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LCA的新能源轿车节能减排效果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新能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具有节能、环保等优点,在我国目前汽车保有量激增、能耗总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大,城市交通对城市空气污染贡献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应用和推广新能源汽车被视为替代传统汽车、减缓环境危害的重要工具,但其生产阶段的能耗及污染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因此,本研究运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选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开发的GREET模型,对混合动力轿车、纯电动轿车、氢燃料电池轿车、E10乙醇汽油轿车4类新能源轿车在车辆制造、燃料及电力生产、行驶、拆解4个阶段的能耗及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进行了分析计算,并与传统汽油轿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同传统汽油轿车相比,4种新能源轿车的全生命周期能耗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纯电动轿车在降低能耗方面最具优势.同时,4种新能源轿车全生命周期综合环境影响均低于传统汽油轿车,其中以氢燃料电池轿车的综合环境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2.
根据道路交通碳排放的影响机理,提出同时把上游燃料供应企业、中游汽车生产企业、下游汽车使用者同时作为道路交通碳交易的责任主体,设计了政府-企业-居民协同共治的道路交通碳交易机制,包括碳配额总量设定、初始碳配额分配、行业基准设定、履约考核、市场交易以及监测报告核查等制度.通过案例与情景分析揭示了道路交通碳交易的多主体协同作用机理:在政府对于碳配额总量和行业基准的调控下,燃料供应企业将通过改变燃料成分来降低燃料排放因子;汽车生产企业将通过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和新能源汽车比例来降低汽车能耗强度;汽车使用者将通过减少车辆行驶里程降低交通需求或者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本文所提出的政府-企业-居民协同共治的道路交通碳交易机制,可以分别从上游、中游、下游促进道路交通碳排放的3个关键影响因素——燃料排放因子、汽车能耗强度、交通活动需求协同优化,能够有效控制道路交通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进而加速“碳达峰”的实现和“碳中和”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压缩天然气、甲醇、二甲醚、柴油4种汽车代用燃料系统进行生命周期的能源、环境和经济评价,评价结果是:压缩天然气系统生命周期内的能耗相对少,总成本相对低,对生态环境更友好,压缩天然气是富含天然气地区一段时期内汽车代用燃料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4.
家庭节能主要分为交通、建筑、照明、水资源、家电等五部分,下面分别介绍国外优秀模式。 (一)交通 对于越来越多的汽车所带来的能耗已成为令全世界头疼的问题,随之而来的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等更是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5.
引言 一般来说.汽车引擎的排量和功率是成正比的.要提高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发动机的排量。但排量提高的同时.发动机制造的精密程度、重量、能耗也被无限量增大,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为了化解这一矛盾.汽车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创新——发明了发动机增压技术并将其广泛应用于汽车的设计与制造.它使汽车引擎获得额外的大功率动力输出成为了可能.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为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的建筑能耗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况,并居高不下。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在公共建筑面积中占比例小,而能耗在建筑总能耗中占比例较高。尽管对大型公共建筑进行了节能改造,但节能改造后都不了了之,并没有关心改造后的效果和带来的影响。本文引进经济管理学成熟的后评价理论,运用在建筑能源系统中,通过对改造后的大型公共建筑的能源系统全方面的分析,对能源系统进行后评价。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与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的两大热点话题,两者具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主要领域的节能减碳作用,提出了工业制造领域节能减碳模式为“绿色制造技术+电气化+智能化”,交通运输领域模式为“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系统”,建筑楼宇领域的模式为“隔热材料+智能能耗监控”,农业领域的模式为精准农业技术和数字化管理。同时,分析了人工智能能耗问题、技术成本问题以及对就业造成的冲击问题,为未来碳中和实现路径提供新的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8.
《环境》2011,(7):64-65
绿色环保与地球的未来、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已经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主流。广汽本田在不断提升现有汽油车产品节油环保性能的同时,正式启动了新能源车计划。为保护地球环境,一方面是要减少能耗,一方面是减少碳排放。因此,以氢为燃料、具备卓越的续  相似文献   

