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罗丽  赵新 《环境保护》2023,(8):42-45
生态环保法律制度体系协同是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得以稳定运行的前提条件;区别于“权力+干预”的权威型模式以及“主导+单向”的激励型模式,以“领导+主导+参与”为主要导向的生态环境合作型治理模式已成为制度协同运行过程中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关键环节;由“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构成的协同性生态环境责任制度保障机制为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中制度协同存在的制度体系目标与制度体系效能客观相悖、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主体职能重叠与信息缺位、责任保障机制的适用性及可操作性有待加强等不足,提出了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制度协同创新的路径:注重用最严格的法律规范保护生态环境,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体系;科学明确党委、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公众在制度协同运行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与参与机制,逐步实现智慧型治理模式;合理衔接生态环境公法与私法责任制度,实行终身追究制,有效回应适度法典化。  相似文献   

2.
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水蚀风蚀交错带是黄土高原侵蚀最严重的地区和黄河下游河床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其生态环境脆弱、治理难度大,加之晋陕蒙能源基地的大规模开发,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鉴于治黄和煤田开发及生态环境整治的紧迫需要,以水蚀风蚀交错带六道沟小流域为试区,分析研究了该区水蚀风蚀时空分布规律及脆弱生态环境特征,提出以防治水蚀和风蚀为中心,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基本农田优化结构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设为重点,建立具有防蚀固沙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大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基于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严峻形势加之在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及机制的选择与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海洋生态安全治理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多元主体参与共治模式无疑是对我国目前实行的海洋生态安全治理模式的突破。本文在论述了海洋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对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治理现状进行了回顾,从而阐述了多元主体参与与海洋生态安全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构建了其治理模式以及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的治理多是基于传统的治理体制,即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治理体制,企业、社会环保组织和公众等对于该工作参与的较少,各种力量的积极性并未调动出来。本文拟以多元共治的视角展开,将该制度与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治理体制相结合,构建一个新型的环境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生态环境具有产业相对落后,污染特征较为简单;环境设施不足,但半自然生态系统利于修复;环境问题不突出,但部分地区恶性事件频发等特点。在我国,随着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提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呈现多元化共治,治理对象呈现生态环境问题系统化治理的趋势,从而形成了乡村振兴下的政府美丽乡村综合整治、产业支持下的农村绿色发展协调治理、城乡一体化的城乡统筹治理等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这些模式的推广将有利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矿产资源在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核心使命就是保障国家能源的安全。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矿产开发的协调战略,一定要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要坚持开发以及利用矿产资源,且注重生态环保的基本原则。在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同时,要创建以及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监管力度,主动治理矿山生态环境,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改善,强化修复以及治理力度,促进矿山生产深入发展。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意义,然后分析了矿山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修复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为降低能源消耗,妥善处理好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平衡,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以A市为例,指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生态环境治理意识及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未能从长期效益角度来规划生态环境治理方案.提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对策: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意识,采取多样化生态环境治理方法,健全相关...  相似文献   

8.
梁静波 《环境保护》2023,(18):45-48
协同治理是解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对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传统生态环境治理方式低效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区际差异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决定因素。本文针对当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存在的诸多困境,提出突破路径: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协同治理机制,汇聚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合力;加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打造流域治理共同体;遵照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发展思路,推进流域产业协同发展;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治理成本和收益均衡。  相似文献   

