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对虾养成过程中虾池水质和底质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调查了七个不同产量不同饵料系数的中国对虾虾池,在6-9月份底质中PH、硫化物、氧化还原电位和有机碳的变化。结果表明,从6月到9月份七个虾池底质的PH逐步降低,硫化物含量逐渐升高,氧化还原电位逐渐降低。到9月份有的虾池底质硫化物含量高达27×10^-6.干重,从6月到9月份氧化还原电位降低了2-4倍,最低者降到了100mv以下。各虾池底质中的有机碳含量从6月份到8月份急剧增加,8月份达到13-1  相似文献   

2.
大连湾海水和底质中砷的含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1988年8月对大连湾海水和底质中砷的调查资料为依据,对该湾海水和底质中砷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海湾海水中砷的含量在1.44—2.86μg·L~(-1)之间,平均含量为1.85μg·L~(-1)。表层沉积物中砷的含量在7.80—57.67X10~(-6)之间,平均含量为16.54×10~(-6)。海水和底质中的砷均呈现由西部近岸至东部湾口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及毗邻海区水中悬浮颗粒汞的形态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1986年1月和7月份长江口海区水体悬浮颗粒态汞化学形态分析结果。长江口毗邻海区悬浮颗粒态汞含量范围1月份4.0~37.7ng·L-1,7月份0.04-14.8ng·L-1。长江有潮河段和冲淡水主轴一带水中悬浮颗粒汞的化学形态分布,其浓度和百分含量分别是:水溶态(0.003-0.008)×10~6,百分含量0.9-7.4%;可交换态(0.001-0.017)×10~6;百分含量0.4-8.0%;碳酸盐结合态(0.005-0.026)×10-6,百分含量2.4-19.5%;腐殖酸结合态(0.039-0.179)×10~6,百分含量42.1~69.3%;氧化有机结合态(0.016-0.127)×10-6,百分含量14.1-38.3%;残渣态(0.008-0.045)×10-5,百分含量4.2-18.0%。腐殖酸结合态是悬浮颗粒态汞的主体。百分含量顺序是腐殖酸结合态>氧化有机结合态>残渣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水溶态。  相似文献   

4.
北江流域有机碳侵蚀通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选取北江的河口站断面,对径流进行了5个季节的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北江径流中颗粒有机碳含量随总悬浮物含量的变化而同步变化;溶解有机碳含量与总悬浮物含量之间有时表现微弱的正相关,有时表现微弱的负相关.随着水体总悬浮物含量的增加,总悬浮物中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呈对数趋势降低.洪峰时期径流对有机碳的搬运是全年总搬运量的主要部分,这种现象对于溶解有机碳更为显著.初步估算,北江流域的有机碳侵蚀通量为10.01×106g·km-2·a-1,其中以颗粒有机碳为主,达到6.54×106g·km-2·a-1,溶解有机碳的侵蚀通量为3.47×106g·km-2·a-1.北江流域有机碳侵蚀通量的总量和组成特点与多数季风流域具有更大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沼泽湿地开垦后土壤水热条件变化与碳、氮动态   总被引:37,自引:6,他引:37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垦殖对土壤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沼泽湿地开垦前,6~9月湿地表层土壤(10cm)温度均值为12.72℃±4.12℃,明显低于垦后农田(16.71℃±3.81℃).湿地垦殖后土壤温度的增高及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土壤呼吸通量的增大, 垦后农田8~9月土壤平均呼吸通量[(946.36±195.78)mg·(m2·h)-1]是天然沼泽湿地[(153.75±82.59)mg·(m2·h)-1]的6倍.土壤有机碳及氮素含量随湿地开垦及开垦年限的增加而降低,沼泽湿地开垦初期5~7a,土壤有机碳及其它营养元素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大,持续耕作15~20a后,土壤有机碳损失曲线趋于相对稳定值.土壤有机质输入量的减少及分解作用加强导致土壤持水量降低,其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损失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大连市有机垃圾中大肠菌群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多种培养基复合式微生物分析法 ,从大连市有机垃圾中检出埃希氏、志贺氏、沙门氏、粪链球菌四种病原菌 ,含量分别为 6× 1 0 7~ 8× 1 0 9/CFU·g- 1、8× 1 0 7~ 6× 1 0 8/CFU·g- 1、1× 1 0 6~ 8× 1 0 7/CFU· g- 1、5× 1 0 5~ 8× 1 0 7/CFU· g- 1 。  相似文献   

