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目前我国近海隔震桥梁抗震设防标准的现状,通过引入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思想,建立近海隔震桥梁的抗震设防标准。将近海隔震桥梁按桥梁的使用功能、政治、经济的影响分为三个设防等级,通过定义三个设防水准,将多级设防思想应用到实践中。将桥梁结构划分为"五种"性态水平,结合各类桥梁相应的地震动水准建立12个结构最低性态目标,其中一级桥梁采用三水准设防,二、三级桥梁采用两水准设防;本文根据三类隔震桥梁的重要性建立抗震设计类别。结果表明采用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为我国近海隔震桥梁制定抗震设防标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标准的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与工程抗震设防标准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多级设防目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以结构抗震目标可靠度作为设防参数;讨论了影响结构目标可靠度的因素,建议通过对工程结构进行“投资——效益”分析制定结构最佳的抗震设防标准。  相似文献   

3.
王广军 《灾害学》1991,6(4):63-66
本文介绍了我国抗震设防的的目标和范围,并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了按抗震设防所建的建筑物、按设防标准加固的建筑物以及震后修复加固的建筑物,抗震能力皆有较大提高,效果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发布施行,标志着我国地震设防法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地震设防标准与抗震设计规范的统一和有机结合,使地震烈度区划能更好地直接服务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本文简要回顾了地震烈度区划图编制的发展过程,并着重说明了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的使用规定。最后还表述了对新编制区划图中江苏省部分的有关认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大量地震震例资料为基础,强调了Ⅵ度区重点地震设防的意义,并着重介绍了无锡市的抗震防灾规划专家评估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苗爱梅  陈康 《灾害学》2010,25(3):77-80
通过对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西安、成都地区(地震烈度为Ⅵ~Ⅶ度区)的高层建筑震害调查,以某小区震后建筑物非承重墙体裂缝为实例,给出了高层建筑震害易发生的部位和楼层,分析了非承重墙体裂缝产生的原因。震害调查表明:汶川地震中,在抗震设防烈度为Ⅵ~Ⅷ度区,当地震烈度为Ⅵ~Ⅶ度时,非承重墙抗震性能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提出了应对非承重墙体制定设防目标,且非承重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目标应与主体结构设防目标相适应,使建筑结构设计,对非承重墙的抗震设防有据可依,使灾后有可能对设计与施工的质量进行评估,通过有区别地加强非承重墙的抗震构造措施,减小建筑物的震害损失。  相似文献   

7.
正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8306《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是《防震减灾法》中规定的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土利用、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编制的依据。自1979年以来,当时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后来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构成了我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基础依据,结束了我国房屋建筑普遍不设防的历史。现行  相似文献   

8.
渤海PL19-3油田按美国有关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其抗震设防标准和地震动参数与我国有关技术规范相比均存在一定的差别。本文根据渤海及邻区的地震构造、地震活动环境的研究结果,以及工程场地的钻探资料、土动力参数测试结果,参照美国有关技术规范的方法,确定了PL19-3油田的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成果不但能满足该工程的抗震设计需要,也可供渤海海域其他工程参考,尤其是所得到的场地土动力学参数具有其特殊性和代表性。本工作将促进海洋工程的抗震技术规范和设防标准的研究,同时,也为未来开展海域地震区划工作积累了基础资料和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结构可靠度的PBSD抗震设防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抗震性能设计(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PBSD)的多级水准多目标设防,首先,依据结构可靠指标与验算点对应关系,推导出了基本变量的超越概率与目标可靠度、极限状态灵敏度系数的关系,完善了“等超概率原则”;其次,应用地震危险性分析、抗震目标可靠指标和“等超概率原则”,提出应用“多级设计可靠度”实现PBSD对不同重要性建筑、不同设计基准期的多级水准设防;最后,结合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给出了基于结构可靠度的PBSD抗震设防标准实用表格和公式。  相似文献   

10.
房屋建筑的震害矩阵计算与设防投资比确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包括两个内容:1研究了现有建筑的设防延伸率,给出了用设防延伸率计算震害矩阵的分析方法,并用框架、厂房的计算破坏比与包头西地震调查得到的破坏比进行了比较,二者基本吻合;2.通过咨询抗震设计专家,确定并给出了框架、砖结构、厂房的设防投资比。  相似文献   

