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家先  张西霞 《灾害学》2004,19(4):46-50
本文从自然环境、水工程现状、水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安徽省旱灾的成因,并提出了抗旱减灾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Thom.  FH 孙昭民 《灾害学》1994,9(3):91-94
本文系统分析和总结了美国在洪泛平原管理中的经验教训,研究了减灾措施、行为反应及国家长期减灾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从综合的角度提出了统一的国家减灾计划。  相似文献   

3.
基于网格GIS的安徽省旱涝组合风险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自然灾害风险形成原理,综合考虑安徽省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承载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选取指标,利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熵组合权重法以及加权综合评价法建立安徽省旱灾风险指数和涝灾风险指数评价模型。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格网GIS技术绘制出安徽省旱涝组合风险区划图。研究发现,安徽省西北部、中部旱涝组合风险较高,西南部和东北部旱涝组合灾害风险较低,这与安徽省旱、涝灾害历史资料基本吻合,该研究结果可以作为安徽省旱涝综合灾害管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以及所获得的新认识,包括将研究由单类推向综合。提出自然灾害系统和灾害科学体系的新观念,探索自然灾害综合预报,加强灾害社会属性的研究;提出分区减灾、分级减灾的对策,倡导开展减灾系统工程,将减灾纳入可持续发展系列建立减灾管理系统,推动减灾社会化与产业化等。对21世纪自然灾害综合研究进行了展望,认为其基本指导思想应为从自然灾害系统研究扩展为环境-灾害系统研究。同时提出了减灾能力评估、综合区划、灾后重建统筹规划等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面向21世纪的上海城市综合减灾管理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管理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综合减灾体系目前尚不够完善,城市抗灾能力仍较薄弱,本文通过对国外大城市减灾管理模式的比较和研究,分析了目前沆减灾管理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上海市综合减灾管理模式框架和由目前灾害管理模式向理想模式过渡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大城市防灾减灾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翟永梅  韩新  沈祖炎 《灾害学》2002,17(1):62-69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管理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综合减灾体系目前尚不够完善,城市抗灾能力仍较薄弱。本文通过对国外大城市减灾管理模式的比较和研究,分析了目前上海市减灾管理模式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改进目前上海市灾害管理模式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五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作者曾分别于1991、1996、2002和2005年发表了关于灾害研究理论与实践的4篇文章,对灾害系统的性质、动力学机制、综合减灾范式,以及灾害科学体系等进行了探讨.在前4篇文章的基础上,就当前国际上灾害风险综合研究的趋势、应对巨灾行动,以及防范巨灾风险和加强综合减灾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阐述了对"区域灾害系统"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可划分类型与多级区划体系"本质的认识;区分了"多灾种叠加"与"灾害链"损失评估的差异;论证了"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结构、功能,及结构与功能优化模式";构建了由灾害科学、应急技术和风险管理共同组成的"灾害风险科学"学科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综合减灾,防范巨灾风险已成为区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这一措施与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以及低碳经济模式的建立,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减灾防灾投入不断加强,水利减灾措施对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2011年中央进一步强调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作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加大水利投资,新一轮的水利建设正在全国全面展开。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水利综合减灾措施的作用,合理地进行投入,科学配置各种水利减灾资源,必须了解和掌握灾害承受体如水库、堤防等的承灾能力状况,以指导我们合理安排水利减灾投入。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个减灾措施的效果进行了排序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对今后投入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WebGIS的城市泥石流数字减灾系统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洪江  唐川  韩用顺 《灾害学》2006,21(3):10-14
基于WEBGIS的城市泥石流数字减灾系统是实现泥石流非工程减灾的重要措施,依托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进行城市泥石流数字减灾WEBGIS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对城市泥石流的减灾与防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系统包括城市环境信息、城市经济信息、泥石流基础信息、泥石流灾害评价、泥石流综合防灾规划、相关论文著作及软件与数据下载七个功能模块,实现了基础信息管理、灾害评价、防灾规划和信息服务等泥石流数字防灾减灾功能,系统依托ARCIMS、JAVA、ARCXML技术进行设计与开发,并在云南东川城区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实现了系统本阶段设计目标,表明WebGIS在城市泥石流防减灾方面广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厘清京津冀地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空间格局,优化地区防灾和减灾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以京津冀地区1 275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和计量方法,对京津冀地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呈集聚型分布,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差异较大,从市域尺度看,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天津市和石家庄市;从地理区域来看,主要分布在京津地区、冀中地区等区域;核密度分析显示京津冀地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空间分布上有3个高密度地区,其中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一带最为明显;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空间分布的全局莫兰指数表明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京津冀地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空间格局主要受到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影响,受政策因素和灾害风险因素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研究:定位、理念与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一行  刘兴业 《灾害学》2019,(4):172-175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发布了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文件,实施了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重大改革举措。落实防灾减灾救灾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契合国家发展改革的现实需要,应加紧推进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的定位是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法、应急管理的特别法、公共安全的支撑法。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应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风险防范理念、综合防治理念、权利保护理念的基础上,确立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危险区避让及搬迁转移、自然灾害科普、自然灾害防治社会参与、自然灾害保险等制度,为推进我国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2.
