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红  袁兴中 《上海环境科学》1994,13(4):35-36,39
阐述了地球物理环境的概念,以及原生物环境和次生物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指出,地球物理环境的存在及发展变化与人类的健康生存有密切的关系:由于现代生产活动所导致的的地球物理环境污染,破坏,已构成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影响。文章呼吁,要加强对地球物理环境的保护,重视并开展这方面的有关研究,制订地球物理环境质量标准,切实保护好地球物理环境。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的边缘学科.环境地质学最近逐渐得到重视。研究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环境的变化等问题成为其发展的新动向。在中国.环境地质学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提升它的应用价值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沈铎 《环境保护》1995,(10):34-35,7
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沈铎1.什么是环境?环境不单是人类生存的场所,也是人类发展的资源。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地球表面层的大气、水体、土壤、矿产资源以及野生生物资源的总称,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活动...  相似文献   

4.
忠言 《环境》2003,(2):4-5
1960年,福斯特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题为“世界末日:公元2026年11月23日,星期五”的论文,敲响了全球环境安全的警钟。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性的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正在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异常,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此起彼伏;滥垦滥伐加速热带雨林消失,使“地球之肺”受到损害;臭氧层出现空洞和海平面上升,使人类生存环境出现“天塌地陷”;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正在夺走人类赖以生存的良田沃土,物种锐减使人类相依为命的“朋友”越来越少……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向人们发出警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正在退化,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环境基础正在动摇,这种退化与动摇,正威胁着国际社会的安全。正如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托普费尔所指出的那样,有清晰的迹象表明,环境资源短缺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可能促成暴力冲突,在未来几十年,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5.
邹晶 《世界环境》2007,(6):46-51
《全球环境展望4》强调了可供决策者选择的应对已知和正在发生的环境、社会与经济等各方面挑战的方案。该报告强调的不仅仅是巨大的、价值万亿美元的地球生态系统及其提供的物品与服务,还要强调了环境对发展和人类福祉的核心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环境思想史和环境科学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主体与环境客体的相分导致明确环境概念的产生。人类产生过“环境决定论”、“环境可能论”和“人类中心论”等环境思想。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的认识中产生“环境报复论”和“环境和谐论”等思想,推动了环境科学的诞生和发展。环境科学发展了“环境质量学说”,正将注意力转向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上。环境科学仍处于发展与完善之中。  相似文献   

7.
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和与和谐。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以环境系统为基础。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环境改变对社会的决策作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良性循环的环境系统及其环境资源的持久、稳定的供给能力为基础,使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绝对建立在它的环境基础上,并确保这种基础受到绝对保护和健全发展,使其能够长期地、稳定地支撑现代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可见,环境可持续性不仅是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情的基础,而且是人类社会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是当代发展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8.
《资源节约与环保》2005,21(4):35-35
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气候和全球环境领域的问题,也是涉及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等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重大问题。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气候,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我国及其他许多国家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上签字。  相似文献   

9.
陈泉生 《环境》1994,(7):15-16
现代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空前的繁荣,然而也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灾害,它不仅破坏整个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一灾害便是环境侵害,其情况之严重,已引起举世关注。“环境”一语,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种种因素的总和。在生化学上,将人类所处的环境分为地球环境(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生物环境(生物循环维生的因素)及人为环境。前二者又可统称为自然环境,后者则可称为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陈正乐 《重庆环境科学》2003,25(2):G001-G002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 ,它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选择什么样的生存和发展模式以及如何去实现它 ,一直困扰着人类 ,而且 ,人类社会选择的每一种发展模式 ,都涉及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是带着可持续发展观进入 2 1世纪的 ,它要求我们确立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意识和新的生态观 ,并以此规范我们的行为。这是每一个地球人面临的别无选择的对生存问题的把握和思考。是关系到我们在这个星球上如何生存以及生存多久的严峻问题。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从字面上理解是指促进发展并保证其成为可持续性的 …  相似文献   

11.
环境与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类及其他生物能否生存下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关注健康,增强体质,树立新型的环境道德观念,培养新世纪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环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与环境共存共荣,环境不仅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自然资源,并对人类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进行消纳和同化,还给予人类舒适性环境的精神享受。然而由于人类传统的生产、消费方式而对资源过度索取与大量地排放废物,使得环境的自净能力与再生速度无法及时跟上步伐。当今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加剧,环境恶化阻碍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人们日益认识到不能以牺牲环境来获取当前利益,只有保护环境、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使整个人类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3.
1969年。经由瑞典政府提议.联合国大会决定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是联合国历史上首次以环保为主题的会议.是人类环境意识觉醒的标志.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72年6月5日,会议在斯德哥尔摩隆重开幕。13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行动计划》。宣告了人类环境新观念的诞生,达成了“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的共识。1972年6月5日。全球环境保护的航船从斯德哥尔摩启航。33年过去了,让我们重回斯德哥尔摩,去寻找历史的轨迹.去了解这座环保之都的未来航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孙淑坤 《环境》2003,(2):6-7
环境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在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上,地球为我们提供了生存所必需的阳光、空气、水和衣食住行的必须物品。生物的进化和人类的聪明才智极大的利用、开发,改变了地球环境,使人类的生存条件不断的发展进步,走向文明和现代化,地球环境不断的为人类造福,为人类的可持续生存提供支持。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地球环境的同时却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环境污染公害事件使发生地的方圆数十公里内成为不毛之地,迫使当地的人离乡背井、重新寻找生存环境的事例,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据有关资料统计,20世纪初至70年代中期的70年间,世界公害事件发生65起,公害病患者达  相似文献   

15.
尽管地球这个蓝色行星被划分为五大洲、四大洋,尽管人类因为国家、信仰、种族的不同而拥有不同生活,但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变暖……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一次又一次的生态危机提醒我们,生态威胁已成为人类的集体威胁。对企业而言,强化环境意识、开发环保产品既是自己的社会责任,也可以为自身发展开拓出新的天地。早在2001年便打出“与地球环境共存”旗号的松下电器,已确立了“环境立社”的目标,力图将尖端环境技术渗透到公司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  相似文献   

16.
全球变化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变化及其研究进展山东大学生物系刘纯慧,王仁卿日趋加剧的人类活动已使地球大气、陆地、淡水及海洋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许多有害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全球变化和全球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各国政府和科学...  相似文献   

17.
环境教育是指借助教育的手段,使人们认识和了解环境问题并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改变人们的行为规范,从而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它是人类面对地球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在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行为后,深刻反思传统的生态观、价值观和环境观的现实  相似文献   

18.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保护,说起来也就是人类对于地球资源的保护,因为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最根本的保证。因此,人类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归根结底就是树立保护资源意识。  相似文献   

19.
环境管理是人类主观采取的一种社会行为,是协调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关系、促进社会发展所采取的一类必要手段.环境经济管理则是这类手段之一.我国这一手段的运用尚弱.必须从资源有价的角度强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20.
1 环境教育的发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地球因“发展”而污染,因污染而又制约了“发展”,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当人类短视地、急功近利地向环境索取,带来了矿产资源的破坏、大气和水体的污染、土地沙化、噪音、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生物物种锐减以及人口密集城市等结果,同时也受到了自然的报复。这些环境问题为传统教育所始料不及的,成为当今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国际教育改革面临着新的课题,这便是环境教育兴起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