9.
大型再生水厂不同污水处理工艺的能耗比较与节能途径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能耗是再生水厂运行主要的考核指标.采用比能耗分析法、单元能耗分析法以及冗余分析法等探讨了清河再生水厂不同污水处理工艺(倒置A2/O、A2/O和A2/O-MBR)的能耗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重点考察了A2/O-MBR工艺的主要能耗环节和原因,探讨了A2/O-MBR工艺的节能改造方法,并比较了其改造前后的能耗.结果表明,曝气是清河再生水厂污水处理的常规工艺和A2/O-MBR工艺的主要耗能需求,分别占总能耗的42.97%和50.65%.在保证A2/O-MBR工艺出水水质的同时,采用脉冲曝气改造后节能效果明显.改造后的膜运行通量增大约20%,吨水能耗为0.53 k W·h·t-1,降幅达42.39%,去除单位COD能耗为1.29 k W·h·kg-1,降幅达54.74%.该厂A2/O-MBR工艺回流量大,但与出水水质相关性较弱.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回流比不会造成出水水质恶化,因此可作为进一步节能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0.
低碳交通电动汽车碳减排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交通运输是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行业,为通过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城市发展目标,传统汽油车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型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其中电动汽车因其节能减排的优势将在这次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全面总结现有电动汽车节能减排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电动汽车的减排因素,并应用燃料生命周期的理论,结合北京市的电动汽车推广计划,以纯电动汽车为例,采用改进的燃料碳排放模型,并设置6种情景分析了电动汽车的碳排放及其减排潜力,包括发电能源结构、车用燃料类型(单位燃料的CO2排放系数)、汽车类型(百公里能耗)、城市交通状况(时速)、煤电发电技术、电池类型(重量、能效)等因素对电动汽车减排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能更科学测算燃料消耗碳排放;纯电动汽车具有明显的制约性碳减排潜力,在分析的6种影响因素中其波动幅度为57%~81.2%,其中,发电能源结构和煤电技术供电路线对电动汽车燃料生命周期碳减排空间起决定性作用,其减排空间分别可达78.1%及81.2%.最后从改善能源结构、提高煤电技术、推广节能技术、加快动力蓄电池研发、推广纯电动汽车等方面提出了推广电动汽车降低交通能耗和碳排放的优化措施,以期为低碳交通新能源汽车转型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1.
城市污水生物处理运行费用,主要在于能耗。国内曾有过城市污水厂建成后,由于电费负担问题而不能运行的例子。在保证一定处理效果的前提下,降低运行能耗,对于在我国逐步普及城市污水的生物处理,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带有污泥厌氧消化的污水处理厂中,能耗的节省,可从三方面进行研究:(1)改进生物处理工艺,提高污泥负荷,以降低氧化有机物的曝气能耗;(2)降低污泥处理能耗;(3)充分回收利用污泥厌氧消化所产沼气的能量。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校能源消耗建模研究与应用问题,文中介绍了高校能耗日益增长现状,给出了高校能耗模型构建,为节约能源必须做好精准能耗预测.建立了灰色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高校能耗预测模型,并采用基于排序等分法赌盘规则选择算子的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全局优化,进一步用实例对比分析评估了模型的有效性.实践表明,优化后的模型能有效预测能耗,与传统单一的建模方式相比,有更好的拟合性、稳定性、预测精度和更快的收敛速度,为节能评估和设计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河南省碳达峰路径,满足河南省碳达峰战略需求,选取河南省2001—2020年社会、经济、能耗、资源4个维度的12个指标,使用Lasso-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河南省碳排放量预测模型。基于12个指标数据的回归分析,设计了6条发展路径,对河南省2021—2035年的碳排放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12个维度的因素中,影响碳达峰的6大关键因素为煤炭消费占比、单位GDP能耗、森林覆盖率、能源消费总量、第二产业GDP比重和私人汽车拥有量;2)追求单因素发展的路径1—4均无法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在路径5、6下,河南省将于2029年碳达峰,相较于路径5,路径6的峰值排放量低2.53 Mt,峰值为510.91 Mt CO2;3)为实现碳达峰,在"十四五"和"十五五"阶段,应分别将煤炭消费占比、单位GDP能耗、森林覆盖率、能源消费总量、第二产业GDP比重、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年均增长率控制在-4.0%和-5.0%、-3.5%和-4.0%、2.0%和3.0%、0.5%和0.4%、-1.5%和-2.0%、7.5%和7.0%。  相似文献   

