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究中国能源绿色消费转型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在构建能源绿色消费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综合测度了中国省域能源绿色消费转型水平,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能源绿色消费转型的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1)2000—2019年,中国能源绿色消费转型水平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区域间差异减小,区域水平格局形成“东中西”“北中南”阶梯式递增的空间分异特征。(2)地区间能源绿色消费转型存在显著的空间聚类特征,能源绿色消费转型水平冷点区主要集中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三省,热点区呈现从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向西北地区偏移的趋势。(3)城镇化水平、工业增加值和环境规制对能源绿色消费转型具有负向影响,政府行政能力有正向促进作用,科技创新水平呈现正负两种影响效果,且影响程度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居民食品消费碳排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全国和地区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量调查数据及其人均食品消费碳排放的测算,运用ArcGIS空间统计分析、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等方法,分析2000—2019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食品人均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碳排放结构中升降因素叠加,人均碳排放量增速不明显。②人均碳排放量存在空间集聚效应,但集聚程度呈下降趋势。③人均碳排放量、直接与间接排放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不同。其中,人均碳排放量主要受到猪牛羊肉消费量、食品消费支出的影响。建议从优化农村居民的饮食结构,适度减少猪牛羊肉的消费量、增加综合碳折算系数较低的禽肉、蛋类、牛奶和鱼类等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以及加强人均碳排放量较高地区饮食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指导等方面,减少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人均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3.
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阵地,研究广西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基于2002—2019年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数据,首先结合HM指数和ArcGIS可视化分析研究了广西与东盟国家贸易格局的时空演变,然后通过构建引力模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广西对东盟多数国家的出口依赖程度呈不断加深的趋势,但相互依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广西对越南的出口依赖程度明显增加,越南已成为广西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而对泰国和菲律宾的出口依赖程度则明显下降。此外,广西与东盟各国的人均GDP、人口规模、广西对东盟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相互往来的航空及港口航线、领土接壤同双边贸易额呈显著正相关,而广西与东盟各国首都之间的地理距离同双边贸易额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探索黄河流域人口—土地—产业转型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可以为区域城乡发展提供分区引导。以县域为单元,针对黄河流域城乡转型发展,构建人口、土地、产业三要素的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轨迹分析法及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黄河流域339个县域的城乡转型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耦合协调格局,并探索城乡转型的影响因素,根据城乡转型发展的轨迹进行功能分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整体人口、土地、产业城乡转型水平初期偏低,但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城乡系统逐渐向高级有序化方向演化;(2)2020年,大部分县域处于高水平耦合和高度协调阶段,空间关联类型以显著“高—高”和显著“低—低”类型区为主;(3)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业生产水平等因素是人口—土地—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4)按照城乡转型轨迹,黄河流域县域可划分为核心转型区、潜在转型区和限制转型区。未来,应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特征,分别制定城乡融合发展策略,进而促进整个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区域碳排放核算是衡量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制订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借鉴IPCC及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区域碳排放、碳汇及碳补偿率测算的方法,并以河南省为例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结论为:①1989—2008年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为128941.44万t,整体呈递增趋势,年均增长率为7.16%;②就碳排放构成而言,煤炭消费的碳排放量构成了河南省碳排放的主体,占碳排放总量的91%;③河南省人均碳排放量低于同时期全国平均水平,而碳排放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就碳排放的区域差异而言,平顶山碳排放量最大,开封市、漯河市和周口市碳排放相对较低;⑤林业碳汇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远远不足以补偿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碳补偿率由14%下降到不足8%。  相似文献   

6.
从民营经济发展规模、结构、活力、贡献4个方面构建了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2005—2019年东北三省民营经济发展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三省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持续提升,但在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方面尚未实现统筹协调,仅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营口等少数城市民营经济发展形成了持续稳定的竞争力。(2)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有所加剧,呈现出核心—边缘和东南沿海—北部沿边的空间分异特点。(3)民营经济的发展格局演化受到地区间软、硬发展环境差异的综合影响,其中基础设施水平、政府干预程度和金融服务能力持续影响民营经济的空间分异,创新活力和发展要素条件也有阶段性的影响。未来,东北三省民营经济发展应进一步强化民营经济强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及边境偏远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展开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探析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通过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的市辖区为单元,建立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使用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Tobit模型展开测算和分析,使用Malmquist指数研究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2002-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处于高水平利用,但是土地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北京市土地利用效率增长明显,但受到“虹吸效应”影响,周边城市呈现不同程度的土地利用效率下降,冀中南地区大部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保持增长。②研究区内,低效率城市在投入方面存在较大冗余问题,其中固定资本存量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冗余问题最为突出,造成资源浪费。③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医疗水平、城市教育水平、城市经济地位对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正向作用;城市交通道路、人口密度则具有负向作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应着眼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优化城市国土空间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遵循SES与AC理论,基于社会—生态耦合视角从生态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及两者耦合协调度三维度构建城市旅游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与回归模型,对中国277个地级城市2002—2019年旅游系统韧性的时空动态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城市旅游系统韧性不断改善,但年度均值偏低(低于0.15),空间等级结构呈“金字塔型”,少数高值区呈点状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及成渝地区,多数低值区零散分布于中部、东北和西北地区。(2)社会与生态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在城市旅游系统韧性改善中起支撑作用,生态韧性起制约作用。(3)城市旅游系统韧性存在转移惰性和路径锁定特征,级别跃迁较困难且跃迁易受邻域溢出作用影响。(4)城市旅游系统韧性时空演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因子间交互作用影响力最强,生态因素影响力最弱。  相似文献   

9.
