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不是因为四川地震,多数人并不知道“堰塞湖”是怎么回事,都以为是一个普通湖泊的名字呢;即便知其者,也只是停留在往日地质奇观,风景优美的印象中,如今在绵阳市北川县唐家山,人们见识了堰塞湖的惊险和恐惧,头上顶着1亿多立方米的水,可拦阻它的并非人工建成并具有泄洪功能的大坝,而是地震瞬间山石崩塌形成的“死坝”;  相似文献   

2.
2018年云南多地遭受不同程度的风雹、洪涝、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灾害,先后发生了通海2次5.0级地震、麻栗坡"9·02"洪涝灾害、墨江5.9级地震、金沙江干流白格堰塞湖灾害等。全年呈现出中强度地震活动水平明显增强、洪涝和地质灾害频发至部分地区人员伤亡较重、金沙江干流堰塞湖灾害损失严重、低温冷冻和雪灾灾害损失突出等特点。综合描述了2018年云南主要自然灾害灾情,分灾种对发生特点及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给出了未来综合减灾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一旦堵塞物被破坏,湖水漫溢而出,倾泻而下,便可能形成洪灾.堰塞湖是一种极为可怕的自然灾害现象.  相似文献   

4.
堰塞是重要的极端地表过程之一,往往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对古堰塞湖的研究有助于对区域堰塞风险的认识。本文以青藏高原东缘大渡河上游石广东古滑坡堰塞湖为研究对象,地质证据显示该古堰塞湖的堵江高坝高约23 m,堵江滑坡的体积约1.6×10~7 m~3,堰塞湖的最小蓄水量为2.0×10~7 m~3。并选取两个湖相沉积剖面,采用单片再生法(single aliquot regeneration,SAR)与标准生长曲线法(standard growth curve,SGC)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7个样品的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年龄,测年结果表明堰塞湖形成于距今约3.0 ka,结束于1.6 ka,即全新世晚期。初步推测堵江的古滑坡体可能由于地震诱发。  相似文献   

5.
现存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内、以党家岔震湖为代表的43个串珠状堰塞湖是由1920年海原大地震诱发而成。试图从土壤地貌、地形地势和水文河流三个方面对西吉县党家岔震湖形成原因予以分析,借此探究引发地震堰湖所必要的自然条件因素;另外结合史实情况,以居住方式、精神文化和经济发展三个角度来进一步揭示震湖"由无到有"这一自然环境变迁过程对当地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进而有益于对相关区域未来发展前景给予指导。  相似文献   

6.
重大自然灾害中灾害链对灾情的巨大放大、累加作用,使灾害链研究备受关注。基于灾害系统理论,以中国汶川"5.12"地震灾害和日本福岛"3.11"地震灾害为例进行了地震灾害链梳理和区域对比,并探讨了不同灾害系统下,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对灾害链致灾成灾的影响。通过构建承灾体脆弱性与灾情累积关系的概念模型,阐述了灾害链对灾情的放大机制。研究表明:汶川地震具有陆地山区灾害链特征,主要灾害链为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灾害链和地震→结构破坏→设施受损灾害链;日本地震具有海洋岛屿灾害链特征,主要灾害链为地震→海啸→核事故灾害链、地震→(海啸→)结构破坏→火灾/生命线系统损毁灾害链和地震→滑坡/火山/水库溃坝灾害链等;两场地震灾害中灾害链的成因及灾害链对灾情的放大过程差异显著;福岛地震灾害链危害巨大,使灾情在其他相关国家放大。  相似文献   

7.
5·12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不仅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由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也使得受灾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可以说是对政府环境应急能力的一次巨大考验.  相似文献   

8.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五大连池火山堰塞湖(一池子、二池子、三池子、四池子、五池子和药泉湖))表层沉积物中8种重金属元素(Cd、Pb、Cu、Zn、Hg、As、Cr、Ni)的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前三个主成份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4.268%,大体上能够反映五大连池火山堰塞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基本来源情况。第一主成分为"自然源",第二主成分主为"农业面源",第三主成分为"人为点源"。其中第一主成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要注意As和Hg的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9.
利用沉积物解读古环境信息的前提是必须清楚它的物源。金沙江干热河谷中存在的黄土状物质为解读金沙江河谷环境演化提供了一种物质载体。论文从物质组成相似性方面来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中黄土状物质的主要来源。通过测试分析黄土状物质以及其可能的物源,包括金沙江河漫滩、古堰塞湖沉积物以及金沙江流域山原红壤的元素和矿物组成后发现:金沙江古堰塞湖沉积物在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矿物组成上与黄土状物质最为接近,说明古堰塞湖沉积可能是金沙江干热河谷黄土状物质的主要物源,这一结论与作者在野外观察到的凡有黄土状物质分布的地区,在附近就能找到古堰塞湖沉积的现象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泉州市区域地壳结构、地质构造、构造应力场和地震活动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泉州市在第四纪中更新世之前位于环太平洋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带中,地壳运动频繁而又强烈,地质构造复杂;现代处于菲律宾海板块对欧亚板块挤压形成的"台湾动力触角"影响区,但区内的断裂不具全新世活动性,新构造运动不强烈,有史以来未见≥5.0级地震记载,属于地壳相对稳定区,未来遭遇6.0级地震的危险性不大,其地震破坏性影响主要来自周边孕震区,特别是东部海域,与"台湾动力触角"的作用和滨海断裂带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1.
堰塞湖沉积物是研究水系演化和区域构造活动的关键对象.本文对金沙江奔子栏-巧家河段新生代堰塞湖、下伏河流相及现代河滩沉积物细粒泥沙(<0.063 mm),进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揭示各堰塞湖物源变化情况,并探讨对金沙江水系演化的指示意义.研究发现:1.萨赛登、奔子栏、石鼓、涛源和金塘等堰塞湖与现代河滩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  相似文献   

