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煤中汞的环境行为及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学术界对汞污染研究的关注,分析归纳了国内外有关煤矿开采与利用活动中汞的环境行为与效应研究.主要结论为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煤中汞的形态及含量、燃煤汞释放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等方面,而对煤炭燃烧前的环境危害、矿区汞污染特征及形成机理等方面研究较缺乏,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应着重放在矿区汞的污染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环境过程及环境效应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位于重庆市北碚区,龙凤溪河南岸的毛背沱滑坡,体积约73.5×104 m3.目前滑坡体正处于蠕滑变形阶段,尚未形成连续滑动面.本文在深入分析滑坡体的地质特征、构造特征、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对滑坡的成因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采用传递系数法对滑坡体稳定性进行评价和预测.研究表明,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与其变形现象是一致的,近年来在雨季变形不断加剧,在库水位涨落和暴雨的共同作用下,可能发生整体滑移.最后,根据滑坡的成因机制与影响因素,对滑坡的治理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火山泥石流研究回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简要回顾了火山泥石流的研究历史,介绍了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情况.主要内容包括火山泥石流的概念,形成机制及特征研究,火山泥石流的评估,火山泥石流的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等.在论述这一领域相关研究进展的同时,对有关研究内容进行了评述和讨论,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黔西南喀斯特地区红色风化壳的物源及元素迁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喀斯特地区广泛分布着大量的红色风化壳,其成因及形成机制目前还存在争议。本文以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泥凼石林的两处红色风化壳剖面(ND和YK)为研究对象,来探讨风化剖面上覆红土的物源问题,并计算其主、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迁移规律,认为本研究两处风化壳上覆红土为下伏基岩原位风化形成的,而且两剖面土壤均继承各自基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由于pH、风化强度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了元素迁移特征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云阳某顺层岩质滑坡成因机制分析与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滑坡位于长江北岸岸坡云阳段,总体积在2000×104m3以上,目前正处于匀速滑动阶段后期.本文在深入分析滑坡体的地质特征、构造特征、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对滑坡体的成因机制及影响因素作了深入研究;并采用折线型滑面条分法和传递系数法对滑坡体的稳定性状况作了评价、预测.研究表明,该滑坡体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在三峡库区水位上升或骤降,以及遭受较以前时间更长、强度更高的暴雨时,滑坡体的稳定性将随之降低,甚至整体失稳.  相似文献   

6.
建立邻域水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 跨界水污染防治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水污染防治体系中的突出环节,为了有效解决跨界水污染难题,必须认真研究构建邻域水生态补偿机制.本文对邻域水生态补偿机制的涵义、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初步构建了相应的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7.
无定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李书鉴  韩晓  王文辉  李志 《环境科学》2022,43(1):220-229
以无定河流域为研究区,分析地下水和地表水水化学特征,讨论溶质来源及其控制因素,为水质管理提供参考依据.考虑季节效应,在枯水期和汛期分别进行水样采集,综合运用图解法、相关性分析和正向推演模型分析水化学时空演化特征,探讨水化学形成机制并定量不同来源对溶质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无定河流域水体整体呈弱碱性,主要的阴、阳离子分别为...  相似文献   

8.
降水与氮沉降变化对草地关键氮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降水格局变化和氮沉降增加对草地氮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探索不同氮循环过程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叠加效应和适应特征,为最终调节氮素转化过程,提高草地氮素利用效率并降低其生态环境负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综述了不同水分、氮素以及水氮耦合作用分别对植物氮库、土壤氮库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在这些条件变化下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和酶活性变化的驱动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水、氮变化对草地氮循环关键过程影响的不确定性以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三氮”污染来源及其识别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杜新强  方敏  冶雪艳 《环境科学》2018,39(11):5266-5275
地下水"三氮"污染来源的识别研究对污染控制与修复有重要的意义.在阐述地下水"三氮"污染来源(大气氮沉降、土壤天然有机氮矿化、地表径流氮输入、人类活动氮排放等)及其在我国的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国际上常用的"三氮"污染来源识别方法,包括水化学方法、统计学相关方法、区域氮平衡法、稳定同位素示踪法及一些新型示踪方法.指出由于"三氮"污染来源的多样性及污染形成机制的复杂性,单一识别方法在应用中均有较明显的局限性,目前主流识别手段为稳定同位素示踪法与多种识别方法相综合.进一步提出要加强新型示踪方法的开拓、定量识别方法的优化,污染源识别与迁移转化机制、地下水补排条件、地下水-地表水转化关系等研究相结合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0.
微塑料对水中铜离子和四环素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微塑料作为载体可与水中重金属、抗生素结合进而形成复合污染,这改变了污染物原有的环境行为与危害性.微塑料与重金属及抗生素间的作用途径与机制是评价其环境风险及毒理学机制的前提.目前有关微塑料与重金属及抗生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清晰.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通用级聚苯乙烯(GPPS)颗粒作为代表,研究了微塑料在单一体系和复合体系中对Cu~(2+)和四环素的吸附行为,并就相关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单一体系中,GPPS和HDPE分别对TC和Cu~(2+)表现出更大的平衡吸附量;复合体系中,GPPS对Cu~(2+)和TC的平衡吸附量均大于HDPE,且2种微塑料的吸附能力均较单一体系有所提高.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微塑料吸附过程的描述更为合理,吸附过程可划分为表面吸附和孔内扩散2个阶段.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较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更符合实验情形.单一体系中,GPPS和HDPE对Cu~(2+)和TC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0.178、 0.257、 0.334和0.194μmol·g~(-1),而在复合体系中,相应的饱和吸附量则分别增大至0.529、 0.411、 0.471和0.341μmol·g~(-1).表面形态特征及化学官能团的不同是导致GPPS和HDPE吸附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体系pH影响微塑料和吸附对象的存在形态及表面电性,继而影响平衡吸附量.环境温度在15~35℃范围时,提高温度不利于微塑料的吸附.Cu~(2+)和TC在共存条件下可产生协同效应,络合物的形成及相互间的桥接作用使得二者更易于被微塑料吸附.  相似文献   