11.
地震预报是人们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当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一个基本事实是 ,地震预报水平远远未达到实用化的阶段。无庸置疑的是 ,作出发布短临预报的决策 ,是防震减灾工作中一项难度最大的工作。它长期困扰着各国地震工作部门和政府行政部门。公开发布地震预报 ,主要考虑因素有 :短临地震预报能力 ,作短临预报需付出的代价 ,以及地震预报公开发布后将会取得的实际收益。对以上三个因素权衡得失 ,趋利避害 ,注重实际效果。如果我们将这三个因素用预报效益来联系 ,那么 ,预报效益则等于预报实际取得的收益与发布地震预报必须付出的代价之比。若比值大于 1,则可公开发布 ;如比值小于 1,则不宜公开发布 ;当比值接近 1时 ,需同时考虑预报意见的信度这个因素。我国不同地区由于其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密度、国土财富率相差甚大 ,因此在用上述三个因素作是否公开发布地震预报的抉择上显然其结论是不同的。本文认为 :1 5 5级以下地震 ,东部和西部直接经济损失 (人民币 )约为 8亿元和 2亿元 ,经济上公开发布代价远大于当地所取得的实际收益 ,人员伤亡不超过 10人。因此无论东、西部均不宜公开发布地震预报 ,我们将 5 5级地震定为公开发布预报的震级下限。2 对于 5 5级至 6 5级地震 ,我国东部地区的直接经济损  相似文献   

12.
中外大城市震灾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随机选取的8个发生在大城市的地震,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组,分别对其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以及震前准备、震后救援、致灾因素等管理措施进行了统计对比,并归纳出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何善康  汤泉 《灾害学》1994,9(3):62-66
本文就我国国情及各省、区城市的条件、震情的差异,将全国不同城市综合性地作了一个宏观分类。这对推行城市地震灾害综合防御工作将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4.
地震灾害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现阶段,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途径是在努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社会和地震科技队伍三方面的作用,坚持以预防为主,建立地震减灾工作体系,走综合减灾的道路。行使政府职能是地震减灾工作体系的中心环节,职能的行使以一级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为“边界”。但我国大陆地区已发生的大震和当前的重点监视防御区多分布于二省、三省或更多省市交界地区。突破行政区划,在地震活动区、危险区周围协调地开展监测、预报、宣传、防御工作是当前进行防震减灾战略布局所必需。地震科学发展的“跨”行政区划和政府行政职能的严格区划性的尖锐矛盾,有必要提出地震减灾中的区域联防问题,本文是有关这个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1989~2005年中国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高建国  贾燕 《灾害学》2006,21(1):91-97
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是地震应急的行动纲领。过去重“救”轻“防”,而且“救”的程序也缺少规范。地震应急预案将“防、抗、救一作了规范.对每个职能部门的应急工作都作了部署。全国地区(市)级颁布地震预案267个,县级颁布地震预案1603个。据不完全统计,1989-2005年,全国共计启动地震应急预案56次。其中,1989~1993年年均启动0.8次,1994-1998年2.2次,1999-2003年4.2次,2004~2005年10次。  相似文献   

16.
地震社会心理与防震减灾宣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文卫 《灾害学》2006,21(3):114-119
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以往研究结果,对社会公众对待有关地震事件的社会心理作了深入分析,并对新时期社会心理的时代特征作了初步探讨。综合上述分析,提出了防震减灾宣传工作首先要了解地震社会心理,并根据社会心理的时代特征进行创新的观点: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要针对不同层次人群的不同社会心理和需求,要注意同一人群不同地震时期的不同的社会心理,还要注意不同宣传形式的作用和效果。据此,提出了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时期的社会心理、结合形式多样和具有时代特征的不同的防震减灾宣传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地震灾情及其区域分异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以1949年以来的中国大陆地震及地震灾情数据为主要资料,在地震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中国地震灾情的特点,总结得出了中国大陆地震灾情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增大的时间分布规律。由此,运用区域灾害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中国地震灾害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地震灾害特点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致灾因子强度和承灾体的脆弱性共同决定了灾情的大小.中国农村乡镇发生地震的概率远远高于大中城市,西藏、新疆、云南、宁夏、青海、甘肃等西部农村乡镇是我国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地震灾害对农村乡镇造成的损失,主要是农村居民住房的破坏,约占总损失的80%以上;其它的20%损失中,又以农村水利工程的破坏损失为主.目前我国农村乡镇居民的住房仍以抗震性能较差的土木、砖木结构为主,开展农村住房地震保险、农村低息住房贷款并加强农村建房的监督管理,是降低农村地震风险、减轻农村地震灾害损失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为推进经济的可持续与跨越式发展,配合 “数字江苏” 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在 “数字江苏” 中建设防震减灾数字系统势在必行。 本文从防震减灾在可持续与跨越式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防震减灾数字系统的组成、 “数字江苏” 中如何包含防震减灾数字系统、防震减灾数字系统建设进程及展望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韩月鹏  高国英 《灾害学》1997,12(3):75-79
本文对伽师成丛发生强震的机因,伽师地震的预报以及地震灾害损失与应力场状态等给出了结果。并就伽师地区防震减灾对策和重建问题提出了讨论及具体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