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浅析昆明市酸雨污染状况及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昆明市区1998~2002年酸雨污染状况、酸雨分布及市区降水离子组分变化规律与特征的探讨,为昆明市区酸雨类型、分布和来源提供基础数据,并对控制和降低酸雨污染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酸雨研究现状   总被引:67,自引:7,他引:60  
中国酸雨区是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迫切需要科学有效的酸雨污染控制对策和措施,而及时总结酸雨研究现状是科学控制酸雨的重要基础. 综述了近年来中国酸雨的研究发展历程、空间分布特征、成因和控制对策的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中国降水化学组成仍属硫酸型,但正在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转变;南方酸雨区范围无明显变化,北方酸雨区继续扩展;强酸雨区范围为1994年以来最大,但酸度有所减弱;总体来看,与过去几年相比,2008年全国酸雨形势有所恶化. 最后对酸雨成因和控制对策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酸雨区主体位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近年来,酸雨区发生范围总体上呈扩大趋势,北方酸雨发生范围扩大明显。2003年北方城市安阳由于连日降雨,首次出现了酸雨。针对酸雨的发生,本文从大气污染状况、大气环流的影响、酸雨离子组分等方面对形成酸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合该市近十年的空气质量和降水情况的统计,分析了安阳市大气降水的变化情况,并针对空气污染现状,提出了防止酸雨再次发生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刘翀 《内蒙古环境科学》2013,(12):135-138,134
利用2008年至2012年蚌埠市区降水监测数据,综合分析蚌埠市区酸雨污染时空、季节、化学组分的变化特征、变化趋势及其成因,致酸前体物、气象因素等与酸雨污染的关系,同时针对蚌埠市区酸雨污染提出几点治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影响精确界定我国酸雨区空间分布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酸雨监测网的实测数据对影响精确界定我国酸雨区空间分布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首要影响因素是酸雨监测网的站点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可导致在同一插值与地统计方法下所获得的酸雨区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其次是选择正确、合适的空间插值方法及其相应参数的设置,反距离加权(IDW)插值法的重酸雨区分布比克里格(Kriging)插值法多而广;最后是精确的面积比测算方法,网格法计算的酸雨区面积比小于等值面法.建议我国酸雨监测网建设应优先在西藏、内蒙古北部及西部等地区布点,进行酸雨区空间分析时应采用多种插值方法进行比较与分析评估,确保在现有酸雨监测网的基础上获得精确、可靠的酸雨区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6.
中国酸雨的生态影响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我国是继欧洲、北美之后 ,在世界上出现的第三大酸雨区。长江以南各省是我国酸雨的主要分布区。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日益严重。本文阐述了酸雨对农作物、森林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酸雨胁迫条件下森林生态效益评估是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酸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危害可分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在贵州省龙里建立生态水文实验站,自2005年起开展酸雨监测,对森林植被冠层遭受酸雨直接伤害及其对酸雨的缓冲作用进行模拟实验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酸雨的直接危害有限;为此,依据生态水文过程理论,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了土壤酸化、土壤酸化-植被生产力和森林生态效益评价3个空间信息模型;模拟计算了研究区酸沉降对土壤化学性质、植被生产力和森林固碳、保肥方面的生态效益的影响,构建了酸雨对森林植被的间接危害评价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8.
贺晓蕾  曹杨 《环境科技》2005,18(Z1):92-93
分析徐州市区2000~2004年酸雨监测数据,得出徐州市区酸雨频率呈上升趋势且季节性差异较大,酸雨中S042-为主要离子.  相似文献   

9.
宁波市区近十年酸雨污染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罗益华  励珍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Z2):252-253,300
采用2001-2010年宁波市区降水监测数据,对宁波市区的酸雨污染现状及2001年以来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酸雨频率居高不下,且降水酸度并未减弱,宁波市区酸雨的污染类型处于硫酸型向硫酸与硝酸混合型转变的过渡期。并根据宁波市区实际情况提出相应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依据黄山市2006—2012年监测酸雨的数据资料,对黄山市酸雨现状、变化特征、分布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山市属中度酸雨区。2006—2012年,黄山市降水pH年均值,酸雨频率变化平稳。  相似文献   