全球变暖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不断增长。以河南省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测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10.
以浙江省作为研究区,采用2015—2020年网络零售额统计数据,运用冷热点分析、莫兰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该省网络零售业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对居民收入的影响进行了探究与分析。结果表明:(1)浙江省网络零售业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显著,网络零售业发展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冷热点分析显示,相比于南部,北部的优势愈发明显。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收入分配格局明显改善。(2)浙江省网络零售业与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均主要处于低、中协调耦合阶段,少数县区处于高协调耦合阶段,但未达到极协调耦合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通过空间自相关检验,且与网络零售经济共同通过双变量自相关检验。(3)空间计量模型发现,网络零售业发展至一定规模后对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有正向影响,同一时期移动电话拥有量的影响系数在农村地区大于城镇,人均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均在一定时期内对城镇或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棉花生产变化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奕  王丰  涂建华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2):110-111,192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讨了湖北省近50多年来棉花生产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影响湖北省棉花总产量的各项因子。结果表明,棉花单产是影响湖北省棉花总产量的首要因子,播种面积对棉花总产的影响仅次于单产,其制约作用呈上升趋势;自然因素对棉花总产量的影响不断下降;有效灌溉面积对湖北省棉花总产量有逐步增强的制约趋势;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用电量以及化肥施用量对湖北省棉花总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根据IPCC模型计算1995-2009年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结果发现,河南省碳排放强度在1995-2002年间呈下降趋势,2002-2007年出现反弹,2007年后再次下降;居民生活碳排放变化不大,农业和批发业碳排放量较小,交通部门近年有所增加,电力和工业部门是主要碳排放源,占80%以上;煤炭消耗是河南省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占总排放量的93%以上,石油和天然气相对较小.因此,电力和工业部门应作为河南省碳减排重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能源强度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能源安全的目标出发,在分析了1995-2009年安徽省总体及分产业能源消耗强度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利用Laspeyres模型对能源强度变动进行了分年度、分产业的因素分解,发现近十几年安徽省能源强度的降低主要归因于效率变动因素,尤其是第二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通过对比第二产业内部能源结构与能源强度的相关系数,为安徽省第二产业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高化石能源消耗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计算了1980--2009年中国人均化石能源足迹,并将其与人均GDP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发现在这30年中我国人均化石能源消耗和人均GDP都呈现逐步增长趋势,在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的过程中发现两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分析发现,我国人均化石能源足迹和人均GDP之间互为因果关系,进一步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尤其是化石能源消耗具有依赖性,且经济发展会进一步刺激化石能源使用的增加。因此,采取节能降耗措施应从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入手,在降低能耗期间我国会出现经济增长放缓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规定的碳排放计算方法,测算了黑龙江省2002-2010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运用Kaya分解法,预测了黑龙江省2011—2020年在不同情境下的人均碳排放量。研究表明,2002-2010年黑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人均碳排量年均增长率为8.18%。在四种经济增长情境下,黑龙江省2011—2020年人均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长率均远远低于2002-2010年,但人均碳排放量仍逐年增长,且GDP增长速度越快,人均碳排放量增长也越快。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云南省36年主要年份能源消耗的统计数据以及相应年份人均GDP统计数据,对单位GDP能源消耗与人均GDP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选取相关能耗指标(煤炭消耗量、石油消耗量、天然气消耗量、电力消耗量),建立两者之间的计量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单位GDP能源消耗与人均GDP增长的关系。经研究发现,云南省单位GDP能源消耗与人均GDP增长呈类似于EKC的倒U型曲线,且当今曲线已过转折点,单位GDP能源消耗随人均GDP增长将持续下降。因此,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倡导"循环经济"、"绿色GDP"等,使曲线走势向更加良好、完善的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17.
根据能源强度的定义和能源消费总量的构成,将能源强度细分为生产能源强度和生活能源强度.生产能源强度是影响河南省能源强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生活能源强度快速增加态势应引起高度关注.基于LMDI因素分解方法,将影响2005-2012年河南省能源强度变化的因素分解为结构效应、能源效率效应、人均GDP倒数效应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效应.结果表明,能源效率效应和人均GDP倒数效应是河南省能源强度下降的驱动力,而经济结构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效应成为河南能源强度下降的阻碍因素.为实现“十二五”河南省“双控”目标,除挖掘效率节能潜力外,实现结构节能、合理控制生活能源消费增速十分重要,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3种方法分析了武陵山片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3—2017年,武陵山片区高差距区的数量先增后减,低差距区数量呈增加趋势。②武陵山片区城乡收入差距的莫兰指数为正,表现为空间正相关集聚。③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程程度等,但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在研究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以更好地缩小武陵山片区整体收入差距,促进社会良好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