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蕴藏着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生态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坚定不移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相似文献   

2.
<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居于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近日,2006年“福特汽车环保奖”在清华大学举行了启动仪式。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由企业举办并独立运作的环保奖项,“福特汽车环保奖”今年已经是举办第七届了。今年“福特汽车环保奖”的主题是“创新发展,人境和谐”, 倡导科学环保理念,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人以科学、创新的方法进行环境保护,共同构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4.
张夏妮 《环境》2023,(2):79-80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何柏略 《环境》2023,(5):74-7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是最为基本的自然条件,为了有效应对老龄化的挑战,我国现在已经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并不意味着放弃人口绿色发展或人口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总人口已经超过14亿。北京、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党和国家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深入认识后提出的现代化国家建设新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这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准确把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以连接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与自然要素的生态产品为切入点,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降低发展的环境负荷,构建“两山”转化机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是现代化背景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曾淑萍 《环境保护》2023,(18):79-80
<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之间蕴含着生态之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人与自然本质相通,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以达到相融相通的境界。“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在唐诗宋词中有集中的呈现,诗词中有对优美自然环境的记录与描述、有对生态哲学的阐释与传递,生态观融于诗情画意之间,自然之美令人沉醉,自然情怀值得推颂。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益发达,人们在“人定胜天”的思想指导下,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对资源的大量开采,导致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在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后,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人也是自认的一部分,终究是无法与自然分离的,于是回过头来,重新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这种推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国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影响,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营造我们绿色家园都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 《环境》2022,(7):10-11
<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多次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次疫情防控使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恩格斯早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坐落在长三角地区,这里不仅自然山水资源丰富,而且人们追求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也矢志坚定。近年来,苏州高新区通过不断完善“产品代谢链”和“废物代谢链”,逐步建立起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工业经济体系,不断推进区域工业向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低污染、生态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绿色建筑,这个人人耳熟能详的词汇包含着诸多内容。2005年10月,建设部公布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导则和标准所称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精神实质是节能省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使我自然的想起了最近因节省用地等多项创新而获“2005中国艺术地产最佳创新名盘”和“广东十大和谐发展示范楼盘”的锦绣香江山水华府。该楼盘在节省用地和营造和谐环境方面…  相似文献   

12.
英文中的农业(Agriculture)来自词根“Culture”(文化、培养)。该词根表明社会可以由土壤、农季和耕作方式交织而成的社区来界定和构建。早期旅居中国的外国商人、探险家马可·波罗(MarcoPolo,13世纪)及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16世纪)用溢美之词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和谐及其与自然错综复杂的互利共生现象。  相似文献   

13.
生态城市     
《环境》1998,(2)
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建成的人类居住小区。在小区中,人和自然和谐共处,互惠共生,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这样的居住小区,称为“生态城市”。生态城市的“生态”,包含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协调和持续发展的含义;生态城市的“城市”包含城乡空间融合的含义,是人与自  相似文献   

14.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生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相似文献   

15.
<正>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大会将“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作为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之一,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部署。  相似文献   

16.
企业社会责任:拯救环境还是拯救商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保罗霍肯在《商业生态学》中提出的观点“拯救环境就是拯救商业本身”与企业社会责任一脉相承,即主张企业运营应符合伦理道德、尊重劳工社群和保护自然环境,从而既能为股东也能为全社会持续创造价值。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理论解释。该理论认为,只有在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达到共赢的情况下,企业股东的利益才可能实现最大化。此外的一些理论观点还包括三元投资策略、自然资本理论和竞争力理论。从哲学渊源上看,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非常原始朴素的价值观,是现代经济和管理理论对这些价值观的全新演绎。过去数十年间,众多国际机构、国家政府、知名企业和民间团体纷纷加入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中来。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环境保护》2017,45(9)
古语有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千百年来,这些古老的智慧深刻地警醒我们,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要与万物为友,与自然和谐共生.然而经过工业文明的洗礼,特别是过去30多年的飞跃式发展,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已经从高速发展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成为现代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对经济与环境问题做出的回答,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在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同时以法治建设为现代化保驾护航,以多元共治模式解决好生态治理难题。中国式现代化对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索,为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路径,开辟了符合时代潮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9.
企业的健康发展与环境状况息息相关。一直以来,可口可乐公司通过水资源管理、使用可持续性包装材料、加强能源管理和气候保护等,积极应对一系列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特别是通过“降低水耗增加利用”、“节能减耗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积极行动”、“关心社群回馈社会”等活动实现了其在中国的环保承诺。  相似文献   

20.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既要能保证城市持续增长,更要保证城市发展的质量,既要满足城市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求,更要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应做到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生态城市,必须进行观念创新。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对象要从以物和事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培育和贯彻“人和自然协调与和谐”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