7.
不同水文情势下环形湿地土壤铁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邹元春  吕宪国  姜明 《环境科学》2009,30(7):2059-2064
通过分季节原位采集三江平原环形湿地不同深度的土壤和土壤溶液,调查了土壤总铁的空间分布和土壤溶液中可溶性铁的时间变化,分析了水文情势对这种铁时空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形湿地0~60 cm土层总铁的平均含量为(2.54±0.73)×104mg·kg-1,且随地表积水深度的增加由小叶章群落和乌拉苔草群落的(2.91±0.51)×104 mg·kg-1和(2.60±0.35)×104mg·kg-1逐渐下降到毛苔草和漂筏苔草群落的(2.48±0.31)×104mg·kg-1和(2.17 ± 0.31)×104mg·kg-1;常年积水土壤中铁的可溶性高于季节性积水土壤;从春季化冻开始,土壤溶液中的可溶性铁含量随积水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从6月的(0.35±0.086) mg·L-1增加到10月上冻前的(12.67±2.92) mg·L-1;以Fe3+/Fe2+表征的土壤还原性随积水深度或浸没时长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溶液中的可溶性铁与pH、总有机碳、总氮和磷酸盐都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表明铁的分布还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与土壤碳、氮、磷的迁移转化相耦合.  相似文献   

8.
基于硝酸盐液膜微电极的动态膜反硝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小红  施汉昌  蔡强 《环境科学》2006,27(9):1781-1785
制成性能良好的硝酸盐微电极与氧化还原电位(ORP)微电极,对动态膜在不同进水COD负荷下的内部反硝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动态膜中的反硝化作用出现在膜水界面0.6~1mm以下;在反硝化发生的区域,用ORP微电极测得氧化还原电位在88.6~-128.4mV之间,是反硝化发生的适宜ORP范围.当进水COD负荷为0.45 kg/(m3·d)时,动态膜的反硝化速率(以氮计)最大,可以达到0.634 7×10-6mol/(L·s).增加进水COD负荷能够拓展动态膜内部的  相似文献   

9.
洪泽湖表层底质营养盐的形态分布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28,自引:15,他引:13  
为揭示洪泽湖底质的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于2008年6月采集了该湖具有代表性的10个点位的表层底质,测定了其有机质、总氮、有机氮、氨氮、硝氮、总磷、无机磷、铁铝-磷、钙-磷等的含量.结果表明,底质中的有机质和总氮有很好的相关性,且有机氮约占总氮的90%,说明碳、氮有同源性;底质中的无机磷约占总磷的70%,而其中钙-磷占无机磷的比重较大;洪泽湖底质有机质与总氮,有机氮,总磷的空间分布特性极为相似,属洪水冲刷型堆积模式(Turbidity Flood Model方式);通过C/N域值得知沉积物中有机物主要来源为生物沉降.通过用有机指数评价法和有机氮评价法对洪泽湖表层底质的分析表明,洪泽湖底质除局部区域如龙集乡北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有机氮污染外,整体处于清洁至尚清洁范畴.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有机碳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论述了珠江口水域中的溶解有机碳、悬浮颗粒有机碳及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含量、分布变化特征及它们与几种水化要素的相互关系。1987年3月的实测资料统计表明,该月份珠江口水域中的有机碳含量较高,溶解有机碳的平均含量为3.3mg·L~(-1),颗粒有机碳平均含量为1527μg·L~(-1),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平均含量为1.03%。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的分布主要受海水稀释作用控制。由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分别与盐度的关系方程外推得到该月份珠江河水的溶解有机碳含量为2.7—5.5mg·L~(-1),颗粒有机碳的含量为1286—3474μg·L~(-1),并推得该月份珠江河水平均每日输入河口区的有机碳量为2.32×10~6kg,此值相当于该海区同期的初级生产量的537%。  相似文献   

11.
S(Ⅳ)在活性炭——水溶液体系中的催化氧化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活性炭模拟烟炱,研究了在非缓冲和缓冲水悬浮液体系中S(Ⅳ)的催化氧化动力学。发现反应分二步进行,第一步是快速氧化过程,第二步是慢速氧化过程。第二步反应对碳浓度为1级,对S(Ⅳ)浓度为0.58级,对氧浓度为0级,当pH≤7.36时,反应速率与悬浮液的pH值无关。测得了非缓冲和pH≤7.36的缓冲体系中的反应速率常数k分别等于5.45×10~(-6)mol~(0.42)·l·g~(-1)·s~(-1)和1.12×10~(-5)mol~(0.42)·l·g~(-1)·s~(-1);活化能Ea分别等于76.2kJ.mol~(-1)和35.0kj·mol~(-1)。比较了几种不同活性炭的催化活性。反应机理可用Freundlich吸附模型解释。  相似文献   

