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益萍  徐俊  丁海涛 《四川环境》2007,26(1):115-117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多,所引发的各类环境矛盾和纠纷日益尖锐。重大群体性环境信访、越级上访日益增加,不但花费了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大量精力,也影响了政府和环保部门形象,环境信访问题解决不好,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环境保护部门有位有为就会变成无位和不作为。本文旨在揭示新形势下环境信访问题的特点及成因,并从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解决环境信访问题的对策、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环境信访数量庞大、来源各异、种类繁多,处理方式和结果也大相径庭。表面上看,环境信访问题是信访机构存在的人员不足、地位较低、手段有限、应对乏力等;从环境问题的大局和整体信访制度改革的大势考量,则是环境规制政策和信访制度的源头预防与过程控制不力导致末端治理力不从心,资源向上集中的现实与"问题解决在基层"的要求之间存在悖论,客观法秩序与主观满意度之间的矛盾造成强人所难,政策面上问题的凸显导致制度面上具体点的回应乏力。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推进环境信访能力建设,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营造优质环境,长垣县县环保局实施四项有力措施做好信访工作。一是畅通环保热线。开通"12369"环保热线,接到投诉后,执法人员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摸清情况,第一时间做出回复。二是强化服务意识。认真处理接管的信访事件,做到件件有安排,有落实,有回音。认真分析信访反映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从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信访投诉改善、公众评议3个维度,对东莞市环保执法"利剑三号"专项行动进行了绩效评估,结果表明,环保执法专项行动有效改善了重点监察区域的企业环保守法情况,降低了信访投诉案件的数量,但公众评议对于东莞市环境管理工作仍然不满意。建议充分利用地方环保立法权,增强环境监察力量,持续大力开展环保执法行动,加强普法等方面,解决突出环保问题,取信于民。  相似文献   

5.
王卫忠 《青海环境》2006,16(2):92-93
文章对海门市环境信访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剖析了产生环境信访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环境信访的对策和建议,在环境信访工作中可借鉴。  相似文献   

6.
《环境教育》2013,(9):81-81
为进一步推进环境信访能力建设,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营造优质环境,长垣县县环保局实施四项有力措施做好信访工作。一是畅通环保热线。开通“12369”环保热线,接到投诉后,执法人员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摸清情况,第一时间做出回复。二是强化服务意识。认真处理接管的信访事件,做到件件有安排,有落实,有回音。  相似文献   

7.
珲春市环保局将"一切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信访工作的基本准则,充分依托"12369"环保举报热线、网上投诉等信访举报形式,做到"立案快、查处快、结案快、反馈快",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相似文献   

8.
宋清爽 《环境教育》2009,(11):42-4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电磁污染危害的严重性,有关电磁辐射污染的投诉、信访和诉讼案件逐渐增多。就投诉案件而言,据统计,仅2007年新疆自治区环保局受理的电磁辐射污染投诉案件就有50多起。就信访案件而言,珠海市在2009年第一季度经环保局调查核实的的电磁辐射污染公众信访案有3起。  相似文献   

9.
及时、准确地处理环境信访是关系到环保部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社会秩序稳定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廊坊市环保局对环境信访工作的态度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等着别人打电话投诉,无论如何都有点被动。如何才能调动市民的参与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对于12369,十年中他们在不断尝试着突破和自我更新,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环境更美好。安徽省环保厅的一组数据显示,安徽环境信访投诉总量连续5年增长,但2011年出现  相似文献   

11.
对做好基层环境信访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万寿  马静  李须虎 《青海环境》2011,21(3):132-133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生活工作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信访进入高发态势,成为导致社会不稳定的新诱因。为维护基层社会安全稳定,必须及时落实防范措施,积极做好环境信访工作,预防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听民音解民忧。环境信访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大都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如何有效化解环境信访难点、顽点,解决污染纠纷疑难杂症,是当前环保工作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安徽各地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亮点颇多。  相似文献   

