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杨秋格  高峰  吴鹏 《灾害学》2011,(4):116-121
研究了物联网技术在地震救灾中的应用。在体系结构设计中主要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自组网技术、数据采集与灾情分析软件、多源信息融合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构造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信息处理平台,在此基础上组建一个地震监测、预警及救灾部署控制中心,并实现信息处理平台与城市基础设施的互连接口。最终,在地震救灾中能够利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为控制中心实现决策和指挥提供科学、高效的服务。  相似文献   

2.
制约地震紧急救灾效果的关键因素与改进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清林  高建国 《灾害学》2005,20(3):48-52
紧急救灾是减轻地震人员伤亡的重要措施.震后半小时内、第1天、第2、3天救出人员的存活率明显不同,分别把这3个时段称为地震紧急救灾的第1、第2、第3有效时间.决定救出时间的第1因素为救灾队伍到达现场的时间,第2因素为救灾技术.但因"第2因素"最终还需依赖"第1因素"才能发挥作用,所以"第1因素"最为关键."第1因素"的第1制约条件为救援者与现场的距离;第2制约为交通条件与救灾调度、交通管理技术,第3制约为救灾指挥与实施者的反应速度与反应能力.且救出时间的第1与第2决定因素都受动力、物质、环境条件的制约.因此,应结合救灾调度设计,有重点地强化交通网、水、电、等生命线工程;科学地定点储备城市救灾物质、设备与技术力量;增强居民的防灾、救灾意识与技术能力;防止次生灾害危险源可能造成的破坏;加强指挥机构的应急反应能力与决策合理性;减小决策失误风险;实施救灾指挥预备.  相似文献   

3.
高娜  聂高众 《灾害学》2015,(2):158-161
地震应急救灾效能是不同救援队震后救灾效果的最直接反映,救援队伍到达灾区的时间长短是影响救灾效能的最直接因素。该文首先分析了地震救援中被埋压人员的存活率问题,并将震后的救援力量分为三组:当地民众自救互救能力,当地及灾区周边的军队、武警、消防官兵的救援能力和地震专业救援队的救援能力,探讨了这三组救援队在地震救援过程中的救灾效能,及地震灾区的气温对救灾效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震后救灾宣传尤其是有关震情的宣传报道与社会的稳定关系极大。本文以常熟地震为例,通过对该次地震救灾宣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剖析,提出了今后江苏救灾宣传中应注意把握好宣传的政策性、快速性、组织性、协调性、真实性、针对性及二重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地震报告死亡人数与震后时间关系的角度来定义救灾效率;研究了近20年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震级大、伤亡严重、破坏性极大的34个地震。采用多元素分析法,探讨了地震救灾效率与死亡人数、地震震级、烈度、人均GDP、人口密度以及最大救灾效率发生的时刻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死亡人数是影响救灾效率的最主要的因素,随着死亡人数的增加,救灾效率会越低;震级以及最大救灾效率发生时刻与救灾效率之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震区的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对救灾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比较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发现玉树地震的人均救灾效率较汶川地震有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6.
地震应急救灾与人员伤亡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讨论了近十年来城市型地震顺应急救灾和减少人员伤亡方面的新经验与新启示;和者们给出的地震人员伤亡旨烤和伤亡状态函数的概念,研究了应急救灾害行动与伤亡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紧急地震救灾期往往来不及优选通往现场的最短路径,由于地震破坏城市的交通系统,改变其可通行性,震前又不能按照静态的最短路算法进行设计。因此,本文在进行路径可通行性破坏概率预测与控制的基础上,给出了为重点救灾目标设计最佳安全度最短路径的图与网络算法  相似文献   

8.
城市震后救灾系统救灾决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论述了震后救灾系统模型及评估方法,采用Monte Carlo模拟和最优化技术理论,建立了城市震后救灾、救护、运输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和以失效概率为控制参数的最佳路径优化方法,并以某城市网络系统为例通过分析研究,给出了震后救灾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曼  武宾霞  叶涛  史培军 《灾害学》2013,(1):153-159
在中国,由民政部门提供救灾专项资金是救灾的一项重要手段。民政救灾资金的实际支出与当年自然灾害的多寡、灾情的严重程度相关,进行当年预算时往往难以确定其具体额度。以1985-2009年全国救灾数据和灾情数据为基础,对除民政救灾储备与冬令春荒救助资金以外的历年救灾支出进行了统计建模,估计了在2009年的人口基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年度民政救灾数量需求(实物单位)。通过设置不同的救灾标准情景,模拟了不同情景下中国民政救灾资金年度总需求。结果表明,在不同标准下,年度民政救灾资金的平均需求为157.9~477.1亿元。本研究估计的结果可为民政和财政部门制定有关预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瑛  邹振华  王宇渠 《灾害学》2014,(1):162-166
通过查阅美国FEMA志愿者管理条例及俄勒冈州救灾捐赠工作的系列法律、政策,对美国救灾捐赠工作的具体程序、各方角色进行了介绍,总结了美国救灾捐赠的主要特点为:美国救灾捐赠作为公益慈善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救灾捐赠工作由各个民间志愿者组织开展完成,这些组织之间的协调工作由VOAD完成。美国各级政府,主要是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参与救灾捐赠的一些辅助决策、协调工作。  相似文献   

