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一则笑话说的是:“一老伯骑摩托不戴头盔,被交警逮到,要罚他的款。老伯很不情愿地说:“当年我参加‘八二三’炮战连钢盔都不戴,炮弹不长眼,我都眼……”交警打断他的话,说:“炮弹不长眼,可我警察长眼,认罚吧!”  相似文献   

2.
安全例会     
刘怀君 《劳动保护》2010,(12):81-81
吴世飞就是“无是非”,别人都吵吵嚷嚷,他就是不吱声。他总是把话放在自己肚子里说。  相似文献   

3.
在兴安驾校,学员都亲切地管黄盟叫“黄直率”。当兵出身的他,碰到问题不是当面“指责”,就是以身说法,直率的性格,让人感到他说的话有些难听甚至带有责备,但总的出发点只有一个:你在我手下学车,没有达到我的标准,你就出不了驾校这个门,更别说拿到“本”。就说那天.他看到学员李明从驾驶室脚踏板不小心摔倒下来,就急忙来到跟前道:“你看看,你看看,我说了多少次脚踏板严禁站人,你怎么就记不住?”“你昨天不也站了吗?怎么也不说说自己”。  相似文献   

4.
在驾校,学员都亲切地管田健叫“田不直”,原因是部队出身的他,碰到问题不是当面“指责”,就是以身说法。直率的性格,让人感到他说的话有些难听甚至带有责备,虽说一副严厉像,但总的出发点只有一个:你在我手下学车,没有达到我的标准,你就出不了驾校这个门,更别说拿到“本”。就说那天,他看到学员李明从驾驶室脚踏板不小心摔倒下来,就急忙来到跟前道:“你  相似文献   

5.
有很多朋友说我车开得好。是人都爱听好话,我又不是大干部大人物什么的,当然不能免俗,所以就很沾沾自喜。然而静下心来,我倒怀疑这些朋友们大约是打算坑我。我与许多数十年驾龄的老司机聊天的时候,从来就没有听这些高人们夸过海口,就是你不要命地死吹他,说他或他开车开得如何如何的出神入化怎样怎样的,这些身怀绝技的好汉们决不上当,总是淡淡一笑,然后正色道:“千万不可大意!开车永远都要小心再小心,决没有什么绝技不绝技的!”经验如此丰富的职业司机尚且这般自律,我算什么东东?福州人爱说:“过头饭可以吃,过头话不可以讲“,因此务必请记住:万万不可接受人家的高帽子而忘乎所以。  相似文献   

6.
名人书趣     
《现代职业安全》2006,(10):99-99
王夫之“嫁书”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述224卷。有一年,他的大女儿出嫁,人们都来看望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给他女儿办点什么嫁妆。王夫之高兴地拎来一只箱子,说嫁妆都备齐了。有人打开一看,原来是满满一箱书。王夫之对大家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啊!”  相似文献   

7.
扁鹊三兄弟从医,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相似文献   

8.
扁鹊三兄弟从医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  相似文献   

9.
以身作则硬道理在兴安驾校,学员都亲切地管黄盟叫“黄直率”。当兵出身的他,碰到问题不是当面“指责”,就是以身说法,直率的性格,让人感到他说的话有些难听甚至带有责备,但总的出发点只有一个:你在我手下学车,没有达到我的标准,你就出不了驾校这个门,更别说拿到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对“渤2”事故的处理,真使我大吃一惊。石油部部长解除职务,国务院副总理记大过处分,这要是在那“史无前例”的年代,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事。 我在工厂搞安技工作十几年了,参加厂内外伤亡事故调查处理几十次。尽管有不少事故的发生是由于领导违章指挥,违反科学,不为工人创造良好的劳动条件,不对工人进行安全教育造成的,但最后结论都变成了“操作者思想麻痹”。不要说让厂领导担点责任,就是车间领导也很少沾边,反正是领导没有责任。如今,国务院的决定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兑了现,怎不叫人心情舒畅呢? 国务院处理“渤2”事故这样严肃认…  相似文献   

11.
褚天松还差几天就整整60岁了。人们都说他是班里的元老,其实何止在班里,说他是厂里的“开国元勋”也是当之无愧的。就说现任工长小韩吧,论资排辈恐怕得叫他师爷工。奇怪的是在班里无论老的小的,既不叫他老话又不称他请师傅,一律呼之为“老磨”。“老磨”,乍一听似乎是“劳模”,其实,他这多半辈子非但没当过劳模,甚至连个先进生产者的边儿也没沾过。“老磨”的真正涵义要是照文理解,就是磨磨卿卿拖泥带水。诸天松落这个绰号的缘由可不是三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刚建厂的那阵儿,请天松和他的伙伴都是些乳臭未干的小青年。他们年轻气盛…  相似文献   

12.
安监系统的同事都称叶通水为“老安监”,十几年前,叶通水负责的领域就与安监有关。如今,他是海沧区安监局的局长,天天与安全生产打交道。“几年前,我去企业,一些企业老总见了我,不高兴,认为我没事找茬,现在我可以明显感受到,企业的观念变了。”近日,叶通水在办公室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欣慰地这样说。当然,有些因为安全生产不过关受到处罚的企业还是不会给他好脸色,但他说:“管安全,就得敢管,我一点都不怕,我是在做菩事。”  相似文献   