12.
<正> 实验查明,在成分上与内生铀矿床沥青铀矿中最典型包裹体溶液相当的弱碱性硫化物-碳酸盐热水(473.15°K)溶液中,依pH值的不同可存在有n×10~(-1)克/升的、结合进络合物~UO_2(CO_2)_3~(4-)的铀。平衡固相以含氧系数为2.06—2.42的沥青铀矿为代表,并且含氧系数随介质碱度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增高而增加。在473,15°k时的-1gfH_2-pH图上,可获得沥青  相似文献   

13.
对上海滨岸带(北起与江苏省交界的浏河口南到与浙江省交界的金丝娘桥)沉积物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污染现状及其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上海滨岸带AVS含量在(0.56~161.06)×10-6之间,平均值为17.98×10-6。AVS含量与各环境因子相关分析得出,影响上海滨岸带AVS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有机碳,其次为含水率,而氧化-还原电位相关性不显著。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分析,表明上海滨岸带AVS污染指数范围在0.002~0.537,均未超标,北段AVS污染指数南段中段。其中AVS污染指数超过0.1的采样站位共有13个,主要受自然地理环境(有机碳含量、水深)和人类活动(人为排污、水产养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的不同活性有机碳对人工林土壤质量改善及碳库动态平衡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黄土高原地区,从南向北沿着降雨和温度降低梯度选择淳化、安塞、绥德和神木共4个地区,比较研究了人工刺槐林土壤团聚体不同的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湿筛法将土壤团聚体分级为粉黏粒(<0.053 mm)、微团聚体(0.25~0.053 mm)和大团聚体(>0.25 mm),用Leffory法测定3种粒径土壤团聚体低、中、高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①4个样区大团聚体(>0.25 mm)含量由南至北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微团聚体(0.25~0.053 mm)含量逐渐增加,粉黏粒(<0.053 mm)含量则先增后减.②4个样区中土壤团聚体3种活性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低活性 > 中活性 > 高活性,其中,粉黏粒(<0.053 mm)低活性有机碳含量为1.02~1.52 g·kg-1,中活性有机碳含量为0.53~0.91 g·kg-1,高活性有机碳含量为0.28~0.43 g·kg-1;而微团聚体(0.25~0.053 mm)低活性有机碳含量为1.02~2.02 g·kg-1,中活性有机碳含量为0.46~1.20 g·kg-1,高活性有机碳含量为0.31~0.85 g·kg-1;大团聚体(>0.25 mm)低活性有机碳含量为1.08~3.07 g·kg-1,中活性有机碳含量为0.70~1.96 g·kg-1,高活性有机碳含量为0.48~1.24 g·kg-1.③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3种粒径团聚体的低、中、高活性有机碳含量主要与年均气温(MAT)、年均降雨量(MAP)、土壤SOC、TN和含水率显著相关(p<0.05),且在同一活性下,活性有机碳含量与MAT、MAP、土壤TN、SOC、含水率的相关性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增大而越显著.研究结果对理解黄土高原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在空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盐酸—酒石酸锑钾—钼酸铵—丙酮体系中,PO_4~(3-)与Sb(Ⅲ)、(Mo)(Ⅵ)形成三元杂多酸,当它在示波极谱上扫描时,出现十分敏锐的极谱吸附波,峰电位为—0.38V(Vs.S.C.E.),检出限达8×10~(-9)mol·L~(-1),成功地应用于海水、底质及海藻中P的快速测定。方法精密度好,准确度高。变异系数为3%,回收率相对误差为5%。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利用天然矿物进行高砷煤矿区AMD污染水体底质污染释放的原位控制,以高砷煤矿区AMD污染湖泊底质为研究对象,添加不同比例的碳酸钙和磷矿粉后,分别对AMD污染底质进行7d的连续浸提试验,并测定浸提液中pH、Eh、EC、SO42-、Mn、Zn、Cu、As等特征指标浓度,评价2种天然矿物组分对AMD污染底质的污染释放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碳酸钙、磷矿粉的添加可显著地提高污染底质的pH,并显著降低污染底质的氧化还原电位以及Mn、Cu、Zn离子的溶出,但浸提液EC和SO42-/却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碳酸钙处理后浸提液EC和SO42-的增幅显著低于磷矿粉处理;磷矿粉处理对底质中As离子的溶出有明显的抑制效果,而碳酸钙处理的效果则不明显,因此磷矿粉可作为高砷煤矿地区酸性废水污染湖库底质二次污染防治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7.
2006年5月采集了大辽河河段3个柱状沉积物,测定了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利用常规离心方法和DGT方法测定了柱状沉积物孔隙水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研究发现沉积物中Cd、Co、Cr和Cu元素含量高低的顺序依次是Cr>Cu>Co>Cd.用DGT方法测定的孔隙水中Cd、Co、Cr和Cu的浓度比用离心方法测定的浓度要低.DGT测定的孔隙水中Cd、Co、Cr和Cu的浓度cDGT与离心方法测定的孔隙水浓度c的平均比值R分别为0.389、0.328、0.863和0.403,这说明沉积物中这几种金属从固相到液相的再补给速率大小遵循如下规律:Cr>Cu>Cd>Co.沉积物中Cd、Co、Cr和Cu元素的释放通量分别为1.12×10-7~3.28×10-7 nmol/(cm2·s)、2.48×10-7~10.40×10-7 nmol/(cm2·s)、8.80×10-6~12.65×10-6 nmol/(cm2·s)和6.14×10-6~13.93×10-6 nmol/(cm2·s).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d和Cu元素的迁移转化主要受有机质影响;而Cr元素的迁移转化除了受有机质影响外,还受铁锰氧化物影响比较显著;而Co元素可能受氧化还原电位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水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质的臭氧氧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静态实验中,考察了臭氧投加量、HCO-3浓度和pH值对O3氧化去除水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EDs)E1、E2、EE2、DES和4-n-NP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EDs的去除率随O3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O3浓度达到63.6 μg/L时可去除92.0%以上的EDs,HCO-3(0~100 mg/L)的引入抑制了O3氧化,O3氧化去除EDs的能力随溶液pH值升高而大幅度提高.在中性(pH≈7.0)和碱性(pH>10.6)条件下,O3氧化5种EDs的表观二级反应速率常数(20℃±0.5℃)分别在(1.67~3.89)×106 L·(mol·s)-1和(0.93~1.75)×109 L·(mol·s)-1范围内,表明这5种物质在水中可被O3迅速氧化去除.计算得出5种EDs的基元反应速率常数(20℃±0.5℃),发现O3与离子态的EDs反应活性[1.21×109~3.81×109 L·(mol·s)-1]是其与分子态EDs的反应活性[7.62×105~2.55×106 L·(mol·s)-1]的103~104倍.对比不同水质本底下O3氧化去除EDs的实验发现,滤后水和江水中EDs的去除率较其在超纯水中分别降低了26.5%~50.3%和57.3%~72.0%,表明实际水体中的有机物通过竞争氧化剂,抑制了EDs的O3氧化去除.  相似文献   

