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旅游宜居性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是旅游活动在乡村聚落空间中演化出的一种旅游业态,即在乡村空间进行的各类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最初发展是外有发达的城市经济群落,内容丰富的乡村民俗活动、特色的乡村农产果品、可口的乡村美食、个性鲜明的农业生产方式,借助这些内外因素,乡村推出了苗木花圃游、民俗观光游、水果采摘游、美食(土菜)品尝游、生产方式体验游等产品.然而,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必须有宜人的自然环境、宜居的住宿空间、便捷的休闲设施、宜游的乡间通道.通过对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乡村体验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宜居是其核心要素,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宜居理念的指导下,从气候、环境、绿化、安全、设施等要素出发,探析乡村旅游开发的路径,为乡村休闲度假这一高端旅游方式提供策略.  相似文献   

2.
如何打造、评价和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是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纵观国内外旅游竞争力和乡村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乡村旅游竞争力研究十分薄弱。以乡村旅游地为对象,提出城市、交通、风景区、资源型乡村旅游地4种不同类型的划分方法,在分析4种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地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依托型和交通依托型较宜适用的层次分析法(AHP)模型,景区依托型和资源依托型则较宜适用的“资源-市场”组合矩阵评价模型,以期为乡村旅游竞争力的打造和提升,为乡村旅游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发展乡村旅游历来被认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以四川省通江县王坪村的调研数据为基础,采用Eviews软件量化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验证人力资本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出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主要包括农户、政府和旅游企业,而这三大投资主体在各自约束条件下对乡村旅游人力资本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针对我国转型时期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夯实人才基础、扩展投资主体和提升企业动力三个方面提出了对人力资本投资主体进行激励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是新世纪我国农村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分析了皖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皖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加强引导,普查资源,科学规划;突出个性,塑造品牌,加强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工作;提升旅游产品功能,扩大旅游收益渠道;建章立制,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5.
两型乡村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理念,其功能有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创新旅游资源管理理念和体制,推动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环境友好和社区和谐.在分析两型乡村旅游内涵和功能的基础上,构建了对乡村旅游地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两型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评价的初始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SERVQUAL模型为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依据SERVQUAL模型的基本原理,结合乡村旅游的服务内容和特点,对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改进,指出应确立合理的旅游者预期,并从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产品特色与乡村性保持、社区参与、人才培训四个方面提高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目的地和产品的服务感知.  相似文献   

7.
从根本上讲,乡村旅游资源就是通常所指的乡村景观,分为乡村自然景观和乡村人文景观两大类,均是在社会历史长河的演化中逐步形成,并由人类的农事活动刻上了刀削斧凿的印迹.由于乡村幅员辽阔,各地旅游资源差异极大,因此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牢牢把握"乡村性"这一核心要素,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自身的优势,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同时,资源开发还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规范有序地进行.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其宝贵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和民俗传统等别具地方特色。通过充分的挖掘和合理的开发,以文化为基底,可有效推动西北特色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本研究以"凉州区羊下坝镇四沟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村规划"项目为对象,通过对武威地区现有旅游资源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了该地区本土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点,并根据资源的评级对四沟村的特色旅游进行可行性规划。提出"六位一体"的旅游开发模式将有效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更新升级,推动生态旅游发展,弘扬地方文化,发展乡村经济,旨在把四沟村建设成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和谐乡村。  相似文献   

9.
苏州市居民乡村旅游出游前对乡村旅游目的地感知信息来源以互联网居多,口碑效应影响明显;旅游动机以娱乐消遣,放松休闲居多.苏州居民对苏州乡村旅游的感知处在一般到满意这一区间,满意度不高.因此,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以满足城市居民乡村旅游需求;加快乡村旅游市场培育,推动城乡旅游互动发展;合理规划乡村旅游产业布局,提高居民乡村旅游满意度,是实现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剂,对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以1997—2017年"Web of Science TM核心合集"的相关论文为面板数据,对国际乡村旅游研究进行科学计量分析,以期把握国际前沿话题,探讨未来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结果表明:①国际乡村旅游的发文数量呈现出阶段性增长趋势,研究主要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发文作者群体较大。②高被引文献和关键节点文献主要出自该研究领域中的顶级期刊。③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运营与管理、影响因素、社区变化、生态保护等是乡村旅游研究的核心关键词,未来研究前沿将集中于乡村文化、景观、满意度、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为切入点,依据乡村旅游的内涵及发展现状,以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客源市场与区位3个一级指标构建乡村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乡村旅游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依据发展竞争力高低将31个城市分为最高、较高、中等、较弱、最弱五类。最后,从中心城市带动,做大做强客源市场;守护绿水青山,促进城乡协同发展;补齐发展短板,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旅游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景观生态法的彭州市湔江河谷乡村旅游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云  林果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7):650-653,F0004
通过分析现阶段彭州市湔江河谷地区开展乡村旅游的综合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应用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提出湔江河谷地区旅游发展的总体方向,进行生态景观要素布局,设计了三种景观斑块类型和二种景观廊道类型,构建了湔江河谷地区“一核、两轴、三叶、四区”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规划了旅游项目和景观,以期为湔江河谷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逐步深入,人们尤其是城市居民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时候,更倾向于那些远离城市喧嚣、贴近自然的地方,于是出现了新的旅游概念--乡村旅游.通常,乡村旅游被理解为是一种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旅游类型,它将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生态三者合为一体,以周边地带的农村自然景观、旅游、科普、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园区.   ……  相似文献   

