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农地整理对农户农地资本投入行为的影响。首先通过农地整理对农户农业生产投入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提出了理论假设,然后以3个县(市、区)的185份农地整理区域农户抽样调查数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农地整理对农户农地资本投入(流动资本和农业机械投入)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农地整理对农户私人投入同时具有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表现在农地整理对农户私人不同要素投入的影响存在差异:与公共投入呈互补关系的私人投入提高,与公共投入呈替代关系的私人投入降低;(2)各因素在流动资本投入和农业机械投入之间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3)各因素在流动资本投入和农业机械投入内部的作用大小有明显差异;(4)农地整理这一公共投入对农户私人投入的挤出效应大于挤入效应,而挤出效应主要体现在农户的流动资本投入上。调查亦发现农地整理对农户农业机械投入的现状影响并不显著,对其投入意愿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生态资本运营价值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资本运营是一种通过对生态资本使用价值的有效运用,实现生态资本长期收益整体最大化而进行的活动.本文从生态资本的形成过程入手,阐述了生态资本运营的内涵与运营机理,分析了生态资本运营中的价值缺失、现行的生态环境政策与措施错位,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严重生态危机等问题,辨析了生态资本运营中的生态要素认识误区,在此基础上,从生态效用价值取向、生态要素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以及文化价值取向等方面,对生态资本运营的价值取向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必须树立全民性的生态资本理念,注重生态资本运营价值取向中的生存权、发展权与生态环境权之间协调发展,走生态资本运营价值取向倡导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道路,以维持生态资本存量非减性,实现生态资本良性运营,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健康远行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生态资本运营机制:基于绿色发展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资本是一种重要的资本形态,要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必须重视生态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健全生态资本运营机制,促进生态资本的良性运营,以维持生态资本存量的非减性。本研究在全球绿色转型与绿色发展背景下,采用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分析方法,探讨如何突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出建立健全生态资本运营机制的基本构想和分析框架。本研究认为,生态资本运营的内核和目标与绿色发展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完善的生态资本运营机制框架体系应包括生态资本运营的积累机制、转换机制、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积累机制"是一般资本运营所具备的步骤,"转换机制"是生态资本运营特有的步骤和内在过程,正是生态资本运营的特殊性,同时需要建立健全"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这是生态资本运营的外在保障措施。因此,要充分调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生态资本运营的积极性,促进生态资本的可持续利用,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地整理对农户农地固定资本投入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地整理是政府农村公共投入的一种,农户的农地固定资本投入是农户的私人投资,研究农地整理对农户农地固定资本投入的投入效应将为农地整理的有效实施和促进农业机械化提供理论依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农户调查数据,分别运用Tobit和Logit模型,分析了农地整理变量对农户农地固定资本投入的现状和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农地整理的满意程度对农户农地固定资本投入有正向影响;农户参与农地整理的意愿对农户农地固定资本投入意愿有正向作用;农地整理对农户农地固定资本投入的意愿比农户农地固定资本投入现状影响更为明显。因此,需要提高农地整理的质量,确保农地整理的实施;应该完善农户参与农地整理的机制,提高农户参与农地整理项目的意识和程度,充分保障农民权益;在农地整理项目实施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克服农业机械化的障碍,从而推动农户发展农业机械化。  相似文献   

5.
农地整理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是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但我国的农地整理效率亟待提高。在农地整理项目实施中,村组干部是地方政府与农民的共同代理人。本文运用共同代理模型从理论上进行推演,认为在委托人利益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委托代理双方利益达到次优均衡;而当委托人利益目标发生背离时,共同代理人的行为出现偏差,农地整理项目的效率降低。并通过多元定序变量回归分析,基于湖北省调查数据证明该理论推导。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农民评价农地整理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农民身份、项目的规划设计与施工质量、农民的农地整理参与程度及对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研究结果说明,地方政府与农民在农地整理中的利益目标不一致,属于异质的委托人,且两者地位悬殊,地方政府属于强势委托人,而农民则是弱势委托人。作为共同代理人的村组干部在利益抉择中会选择与强势的地方政府合作,并进行利益合谋,最终导致农地整理工程质量低下。研究结论如下:1打破现有农地整理中的共同代理关系,促使地方政府转变职能,强化其代理服务意识,与农民组成利益一致的同质委托人,避免共同代理人与强势委托人的利益共谋,从而提高委托代理效率。2构建完善的农民参与体系,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并将农民的有效参与作为农地整理后评价的重要指标,促进地方政府履行应有职责。3建立健全农地整理项目的社会监督制度,尤其是强化项目区农民的社会监督力量,有利于显化代理人投入和行为,减少道德风险,提高农地整理效率。  相似文献   

6.
针对农地生态承载力缺乏统一的概念和计量模型等问题,提出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农地生态承载力概念。构建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建立生态承载力计量模型,给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的确定方法。以淮安市为研究区域,建立了适合该区域的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和评价标准,并对淮安市1996—2004以及规划年的生态承载力水平进行评价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淮安市农地生态承载力水平仍处于健康状态且不断提高。其中,生态弹性水平一直维持在非常健康状态,人类活动潜力逐步由亚健康状态过渡到健康状态,资源承载力水平则不断下降。以后应加强对农地生态承载力各指标进行优化,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区域农地生态承载力压力,提高农地生态承载力水平。  相似文献   