11.
灾害救助评估是一种辅助决策工具,收集和分析灾害及灾害救助信息,为灾害救助活动的决策、规划和控制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其内涵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评估灾害对社会产生的影响;②灾害应急抢险需求与方案优化;③救助资源可获得性;④促进和加速灾后恢复与区域发展的可行性。灾害救助过程包括规划、数据收集与调查、分析与解读、趋势预测、辅助决策、灾害监测等6个环节。灾害救助评估内容按照灾害救助阶段总体分为应急快速评估和灾后详细评估两大类。其中,应急快速评估主要侧重于灾情和应急救助需求,是灾害救助评估的传统研究领域,为应急抢险和受灾人口基本生活保障提供信息支持;灾后详细评估则主要用于全面分析灾害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为灾后恢复与重建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王绍玉  黄星 《灾害学》2012,(4):51-54,59
针对堰塞湖减灾群决策信息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为解决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属性指标及专家之间存在的相互关联群决策问题,综合运用直觉模糊集理论、海明距离原理和熵权理论,将直觉模糊距离群决策方法运用到堰塞湖减灾决策过程中。工程实例研究表明,运用直觉模糊距离法决策出的最优方案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和敏感性,增强了决策的客观性、科学性,能为堰塞湖减灾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然灾害备灾能力评价与地域划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阐述了自然灾害发生之前,备灾响应能力评价的指标选择、指标模型的建立和地域划分;厘定了救灾物资的分类体系;基于救灾物资救助等级的划分程序,提出了国家主要灾种和救灾物资的救助评价等级及其地域划分.救灾物资的救助地域划分,不仅可以为国家不同自然灾害救灾物资代储类型和数量的地域匹配提供依据,而且可以为灾害救助区划服务,特别是为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提供物资保障,从而达到有效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Environmental Hazards》2013,12(5):383-399
ABSTRACT

Natural disasters have serious negative consequences for China and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n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disaster relief system.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how to restructure and optimise China’s disaster relief system.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four main channels through which relief funds are currently distributed in China while also examining the relative share of relief funds directed through each channel. The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relief channels are compared. Finally, suggestions for how China can reduce the negative 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s of natural disasters by restructuring and optimising its current disaster relief system are provided. The paper presents several main findings. Currently, government-channelled fund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of disaster relief in China. However, the actual ratio of relief funds from the government to the total amount of losses and the ratio of relief funds from the four channels added together are both very low.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role of commercial insurance in disaster relief is far from sufficient. Importantly, suggestions are also provided on how to restructure the system and on the relative role that each of these channels should play in China’s disaster relief system.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2004年日本新瀉中越地震及其余震的概况、震源机制和地震发生的特点,描述了普通民宅、大型公共设施、生命线工程和农林畜牧业的震害情况及震后日本政府的紧急救援措施,初步总结了抗震救灾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今后这方面的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金宝森  吴吉东 《灾害学》2012,(4):114-116,121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象灾害发生的频次增多且造成的影响不断加重,气象灾害的管理已成为国家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气象灾害标准体系建设的完备性,对于气象灾害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气象灾害标准体系框架,搜集国家气象相关权威部门标准委员会门户网站公布的气象灾害相关标准库,并分析了气象灾害减灾救灾标准体系在专业、门类和层次三个维度的完备性。最终指出了气象灾害减灾救灾标准体系存在的不足,进而给出了减灾救灾标准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谷人旭 《灾害学》2000,15(2):86-9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防灾救灾物资也同样需要通过市场配置,而不是通过计划调拔。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迫切需要研究并适应灾害特点,迅速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防灾救灾物资市场体系,变政府开发为市场开发,逐步使企业发展成为防灾救灾物资市场开发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有偿救灾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卫东  彭子成 《灾害学》1996,11(2):15-18
从人们的救灾心理和救灾行为的经济学特点入手,探讨了有偿救灾对于保证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使防灾减灾最终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从而逐步减少灾害的现实意义。指出在我国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积极发展有偿救灾,使之逐步成为主要的灾害救助形式,并且提出了建立政府救灾基金,建立救灾公积金,以及鼓励企业以联合经营形式对受灾企业进行救助等有偿救灾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