14.
靳景  许嘉钰  易兰 《环境科学研究》2015,28(11):1781-1788
为了建立环境友好的能源结构与健全节能的保障机制,运用指数分解法对北京市1996—2010年的节能量进行了计算与静态分解,在此基础上以单位GDP能耗作为北京市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通过建立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单位GDP能耗的VAR(vector autoregression,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论述三者间的动态关系;利用北京市2011─2013年实际单位GDP能耗对VAR模型进行校验,模型计算误差在5%以下. 结果表明:北京市在“九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节能贡献大,占总节能量的55.60%,其主要依托第二、三产业间的结构调整;而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技术进步节能量分别占同期总节能量的81.35%、85.41%. 单位GDP能耗、产业结构节能、技术进步节能对单位GDP能耗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3%、39%和48%. 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单位GDP能耗均产生周期性的影响,每个周期为5.0 a,影响逐渐减弱,2个周期后趋于零. 其中,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前2.5 a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较显著,其中尤以第2年最为明显;技术进步后的3.0~5.0 a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显著,尤以第3年最为明显,具有2.0 a的滞后期. 因此,应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单位GDP能耗影响的特征,对其节能效果做出科学评价,并应用于实际政策制订.   相似文献   

15.
冷冻氨法脱碳工艺克服了MEA脱碳强腐蚀性、易降解、能耗大等缺点,但氨气逃逸问题严重阻碍了该工艺的发展。在控制氨气逃逸率满足排放要求的条件下,基于Aspen Plus的Radfrac模型建立了冷冻氨法脱碳工艺的仿真模型,基础案例下碳捕集系统的再生能耗为2.499 GJ/t CO_2,冷冻功为0.181 3 GJ/t CO_2,氨气捕集系统的再生能耗为1.937 GJ/t CO_2,脱碳系统综合能耗为1.144 GJ/t CO_2。随着氨水浓度的增加,脱碳系统综合能耗加速增长趋势,氨水浓度为8%左右时,脱碳系统综合能耗稳定在1 GJ/t CO_2左右。随着贫液负荷的增加,脱碳系统综合能耗逐渐降低。脱碳系统综合能耗随吸收塔入口温度的变动较小,稳定在1.16 GJ/t CO_2。随着再生塔压力的增加,脱碳系统综合能耗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2 MPa附近出现最小值1.128 6 GJ/t CO_2。  相似文献   

16.
1 各国竞相依法促进报废汽车的再生利用目前全世界约有各种汽车 7.5亿辆 ,每年约报废汽车 5 0 0 0万辆 ,除部分经检修后作为二手车廉价出售外 ,大部分经拆解后再生利用。由于汽车是材料密集型产品 ,通过再生利用 ,既可大量回收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橡胶和整修后可用的二手部件 ,同时又可减少废物填埋用地 ,故各发达国家对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十分重视。美国主要通过市场机制鼓励汽车制造商兼营报废汽车的再生利用事业 ,并大力发展二手部件产业在为汽车检修业服务的同时取得较好效益。欧盟和日本则依法推行生产者责任制以充分发挥汽车制造…  相似文献   

17.
水蚯蚓原位消解污泥过程中,曝气参数的设定十分重要。为评价曝气能耗对水蚯蚓消解污泥的影响并设定适宜的曝气量,研究污水处理系统耦合水蚯蚓后不同曝气梯度下的运行情况,并对耦合水蚯蚓前后的系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溶解氧最适范围为2~3 mg/L,曝气能耗约为0.19 kW.h/t;溶解氧高于3 mg/L时系统能效并无提高,且能耗增大。  相似文献   

18.
建筑节能大有作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建筑节能是节能减排的重要工作据建设部统计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27.8%;建材生产能耗占16.7%,约占社会总能耗的44.5%。2007年天津市建筑能耗约1275万t标煤。占社会终端能耗的28.3%。  相似文献   

19.
一、概述我厂腈纶生产装置的纺丝工序,原工艺是纺丝液在凝固浴内凝固成型后,经卷取辊进入予热浴,丝束经予热牵伸后进入蒸汽牵伸箱,经总牵伸辊后送水洗。采用蒸汽牵伸工艺技术生产,能耗高,噪音大,排出废气严重污染环境。我们将蒸汽牵伸改为浴-沸水牵伸,采用此工艺,降低了生产能耗,减少了大气和噪声污染。  相似文献   

20.
风电场生命周期CO2排放核算与不确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风力发电技术生命周期能耗和CO2排放核算的详细方法.应用上海某风电场数据进行核算,结果认为,风机生产阶段能耗和CO2排放占风电场生命周期能耗和CO2排放的比例均为最大,分别为68.23%和67.18%.不确定性分析认为,在所有强度参数中,钢生产综合能耗最为灵敏.风电场能耗强度和CO2强度分别为3.24gce/(kW?h)和9.47g/(kW?h),明显低于300MW火力发电机组的相同指标,分别为330gce/(kW?h)和915g/(kW?h). 20a服役期的50MW风电场满期后,同比300MW火电机组少排放CO2约234万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