9.
美丽中国建设是新时代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径之一。本文首先从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入手;其次探析美丽中国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同时在此基础上解析生态环境与美丽中国的双重作用,生态环境一方面能够促进美丽中国的建设,另一方面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也会使得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最后,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研究生态环境治理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也面临了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成为这些问题中的一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尤为严重,给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便,因此,对荒漠地区生态治理路径的研究显现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一些荒漠化防治成功地区的经验为借鉴,从政府重视、人民意识和具体措施三个方面对我国荒漠化防治中的生态路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省域空间集聚结构对霾污染的影响效应及渠道机制,以PM2.5年度均值作为衡量霾污染的指标,利用城市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了表征中国省域空间集聚结构的首位城市发展指数、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指数与省域多中心指数.基于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工具变量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当前首位城市发展加剧了省域霾污染;省域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也并不能有效改善霾污染;而省域多中心对霾污染具有促降效应;能源利用效率是省域空间集聚结构影响霾污染的重要渠道之一.基于此,本文建议需稳步实施省域多中心发展战略,建构多中心的大气环境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brings together institutional theories of polycentricity and critical human geography theory on scalar politics to advance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 and function of nested, polycentric regimes for the governance of large-scale common pool resources. We focus on institution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a national marine protected area network in Palau through which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NGOs gain influence in loc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nfluence is gained through an attempt to scale up common-pool resource governance to an ecologically-relevant spatial scale in an effort to protect coral reef resilience and biodiversity across Palau. 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 informed by scalar politics brings into focus potential tradeoffs between organizing governance reform around ecologically versus institutionally relevant scales.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prioritization of ecologically-relevant scales in institutional reform resulted in more nested but less polycentric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governing the network. We conclude that less distributed decision-making in the overall nested governance system could threaten the 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 of coral reefs in the long-term by constraining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diversity.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for interdisciplinary dialog to advance the research frontier on multi-level governance for large common pool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瓶颈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是长江大保护的重点任务之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长江流域各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在流域的数据感知和评价、制度保障、管理支撑、科技创新驱动、工程治理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借鉴国外流域治理经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应通过构建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的高效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管共享的流域治理新格局,实现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结果表明,结合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特征和调研分析,提出通过强化长江大保护法律制度建设和顶层设计,建立合理有效的治理评价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创新科研研发模式,并推动成果转化和应用;发挥大数据的智能化和应用价值,推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在治理中的应用;既注重流域层面的系统治理又兼顾区域层面的差异化治理,促进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治理,促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研究显示,强化制度建设、拓宽融资渠道以及利用大数据智能化促进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工程治理效益的提升,是突破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瓶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虽然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还难以满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进一步阐述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相关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对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提出了系统性的安排。构建现代长江保护治理体系,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需要以颁布实施长江保护法为契机推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以推进"三线一单"编制为基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以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管理为抓手建立推行资源高效利用制度,以统筹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主线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以落实生态环境价值为导向推进完善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以环境治理体系为保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5.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是在脆弱的生态地质背景基础上叠加了人类活动而出现的。西南地区的石漠化面积现仍约以2500km^2/a的速度进一步扩大。石漠化的生态治理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在人为作用的干扰下,使这种逆向演替转变为顺向演替。石漠化治理思路设计的科学性、战略性、可行性决定了最后石漠化的治理结果。在喀斯特石漠化的治理中,要根据不同岩溶环境类型区及石漠化发育的不同程度和不同山地的立地条件,针对其特点,选择多种途径,运用恰当的恢复技术,制定出具体的开发治理措施,实行规模治理,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石漠化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6.
农村水环境内生治理机制是外源治理力量"嵌入"的前提和运行保障,加强农村内在要素的水环境治理参与对于农村生态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内生治理效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农村社区成员的组织化程度还较多受到环境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细致分析时下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内部结构,农户参与不足、民间组织承接能力不高、社区公共性消减和政策执行偏差等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内生秩序与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的和谐共进.进一步厘清农村水环境内生治理的强化进路,可从参与渠道拓展、民间组织培育、内生秩序转型以及治理规范制定四个方面加以调整,不断促进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内外互动.  相似文献   

17.
国际水法对长江流域立法的启示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推进,长江流域治理亟待法治化。由于调整对象、事项和目标方面的相似性,国际水法的理论、原则、规则和实践对于长江流域立法具有重要且有益的参考价值。长江流域立法面临着利益主体多元、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任务艰巨以及治理体制机制很不合理三个方面的巨大挑战。国际水法关于生态整体性路径、公平合理利用原则以及流域治理体制机制三个基本方面的理论、法律和指南以及实践,对于长江流域立法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具有重要启示。其意义体现在:直接促进长江流域治理的法治化,间接推进中国流域立法与国际水法之间的兼容性;直接示范国内其他流域,间接助推实现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战略。  相似文献   

18.
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是衡量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区域承载力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沿海各地海洋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给出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通过综合分析各地的社会、经济、资源与生态环境因素,构建适合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为定量分析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奠定基础,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探索低效工业用地减量化治理对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格局、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低效工业用地治理复杂系统特征的基础上,建构“情境—结构—行为—结果”分析框架,以超大城市上海市为例,采用扎根分析方法,揭示减量化过程和运行机理。结果显示:(1)低效工业用地减量化具有规划限制性、公共利益性和乡村嵌入性特征,由外部环境、用地效益、主体角色和减量化治理共同构成“外缘—内核”式的复杂适应系统。(2)建设用地“天花板”刚性约束下的宏观资源—环境—发展压力与微观用地效益是减量化的外部情境;内源性主体治理能力不足与外源性主体基于公共利益主动介入共同构成基于价值共享的治理结构;刚性政策、激励政策和支持政策形成了“三元互补”系统推动了集体行动;结果则呈现出城市高质量发展与资源再配置的协调,而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解决减量化短期压力将成为持续开展减量化的重点与难点。研究结果可为长三角其他城市开展低效工业用地治理提供经验和案例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生态移民是把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有计划、有组织地异地搬迁安置,从而达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实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研究我国的生态移民政策及其实施现状,在分析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所要完善研究的内容和政策措施,以期能够保证我国生态移民工作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