11.
气溶胶水相反应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液态水(云滴、雾滴和气溶胶水)在大气中无处不在,为大气水相化学反应提供了重要的场所.气态前体物(主要是VOCs)或它的气相初级氧化产物(包括中/半挥发性有机物,I/SVOCs)在大气凝聚相(水相)中发生反应,形成低挥发性高氧化性有机物(如有机硫和有机氮等),水分蒸发后留在颗粒相,即为水相二次有机气溶胶(aqueous-phase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aq SOA).因其对OA具有重要的贡献和显著的环境、气候和人体健康影响,近年来成为大气化学研究的热点.尽管aq SOA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aq SOA形成机制复杂,对aq SOA的认知还比较匮乏.本文重点关注气溶胶水中反应生成的二次有机气溶胶(aqueous aerosol SOA,aa SOA)相关的研究进展,包括气态前体物、形成机制、实验室模拟、外场观测及有关aa SOA产率及贡献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对aa SOA的来源、生成机制等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包括:未知aa SOA前体物及示踪物鉴别、有机光敏剂诱发的自由基化学、有机硫和有机氮的形成机制、实际气溶胶水溶性组分和外场观测研究、模式模型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分形理论在混凝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絮凝体的形成具有自相似性和标度不变性分形特征,将分形理论应用于混凝领域,从絮凝体结构模型、分形结构模式以及分维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混凝研究进行了论述,从而为混凝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人工湿地净化处理废水的机理探讨与效果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要介绍人工湿地的特点和处理废水的机理,包括人工湿地的类型、构建方式、净化机理与工艺流程等.通过分析人工湿地的应用实例,总结出人工湿地处理废水具有应用广泛、投资低廉、综合效益高的重要特点,提出目前人工湿地存在使用寿命较短并且受环境条件影响大等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现阶段人工湿地的研究状况并指出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方面仍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一种有效去除养殖水体中氨氮等污染物质的生物处理新技术。对微生物固定化方法进行了分类,归纳了微生物固定化的主要特征以及反应器类型,讨论了影响微生物固定化的重要因素。综述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养殖水体脱氮中的应用现状,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受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是一项非常有应用前景的环保新技术,它既经济又无二次污染,具有其它修复技术难以比拟的优势。本文介绍了中国土壤中重金属、农药、烃类污染的现状与危害,总结了土壤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能够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并从土壤微生物与污染物质的相互作用入手,较为系统地综合评述了国内外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原理与技术。同时,结合当前土壤污染的新特点对微生物修复技术进行预测和展望.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环境中多环芳烃衍生物(SPAHs)来源广泛,具有“三致”效应,毒性与PAHs母体相当甚至高于母体,是一类具有较高风险的新型有机污染物.大气和表层水体等环境介质中,光化学降解是其重要的消减方式.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发现SPAHs在来源、分布、行为和风险研究方面与传统污染物PAHs相比有了新的突破.通过总结新污染物SPAHs的环境分布特征与光化学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3类SPAHs的来源和形成机制,重点评述了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存在状况与分布特征,讨论了水、冰等介质中SPAHs光化学转化动力学、反应路径以及影响因素,最后对SPAHs的环境行为和风险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农户层面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论文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数据获取4 个方面对农户层面土地利用变化 研究进行了概括。并归纳出目前研究的几个特点: ①研究较为关注热点地区; ②多将农户层面土地 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归因于人口增长所导致的生计压力以及与之相关的农业扩张; ③研究逐步从单 纯关注用途变更转向对用途变更和土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并重; ④在手段和方法上趋于多样化并趋 向于综合使用多种方法; ⑤土地利用主体决策行为对于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得到重视; ⑥在分析数据 的获取上, 问卷调查成为主导方式, 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尝试将问卷调查和“3S”技术相结合。最 后总结了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并探讨了今后农户层面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Coal is widely utilized as an important energy source, but coal-fired power plant was considered to be an important anthropogenic lead emission source.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ad in coal and combustion by-products are reviewed. Specifically, lead is mainly transferred to ash particles and the formation and migration mechanisms of particulate lead are summarized. Also, targeted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control the formation of fine particulate lead as well as to increase the removal efficiency during the low-temperature flue gas clean process. In detail, interactions between gaseous lead and some coal-bearing minerals or added adsorbents could obviously suppress the formation of fine particulate lead. On the other hand, some efforts (including promoting capture of fine particles, reducing resistivity of particl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gas-liquid contact) could be made to improve the fine particulate lead removal capacity. Notabl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fine particulate lead is still unclear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research methods.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removal principles of fine particles and particulate lead make the lead emission precisely control a great challenge. Finally, the environmental potential risk of lead emission from flue gas and ash residues is addressed and further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大香格里拉地区植被空间分布的环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植被种类丰富的大香格里拉地区为研究区,利用气象站点数据、数字高程数据(DEM)以及该地区植被分布图,通过最大熵模型(Maxent)和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该地区典型植被空间分布的环境特征,分析了大香格里拉地区植被分布的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量化了植被空间分布的气候范围,并根据二者的关系特征,得到了植被与气候因子关系模型。同时,界定了不同植被分布的海拔、坡度、坡向范围。发现大香格里拉地区影响不同植被空间分布的气候因子不同,影响草甸分布的是多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多年7月平均气温,影响针叶林分布的是多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影响灌丛分布的较分散。同时不同植被的海拔分布界限和坡度不同,坡向对植被分布的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植被保护和管理,以及植被的气候变化响应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