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云南泸沽湖--半封闭深水湖泊湖水和沉积物孔隙中Ca^2+、K^+、Na^+、HCO3等基本组分及PH等剖面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基本组分可以自底部沉积物向上覆体扩散迁移,定量地估算了扩散通量及其对上覆水体的影响程度,说明湖泊沉积物-水界面作用在控制整个水体水化学基本组成中的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厦门西海域磷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综合了厦门西海域P的研究结果。在分析水体和沉积物中各形态P的含量及变化的基础,对P循环体系作了全面探讨,着眼于海水-生物-颗粒物、海水-沉积物界面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九龙江水,污水的输送和大气的沉降。P与赤潮的关系也在此作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沉积物-水界面作为水体HCO_3~-的源还是汇,选择云南洱海和泸沽湖两个湖泊,通过界面精细剖面和平衡计算,揭示了HCO_3~-在界面的地球化学行为。结果表明,界面作为HCO_3~-的源,并非汇,通过沉积物和水相互作用可以影响上覆水体的酸碱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4.
周莉  冯胜  李忠玉  张运林  白杨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10):3108-3116
基于2014年8月对太湖61个采样点的浊度和各物理化学指标的测定,分析夏季太湖浊度空间、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实测的湖泊底层浊度垂直分层对水-沉积物界面进行定量识别.结果表明,夏季太湖浊度表、中、底层浊度平均值分别为(28.3±21.4), (23.0±13.3), (31.7±15.0) NTU,总体分布趋势为太湖北部贡湖湾、梅梁湾最大,其次为西部及湖心区,较低值出现在胥口湾及东太湖;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表、中、底层浊度分别与叶绿素a、无机悬浮物、总悬浮物浓度的拟合关系最好;基于浊度垂直分层定量识别的太湖水-沉积物界面厚度均值为(156.4±53.5) mm,其中贡湖湾及太湖西部厚度最大,其次为湖心区及梅梁湾,东太湖、胥口湾、竺山湾界面厚度最小,界面厚度与中层浊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2=0.552),风浪引起的频繁的沉积物再悬浮将增加水-沉积物界面厚度.太湖浊度的垂直分层可用于水-沉积物界面的定量识别,为水-沉积物界面营养盐交换和物质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海洋污染综合防治的科学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证明,海洋综合防治需要建立科学对策,其中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和影响预测,物理化学参数、质量平衡模式,生物学参数,监视监测,陆-海界面相关研究及其有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河口滨岸潮滩沉积物-水界面N、P的扩散通量   总被引:46,自引:6,他引:46  
选择了长江河口及上海海滨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潮滩上覆水、沉积物孔隙水中营养物质N、P的含量,并初步估算了潮滩沉积物-水界面向N、P的扩散通量。上覆水中NH4^ -N含量分布在0.0082-2.56mg/L,NO2^--N灾0.03-0.58mg/L,NO3^--N为0.69-5.38mg/L之间,溶解态磷(DP)的含量为0.035-0.53mg/L之间;表层沉积物孔隙水中NH4^ -N的含量为0.0025-1.35mg/L,NO2^-的含量为0.0055-0.20mg/L,NO3^--N的含量为0.61-1.14mg/L,DP的含量为0.11-0.53mg/L;计算表明,沉积物-水界面间NH4^ -N、NO2^-、NO3^--N和DP的扩散通量分布范围分别为0.11-0.99、-0.39-0.0019、-3.09--0.12和-0.48-0.12μg(cm^2.d)之间。研究揭示,沉积物是水体中N的重要蓄积库和P的可能输入源。  相似文献   

7.
海洋微表层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海洋微表层是具有独特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海层,海-气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界面,许多物质如营养盐、有机物、痕量金属、微生物在海洋微表层中都有不同和蔼的富集作用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有关海洋微表层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对进一步的研究领域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8.
皖南地区葛公镇组砾岩性质及其构造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南地区葛公镇组底砾岩在区域上具有广泛的分布和可比性,其底部界面属I型不整合面,该界面的出现也预示江南造山带中元古冗大陆边缘沟-弧-盆构造体制开始发生转折和最早一幕造山运动的出现,这套砾岩及其底界面性质的确定对江南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水生植物对农田排水沟渠中氮、磷的截留效应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为有效阻控农田土壤流失氮、磷通过沟渠进入水体,通过动态模拟实验研究对比不同排水沟渠对农田流失氮、磷的截留作用,同时通过静态模拟实验重点探讨了水生植物对氮、磷在水-沉积物-水生植物这一微观系统中的截留机理.结果表明:沟渠中的水生植物茭白和菖蒲对氮、磷的截留和转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水生植物的存在可以加速氮、磷界面交换和传递,从而使上覆水中氮、磷含量快速减少;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磷含量的变化受界面交换、沉积物吸附、微生物转化及植物吸收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水生植物调整并加强氮、磷的各种转化,植物的存在使得间隙水中氨氮及磷酸盐含量降低并呈现规律变化.   相似文献   

