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能源消费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巨大,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关系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环境保护。通过选取京津冀2000—2014年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指标数据,建立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指标的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发现,京津冀能源消费总量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具有正向作用,电力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具有正向影响,而煤炭、石油具有反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改善区域能源供给方面采用适度提高能源总量,减少煤炭等重污染能源比重的政策措施,以有效促进京津冀的经济协同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2.
根据能源强度的定义和能源消费总量的构成,将能源强度细分为生产能源强度和生活能源强度.生产能源强度是影响河南省能源强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生活能源强度快速增加态势应引起高度关注.基于LMDI因素分解方法,将影响2005-2012年河南省能源强度变化的因素分解为结构效应、能源效率效应、人均GDP倒数效应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效应.结果表明,能源效率效应和人均GDP倒数效应是河南省能源强度下降的驱动力,而经济结构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效应成为河南能源强度下降的阻碍因素.为实现“十二五”河南省“双控”目标,除挖掘效率节能潜力外,实现结构节能、合理控制生活能源消费增速十分重要,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06—2012年我国31个省区能源供应保障的影响因素进行测算,将空间因素和低碳约束纳入研究框架,构建了基于空间面板数据的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通过进行LM和Wald检验,选择时间固定和地区时间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综合考虑空间效应、能源产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能源消费结构、人均GDP和低碳约束等因素对我国省域能源供应保障的影响。研究发现,能源产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和人均GDP是影响能源供应保障的主要因素,且这些因素存在着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面板随机前沿模型估计了我国30个省份的区域能源效率,并通过对无效率项的条件期望估计,检验了人均GDP、城镇化率、工业结构、对外贸易和能源消费结构对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能源效率估计结果显示,我国能源效率整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区域间的差异较明显,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的分布特征。无效率项的估计结果表明,人均GDP和城镇化率对我国能源效率均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对外贸易则不利于我国能源效率的改善,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但从弹性系数的估计值看,工业比重和煤炭消费比重的增加倾向于降低我国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面板随机前沿模型估计了我国30个省份的区域能源效率,并通过对无效率项的条件期望估计,检验了人均GDP、城镇化率、工业结构、对外贸易和能源消费结构对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能源效率估计结果显示,我国能源效率整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区域间的差异较明显,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的分布特征。无效率项的估计结果表明,人均GDP和城镇化率对我国能源效率均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对外贸易则不利于我国能源效率的改善,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但从弹性系数的估计值看,工业比重和煤炭消费比重的增加倾向于降低我国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6.
应用SFA模型测算辽宁省各地级市的能源效率,应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崔王指数从整体与局部两个层面对辽宁省能源效率的非均衡性和极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应用核密度估计和分层聚类法从时间与空间维度对辽宁省能源效率演变轨迹进行直观展示。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14年辽宁省能源对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为0.129,表明能源消耗每增长1%,经济产出增长12.9%,中部六个能源大省为0.046,与辽宁省相比高0.083。2辽宁省能源效率存在明显的由沈阳—大连为轴向东西两侧递减的地带性差异,全省能源效率分布格局相对稳定。3从整体层面而论,辽宁省能源消费状况得到很大改善,能源空间配置向均衡性方向发展。从局部层面而论,辽宁省各市之间的能源效率差异不断缩小,能源效率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空间分化现象不明显。4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中高能源效率城市比重增大,各市的能源效率在近15年得到大幅度提高,又以能源效率处于中低等层次的城市变化最明显。5各市能源效率依据变化程度可划分为三类:高等层次,包括沈阳、大连和鞍山三市;中等层次,包括抚顺、本溪和丹东等十市;低等层次,只有阜新一市。  相似文献   