14.
国内关于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发展政策、旅游资源、消费趋势、旅游产品等方面的因素而不断发展.从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角度,着重对我国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的理论框架、动力机制类型、区域旅游发展动力机制以及相关的案例进行述评,并结合当前我国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的趋势和重点,对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发展的居民社区参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区参与是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之一,多种因素对社区充分参与产生了影响.通过对宏村等四个乡村旅游地的实证研究表明,文化归属、利益分配、效益认同、组织需求、政策支持、参与能力等六个因素是居民参与的主要影响因素,文化归属感是居民社区参与的首要影响因素;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应从制度上肃清障碍、提供合理的参与渠道、开展必要的居民培训,居民要加强自身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升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同质化发展问题明显。以甘肃会宁县乡村旅游为例,在对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查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对游客的乡村旅游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67. 4%的游客愿意去会宁县乡村旅游。教育程度、旅游频率、可支配收入、网络信息、亲朋好友、企业宣传、餐饮服务、住宿服务、交通条件、卫生条件和景点环境与游客乡村旅游意愿呈正相关;旅游经验、产品价格与游客乡村旅游意愿呈负相关。在问卷调查和相关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旨在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乡村居民作为乡村发展的主体,其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提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地居民公民意识的研究涉及较少,能测量的量表更是少见。以乡村旅游地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回顾和半结构化访谈,提炼出乡村旅游地居民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及结构维度;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问卷预调研等方式确定居民公民意识的初始量表,并对安徽宏村、湖南张谷英村和靖港古镇3个乡村旅游地所在居民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地居民公民意识量表由主体意识、法律意识和公共意识3个维度,共10个测项构成,量表的信效度俱佳。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国土“三生空间”最终服务于人全面发展的目标而提出乡村四生空间,构建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自然断点法方法剖析了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上呈“长期上升—短期下降”的变化特征,区域间、省市间发展水平差距存在扩大趋势。(2)长江经济带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表现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东西陡峭,南北亦陡”的空间趋势特征,同时出现高水平区在下游集聚、低水平区在上游集聚的空间格局。(3)长江经济带11省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可划分为稳步提升型、类型维持型和交替变化型三类。(4)基于因子—因素的逻辑,构建了创新水平、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文化单因素以及双因素协同作为驱动源、四生空间优化作为传导过程的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9.
黟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经济地位突出,但与打造"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的目标尚有距离.在分析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从产品体系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环境保护和旅游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黟县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背景下受旅游要素驱动,传统村落乡村特性出现主动或被动地解构、重构,乡村性作为表征该类村落存在的核心要义,其强化、弱化会加速村落振兴、衰亡。为此亟需对其展开综合探究,积极引导其良性延续、传承,助力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可持续。本文以湖南省西部地区典型传统村落为例,基于共同体理论,根据乡村振兴总要求从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4个层面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性共同体重塑理论框架,以此推动各乡村性要素系统重塑。结果表明:(1)共同体视角下,旅游型传统村落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乡村要素在乡土空间孕育衍生,随着村落发展不断变革衍化又反馈于乡村性建设,其中生态是基础,经济是支撑,文化是核心,社会是基底,共同推动村落开发和乡村性保护传承。(2)因自然资源、人文禀赋及旅游资本介入程度不一,该类地区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要素对乡村性重塑的作用强度和方向均不同,致使乡村性表征及演化过程差异显著。(3)以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为标杆衡量乡村性发展程度,结合区域特性这一核心竞争力,从现状问题、保护对策和建设目标等方面构建旅游型传统村落乡村性重塑实践过程,形成传统村落乡村性保护传承和旅游可持续的一般规律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