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初,许多学者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以期解决旅游业中人与自然日趋激烈的矛盾,如今生态旅游已渐渐成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文章在概念的泛化理解下分析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核心,并以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为例,阐述了其多方面的开发优势,提出其开发原则、理念和发展生态旅游的框架,以期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以深圳市海上田园湿地生态旅游区建设为例,探讨了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太理想的条件下,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建设生态旅游区的可行性,实现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和当地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机结合,为生态旅游的开发探索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闫广华 《环境保护》2013,(24):65-66
生态文明要求具有较高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而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理论所体现的重要发展模式,代表了现代旅游发展新方向。长白山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而实现本地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地质遗迹的开发和保护是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地区面临的现实问题。在介绍了社区生态旅游定义以及地质公园走社区生态旅游发展道路的意义的基础上,利用国外较为成熟的社区生态旅游理念为指导,对八台山省级地质公园进行研究。提出八台山省级地质公园社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构想:①搞好地质公园内的生态旅游规划工作;②实施补偿机制;③搞好社区生态旅游示范区:走“政府引导+社区参与+企业经营+科研机构介入”的开发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开发项目,为经济不发达地区地质遗迹的合理开发提供示范作用和理论依据,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有利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以辽宁海棠山和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当地社区视角,借助田野调查、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和掌握两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综合比较两个保护区所在地区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生态旅游发展的差异和所凸显的问题,并就两个自然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意见.通过对比发现问题和认识不足,只有在相互吸取教训和彼此经验互补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两个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了打造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省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政策的支持等优势。然而,一些地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环境承载力,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着平衡性的矛盾,同时,缺乏生态文旅相关法律保障。本文以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为例,对生态旅游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文章探讨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发展与保护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并试图找到国家公园试点成功的路径。通过这些努力,旨在推动“大美青海,生态旅游”品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为全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树立可复制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环境教育功能是生态旅游区别于非生态旅游的根本特点,伴随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越发受到关注,而完善的环境教育解说系统对于生态旅游区的影响日渐凸显.以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通过调查分析指出环境教育解说系统存在着解说媒介、解说形式、解说功能与解说管理的缺失等问题,并提出环境解说媒介多元化、环境解说形式活态化、环境解说功能化及环境解说管理规范化等优化路径,以期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8.
邱云美 《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2):2158-2168
生态旅游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基础,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是生态旅游开发的依据,建立指标体系是评价的关键。根据生态旅游的特征,在综合考虑生态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旅游开发条件和旅游开发潜力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对专家进行问卷征询,运用价值工程评价法对生态旅游资源各评价因素和因子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条件和旅游开发条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旅游资源组合条件、知名度和影响力、大气质量、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以及水体质量是居于前5位的重要影响因子。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运用价值工程评价法得出丽水生态环境条件优势最明显,11个评价因子中有9个评价因子的价值系数(V)大于1;旅游资源组合条件(V=0.640)、本地投资能力(V=0.655)、区域经济水平(V=0.671)、旅游设施(V=0.672)以及知名度和影响力(V=0.678)等因子相对不足,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实现丽水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类"回归自然"热情的高涨,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提倡环保的森林生态旅游成为国际生态旅游的新时尚.但由于自身的经济、技术、专业设施和人才缺乏及民众环保意识较差的情况,我国在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使不少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以胶南喜鹊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环境保护工程设计为例,提出了保护工程的设计原则及其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20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苏州地区已成为我国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上升到了生态安全的角度。目前有关生态安全的理论还尚不成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角度出发在社区这个小尺度范围内结合苏州近期社区建设探讨了苏州区域社区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1.
沿海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及尺度研究——以江苏沿海为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旅游资源评价是生态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尺度选取和指标建立是评价的关键。从生态旅游的角度出发,筛选体现沿海湿地类型、生态环境、旅游期望值、海洋文化以及开发程度等项目的一系列指标,综合构建沿海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文章提出了沿海生态旅游资源(景观)评价的时空尺度、自然人文理性尺度以及数理统计尺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沿海生态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开发潜力和综合价值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并探讨了发展江苏沿海生态旅游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为例,通过探讨该县坚持低碳发展,致力于发展与环保双赢,促进生态文明的成功经验,阐明发展与环保并不矛盾,走低碳发展之路既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的重要保证,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切实行动。  相似文献   

13.
草原具有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功能,在实现这些功能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可持续性发展原则来维持健康的草原。草原的自然功能是社会功能的基础和保障,草原的社会功能是自然功能的延伸和发展,社会功能的发挥是建立在自然功能实现基础之上的。内蒙古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任务与草原发展的丰富内涵结合起来,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公众参与也越发重要,然而我国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公众参与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云南香格里拉县生态旅游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野外调查和研究工作,分析出现象背后的模式内涵,总结形成该模式的地域特点,并指出此种土地利用模式解决的人地矛盾,为其它地区借鉴此种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供实例参考,最后建设性地提出了推广此种模式应具备的条件,为具体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处于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一——西辽河文明的核心区域,也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作为华北和东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不断促进通辽乡村生态振兴,切实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既符合通辽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切身利益,也为促进通辽市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辽市从现状找问题、从短板研对...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环境目益恶化的今天,景观生态设计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此文从环境和生态的观点出发分析现代景观设计,并以中山岐江公园为例探讨景观设计与环境保护和生态主义之议题,提出景观设计创作之初应先进行环境评估,立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主义的景观设计才更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2009年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成为为国家战略,区域内各地都在不断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起着重要作用,也对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环境执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的存在,如:相关环境立法的不完善,环保部门执法权力有限,企业违规成本低、守法执法成本高,公众环保意识淡薄等,致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破坏环境的事件频频发生。为提高执法能效,应当完善环境立法,将环保指标纳入地方考核体系,通过立法以提高违规企业的违法成本,建立多部门联合治理机制,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9.
《环境工作通讯》2008,(12):I0006-I0009
这次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之后,旅游系统和环保系统联合召开的一次全国性会议。我代表环境保护部向旅游和环保战线上的各位代表表示欢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旅游健康发展是环保和旅游部门的共同责任,这次会议将重点研究生态旅游的发展问题,还将对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准进行研讨。通过典型交流,推广先进,加强引导,进一步明确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下面,我就生态旅游的发展问题,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20.
增权是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增权对应的概念是去权,对社区去权的研究能够为增权探索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路径借鉴。运用文献分析、深度访谈和田野调查等方法,以安徽省太平湖为例,借助社区增权分析框架,探索湖泊型旅游地社区参与的去权过程。研究发现:(1)太平湖渔民群体在政治、经济、心理和社会四个维度上都显现出权利被削弱甚至处于无权的状态。(2)经济利益分配不公是社区居民"权能感"丧失最直接的因素,为改变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关系,对政治权益的要求常成为经济诉求的辅助手段;经济、政治和社会三方面去权共同导致了社区心理无权感。(3)太平湖社区参与的去权呈现了螺旋下降的过程。(4)相对区位条件、参与旅游程度、个人能力等因素导致对"权能感"感知明显不同,社区内部出现分化。最后,从制度、政府和社区层面探讨了湖泊型旅游地社区去权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