19.
小叶章湿地表土水溶性有机碳季节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湿地土壤及水体中水溶性有机碳(DOC)的产生、迁移与转化对湿地土壤碳通量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对沼泽湿地土壤DOC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还比较少.对小叶章湿地表土DOC季节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内,表土DOC含量为373·9~443·7mg·kg-1,平均值为414·6mg·kg-1,变异系数为7·7%(P<0·0001).小叶章湿地表土DOC含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动态变化.5月份表土DOC含量较高,6~7月份DOC含量下降,7月份达到最小值373·9mg·kg-1;8~9月份表土DOC含量迅速增加,9月份达到最大值443·7mg·kg-1.表土DOC特定波长吸收值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随着时间的增长,280nm波长吸收值(A280值)迅速增加,8~9月份达到最大值.A250/A365比值则明显的下降,9月份达到最小值,说明DOC结构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动态变化.近期生物过程,如微生物代谢产物和消耗有机碳数量、植物光合产物(立枯物、根系分泌物)对DOC含量和组成结构季节动态有很重要的影响,而土壤中长期积累的有机质对其季节变化贡献很小.另外,温度和含水量通过影响的微生物活性间接影响DOC;降水的淋溶也对DOC动态有影响;冻融作用对春季DOC含量和组成结构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和滴涂法制备了一种可抛型的多壁碳纳米管修饰丝网印刷电极,并将其用于水中的对苯二酚、 邻苯二酚和间苯二酚等苯二酚异构体的同时检测.苯二酚在此修饰电极上的循环伏安行为考察显示,该电极可较好地区分3种异构体的氧化峰,对其氧化还原反应有明显的电催化作用;以差示脉冲伏安法检测对苯二酚、 邻苯二酚和间苯二酚的混合水样,其峰电流与浓度分别在8.20×10-6~1.00×10-3、 8.20×10-6~1.00×10-3和1.64×10-5~1.16×10-3 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达4.34×10-6、 3.42×10-6和6.70×10-6 mol·L-1;对污染水样进行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6.2%~104.9%.研究结果表明,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的丝网印刷电极可用于苯二酚异构体污染水样的现场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