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实质上是建立一种以城市政府为对象的激励机制,以推动城市政府更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此项制度实行以来,城市环境质量得以稳定与改善,但其效果、成本等仍需进一步评价,其理论也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实质上是建立一种以城市政府为对象的激励机制,以推动城市政府更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此项制度实行以来,城市环境质量得以稳定与改善但其效果,成本等仍需进一步评价,其理论也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保护环境要靠各国共同努力我们在这里谈的是全球环境。但是,必须指出:就某种意义而言世界环境是指空气、水以及遍布全球的元素大循环。保护环境的全球行动,要靠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其结果与各国许多地方政府、管理机构和工业部门的努力程度有关。但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海洋公共产品领域担当了双重角色,既是生产者,也是提供者.但随着海洋开发与海洋管理的日益拓展和深入,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与信息的不完全性,政府自身的局限性使其难以通过"有形的手"使海洋资源的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导致海洋环境公共产品出现供给不适或不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对海洋环境公共产品内涵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重新界定政府在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生产与提供中的基本职能范围,确定其角色定位,以此促进海洋环境管理事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政府环境责任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的环境公共需求而承担的环境义务,其实现的保障就是健全政府环境责任问责机制.由于政府是行使公权力的主体,对其环境责任是否履行进行问责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应从内部与外部、权力与非权力等多方面组成立体的问责机制,对政府是否履行环境责任进行监督和追究.  相似文献   

6.
论民国初年我国的政府救灾行政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为国家行政要务的救灾,民国初年中央政府救灾机关是内务部,内务部的权力职掌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虽然其名义上作为中央一级专门救灾机构,但由于机构初设.经验不足,再加上其他诸多因素的限制,无论是部务还是权限与其他部门如财政部,农商部等都颇有纠缠.至于地方政府救灾机构,作为地方政府组织机构的一部分,虽属专管,但有兼管之嫌.一些专门的赈济机构,只不过有时囡灾于公署内暂设,事毕即行撤消.当时除了政府救灾机构外,还存在着具有亚政府色彩社会救灾力量.内务部与地方救灾系统之隶属关系相对自由,并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格局.总体而论,民国初年的救灾机构从中央到地方都比清末进一步完善,其业务范围也逐渐趋于稳定,但由于中央政权极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致使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撤设变化较多,从而引起救灾机构的相形混乱.  相似文献   

7.
中国以流域为单元实行的统一区域管理虽然已普遍被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接受,但在中国并没有形成一个具有统一职权和执行效力的跨区域水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以流域水资源管理为例,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名义上受水利部与环境保护部的双重领导,但在编制上却是水利部的派出事业单位,负责具体水污染管理事宜的环境保护部门的领导权在实际中并不容易落实。同时水利部和环保部门相应的受各级地方政府领导,其财政权和人事任免权由地方政府掌控,这种地位的不独立性容易使其行为受地方政府意志的支配。另外,在晋升激励和财政分税制的制度背景下,各流域地方政府有意愿和能力干涉环保部门的行为,使各种水环境保护事物让位和屈就于更实惠的地方经济发展。对于此种跨区域水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现存的问题应当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8.
大学科技园介于政府、大学和企业三者之间,但其身份又显得边缘化。"我和我仅有的理想,走在寻找的路上。有时清醒,有时迷茫,但愿别失去方向。"我国部分大学科技园正如《三分之一理想》的歌词一般,是活跃在政府、大学和企业三者之间,游刃于成果、转化和效益之中,一直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方向,而与科技园密切相关的大学科技处,也率先在科技体制改革中逐步发生变革。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一个纵向的集合概念,既包括社会和政府在整个经济发展领域内对教育领域资源的配置,政府在教育领域内对高等教育领域资源的分配,也包括高等院校内部对自身拥有的资源在不同个人、院系、部门之间的配置。其内部资源配置模式受到社会整体资源配置模式及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的影响和制约,但又有其独立性。  相似文献   

10.
民国年间河南灾荒现象异常突出,虽与当时整体气候背景及河南特殊的地理特征相关,但灾荒背后的社会原因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其主要表现为:一、社会经济乏力,百姓抗灾能力低;二、政治腐败,体现在政府的赋税名目繁多、政府官员失职渎职以及挪用、贪污河防公款等几个方面;三、战争与灾荒;四、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残酷掠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