13.
《环境教育》2008,(4):53-56
在过去的一年中,全国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在各级环保部门的领导下,按照总局有关工作部署,不断提高自身机构能力建设水平,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加强现场监督执法,积极参与处理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环境污染纠纷,查处群众投诉的环境污染案件。在各级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相似文献   

14.
环境信访是中国公民环境利益表达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参与环境治理的重要通道,引导公民有序进行环境信访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环境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环境信访的参与主体——公民入手,基于社会心理学中规范激活理论的连续模型,构建了公民环境信访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运用AMOS 20.0对S市9个行政区500位市民的问卷调研结果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公民环境信访行为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规范激活理论的连续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中国公民的环境信访行为,其中环境信访结果认知正向影响环境信访责任归属,公民的个体规范需要通过责任归属得以激活,从而影响公民环境信访行为意向。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完善环境信访相关法律法规来提升公民环保意识和环境信访责任归属感,同时可以通过环保政策法规的宣传、畅通环境信访渠道以及对公民环境信访行为的有效处理来促进公民对环境信访行为积极意义的认知,从而推动公民有序进行环境信访。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环境规制在规制背景上先天不足,在规制手段上后天失调,在规制结构上倾斜失衡,在规制目标上好高骛远,以致在效果上低效、失效与无效,造成了环境信访问题的困局。针对当下环境信访的现状和问题,运用政府规制理论这个强有力的解释框架和分析工具探讨其成因较有说服力,也更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业的环境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城市人口稠密地区的建设项目施工中发出的噪声污染,不仅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且还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形象。工程施工单位与周边居民因噪声而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群众投诉日渐增多。据富阳市环保部门统计,每年在群众信访和污染纠纷处理中,建筑施工噪声污染信访纠纷占30%左右。这些信访反映的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特点,都是建筑工程处于人口密集区,一些工程赶进度采取夜间施工、中午休息时间施工等,影响周边住户的正常休息。因此,加强城镇建筑施工噪声管理,采取…  相似文献   

17.
十年,12369     
正"我家楼下饭店整日排放油烟,实在让人无法忍受!"、"这里到处都是秸秆焚烧,你们快来呀!"、"晚上施工,我们没法睡觉!"……2004年,合肥市环保局开通了环境投诉电话12369。十年里,这个热线成了合肥市最重要的环境投诉电话。十年中,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倾听和记录着市民的环境投诉;监察支队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举报现场,查处环境问题。十年来,12369是沟通市民与政府的畅通渠道,共同守护着我们居住的家园。  相似文献   

18.
张艳军  曾咺 《四川环境》2011,30(3):139-142
通过对重庆市主城区夜间施工噪声投诉处置现状分析,以主城区道路交通网络、环境监察机构分布等数据专题建模,采用G IS的网络服务区功能的分析结果,提出车辆调度合理化建议方案,为环境监察部门的夜间施工噪声投诉处置车辆部署调度提供辅助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迁安市以工业立市,近年来,市域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群众对此反映较大,而这些均以环境信访的形式表现出来。迁安市环境保护局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为总揽,以完善环境信访机制,强化责任落实为重点,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执法力度为手段,环境信访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信访案件结案率100%,群众满意率达到98%以上,受到了上级环保部门和群众的一致认可。  相似文献   

20.
面对社区的环境问题,相关环保主管部门在常规环境监察执法的过程中有时忽视环境问题利益各方的沟通与交流,公众缺乏知情权和参与机会,不利于环境问题的彻底解决,不能有效消除公众的疑虑和缓和社会矛盾。为了更有效地协调环境问题的各方利益,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促进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于2006年启动并组织实施了“社区环境圆桌对话项目”,该项目为解决社区环境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它为政府部门、社区公众和有关企事业单位搭建了平等对话解决环境问题的平台,开拓了环境执法部门、社区管理者的工作思路,通过开展平等、公开的对话协商,平稳解决环境问题,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实现了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通过社会各界及居民的广泛参与,增强了社区的自治功能,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益实践和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