7.
基于STIRPAT模型,建立了北京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耗强度、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间的变参数模型,得出以下结论:①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费结构与人均碳排放正相关;产业结构大多数年份与人均碳排放负相关.②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均碳排放的变弹性系数最大,依次是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和产业结构.③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利用效率和产业结构的变弹性系数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只是上升和下降转折点有差异,能源消费结构变弹性系数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8.
经济飞速发展使我国能源消费急剧增长,能源消费与能源供给、环境污染矛盾日益突出。在分析我国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强度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运用LMDI法将我国1996--2010年能源消费变化分解为产出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探讨产出提高、结构调整、效率提高对我国能源消费和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规模扩大对能源消费起到正向的拉动作用,结构调整对缓解能源消费增长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能源强度对能源消费的抑制效应自“十一五”期间起作用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1—2014年城市旅游业投入—产出数据,结合DEA、GIS及典型相关分析方法,以辽宁省所辖14个地级市为例,对城市旅游业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辽宁省城市旅游业效率水平差异明显,但整体差异性呈显著减弱趋势,效率水平长期增长呈显著提升态势。2辽宁省城市旅游业效率空间集聚效应较弱,随时间演进区域整体生产率水平提升显著,城市旅游业效率增长率差异呈减弱趋势;各城市技术进步水平、生产率水平和纯效率水平发展较好,但空间资源管理水平低下,导致城市规模越大、城市规模效率水平越低,沈阳和大连两大中心城市规模效率水平一直处于倒"U"型曲线左下方。3存在相关社会经济指标驱动城市旅游业效率提升,应注重相应社会经济指标的均衡发展,促进我国城市旅游业高效率与可持续发展。希望研究结果能为我国城市旅游业"优质"建设及高效率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能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命脉,研究能源消费的影响机理将有助于湖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湖北省2005—2015年能源相关数据,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析了湖北省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运用LMDI方法研究了各影响因素对湖北省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影响湖北省能源消费的因素主要有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GDP、产业结构、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其中,能源强度、GDP和劳动力投入这三个因素与能源消费总量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能源消费到能源结构、能源消费到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到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湖北省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是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的抑制因素是能源强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高化石能源消耗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计算了1980--2009年中国人均化石能源足迹,并将其与人均GDP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发现在这30年中我国人均化石能源消耗和人均GDP都呈现逐步增长趋势,在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的过程中发现两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分析发现,我国人均化石能源足迹和人均GDP之间互为因果关系,进一步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尤其是化石能源消耗具有依赖性,且经济发展会进一步刺激化石能源使用的增加。因此,采取节能降耗措施应从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入手,在降低能耗期间我国会出现经济增长放缓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利用改进后的化石能源足迹公式计算了2000—2009年我国30个地区的人均化石能源足迹,并分别对2000年和2009年中国各地区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我国地区人均化石能源足迹由无明显地域特征转变为东部高于中西部,经济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且能源使用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间联系逐渐加强。通过对不同类别代表性地区人均化石能源足迹的分析判断,以北京、上海和广东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化石能源消耗增长开始趋于缓和甚至出现小幅下降。  相似文献   

13.
Official statistics and surveys show that woodfuel is the dominant end-use of forest products 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nd-use pattern and per capita consumption figures for selected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erms of total energy requirements woodfuel, a renewable resource, is the third most important fuel after oil and coal, but may be the primary fuel in terms of number of actual consumers. The future consumption pattern is estimated for the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it is anticipated that total woodfuel consumption may increase by about 2 per cent per year at least until the year 2000. The supply position shows that while present consumption of all forest products is more or less in balance with the increment of the growing stock, in certain areas the forest capital is being depleted to meet demand. Total demand is likely to double by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herefore, plantations, especially of fuelwood, will have to be established if the growing stock is not to be depleted and if an energy crisi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s to be averted.  相似文献   

14.
运用水足迹方法,根据2000—2008年的统计资料,对湖南省城乡居民虚拟水消费结构和城乡居民用水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近年来湖南省总水足迹和人均水足迹均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虚拟水消费结构多样性指数值高于农村,城镇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更为合理;虚拟水消费结构多样性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居民消费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化;社会水资源稀缺指数不高,水资源利用还有较大空间,利用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任静  于鲁冀 《四川环境》2014,(2):103-106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考察城镇化率、人均GDP、产业结构多元化系数ESD、能源结构多元化系数ECSD、能源强度、人口总量6种驱动因素对河南省能源消费量的影响程度及驱动河南省能源消费增长的内在机理,得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河南省能源消费量增加最主要的原因和驱动因素,关联系数为0.937;产业化结构多元化系数和人均GDP与能源消费量之间的关联度次之,灰色关联系数为分别为0.887和0.822。针对以上结论,探索河南省节能减排策略,为河南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的科学发展之路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碳折算系数法和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1990—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的人均直接碳排放、人均家庭间接碳排放和人均产业间接碳排放,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总碳排放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90—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人均间接碳排放在研究期内呈增长趋势,人均产业碳排放增长幅度最大且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大部分地区的人均直接碳排放增长较为缓慢;人均碳排放和总碳排放都呈显著增长趋势,人均碳排放的增长幅度宁夏>新疆>上海>浙江>青海>北京,甘肃最小,总碳排放增长幅度广东>浙江>山东>江苏>河北>上海,吉林最低;总碳排放在大部分年份呈正的空间相关性,整体上呈"M"形波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食物消费总碳排放存在高高型和低高型两种,且2000年及以后高高型稳定在上海、江苏、浙江地区。最后,本文依据实证结果对如何降低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Transport profoundly affects energy use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the tourism sector. The Wulingyuan Scenic Area (WSA), a natural heritage destination in China, is chosen for the case study.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of 10 types of tourism transportation modes at the destination a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using a bottom‐up approach for the period of 1979 to 2010. Scenarios were created to project the effects of single and multiple factors 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by tourism transportation during 2011‐2020. The results showed the following: (a) there is a large difference i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per capita and per kilometer per capita among the 10 vehicle modes; (b) the monthly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of tourism transportation differed significantly, the month with the highest (October) are respectively 6.8 and 4 times that of the lowest month (January); (c) the highest annual growth rate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are respectively as 32.16% and 27.98% during 1979‐2010; and (d) the amount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in the multiple factor scenarios are low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and single factor scenarios during 2011‐2020.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一次能源消费的统计数据,计算了四川省2000~2009年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结果表明:2000~2009年四川省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第二产业碳排放量的比重最大,并且增大趋势明显;2000~2009年四川省碳排放强度年平均下降率小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未能实现二氧化碳的绝对减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