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其实,许多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相关企业,都很乐意合作参与青少年环境教育活动,这为科普场馆争取更多外部资源开展环境科普项目提供了很好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2.
环境科普活动是大学较为常见的一种科普形式,这些科普活动涵盖丰富的环境相关的知识、生动活泼、类型多样,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大学院所环境科普场所主要是指提供包括学士学位和其他学位、以提供教育条件为主,同时有很强科研功能的大学及其内部的院系研究所;是指除独立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室之外的场所。  相似文献   

3.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是1959年中国科学院建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一个从事热带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科学研究的一个独立研究机构,集科学研究、植物保护、科普教育为一体。该园从1985年起开始向公众开放,经过20多年的探索,该园“顺天时,量地利”,“与时俱进”地进行园地及其园林景观的改造,环境教育设施的建设及其科普旅游活动的开展,已经使该园所在“葫芦岛”,由名不经传变成闻名于世的“国家旅游区”  相似文献   

4.
正在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极低频电磁场的评估结论发表10年之后,我国的环境状况公报中电磁环境相关信息仍存在多处不够严谨的地方,同时各种媒体面向公众传递的信息中,也经常出现错误或者误导公众的说法。自2009年以来,达尔问环境研究所通过实地检测、网站专题、媒体合作、公众交流等方式开展电磁环境科普工作。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达尔问建议相关部门在环境科普工作中,应重视实地检测的实证效果,鼓励建立第三方科普平台,在媒体传播中注重信息的科学性,鼓励环保组织充分发挥在环境科普及化解环境社会风险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贾峰,现任环保部宣教中心主任、《世界环境》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环保部环境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所长、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少工委委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理事、中华志愿者协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行政学院等10所高校兼职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相似文献   

6.
环境教育基地自建成以来,成绩斐然,2008年1月,经环保部和科技部共同审定和公示,成为全国首批被授予"国家环保科普基地"称号的四家单位之一。  相似文献   

7.
正环保科普创作,对普及环境知识、培养公众环境意识、提高环境素养具有积极作用。在日前举行的第5届"环保科普创新奖"评审会上,专家们表示,目前我国环保科普图书质量不断提升,摒弃了过去生硬的说教方式,通过优美的文字、意象、策划,增加了可读性,同时体现了反思性。与以往评选相比,本届获奖作品种类有所增加,题材更加丰富,内容更加深入。与会专家还就环保科普创作的现状、未来趋势、创作队伍培养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赵欣如 《绿叶》2012,(6):21-26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越来越需要通过环境教育来培养公众的环境意识,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承担起环境教育的责任。由公众人物来引导大众环保虽然很重要,但环境保护过程中的自我教育更为重要。当前,环境教育虽较早期更为深入,但仍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科普宣传也期待科学家的热情参与。  相似文献   

9.
《环境教育》2013,(10):104-104
广东省东莞市石碣袁崇焕中学,创办于2000年秋,地处东莞市北部、东江河畔,校园芳草如茵,绿树掩映,环境清幽,景色宜人,为师生提供了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近年来,学校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创建"全国环境教育示范学校"工作,推动了学校环境教育事业的较快发展,学校先后获得"广东省绿色学校","东莞市科普特色学校"、"东莞市园林式单位"等荣誉。  相似文献   

10.
王民  陈晨 《环境教育》2005,(9):8-12
北京市南海子麋鹿苑位于市南10公里,北京市南郊大兴区,是北京市具有博物馆性质的、结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环境教育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科学公园,也是北京市政府、市科协命名的科普教育基地。“麋鹿苑”只是俗称,而其正规的称谓,即国家批准或授予的称谓,主要为:北京麋鹿生态实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环保科普教育是全民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群众环保意识,是加强群众环保科普知识认知,是强化群众环保行为的基础.环境保护科普工作是向社会公众普及环境保护的科技知识,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促进公众对环保政策关注、理解和支持的重要措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2.
《环境教育》2005,(7):F0003-F0003
北京市红领巾公园在成功举办了四届科普游园会的基础上于2005年6月1日~5日举办了以“人人动手,共建绿色家园”为主题的“2005红领巾环保科普游园会”。本次游国会由红领巾公园主办,国家环保总局宣教司,朝阳区科学技术协会、朝阳基教育委员会、北京地球村教育中心、“自然之友”环保组织、北京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环境教育》杂志社等多家单位协办。  相似文献   

13.
正提高环境科技资源的科普效用,使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广为传播,对于提高全民环境科学素质,具有突出意义。环境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意义科普是科技传播的一种重要渠道科普知识是科技知识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科技资源和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科技资源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知识、实验器材、实验物品,甚至是自然界中真实  相似文献   

14.
正西华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成立于2010年9月,旨在通过环境教育与科普,提高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自觉的生态环境保护习惯。主要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生命科学和国土资源学院,先后被命名为"南充市环境教育基地"、"四川省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和"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成员"。  相似文献   

15.
正为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渗透环境与卫生的知识,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学校还制作了科普动画,以便更易于学生学习和接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良好的卫生环境有了更高需求,天津华夏未来中新生态城小学利用医学科普与环境卫生之间的联系,在开展环境与卫生的教育实践方面做了  相似文献   

16.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亟需走出短视化与功利化困境,“双减”是其关键突破口,科普教育又是对接“双减”政策的重要途径。以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Voronoi图分析、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及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剖析影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及其交互关系。结果发现:(1)科普教育基地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于华东与华北地区,高密度区位于京津冀地区,次级高密度区位于江浙沪皖地区。(2)R&D经费投入强度、专利授权数量与科学技术财政支出是影响科普教育基地空间非均衡分布的核心因素,经济基础、社会基础与创新活力维度各影响因子对其空间分布的解释力呈双加强作用。(3)科普教育基地空间分布格局是各利益主体间、各要素间相互联结与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家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公众也十分关注环境质量,但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除了加大环保执法、环保投入和环保创新,环境教育与科普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环保手段。师范院校有很多很好的教育资源和环保资源,应大力做好环境教育与科普。在创建过程中学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境教育与科普活动,但同时也暴露出学校积极性不高,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新疆环科院准噶尔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站分别被环境保护部、教育部及自治区科协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及"2016-2020年度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环境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及环境保护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共同创造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准噶尔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站以全国中小学生环境教育实践基地"为平台,完善环境科普教育基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全国中小学生环境教  相似文献   

19.
应用系统分析方法,设计了农业节水技术科普教育推广方案.根据推广主体动力主导的原则,提出农业节水技术科普教育推广的三种模式:农技机构推广服务型、高校院所示范带动型和新兴组织参与促进型,并分析了农业节水科普教育推广的目标任务、内容、主体、重点受众、载体、层次、途径和类型等.以甘肃省民勤县为实例进行了分析,认为节水农业技术的教育推广要与农业曾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及其科普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国家文明城市芜湖市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发现:公众具有一定生态意识,但生态文明素养整体状况不佳。公众对生态文明概念比较了解和很了解的只占17.7%;各类人群对周围环境关注度较高,均在65%左右;有相关生态知识或行为的公众占92%;有76.7%的人表示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64.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有保护环境的行为。通过生态科普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受访者对目前生态科普教育满意度只有25.9%,政府在生态科普教育方面还存在活动流于形式、创新性不强、投入不足、制度不完善、不能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热点、专项科普匮乏、媒体不给力、内容不接地气、无区域特色、平台手段落后等问题。提出了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需构建四个相互联动的科普教育体系:高度重视生态科普教育的思想体系、支撑生态科普教育的技术能力体系、生态科普教育的长效机制体系和具有区域特色生态科普教育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