电力工业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正旭 《灾害学》2001,16(3):54-58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给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也给电力系统带来极大危害,文中以大量典型灾阐述了危害电力系统的各种自然灾害及其特点,并结合电力行业实际,提出灾害减灾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以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促进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顺兵  郑景云 《灾害学》2005,20(4):97-100
全球气候变化将导致一些地区自然灾害加剧,并将影响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区域减灾建设,及早采取相应措施,是适应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明智选择.鉴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不同区域采取的对策也有所区别.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分析了该区域自然灾害的类型、历史时期和现在灾害的特点、发生规律及其原因,并根据该区域未来的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提出了一些需要及早实施的战略性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4.
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是目前国际上防灾减灾和灾害管理较先进的措施和模式,是针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全灾害的管理,是贯穿于灾害管理全过程,集中于灾害风险和承灾体脆弱性分析并强调多层面、多元化和多学科参与合作的全面整合的灾害管理模式。介绍了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概念和本质,探讨了综合自然灾害管理的基本理论、对策及其实施过程和实施战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实施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建议,为强化和推动我国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通常表现在多个方面,为了客观、全面地评估自然灾害,需要综合考虑多种灾情因素,最终才能得到灾害的总体评估结果。综合灾情指数(SDI)是对一系列灾情评价因子进行归一化、加权求和,这样得到的定量化的灾害评估指数,能够综合反映灾情信息。阐述了具有通用性的综合灾情指数,并设计开发了综合灾情指数工具,该工具包括评价因子、设置权重、规范化灾情指数和综合灾情指数4个模块。以汶川地震为例,利用综合灾情指数工具,对地震重灾区的灾害强度进行了综合评估。通过分析评估结果,综合灾情指数的分布真实地反映了受灾的严重程度,显示出该工具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防灾减灾立法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是自然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为突发事件灾害普遍、灾情严重的国家。灾害已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公众的安全。要把防灾减灾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为此,必须长远规划和全面制定中国的防灾减灾立法体系,以适应21世纪中国减灾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本文就编制中国防灾减灾立法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及方案的框架设想全面提出研讨建议。  相似文献   

17.
广西沿江重镇洪灾特点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令锋 《灾害学》1997,12(4):75-79
阐述了广西沿江重镇洪灾的主要特点:暴雨强度大、洪水灾发性强、抗灾能力低,探讨了致灾的成因;指出了防洪减灾的主要对策是强调工程与非工程防洪措施相结合,建立全流域综合防洪体系及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试析洪水灾害增长的社会因素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自然灾害的本质属性是社会问题。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以至防洪工程的兴建都影响以至增大灾害的损失。因此,减轻洪水灾害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尽可能控制自然态洪水的泛滥,另一方面则应调整社会的发展布局、有关的对策和实践活动以适应洪水。我国的防洪方针应进一步从单纯注重调动工程手段去控制洪水,向工程与非工程防洪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动员全社会投入,从而有效地提高防洪减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提出灾害的双重属性概念,是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中的重要理论进展之一,已被国家防洪减灾主管部门所采纳,被认为是防洪减灾方针转变的理论基础.作者总结了多年来的研究心得,论述了灾害双重属性概念的实质,以及它和工程与非工程相结合的减灾措施之异同.论述了这个科学概念系来源于我国传统治水理念和西方现代防洪减灾思想,并阐述了这一概念的科学和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