 某井下作业队杨指导员违章坐游动滑车上二层平台,半空坠落摔伤了。他回顾事故时说:“那阵子我队任务吃紧,两口井同时作业,人手缺。板桥地区的一口作业井很长时间没有拿下来,这口井也不顺利。如果不抓紧时间,7月份很可能完不成任务。当时,我队干部经常顶班上井突击作业,我已连上了几个班。下班后,又忙着打家俱,置办东西,准备结婚。家里家外的事都忙,上了井心里也很乱。这天,我上二层平台扶油管。平常我爬井架少,天快黑了上梯子心里又害怕,于是萌发了坐游动滑车的想法。过去我也制止过别人坐游动滑车上平台,怕出事。但在这个节…  相似文献   

19.
忘乎所以祸事多 农历腊月28日晚,测井中队的职工们正做着回家的准备。由于生产急需,上级通知他们立即出发去会战前线执行一口边缘探井的测试任务。到了井场,大家匆忙动手摆车、支滑轮架、装仪器、下缆绳,准备快干快完,好连夜返回。仪器下井途中,曾有轻微遇阻现象,但活动几下后就下到了预定深度.此情况没有引起人们的警惕和重视。上提仪器时,起初各岗位人员还比较认真。当提到一半高度仍比较顺利后,大家都松懈了,纷纷离岗做收工的各项准备,井口无人监视异常情况。此时,井下仪器突然遇卡,高速提升的钢丝缆绳猛拉测试车,将正在擦车的司机压死。…  相似文献   

20.
发生事故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是重要原因之一。人们在分析事故时,往往指出这是违章指挥,那是违章操作,但,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这样去做的呢?这里涉及人的心理问题。因此,对职工在生产活动中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掌握其规律和特征,无疑是有的放矢地做好事故预防工作,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第一步。 大港油田技安环保处的王震亚同志,从人的心理角度对事故进行剖析,用十篇文章系统论述作者的认识,这是研讨安全心理学的一次尝试。本刊将陆续发表,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