12.
数字     
《环境》2008,(6)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重灾区环境安全形势危急,截至5月19日,四川省环保局组成10个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组。协助地震重灾区环保部门,对当地国控、省控企业、饮用水源、病危水库、堰塞湖下游企业全面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现已排查企业10587家,及时处置环境安全隐患25起。  相似文献   

13.
汶川大地震和不断发生的余震,使四川省境内出现34处堰塞湖,其中最大的一处是位于北川的唐家山堰塞湖。据专家介绍,在应急处置方式的选择上,不管是溃坝还是引流泄洪,唐家山堰塞湖都将淹没下游大面积的乡镇和社区,下游化工厂、危险废物处理中心等污染源企业也将部分或全部被淹没。如果这些有毒、有害污染源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带来的环境危害将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14.
猛然撕裂我们神经的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10多天,让15亿中国人同悲的全国哀悼日也在肃穆和感伤中走过了5天。这段时间,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悲伤、疼痛、泪水和死亡——倒塌的房屋、进裂的山体、被废墟掩埋的躯体……时间变得漫长而焦灼,充斥在电视和报纸上的都是有关地震的消息,不断增加的伤亡数字、无休止的余震、时常短缺的物资,甚至堰塞湖、泥石流、塌方……无不时时揭开压在我们心中的疼痛和哀伤,让每一个中国人泪眼婆娑。  相似文献   

15.
以宝兴县陇东镇老场村初旭山滑坡为例,通过分析地质条件、滑坡组成及结构特征,运用geo-studio软件对该滑坡在地震工况、暴雨工况稳定性进行分析。认为滑坡体三面山脊环绕,堆积体结构松散、强度低,为滑坡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在"4.20"芦山地震作用下,滑坡前缘垮塌,坡体内部形成拉张裂缝,为降雨入渗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在暴雨作用下,降雨沿裂缝入渗,在土岩接触面形成滞水,致使接触面力学参数降低,同时雨水在坡体流动形成顺坡下的渗透力加剧了滑坡的变形。数值分析表明,天然状况下坡体稳定;在峰值加速度为0.2g的地震情况下,坡体前缘垮塌,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持续暴雨状态下坡体失稳;地震之后暴雨作用对滑坡的稳定性影响不利。  相似文献   

16.
声音广场     
《环境》2018,(7)
新华社"新华视点"披露了一起私建矮围破坏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恶劣事件:在洞庭湖深处,一道高高垒砌的堤坝似"水中长城",围出一片面积近3万亩的私人湖泊,严重影响湿地生态及湖区行洪。这道堤坝是当地一个私企老板所建,曾被各级政府数次严令拆除,但依旧岿然不动。报道发出后,舆论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央和政府部门加大长江地区保护力度,将修复长江沿岸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加强长江沿线堤坝治理和加强,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堤坝不仅能够起到防洪排洪的作用,而且为农业和工业能够正常运转提供水资源,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渔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本文研究了枯水季对长江沿线堤坝治理与加固,重点分析了在枯水季堤坝加固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经济性等。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国内各"安全社区"建设还都没有考虑地震安全建设,而地震安全已经是当今城市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城市地震安全社区"建设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在北京市昌平区积极开展"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与合作研究,探索出了"地震安全社区"建设内容和评估标准,为制定全国"城市地震安全社区"建设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过程中突然释放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从震源深度来看,有地壳地震和地幔地震两类。在地壳某局部地区由于各种来源的力的作用,形成应力集中,当岩石达到破裂条件时,就发生一种快速断裂过程,从而形成地壳地震。这类地震对人民  相似文献   

20.
选用福建地震台网"十五"观测系统正式运行以来记录的台湾地区M L≥3.0地震资料,计算了福建与台湾地震台网测定震级平均偏差、相关系数及拟合方程,并分析了震级差异形成原因。结果表明,福建地震台网测定台湾及其邻近海域的震级偏低,3.0≤M L<4.5,偏差量为0.80,M L≥4.5,偏差量为0.46;量规函数偏小是造成震级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