7.
农地整理项目实施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项目区的广大农民。农民对农地整理项目的支持、关注和参与行动都会对农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农民参与行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湖北省5个县区7个农地整理项目农民参与问卷调查数据,本文利用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农地整理项目农民参与行为的理论模型,并分析了农地整理项目农民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知觉都对农地整理项目农民参与行为意向有显著影响;行为控制知觉对行为态度有显著影响;主观规范对行为控制知觉有显著影响;行为态度在行为控制知觉对行为意向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行为控制知觉在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因此,要加强对农民的农地整理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制定农民参与农地整理的程序化政策,使参与活动有制度保障;营造农民积极参与的氛围;实行项目信息全公开制度,减少农民参与的障碍。  相似文献   

8.
“结构—行为—绩效”框架下农地整理的管护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农地整理建后管护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开发了农民满意度绩效量表,引入新制度经济学领域"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构建农地整理建后管护的"组织结构—管护行为—管护绩效"的分析框架。以湖北省赤壁市黄盖湖农场和嘉鱼县潘家湾镇为研究区域开展实证研究,通过比率标度法和熵权法生成绩效测度的组合权重并得到满意度绩效,运用调查数据检验建后管护的组织结构和管护行为对管护绩效的影响机理,分析组织结构的工作职能、成长机制以及管护行为中的集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受访农民对农地整理的管护绩效评价接近于"一般",企业管护模式下黄盖湖农场和集体管护模式下潘家湾镇的管护绩效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表征管护组织持续发展状态、内部结构完善程度的组织结构类变量以及表征管护资金投入、受益农民群体参与程度的管护行为类变量是显著影响管护绩效的解释变量;黄盖湖农场企业化经营的组织结构、潘家湾镇的综合治理改革以及受到县级财政专项支持等外部要素是造成农地整理管护绩效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验证了农地整理建后管护SCP分析框架的有效性,为提升农地整理管护绩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农民投资意愿及额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资金筹措是保障后期管护效果的重要前提。利用武汉城市圈5个县区390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受访农民对后期管护的认知状况和投资意愿,采用Logistic模型对农民参与后期管护投资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分析支付意愿分布,测算受访农民的平均支付意愿额度。研究结果表明,村干部身份、农业劳动力数量、家庭人均收入、耕地经营规模、非农收入比例、对后期管护工作内容的认知水平6个因素显著影响农户参与后期管护投资的意愿;研究区农户投资后期管护的年平均支付意愿金额为219.62元/户,7个农地整理区的农户投资后期管护的支付意愿总额数量可观。最后,提出要重视村干部的带头作用,培训农民提高其人力资本,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鼓励耕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而筹措管护资金则必须同时考虑农民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  相似文献   

10.
农地流转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从农户农地流转的内源与外源式约束出发,分析农户生计资本与要素流动决策对农地流转参与的影响,利用CFPS调查数据采用MVP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户生计资本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以及其他生计要素配置行为对农地流转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与金融资本能够促进农地转入,抑制农地转出;人力资本会促进农户转出土地,抑制农地转入;社会资本对农地转入与转出均有正向影响.(2)自然与物质资本会抑制劳动力转移,而人力、金融与社会资本均促进农户劳动力转移;自然与社会资本抑制农户购买机械服务,而人力、物质与金融资本会促进农户购买机械服务.(3)农户农地流转行为除了受到自身生计资本的约束外,还受到家庭其他生计要素配置行为的影响,农户劳动力转移会促进农户转出农地,抑制农地转入;农户购买机械化服务会抑制农地转出,促进农户转入.最后,从健全农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提高农户生计资本,完善相关要素市场等方面提出政策启示,以提高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  相似文献   