11.
中国酸雨概况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受酸雨影响的地区已占国土面积的30%,已成为继欧州和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酸雨区。中国的酸雨为典型的硫酸型,其空间分布主要呈现以南方酸雨比北方严重,城市酸雨比郊区严重的特点。酸雨令中国农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建筑业等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如不采取果断有效的控制措施,由此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及环境酸化将进一步加剧。本文系统阐述了中国酸雨的成因特点、现状及其危害,并根据中国酸雨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制定的控制目标,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2002年酸雨污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准确及时地掌握贵州省的酸雨污染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全省的酸雨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于2002 年3月至2003年2月在贵州省全省范围内进行年度降水pH值和离子组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全省降水pH年均值为5.38,个别城市降水pH年均值为4.31,酸雨污染比较严重;酸雨污染季节性明显,冬季酸雨出现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酸雨的地域分布表现为以黔中为十字圆心,四个顶点遵义、都匀、安顺、凯里酸雨率高,而城市中心区酸雨污染较城郊严重;全省的酸雨污染主要是煤烟型污染。  相似文献   

13.
湘潭市酸雨污染状况、化学组成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1—2005年湘潭市城区降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对湘潭城区酸性降水的变化特征、离子化学组成、变化趋势和酸雨成因进行了分析。“十五期间”湘潭市区酸雨频率在50%以上,pH值平均范围在4.56—4.91,属重酸雨区;SO4^2-/NO3^-比值为4.93~6.13,属典型硫酸型;湘潭城区酸雨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春季和冬季酸雨出现的频率最多,秋季最少;酸雨分布没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依据相关系数法检验,湘潭市的酸雨从总体上看污染趋势无显著性变化,呈现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4.
浙江西北山区酸雨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临安市为例分析了浙江西北山区的酸雨污染现状,并用线性回归分析的灰色关联分析等就其成因作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昆明地区酸雨时空分布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995-1999年昆明地区降雨监测资料的分析,昆明地区酸雨主要为局 地污染引起的硫酸型酸雨,酸雨污染近五年呈明显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城区酸雨频率和强度均明显强于效县。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酸雨来源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2~1995年间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行了降水和气象观测,分析了降水的酸度和化学组成与降水采样时的来流方向的关系,计算了丹东凤凰山和泗礁岛采样时的后推气流轨迹。发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酸性很强的酸雨,推断酸雨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由于当地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的差异,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空间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北方沿海的图们和丹东凤凰山的酸雨主要来自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沿海地区则较为复杂,冬春季可能受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南京市酸雨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群  郁晶  喻义勇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12):108-111,126
以南京市2004年-2008年降水监测数据为基础,对降水pH值、酸雨出现频率、阴阳离子组成进行了分段统计分析,探讨了南京市酸雨类型、变化规律及与气象环境关系,认为全市酸雨污染呈现减轻趋势。酸雨类型主要为硫酸型,酸雨污染秋季较严重,春季次之,冬、夏季相对较轻,其中9月份酸雨强度最强。降水中主要阳离子为Ca2+和NH4+阴离子则以SO4^2-为主。相对湿度与降水pH值呈负相关;风速与降水pH值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以降水相关数据分析克拉玛依大气环境污染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2006-2010年降水监测数据pH、化学成分、降水量、降尘等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克拉玛依的降水pH历年都大于酸雨临界值5.6,因此克拉玛依未曾出现过酸雨;降水的pH值与降水量呈正相关性;降水的离子总和与降尘也呈相关;克拉玛依的大气环境污染较轻。  相似文献   

19.
降水对颗粒物的冲刷作用及其对雨水化学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湿沉降冲刷过程中大气颗粒物对雨水化学组成和酸度的影响,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在中国酸雨污染最严重地区之一的杭州市进行了降水前、中、后的大气颗粒物样品采集,同时采集了降水样品,分析了颗粒物样品和雨水样品中的主要水溶性离子组分,使用统计学方法探讨了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及化学特征在雨水冲刷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雨水中主要离子成分的来源.结果表明:杭州市TSP和PM10的酸缓冲能力分别为1.95和1.02,具有一定的酸缓冲能力;从颗粒物浓度、酸缓冲能力A值以及颗粒物化学组成在降水前、中、后过程中的变化看,雨水对颗粒物中的碱性组分具有显著冲刷作用;结合雨水主成分分析,颗粒物对雨水中Ca2+、Na+的贡献较为显著,对Mg2+、K+的贡献有待进一步验证,对NH4+、SO42-和NO3-的贡献较小,而F-和部分Cl-则可能主要来自云内雨除过程或者对气态化合物的云下冲刷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上海地区酸雨趋势及其影响,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上海地区酸雨的趋势及其影响与对策。结果表明,上海地区的降水年均pH值,市区约为4.76.郊县为5.51左右;自1983以来,变化不大。降水离子含量很高,说明受污染严重。研究表明,市区酸雨主要为硒地SO_2污染所致。近地面大气中的高浓度酸、碱性污染物,对降水pH值起重要作用。防治酸雨的主要措施在于脱硫。目前,酸雨对水域、土壤、农作物、水生生物等未造成严重影响。治理酸雨,不是上海地区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