13.
安监系统的同事都称叶通水为“老安监”,十几年前,叶通水负责的领域就与安监有关。如今,他是海沧区安监局的局长,天天与安全生产打交道。“几年前,我去企业,一些企业老总见了我,不高兴,认为我没事找茬,现在我可以明显感受到,企业的观念变了。”近日,叶通水在办公室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欣慰地这样说。当然,有些因为安全生产不过关受到处罚的企业还是不会给他好脸色,但他说:“管安全,就得敢管,我一点都不怕,我是在做菩事。”  相似文献   

14.
老春头     
我敢打赌,在我们车间最能招骂的就是老春头。 他是车间主任,除了管生产还管闲事。哪个女青年没把披肩发掖进帽子啦,哪个小伙子在工作台抽烟啦,哪个干机加工的穿大褂啦,他都得去说上两句。 说就说吧,大凡爱违章的人脸皮都厚。可老春头的话说出来就那么不中听:“皮笊篱,臊葫芦,得漏(露)就漏(露),得滋就滋!”起初,大伙儿谁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来有些脑袋瓜儿快的,渐渐琢磨出滋味了,敢情这是老春头自编的歇后语。皮笊篱是不容易漏的,他八成是指女青年们的披肩发,敢趁安全员“打盹儿”的时候披散下来──露(漏)了。“臊葫芦”解起来就费力些了,…  相似文献   

15.
态度     
甲班的李盖盖,长得五大三粗,是队里有名的掘进能手。他炮眼打得好,凿出来的巷道不里出外进,像刀切的一样,省工又省力。只因他脾气暴,点火就着,人称“炮筒子”。这不当上了班头儿,脾气还是没改,拿起话就说,也不管对方接受不接受。这天,炮筒子见二蛮打不好掏糟眼,将他拨拉一边,硬邦邦地甩过一句:“来小半年了,连这个活儿都不会干,真够废物的!”二蛮像头犟驴,丢下风锤,很不耐烦地说:“都叫你干,我还不侍候你了呢!”说着,拔腿就走。  相似文献   

16.
话说"万一"     
中国人爱说俗话,"不怕一万, 只怕万一。"就是俗话中的经典语 言。不幸的是,这句经典语言在不少 驾驶员中反而成了"挡箭牌",引申 成为一句"反俗语"。 某天,我打的见驾驶员没系安 全带,便提醒他系上。谁知他笑着 说:"哪有那么巧!我就成了'万 一'?"某天,我见朋友骑摩托车没 戴头盔,提醒说:"不怕一万,只怕 万一。"他也笑了,说:"如果碰巧这 次没戴头盔就恰巧出事,我也认了  相似文献   

17.
我有个朋友,多年前就有买车的打算,但总觉得如果现在买车,价格上肯定要吃亏。心里很矛盾,这个“心结”折磨了他好多年。车子降价不象别的,一降就是大几千,甚至上万。或许等不了一年,甚至几个月车价就会往下降,还是再等等吧。于是,他一等就是五年。等得人家都有了自己的车,他还在披星戴月挤“公交”。终于,他今年春节后下了决心,义无返顾地买了一辆“东风标致”。在体验了驾驶的乐趣后,他后悔地说:“买车等啊等,误了我青春!”  相似文献   

18.
我们要给年过七旬的刘潜老人照相。刘老说,去睡房找件衣服。可去了好一会儿,也没见他找来换上。以前,衣服放在哪儿,都由老伴刘鹏经手,他脑子里只有安全科学。现在,老伴去世快一年了,这些事他还没学会料理,看得出来,他对自己的生活仍未放在心上。“有西服吗?穿上西服照相显得精神一些。”“我为中国安全生产服务,我不穿西服。”刘老说得十分自然,语调平缓,没有强调的语气;但好像这句话就是为搭配“不穿西服”来的。虽是隆冬,室外午后的阳光还是暖洋洋的。“照相时我要戴这顶帽子,这是我父亲留下的。”虽然因病住院已有相当一段时间,但戴好帽子,又在紫红色茄克外披了一件军大衣的刘  相似文献   

19.
在上海国际赛车场的包厢里.你不时可以感到脚下有赛车杀气腾腾地驰过。马达的噪音,制造出比任何“秀场”都更为雄性的环境。我对林志颖说,今天我希望把他当作一个真正的车手,所以在这里我想只谈赛车。林志颖有些兴奋地挪了挪他的赛车头盔:“好啊,现在赛车也是我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起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触电死亡事故。死者王大伍,46岁,是八五二农场建材工程公司建筑工程队承包组组长。 1989年7月17日下午,下了一场雨,约在15点30分才停。搅拌机刚从院里搬过来,王大伍让班长陈军派一名工人把电源线接上。 被派的工人不是电工,他拒绝执行,说:“ 刚刚下过雨,地又潮湿,我不敢接。” 陈军将这一情况告诉王大伍,王大伍对陈军说:“他不接,你去接。” 陈军说:“我不懂,害怕,不会接。” 王大伍说:“反正就这四根线,接上就行了。” 陈军又说:“家里的电灯线都是找人接,我害怕。” 王大伍急了,说:“7月20日要交工,不快点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