11.
水是生命之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生态资本化运营是水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的重要基础与支撑条件.本文指出水资源价值实现和增值的关键是水资源生态资本化运营,水资源生态资本化运营的前提条件是水资源生态资产,水资源生态资本化运营的约束条件是生态水权,水资源生态资本化运营的支持条件是生态资本技术,水资源生态资本化运营的保障条件是生态资本市场;并从水资源生态资产评估、水资源生态产权制度建设、水资源生态资本技术内生化创新及水资源生态资本市场培育等方面探讨了水资源生态资本化运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开发区是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本文基于江苏省开发区典型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测算了全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潜力,并结合江苏省资源禀赋特点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剖析了理论潜力实现的可能性及途径。结果表明,江苏省开发区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集约利用理论潜力分别为261km^2和1069km^2;若能在劳动生产率和工业用地容积率等方面有所作为的话,江苏省开发区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集约利用现实潜力将分别达210km^2和869km^2。这主要通过注重开发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软硬件环境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开发区的用地门槛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绿水是流域内对植物和生态有积极作用的水量,是通过蒸散发流向大气圈的水汽流.绿水概念的提出有助于强化人类对自然界生态需水的重税.论文分析了大尺度水文循环中绿水流的影响因素,阐述了绿水资源对维持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积极意义.论文以土地整理过程为研究对象,按照水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要求,构建符合土地整理特点的蓝绿水资源配置模型.模型综合考虑了蓝绿水生成机理、区域水权配置原则、上下游水量传输规律及区域水量配置方法等关键技术.最后以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汪集街孔埠新农村试点土地整理工程为实例,对该区域蓝绿水配置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理中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影响区域耕地结构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而改变区域蓝水和绿水配置权值,实施区域内的人胜村、姚堤村、程山村的蓝绿水配置水量分别增加74 799 m<'3>/a、779 m<'3>/a、21 539 m<'3>/a,而堤围村、吴河村则分别减少了14 372 m<'3>/a、12 745 m<'3>/a.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理立项决策的属性约简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理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耕地、道路、林网、居民点、水利设施等进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覆被的行为。土地整理立项决策是土地整理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决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对象属性过于复杂的特点,论文通过二元关系理论刻画了评价对象不依赖于连通性的重要特征,并以此构建其格序结构。提出了采用属性约简的方法分析优势关系,基于优势基和差异度的概念逐步简化决策规则,判断约简前后格序结构的相对贴近程度和约简规则的合理性。论文最后以东南沿海区及黄土高原区典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根据"市场与社会需求程度"、"技术可行性"、"建设规模合理性"、"项目效益"等指标,对其立项合理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属性约简结果可视为最初格序结构的一个线性扩张,是评价集合中的部分不可比元素在其偏好决策空间中的一个投影形式,其形成反映了属性约简规则的逐阶段选择过程,体现了决策者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背景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取数理统计和重心模型法分析1998~2017年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的时空分异特征;基于整治强度、整治潜力和整治难度等土地整治实施的核心指标,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综合评判1998~2017年湖北省土地整治实施的协调性。结果表明:(1)1998~2017年湖北省土地整治总体呈现出上升的发展态势,投资规模、建设规模、新增耕地规模和项目数量均表现为先快速增长后有所回落最后趋于平稳的特点,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鄂中平原地区高,鄂东和鄂西地区较低的格局特征。(2)1998~2017年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各实施要素的重心均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并在天门市-钟祥市-京山县一带呈波动式变化。(3)1998~2017年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协调度呈现低度耦合协调、中度耦合协调和高度耦合协调3种状态,低度耦合协调状态主要集中在鄂北和鄂东低丘岗地区,高度耦合协调状态主要分布在鄂中平原地区,中度耦合协调状态分布较广,全省范围内均有覆盖。对区域土地整治项目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实施协调性研究可为新时期我国统筹区域土地整治事业发展及实施差别化管控策略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由予工业化发生的时间、背豢、速度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环境、人口问题呈现出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特点.从人口学角度分析,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人口红利型经济期缩短、人口红利泡沫、人口红利期与实际抚养系数大的矛盾交织等。发展中国家具有的压缩性特征使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出现了新特征.其中分析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对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认为引起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经济学根源是:①现代化的产业结构的要求与劳动力现代科学素质普遍低下不相适应;②生产性消费的盲目跟进;③对西方理论的“非本土化”借用。创造“一百英镑技术”型经济模式是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保持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light of th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existing on the issue since its appearance and establishment as an ideal to lead humanity’s line of progress. Within these interpretations, a characteristic generation of diverse debates can be appreciated, arising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cademic as well as ideological, aiming at describing, clarifying and determining their conceptual reach. Based on these facts a model of categorization for these debates has developed, a model in which interpretations generated o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re catalogued into four realms: conceptual, contextual, academic and geopolitical.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se four areas of debate, as well as the recogni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interpretations existing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reflection of the intrinsic complexity of the phenomena, which affect the natural and social world, both at the local and global level. The analysis of this complexity is based on the subjectivity, which is inherent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phenomena, with permanent reference to the cultural context from which the diverse discourses were structured. This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state-of-the-art controversy concerning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an articulatory axis reveals t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epistemological models, which can give a new direction to scientific research. From these new model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holistic character of reality, the subjective and the objective must be integrated in the generation of knowledge, which contributes usefully to the unceasing reconstruction of our world-(view). Readers should send their comments on this paper to: BhaskarNath@aol.com within 3 months of publication of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农地整治措施对土壤细菌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农地整治措施下土壤细菌多样性与种群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从细菌多样性来看,实施农地整治的样点土壤细菌多样性显著提高;(2)从细菌种群结构来看,实施田块归并、平整土地、筑造沟渠以及土壤培肥等措施有效提高了甲基暖菌属(Methylocaldum)、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脱硫线菌属(Desulfonema)等有益菌属的丰度;(3)通过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酸碱度、铜和铅含量是影响农地整治区土壤细菌多样性与结构的重要因素。该研究证实了农地整治对提高土壤细菌多样性和改善土壤质量的重要作用,也为农地整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