10.
对长江口北支地区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的交换通量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由于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的交换行为受到不同环境因子的影响,随着季节更替,氮的界面交换行为有较大的差异。一方面,滨岸地区的沉积物对水体中的氮有着良好的去除能力,是水体中硝氮、氨氮的汇;另一方面,由于河口滨岸生态系统是一个脆弱的并且处于动态变化的系统,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河口沉积物--水界面的物质交换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有可能从营养盐的汇转化为营养盐的源,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研究揭示:生物活动、温度、溶解氧等环境因子在沉积物--水界面氮的季节交换行为中作用明显,而盐度、Eh等因子的作用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11.
渤海莱洲湾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无机氮的扩散通量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刘素美  张经 《环境科学》1999,20(2):12-16
为了解不同条件下沉积物中有机物对水体无机氮的贡献,采用野外采样和现场培养法,在1997-05和1997-07莱州湾2个航次进行了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矿散通量的3和NH4的扩散通量分别为0.038-3.65mmol/(m^2·d)和0.96-2.52mmol/(m^2·d),培养结果说明充氮或充空气与加氯化汞或不加氯化汞对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无机氮的扩散通量没有明显影响,莱州湾底部营养盐的扩散通量与其  相似文献   

12.
通过云南泸沽湖──半封闭深水湖泊湖水和沉积物孔隙水中Ca2+、K+、Na+、HCO等基本组分及pH等剖面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基本组分可以自底部沉积物向上覆水体扩散迁移。定量地估算了扩散通量及其对上覆水体的影响程度,说明湖泊沉积物-水界面作用在控制整个水体水化学基本组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甲基汞的大气-水-土壤界面交换通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模拟实验和野外实测,对甲基汞在大气-水和大气-土壤的界面交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甲基汞释放通量与水中的甲基汞浓度有关,水-气体系中甲基汞释放通量大于水-土-气体系中甲基汞释放通量;甲基汞在大气-土壤界面的释放通量为0.21~3.09ng·m-2·h-1;在大气-水界面的释放通量为0.14~0.79ng·m-2·h-1.  相似文献   

14.
水中微量有机物氯化物脱除复合膜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酸及丙烯酸酯共聚物,并利用该共聚物可与环氧树脂交联的作用制备出交联聚丙烯酸及基酯的共聚物,并在聚砚底膜上涂膜形成可优先透过氯化有机物(THMs)的复合膜,以1,1,2-三氯乙烷,三氯乙烯等稀水溶液对丙烯酸酯系列复合膜进行了系统测试和研究,分别考察了不同制膜液、交联剂、操作压力、操作温度、进料液浓度、不同分离体系等条件对膜性能的影响,并优选出交联AB-AA-MAA/PS复合膜,表明效果良好,有很好的研究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典型环境微界面及其对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微界面是影响污染物转移转化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污染物的非均相微界面作用过程也是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基础.因此,对环境微界面及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与探索,对环境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已有相关研究为基础,初步总结和归纳了典型环境微界面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基本过程及其对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从典型微界面的交互作用、污染物在微界面间的转移、污染物在微界面的反应等方面,阐述了污染物的微界面环境行为,介绍了基于环境微界面过程的污染控制与净化原理及技术特征.同时,对环境界面问题的研究重点和方向作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16.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有机废水的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江萍  黎俊 《环境与开发》2000,15(4):6-7,28
本文综述了生物接触氧化法在固定化载体(填料),反应器及工艺等方面研究的新进展,重点介绍了极具推广价值的废水处理新工艺--曝气生物滤池及新型陶瓷粒状填料。  相似文献   

17.
水中多环芳烃痕量富集技术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水中多环芳烃的几种痕量富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比较和概述,与经典的液-液萃取比较,固相(柱)萃取具有节省时间,溶剂用量少和不易发生界面乳化等优点,是传统样品处理方法的理想替代技术。  相似文献   

18.
原子力显微镜在环境样品研究与表征中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简要阐述了原子力显微镜仪器操作原理及最新成像技术发展情况;结合作者近期的研究工作,从环境微生物界面观察与表征、腐殖酸在微界面上的聚集行为观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界面形貌及行为观察以及膜材料表面结构观测与表征等4个方面对原子力显微镜在环境领域内的应用情况作了概括介绍.最后,对原子力显微镜在环境微界面研究与表征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大气汞的来源、形态及环境过程研究现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对大气中汞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概述,包括大气汞的来源与释放量、大气反应与传输及大气-水、土、植物界面的交换等过程,并指出大气环境研究中需进一步完善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根据R.Lemlich提出的吸附气泡分离理论,运用集总参数模型,在连续稳态操作条件下研究了废水中微量表面活性剂CTA-Br的吸附气泡脱除方法,求得了实验条件下吸附塔中表面活性剂浓度的轴向分布函数及该过程的传质扩散参数。结论表明,在该脱除过程中,废水中表面活性剂的涡流扩散系数远比其分子扩散系数大。脱除过程速率主要受气。液界面液膜侧表面活性剂在膜内的分子扩散速率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